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中的自我定位.docx
《就业中的自我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中的自我定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业中的自我定位
就业中的自我规划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我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
一、意识就业中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只要有公司招聘,不管自己适合不适合,都往里投简历。
事实上,到单位应聘的时候,三个因素影响,第一个是你想做什么,第二个是你能作什么?
第三个是企业通过了解,认为你能做什么?
是看自己和别人怎么看你的一种眼光的聚合,当这两种看法比较一致,那么大家的结果就比较理想。
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定位,这就好像一个产品一样,你认为你可以卖给所有的企业,最后你可能很难卖出去。
第二,很多大学生不重视第一份工作,初期选择处于混沌状态。
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除非这个人具备做高级白领和职业经理人的天才或者运气和机遇非常好,否则一个人一旦工作之后,未来将在多大的圈子里面流动,基本上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划圈。
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为你带来的是一种职业习惯的养成。
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
第三,大学生的职业心态欠佳。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特别是当四处碰壁的时候。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常常遵循这样的阶段,第一阶段,非常“高调”,估价过高;第二阶段,非常“低调”,碰壁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然后就开始降低期望,或者就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钱,甚至洗碗都觉得可以尝试了;第三阶段,开始“跑调”,在接连碰壁之后,大学生就乱了阵脚,于是就失去了方向。
当然,社会很多说法也会导致大学生很难适从,比如,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做白领才好,北大才子卖肉了,博士去当村长就觉得不划算了,但是这些人不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吗?
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我们不能去阻止每个人都当领袖的欲望,但是大学生还是要清醒的认识一点,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既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不要就碰几次壁就失去自我了。
但“心态决定一切”,这是职业人生存的关键法则。
现在看起来人才市场是表面繁华,好像失业大军,没有工作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大家感觉好像整个社会压力相当巨大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企业现在都找不到好的人才。
解决这个问题,大学教育、人才服务机构还有大学生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而很多用人单位或许也需要改变一些用人的理念,这个渠道才能畅通起来。
第三,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工作机会是不是好。
很多大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比如外企好,国企好等等,但是一旦找到一些合适的机会的时候,大学生又开始犯嘀咕,特别是多个机会可以选择的时候,常常这山看着那山高,最后导致好机会溜走才后悔莫及。
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职业发展的成功因素,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知识结构、技能、思维和社会资本。
从四个因素来看,一个好的单位先不管背景,但是必须让一个人在四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受益才是一个好单位。
第一,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比如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很多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第二,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职业技能你本身不具备或者你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通过工作你可以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第三,这个单位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包括你看问题的视角,看社会的视角,看世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可能给你带来新的价值。
第四,是不是在这个单位你可以获得社会资源,或者提升你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广泛的结交朋友,认识专家,或者是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
如果一个单位四个价值都不能带来,那么这样的单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职业问题。
二、如何做好就业中自我定位?
1.明确自身优势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
通过对自己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马到成功。
要知道个体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我们就是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发扬光大。
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
你的优势,即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
2.发现自己的不足
(1)性格的弱点。
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
卡耐基曾说:
“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
”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
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2)经验与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
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
正确的态度是:
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3.明确选择方向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我们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即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方向的选择应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你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是热爱的,从内心自发地认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
只有热爱它,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择己所长的原则(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注意千万别当职业的外行),择世所需的原则(所选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要,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和择己所利的原则(应该本着“利己、利他、利社会”的原则,选择对自己合适、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4、用长处来经营自己
有的毕业生存在过分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
因此,在人生之旅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后果肯定不会理想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
故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发挥自己一技之长.首先你不要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是应该把最能发挥你个人优势的职业作为首选,因为,你若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钱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经营自己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而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总之,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个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2、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原则
1、社会需求原则
社会需求原则是指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前提,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准则。
人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是社会的职业活动,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
社会需求促成了职业的分工,从而使职业岗位的选择成为现实。
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如果其选择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就有实现的可能。
因而,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一定要做到个人需求服从社会需求,当个人择业目标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及时地调整个人的择业目标,使其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2、政策约束原则
政策约束原则是指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应把有关政策作为择业必须遵守的规范。
国家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会制定政策从宏观层面来调控人才的流向和分布。
如对不发达地区人才政策的倾斜,重点行业就业计划的下达等,都较为有效地满足了这些地方对人才的需求。
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而制定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必须服从社会需求,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施展才能,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人才资源的挤压浪费。
3、发挥特长原则
发挥特长原则是指大学生应结合自身素质状况,根据个人特长来选择职业岗位。
大学生职业定位时遵循发挥特长原则,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迅速适应社会。
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大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就能较快地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
其次,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选择并从事了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岗位,就会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积极主动的工作中取得成绩,增强自信心。
再次,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才只有当个人的特长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适应时,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利于成才原则
利于成才原则是指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应以有利于自己成才的意识来选择职业岗位。
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走上社会后,能够有所作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要成才,就要有奋斗。
因此,大学生择业时要树立两种意识:
第一,树立基层意识。
目前我国的人才流向不合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尽管人才拥挤,但仍是人才流向的“热点”,而广大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虽急需人才,却仍是人才流向的“冰点”。
大学生应意识到,基层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才是自己走上成才的最佳之路。
第二,树立艰苦奋斗意识。
大学生较少到艰苦地方锻炼的现实使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意识,而艰苦奋斗正是创业者、成才者必不可缺的精神支柱。
实践证明,大学毕业生中大凡成才者,都有过艰苦奋斗的经历。
因而,每个渴望自己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大学生,都要有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的勇气和精神准备。
三、大学生职业定位的程序
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只有遵循科学的程序,才能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1、清楚形势,把握政策
“清楚形势,把握政策”是大学生职业定位的第一步,其主要途径有三:
一是通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
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向大学生宣讲当年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
二是通过人才招聘会。
人才招聘会既可以是学校举办的,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的。
由于人才招聘会集中了众多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可以从会中了解当年的人才需求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等。
三是通过社会传媒。
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始后,各新闻媒体都会报道有关就业形势、政策、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大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信息。
2、了解单位,获取信息
“了解单位,获取信息”是大学生职业定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了解用人单位的规模,获取所招人才标准的信息。
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拟招聘的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则比较广泛,倾向于招聘既懂理论又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获取对求职者个性要求的信息。
如外贸单位、服务性行业、医疗部门在招聘人才时,比较注重求职者热情、温和等性格特征。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招聘人才时,比较注重求职者善思、严谨等性格特征。
3、比较分析,选准目标
“比较分析,选准目标”是大学生职业定位的核心。
它要求大学生在清楚形势、把握政策,了解单位、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拟定出待选的就业目标。
之后在待选的就业目标中,根据职业定位的原则,选择出能够实现的就业目标,即重点目标。
再后就是把重点目标付诸于行动,认真做好计划,努力使目标实现。
4、注意反馈,适时调整
“注意反馈,适时调整”是大学生职业定位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反馈的新信息,适时调整职业目标。
在这个环节,大学生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大学生要对择业目标进行调整,就必须快捷、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般来说,大学生通过定位——执行——反馈——修正再执行——再反馈这一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将能使择业目标更趋合理和完善。
二是获取的反馈信息的准确性。
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是调整、完善定位目标的必要条件。
只有准确的信息反馈,才有可能对定位目标做出正确的修正。
大学生在获取就业中的反馈信息时,应尽量通过直接渠道(如用人单位)获取,以保证获取的反馈信息的
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施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呈日益严峻的趋势。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
”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自我准确就业定位是大学生走入职场的第一步。
一、大学生就业定位的含义和意义
就业定位有两层含义:
一是确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工作;二是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
根据这两层含义大学生就业定位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自己喜欢做什么(主要包括兴趣、价值观等)。
(2)自己适合做什么(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
(3)自己擅长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
(4)自己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
作为一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怎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准确的自我定位尤为重要。
就业定位准确,在定位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毕业生很从容地去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
很多大学生在做简历和面试的时候,不能准确地介绍自己,使得面试官不能迅速地了解真实情况,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求职。
就业定位准确,可以持久地发展自己。
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
大学生就业是人生的最大转折,是由校园走人社会的第一步,且找到一份定位准确且适合自己的工作非常之关键,第一份工作对刚准备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准确地就业定位,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时在对自身条件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点、天赋能力、形象气质的分析。
对自己性格、气质的分析可以评估出自己大致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比如性格比较急躁的人就不适合干一些比较细致的工作。
性格对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性质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学习成绩方面的分析。
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专业所处的位置,包括专业成绩、有无奖学金、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有无不及格现象等,这些都是比较学习的几个重要指标。
作为大学生就业来说,学习成绩是企业招聘时参考的一项重要指标。
(3)综合素质能力。
主要是指大学期间的其他表现的综合分析。
例如:
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
(4)期望的薪资报酬及福利。
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工资、高福利。
(5)期望的企业性质。
要充分认识当代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态势。
(6)地域要求。
主要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想去什么地方工作。
方法:
可以自我探索,可以请他人做评价,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充分地了解自己。
(二)对杜会需求环境的分析
(1)就业形势。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竞争的激烈性。
(2)社会需求形势。
包括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需求、地域需求、薪资情况;不同企业的需求及薪资情况等。
(3)了解职业:
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
方法:
多方面收集信息,询向老师、父母、朋友,有条件的可以询问业内的专家,参照业内成功人士。
(三)要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不断转变观念,正确树立求职目标
大学生通过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对比总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再结合对社会需求环境的分析,了解自己所处位置,在充分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植长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求职目标。
可能求职目标会有多种,但是每个目标带给你的好处和弊端不同,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最终得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结论
大学就业难,宏观上的原因当然是僧多粥少,可微观上是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
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在择业前夕要搞好定位,必须要有正常的心理和正确的态度,要客观、冷静、要自信而不盲目,不怕挫折、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方向。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初步选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并开始付诸行动。
择业过程中的碰撞,可以而且应当逐步细化和明朗。
特别在择业初期,多方向、多层次投递材料是允许的,但应及时总结反馈信息、调整定位和择业方向。
切忌孤注一掷、“一条道走到底”或“这山望着那山高”、优柔寡断这两种极端。
从一定意义上讲,就业是对大学学业成果的一个检验,也是一个人事业或职业生涯的开始。
务实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罗盘”。
经验是属于有心人的。
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误区和错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值偏高。
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
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
一是挑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
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对工作岗位很挑剔,不愿意接受平凡而琐碎的工作。
有的学生怕苦怕累,临阵脱逃。
一旦单位提供的条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标准,或者待遇比较低,设施不完备,他们就开始不满,怕苦怕累。
3、互相攀比。
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这些毕业生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他们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4、缺乏自信,错失良机。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5、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
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
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
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大学生在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准备和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心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尽快完成自己人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问题,提到两种身份和责任的转变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