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332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编稿老师

李峰

课程标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校

黄楠

二校

林卉

审核

马加蕊

诗歌(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有四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的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联想想象等。

(4)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知识精讲:

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指津

(一)修辞技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此情传得含蓄,“道是无情却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指音乐。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但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得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这一典故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二)表达方式

1.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就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了解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

比如以乐写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比如以哀写哀:

《小重山》(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宿鸟、冷烟浓、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比如以愁写愁:

《清平乐》(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小窗浓睡,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词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词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种相思。

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以乐写哀: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3)托物言志。

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注意区别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描写技巧

(1)烘托与对比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达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的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2)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境。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扬州路”,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3)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4)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6)观察角度的变化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三)表现手法

1.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

龙象征皇帝的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帝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人所认为的邪恶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2.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混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3.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例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二、易错指津:

注意:

分析艺术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进行赏析,或者兼而有之。

①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

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③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④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方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莳(shì)未匝:

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命题目的:

考查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

(2)思路分析:

具体分析诗人所选景物与喻体进行比较分析,看喻体的特点,分析出使用后的效果。

(3)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

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做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灵动(第二步:

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及使用该手法的好处),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步:

结合思想内容再说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4)方法要领: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具体运用及表达作用+对抒情的效果(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1)命题目的:

对比阅读考查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思路分析:

因为都是描写华清宫的诗,有同样的内涵和情感,那么就要在具体诗句上区别表达感情的差别。

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得到较好的分数。

(3)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步:

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一首诗将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第二步:

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三步:

说明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第二首是今昔(或时间)对此(第二步:

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三步:

说明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4)方法要领:

第一步:

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

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

说明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例3(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1)命题目的:

从某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分析这首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2)思路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3)参考答案: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受阻隔的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4)方法要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4(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问: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1)命题目的:

诗歌的艺术手法,并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2)思路分析:

因为问题中已指明了手法,同学们就要找出使用的诗句,并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解说清楚,鉴赏透彻。

(3)参考答案: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4)方法要领:

找出使用对比和反衬的诗句,具体分析对比反衬的事物、情感,分析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所要突出的思想内容。

对于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常见设问举例

1.修辞手法——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2.表达方式——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答问题。

问:

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3.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答问题。

问: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

4.分析表达技巧,这是综合发问。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命题形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题范式]手法+例子+表达作用。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