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4200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导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导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导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导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员.docx

《导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员.docx

导员

二、高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整准确地了解学风的涵义,是开展学风管理的前提。

所谓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尽

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它十分精辟地概括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规律,反映了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风有广义的学风和狭义的学风之分,广义上的学

风涵盖学校领导的治校作风,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风气。

本文所指学风是指狭义上的学风,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组成要素:

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

方法、学习纪律和学习氛围。

此外,大学生的学风有好坏之分,优良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等;

反之,亦为不良学风。

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以及加强教学管理和深化教学改革,使学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广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进一步明确,学习态度逐步端正,学习

兴趣不断提高,学习作风日渐踏实,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勤学好问,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优良学风正在形成。

然而,高校学风整体状况与优

良学风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功利化

学习目的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功能的自觉认识和追求,是一个人的理想、志向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

一般来说,学习目的远大而明确,学习动力就越大,个人

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就越优良。

透视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难看到以下情况:

计算机过级培训讲座、考研英语、各类考证讲座、外语辅导班等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而大多数的传统文化、

道德伦理、艺术科学、人文关怀之类的课程学生被束之高阁。

这种“重技术实用,轻人文精神”、“追求高学历,忽视人文修养”的功利主义学习观不能不说是国内大学生学习

目的的扭曲。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习目的多样化,但其共同点就是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

笔者曾在华师大政治学系本科生中开展了一些关于学习目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近32%

的学生学习为了能找个好工作、提高社会地位;有40%的学生为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还有近17%的学生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仅仅想混个凭证的占6%,表示没有学习目的

有5%。

在一项小范围的走访调查中,笔者也就是学习目的问题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找一份好的工作,拿到比较高的工资。

“你认为现在的学习与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有联系吗?

”回答是“有联系,但不是很大“的比例将近50%,这一部分同学还是能保证学习成绩合格的;更甚的是有一部分同学根本

就放弃了学习,认为学习和以后的前途没有联系,所以他们开始寻求其他途径,如有的同学逃课去参加所谓的能够和以后的工作挂钩的社会实践,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赚到

部分零花钱又可以为自己的简历增添光彩;还有极少学生把大学生的的身份当做是“傍大款”,发挥“美色资本”的一个筹码,在他们的意识里,学习已经没有必要,“女子无才

便是德”,她们的信条是“学的好不如嫁的好”,“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找一个好的人嫁了吗?

”,所以,她们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副业”,寻找“好的归宿”反而成了她们大学

的“主业”。

由此看来,大多数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能认真学习,勤奋刻苦,追求上进,成绩优良,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到一些错误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学风或

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反映在学习目的中,主要表现为考虑个人利益的因素比例较大,还有少数学生自我迷失,缺乏上进心,奉行“及格万岁”,尽管目前学生人数不多,但也

会影响学校的良好学风。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学习的看法,即是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决定学生的的行动内容和方式,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的程度。

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学

上畏难情绪严重,不刻苦,不钻研,敷衍了事,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对待考试持临阵磨枪态度等。

许多学生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后有一种“先歇歇”的想法,思想上产生了懈怠情绪,对个人也放松了要求,缺乏最基本的内在学习动力,出现了“应付学习、应付老师、应付

考试”的现象。

学习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的提高。

在回答“你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中,24%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勤奋刻苦的”,39.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

的认真程度“一般”,32.1%的同学认为自己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比较放松”,这部分同学平时不怎么学习,考试之前进行突击,4.6%的同学认为没有正确的学习的学习态度“无所谓

”。

在另外一项与学习态度相关的调查“你认为你经常旷课的原因是什么?

”中,有7%的同学是因为“旷课成习惯”、36%的同学是因为”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另一关于学生学习态度

的指标“你对自己学习成绩有什么要求?

”,学生的回答大致集中在以下几项,89%的同学吧“优秀”和“中上游”作为自己的学习的目标追求,51%的同学希望获得“奖学金”或者是“

三好学生”的称号,但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混个文凭回家交差”的也大有人在。

(三)学习方法不科学

“得法者事半功倍,无法者事倍功半",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方法。

从事学习活动更不例外。

学习方法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新生,往往会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

方法。

可能是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但却收效甚微。

久而久之,部分同学就会使其信心,对学习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态度上变得越来越被动,不善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他们还不清楚,大学

和中学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

大学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修完基础课程后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

而中学

始终只是几门课程。

大学课程的学习只占学习的一部分,学生还需要利用图书馆等资源,通过自学来获取知识。

大学中的学习是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大学里教师的讲课方式也是各具特色的,

都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我校部分院系学生为例,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新生。

调查显示,只有32.5%的同学认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63%的同学认为“除了刻苦努力,没有什么方法

”,还有将近5%的同学认为至今还“找不到方法”。

在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情况的项目中,以学生如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情况为例,统计结果显示:

近一半同学的作业不是主动完成的。

此外,

很多学生还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尽管各高校都有储备丰富的图使馆,但大学生对图书馆利用率却很低。

(四)学习兴趣不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切情况。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高校,学校学习情趣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极大关系。

2006年,某地7所高校的一次调查表明:

逾五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读专业不理想,三成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热情不高,仅有3.4%的学生入学前了解所报专业。

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的专业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不够,对本专业所讲授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使其对部分课程学习没兴趣,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不高涨,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有21.3%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还有46.5%的同学认为自己对所学的专业“比较感兴趣”,18.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13.8%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43%的同学对所学的专业的课程“满意”,认为“能学到很多知识”,31.7%的同学认为“大部分课程都没用,只有少数有用”,还有17.1%的同学认为“都没什么用”,其他的同学干脆说“不知道”;另一问卷结果显示:

41%的学生认为没有学好一门课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对这门课没有兴趣,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以及应该怎么学,从而也就出现了厌学情绪。

(五)学习风气不浓厚

同学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同学之间,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会互相影响。

以宿舍学习氛围为例,40.2%的同学认为所居住的宿舍学习氛围“较好”;52%的同学认为校园学习环境和氛围“很好”,当然也有高达40%的同学认为只有在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校园的学习氛围才真正的算“很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学风好坏的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想、价值观等);此外,师资力量(上课质量等)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学习风气不浓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

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时间安排上,根据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又有一些差别的,虽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同学还是占大多数,但是学生总体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学外语、计算机、专业课,发展自己的兴趣”、“从事各种兼职活动”、“从事学生工作或者参加社团活动”“其他活动,主要是娱乐消遣,恋爱交友等”,还是一小部分同学整天“无所事事”,在学校里混日子。

另一方面,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的人不多,很多学生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玩乐或者兼职等方面。

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支配,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合理与否也是影响高校学风好坏的重要方面。

(六)学习纪律相对松散

有纪律性是对合格大学生的目标要求之一。

纪律性是当代社会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目前各高校都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但纪律松散,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严重地影响了校园学习风气。

首先,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以我校为例,39.3%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绝对不会尝试作弊”,这部分同学大都是班级的排头兵,或者优等生,或者是学生党员、干部;29.5%的同学表示“存在作弊的想法,但不会轻易作弊”,这些同学平时能够遵守班级和学校的纪律,他们大都是辅导员和老师比较放心的学生;27.5%的同学认为“存在作弊的动机,又不想“挂科”,或者是有“从众心理”“周围的同学作弊,而我不作弊会很不公平”;最后,还有3.7%的同学对考试作弊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类属于班级的“差生”,他们的行为也会给班级的学风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学生学习纪律相当松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比较严重。

学生出勤率总体不错,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做到不缺课,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旷课情况严重,旷课的原因多是出于“对该课程不感兴趣”或是“老师讲的不好,根本就不想听讲”。

逃课给高校学风管理上了头疼的一课,在逃课高手眼里,“逃吗”与日常生活中“吃了吗”出现的频率几近相当。

前不久,云南大学为了降低学生逃课率,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引进“打卡”的企业考勤方法,学生打卡记考勤,这一做法曾经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各方舆论褒贬不一,但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确实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顽疾”,严重的影响了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教育与职业》(2007年1月)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

那些曾经幻想在大学“过五关、斩六将”的学生为何“冷落”课堂呢?

学生们的回答是令人震惊的:

不为别的,就是想逃。

回寝室睡觉,看球赛、追星、早点回家等,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成了逃课的理由。

总体看来,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这门课根本就没有必要上,可以利用逃课时间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这些学生往往不喜欢本专业,或是被调剂过来的,或是因父母的意愿而选择的,或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学不下去了的,想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发展的,所以就不得不选择逃课。

二是为了考证、考托福、雅思等等而逃课。

传统的观点认为,好学生理应遵守纪律,不要说逃课,迟到都不多见。

但这部分同学却是班上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他们并不是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是觉得课上所学的知识实在是太简单了,所开课程比较好通过,这部分同学更加重视实性的考虑。

网上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大学生求职最有用的十种证书”,文中提到对大学生求职非常有用的证书,包括四六级证书、各级计算机证书、二外证书……,等等,甚至还提到了驾驶证;“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这股社会上的“功利主义”热浪波及的到大学,大学生以逃课为代价去搏一张所谓“就业通行证”,这严重耽误了自己的学业。

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很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同学利用这些是将来复习考研,有的同学忙于单位实习,开始为就业做准备,无暇顾及学习。

最后,因为完了而逃课的也不乏其人。

三、高校学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对高校学风存在问题的总结得出,高校学风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教风、学校的管理水平、相关的政策法规、社会风气以及互联网络的影响。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实现学风管理的优化,就必须重视这些因素的作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一)教师教风对学风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对青年人的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戒制度都是替代不了的。

”所以说,教风是影响学生学风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没有良好的教风就没有良好的学风。

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学的观念、知识和能力以师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也会对学生的学风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1.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

在教育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注重尖子生的发展而忽视差生的转化:

体现在教学观念上,就是“重教轻学”、“重知轻思”、“唯书本轻应用”、注重思维的模式化训练而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大量重复性训练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诸如此类的观念。

支配着教师的日常工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发挥。

其次是教育教学方法的落后。

有些教师教月方法简单粗暴,其结果是造成师生对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身健康。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上停留在低效率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被教师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打击殆尽。

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由教师拙劣的教学方法而造成的。

此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还有教育能力低下,不重视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缺乏教育科研与能力等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知识和能力素质不高

只是在教师的专业生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的只是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学风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应由精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构成。

教师不但要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还要做到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老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学风管理中的榜样作用。

但是,目前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知识体系单薄和老化,先是教学种植拘泥于课程教材,在课程体系整合中,不但无法胜任开设的新课教学,而且还是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此外,部分新教师“入学即上岗”,没有经过系统的上岗培训,他们既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没有相关课程的听课辅导,虽说新教师在上岗前都在其所读学校进行过教育实习,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便“登上讲坛,夸夸其谈”,不能做到“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不愿意走进课堂进行学习。

能力素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就是,既具有教学能力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又有较为全面的组织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具备教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但社会实践的能力比较差,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书本不离手,本本不离口”,很少能够接触社会现实,一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精力,所以老是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就应该必须首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目前相当数量的老师还做不到这点,所以其所传授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为了必然,这只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动手能力比较差。

3.使得滑坡

正所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一直是“师表”、“模范”、“榜样”的代名词,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中都有对教师模范做样的表述,西汉文学家杨雄在《学生》中指出:

“师者,人之模范也。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明确规定:

“我仍睐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他要求教师“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翼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提出: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千百年来,教师群体以其“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奉献精神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校中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重效益轻教育的倾向、极少部分老师难以抵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熏陶,受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临时跳板,随时准备转行跳槽:

有些教师自我感觉社会地位较低,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平时工作敷衍了事。

二是责任感不强,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只是向学生传授枯燥的书本知识,缺乏与实际的结合,更没有从教育内容中挖掘深层次的教育因素来启发学生,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的滋生;或者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矛盾,妨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或者是对学生采取“放羊”政策,讲完课便走人,不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等。

(二)教学管理对学风的影响

1.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对学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些专业设置不尽科学,内容老化、陈旧,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严重脱节,是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专业设置门类多,但缺乏足够的特色专业,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项目“你对所在专业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的调查的结果发现,有33.6%的同学选择“有些课程很好,但有些课程不好”,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都选择学校的特色专业,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如愿,很多同学是通过调剂才来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由于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所考学校的专业划分了“三六九等”,来到学校后发现不是自己原来所选的专业,就会失望和自暴自弃,即便是所学的专业很好,因为没有“名气”,所以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另外,这部分学生还因为学的不是理想中的专业而产生奇怪的想法,如“所学专业不好,会不会收到其他专业学生的歧视?

”“所开课程是否很枯燥、”“这些专业的老师是否都很差、”等等。

所以,一所高校的特色专业的多与少是影响学生学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次,专业设置滞后,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学生普遍存在“及格万岁”的消极想法,甚至不惜“挂科”来忙于找工作相关的事情。

近年来,各高校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率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但有些非综合性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或是只注重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或是只重实用类学科建设,不能全面发展。

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专业学科设置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学生普遍存在“上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的想法,所以,学生的学习选择也以“就业”为导向,这种情况之下,高校出现“挂科热”、“考证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整个高校专业设置状况看,高校确实有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环境不好,影响了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进取精神丧失。

另外一方面就是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根据学生的反映,部分院系的课程设置确实存在不合理现象,课程交叉和重复现象严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课程的更新程度不够,所开课程不能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甚至不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的知识。

2.教学模式老套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学生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厌恶情绪,要求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载体,是教学理论的操作模式或时间参照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夸美纽斯时期开始,后经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上升为系统理论,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即指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讲授教科书知识,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表现在现代大学里,首先就是存在严重的知识复制导向,即教科书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体系,教师仍以教授课本知识为目标,“谈古而不论今”,主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讲授千人的研究结果,而不注重讲授千人研究的方法,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方法。

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就会忽略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沦为书本的奴隶。

课堂上之只注重学生模仿和复制能力的发展,即注重学生复制和模仿课本、笔记和老师的讲授的知识的能力的发展,过分注重培养学生追求静态知识量的增长和死记硬背能力的提高。

铜石,这种导向还导致了教学方式死板,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低,教学实践方式多为灌输,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得不到幼小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出现“课上一条虫,课下一条龙”的状态。

此外,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约束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虽然模仿能力、复制能力和知识量的增加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学生的群体是一个活跃的群体,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他们已不满足于只学习千人的知识,他们寻求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寻求事业更加开阔,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知识和模仿知识的能力,因为那种虽有文凭、有知识、但没有能力的所谓的“人才”,根本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老套的教学模式与寻求进步的学生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讨厌课堂,学生出现逃课、旷课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即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个性化多元智能的培养。

传统大学教学着重研究讲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实践中的主宰地位,对于如何发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所忽视,没有体现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特征,既大学教学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教师主宰教于学的倾向,教师先“教”,后给学生不知作业教给学生“学什么”,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意愿。

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智能:

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概念、情感表达智能、人际沟通智能和体育智能。

而由于对于学生的智能特性缺乏了解,致使学校教学对其中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比较重视,而其他智能则程度不同地受到忽视,这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以教室为中心,忽视“第二课堂”的作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只注重讲述书本知识,而忽略了书本知识的运用,不能够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系起来。

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自古有着优秀的教育遗产,特别是教学方法方面,自古就有“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及“师生对答”等教学的优良传统。

但是发展到近代,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优秀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被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大学就是“大学教学中学化”,“我讲你听,我说你做”,重知识灌输,轻方法指导,对“启发式”教学理解不够,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无学习动力。

高校中部分老师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灌输”为主,“启发”为辅的方式,“老实讲,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缺乏老师与学生交流,忽视了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极少有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开展提问为主的师生互动教学。

教学的手段也比较单调,黑板、粉笔、一张嘴,之多再有一些简单地教具,比如生物课上的一些模型等,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有的同学甚至针对老套的教学方法作出这样的感慨:

“有的课真是浪费时间和生命,最初是满怀憧憬的走进课堂的,想象这门课会多有趣,最后连憧憬的心情都没了,一堂课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