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885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ocx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3

第一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3

第二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4

第三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6

第二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理论研究11

第一节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界定11

第二节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相关理论概述13

第三节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选择适当的跨国经营模式18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分析21

第一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缺乏竞争优势21

第二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来源27

第四章中国企业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研究31

第一节创牌模式31

第二节借牌模式36

第三节混合品牌模式38

第四节跨国经营模式的选择40

 

结论45

致谢46

参考文献47

引言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日益融为一体,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跨国经营必将是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应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增强,涌现了一批取得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例如海尔、联想、春兰、万向。

但是中国的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受技术和资金的局限、缺乏品牌优势等等。

因此,可以说缺乏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是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理论界有很多关于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研究。

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企业国际化理论等都对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假定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已经具有特定优势,企业只有具有一种或几种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才能进行跨国经营,无法解释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行为,也无法为没有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企业如何在跨国经营中形成优势提供理论指导;而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发展更落后的国家进行跨国经营的可能性,强调技术因素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

但是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到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原因;企业战略管理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虽然没有涉及跨国经营的内容,但是指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以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中国企业整体上缺乏跨国经营竞争优势,那么中国企业是否有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没有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的理论加以解释和指导。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我国理论界对于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论述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讨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市场进入方式、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一些案例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国内对跨国经营及其竞争优势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研究思路:

第一种是应用现代对外投资理论或者是应用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第二种是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跨国经营;第三种是应用跨国公司理论,来研究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等内容。

从国内研究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现状来看,还不能满足我国迅速发展的跨国经营实践活动的需要。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旨在针对那些不具有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如何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做出一些研究。

本文力求以跨国经营理论中有关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理论和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理论中有关竞争优势的理论为指导,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运用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的方法,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理论、中国企业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可能性、中国企业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第一章回顾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揭示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

第二章对跨国经营理论中有关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理论和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理论中有关竞争优势的理论进行评述,为研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基础;分析了跨国经营模式对于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指出选择适当的跨国经营模式是企业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指出中国企业整体上缺乏跨国经营竞争优势,但是有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即拥有形成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源泉——特定的资源和能力。

第四章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三种模式,并构建了一个跨国经营模式的选择模型。

第一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对于跨国经营,在迄今为止的各类文献资料中,并无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

广义的跨国经营是指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包括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以及各种超出国界的生产、销售、采购、研发以及服务等活动。

跨国经营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产品出口阶段、跨国生产阶段、国际企业阶段、全球经营阶段。

狭义的跨国经营将单纯的产品出口排除在外,认为跨国经营的主要标志是进行对外投资,包括在海外进行生产、销售、采购、研发以及服务等活动。

而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商务部对“走出去”的解释为“包括对外投资及其它跨国经营活动”,具体指海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三项业务。

因此本文对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将单纯的产品出口排除在外,主要研究以对外投资为主要标志的跨国经营活动。

目前我国对于跨国经营没有专门的统计资料,官方公布的资料为对外经济合作的数据,分为海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三项,因此本文主要引用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数据资料。

第一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

企业跨国经营,发端于英国,成形于美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一些国家、美国以及日本的跨国经营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开始崛起,因而形成了目前的多级化格局。

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践活动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逐步发展的。

与其它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独特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明显,绝大多数企业在国内市场就可以正常地生存和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由此引发出国际经济的新走向:

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区域集团化加剧、跨国公司经营对于世界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也使世界各国国内产业面临越来越强劲的国际竞争压力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

对于我国企业,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包括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利用我国的市场和劳动力等资源,我国的企业同时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双重挑战。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进行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与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几乎是同步的。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府面临着逐步转变职能,企业面临着逐步转变功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同时也受到它的制约。

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其中第十三项首次提出允许出国办企业,这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的兴起奠定了政策基础。

1983年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

1983年1月,国务院正式授权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批和归口管理海外企业工作,从宏观上确定了海外企业的发展方向、地区分布、行业结构和发展重点;1985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制定了《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

1989年国家又颁布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

1983年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明显增多。

另一方面,随着跨国经营的不断深入,企业又常常感到体制上的制约,例如:

《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出台,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管理,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等。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在企业改制的背景下进行

中国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过去长期存在于计划经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都还存在严重的计划经济痕迹。

虽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得到国际的认可。

但是大部分企业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政企不分,行政因素干预太多,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产权界定不清晰,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使得企业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国际经营环境。

第二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

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和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在东京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的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这标志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始。

从1979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从事跨国经营活动。

这二十几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从改革开放开始兴起,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为主,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运服务、外贸经营、金融保险、承包工程、中餐馆等,制造业的企业很少。

初期设立的境外企业大多是小型企业,贸易企业数量较多,业务方式为简单分包、派遣少量劳务、建立营销渠道等,业务分布主要集中在港澳、中东等少数地区。

在生产领域开办的境外企业,同时兼顾了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和实现自身能力,表现为以发展资源开发和小型加工生产企业为重点。

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有的企业盲目成立,经营管理较差,以致出现亏损。

1983年,对外经济贸易部遵照国务院指示,对大部分国外合营企业进行整顿,征得合营对方的同意,撤销了其中一些经营混乱、效益较差的企业,改善了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新建了审批管理制度,规定只有具备外贸经营权的进出口公司和各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主要指对外经济贸易部下属的企业)才有资格进行境外投资;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无论以何种方式出资,也无论投资额大小,一律要上报国务院审批。

1979年到1984年,中国企业共兴建境外非金融企业113家,总投资额为2亿多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1.27亿美元,中方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62.3%。

二、第二阶段:

逐渐发展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

1985年7月,国务院授权对外经济贸易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在国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到国外开设合资经营企业。

与此同时,外经贸部下放了部分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权限,简化了部分审批手续,100万美元以下的一般性投资项目由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直接审批。

由于管制政策的放松,许多大企业开始在境外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企业形式包括合资经营、独资经营、合作生产。

在1985年到1991年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发展初具规模,地域分布得到扩展。

境外投资相对较大的领域或行业为采矿、炼铝、远洋渔业、森林开发等。

境外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也有少数企业分布在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

1985年至1991年,中国批准在境外兴办的非金融性境外企业共859家,协议投资额共计29.44亿美元,中方直接投资占协议投资总额的46.8%。

三、第三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到2000年)

1992年开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与此同时,政策环境更加宽松。

1991年2月国务院对境外投资审批权做出修订,进一步放宽了审批权。

在1992年到2000年间,不仅国有企业陆续到境外开办企业,积极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实践,还出现了一批民营大型企业或民间资本参股的大型企业和集团走出国门,对外投资建厂,比如:

小天鹅电器公司、三九集团、TCL等。

截至2000年底,中国经批准设立的海外企业累计为6124家(金融企业除外),协议投资总额113.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71.5亿美元,地域分布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第四阶段:

迅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到现在)

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积极性。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从2001年开始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2003年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大幅增长,全年我国对欧洲国家投资额达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2.6%,首次超过亚洲国家(23%)和港澳地区(14%)。

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业和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其中资源开发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5.2%,加工制造业占24.7%,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贸易分流、运输、研发、旅游等)占41.7%,三项合计91.6%。

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2003年我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对外投资8.34亿美元,占全年中方协议对外投资总额的40%。

2003年,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对外投资达1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9%。

优秀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明显。

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优秀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已逐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活动,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经营主体分为三类企业

根据企业经营性质,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型生产型企业集团和新兴高科技公司。

由于它们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跨国经营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正在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境外扩张。

联想集团就是代表之一,联想以12.5亿美元巨资并购了IBM的PC部门,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联想总部将迁往纽约,联想从中国本土公司变成了国际化公司,进入了世界500强。

第二类是大型金融保险公司。

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

例如,工商银行已在新加坡、香港、澳门、东京、汉城、釜山、法兰克福和卢森堡等地设立了8家分行,在纽约、莫斯科和悉尼设立了3个代表处,在香港拥有上市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及投资银行——工商东亚金融有限公司等控股机构,在伦敦、香港和哈萨克斯坦分别设立了全资附属子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和阿拉木图中国工商银行。

截至2003年末,工商银行境外机构总资产已达176亿美元,不良资产比例仅为1.89%。

第三类是中小型企业。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但在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近年来发展迅速。

二、经营地区相对集中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区分布呈明显的相对集中的特点。

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存量)332亿美元。

亚洲地区存量265.6亿美元,占总存量的80%,其中香港地区246亿美元,占总存量的74%;拉丁美洲地区46.2亿美元,占14%,主要分布在英属维尔京及开曼群岛;北美洲地区5.5亿美元,占1.6%,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地区5.3亿美元,占1.6%,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德国、英国、丹麦、俄罗斯;非洲地区4.9亿美元,占1.5%,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国家;大洋洲地区4.72亿美元,占1.4%,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

(见图1-1)

图1-1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

《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报告》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80%以上的国家有中国的直接投资企业。

(见图1-2)

图1-2200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世界各地区覆盖比率

资料来源:

《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报告》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亚洲、拉丁美洲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发展中国家通常资金短缺,为了吸引外资,对于外资进入采取鼓励政策,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与当地的优惠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我国对外投资集中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与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地理接近,便于物资、人力的自由流动,加上东、南亚很多国家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影响较深,华人人数较多分布面广,消费偏好、生活习惯等重要因素与中国国内相同或相似,使得这些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质市场,这些都为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创造了有利的软环境。

3.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这些国家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材料。

4.投资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国家之间产业的差异性,一方面可以将我国已经较为成熟的产品和技术转移到东道国,另一方面可以积累跨国经营的宝贵经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5.投资于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符合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规律,能够更充分地体现我国企业的相对优势,可以将我国成熟的和国内饱和趋于淘汰的产业、商品生产以较简单的复制方式移植到外国市场,利用当地低廉的市场成本,获得市场利润和份额。

三、跨国经营范围不断扩展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已经由初期从事航运、餐饮等少数领域,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油气管道、水利、冶金、咨询、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

跨国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几个行业。

(见图1-3和1-4)

图1-3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

《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报告》

图1-4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

《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报告》

四、不同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处于不同的阶段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一般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四个阶段,即产品出口阶段、跨国生产阶段、国际企业阶段、全球经营阶段。

各个阶段之间既有联系性,又有阶段性或相对独立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同时各个企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和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这使得不同企业的跨国经营处于不同的阶段。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具有不同阶段并存的特点。

第一,少数大型企业跨国经营活动起步早、实力强、技术水平高,这些企业已经进入国际企业阶段,例如联想集团、海尔集团。

第二,一些企业进入了跨国生产阶段,例如海信集团、春兰集团、格力集团、康佳集团。

第三,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产品出口阶段。

第二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理论研究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是否具有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没有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否进行跨国经营,企业又该如何在跨国经营中形成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都需要有理论加以解释和指导。

 

第一节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界定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

关于竞争优势,不同的理论学派和学者有不同的描述:

1.传统或古典经济学认为: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或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与自然禀赋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

2.经济历史学或制度经济学派认为:

有力的制度形式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也必然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要增强竞争优势,首要的因素是使其经济面向市场并相应缔造现代经济体制。

3.增长经济学认为:

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本更能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来源于效率和技术创新,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和教育。

4.企业经济学认为: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除了靠工业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外,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生产和推销方面比别国的同类企业更强。

5.企业能力理论认为:

企业内部能力、资源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6.市场结构理论认为:

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重要作用,竞争优势源于企业外部的产业结构、企业的市场地位。

7.资源基础理论认为:

企业间存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知识的差异,企业的特殊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

8、顾客价值竞争优势观点认为: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有余。

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

(波特1985)

以上这些观点,有的给出了竞争优势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或者竞争优势的最终表现形式,有的给出了竞争优势的形成条件以及决定因素,但是没有给出竞争优势的本质内涵。

那么什么是竞争优势呢?

笔者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一种状态,是企业拥有的并为竞争对手所不可比拟的一种优越条件和地位,是企业资源利用、能力发挥的结果。

竞争优势具有价值性、独特性以及短期内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1:

(1)价值性。

即企业凭借此种优越条件或地位能够优于对手从而满足客户需要,也就是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客户价值,或者比对手更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或提高企业相关市场份额。

(2)独特性或稀缺性。

即企业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或地位是竞争对手所没有的。

显然,如果竞争对手也拥有同样的条件或地位,甚至拥有更为优越的条件或地位,那么企业所拥有的这种条件或地位也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3)短期内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

这个特性是前两个特性的保证,显然,如果针对企业的某种优越条件或地位,其竞争对手能够迅速地学习和模仿,或者很快能拥有类似的条件或地位,那么企业所拥有的这种条件或地位也就失去了实际价值。

二、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内涵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首要战略问题就是:

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即凭借什么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跨国经营和国内经营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跨国经营企业必须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发挥企业的各项能力,克服跨国经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是指跨国经营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超过本国国内企业、东道国企业和第三国企业的优越条件或地位。

正因为企业具有跨国竞争优势才能优于对手而满足客户的需要,即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超过对手的客户价值,或者比对手更能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或者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2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互相联系的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

它是跨国经营活动的结果,往往反映出企业所具有的特定资源与能力,如生产规模、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