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122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docx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考1113

关于“十二五”时期雁江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

“十一五”以来,雁江的经济实现了飞跃,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新的突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已经步入良性互动发展的阶段。

在今年7月23日全省召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推进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把联动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

在这大好机遇面前,雁江怎么办?

为此,我们依据现有资料和国内外通用的测算方法,对雁江当前“两化”的现状、特征及其基本属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积极探索“十二五”期间“两化”良性互动发展道路的途径与对策,以通过“两化互动”来调整我区经济结构,奋力推进全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更高台阶,力争在“十二五”末将雁江打造成全省“两化互动”示范区。

一、雁江“两化”现状、特征及基本判断

“十一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加快发展主题,狠抓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两化互动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四区建设”,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大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由2005年的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亿元,实现了翻番,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2%,比“十五”期间平均增速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末的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个百分点。

(一)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突出产业、企业、园区三大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工业集聚区”建设,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市近“半壁江山”,在全省67个丘陵县(市、区)中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前三强。

1、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十一五”以来,雁江工业经济飞速发展,优势产业贡献突出,形成以造车产业为龙头的“1+4+1”六大主导产业。

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80.1亿元,是2005年的4.9倍,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7%,“十一五”期间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速度高位运行。

图1:

2005—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增长速度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58(125?

)户,其中亿元企业62户,产值达到十亿元的有11户,南骏、四海双双突破60亿元,并成功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到今年为止,全区有22户企业分别荣获“2010年四川省质量信用AAA、AA、A级企业”荣誉称号。

其中,四海公司、南骏汽车、征峰鞋业、临江味业、临江寺豆瓣公司和宝莲酒业6户企业荣获“AAA级”称号;永鑫、南车、四通、三桥减速机、雅之江塑业、花瑞巾被、汇特生物、长沙埂水泥和润丰化工9户企业荣获“AA级”称号。

在发展本地企业的同时,通过筑巢引凤,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百威啤酒、韩国现代、飞利浦、广西玉柴、王老吉等先后入驻雁江,优化了雁江的工业结构,提升了整体档次。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2010年,全区造车、食品加工、建工建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纺织制鞋等六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458.2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5.4%。

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4%,比“十五”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全区规模工业实现利润31.59亿元,是2005年的22.7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6.7%;实现利税54.48亿元,是2005年的17.7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7.7%;百元产值提供利税11.35元,比2005年提高8.23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91.4,比2005年提高了146.9点。

2、支撑作用逐年增强。

“十一五”期间,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支撑作用更加强劲。

2010年,全区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8.5%,比“十五”末上升了14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5.3%,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1.8和2个百分点。

表12005—2010年雁江区三次产业构成表(%)

年份

一产业

二产业

其中:

工业

三产业

2005年

21.6

50.5

44.5

27.9

2006年

18.2

55.3

48.9

26.5

2007年

17.5

58.0

52.1

24.5

2008年

18.1

58.4

52.7

23.5

2009年

16.1

60.8

55.5

23.1

2010年

15.4

63.2

58.5

24.4

3、园区建设全面推进。

目前“四园一带”已建成16平方公里,集聚规模企业76户,工业集中度达到85%。

其中南骏产业园、机车产业园被列入全省“1525”工程,侯家坪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孵化园”。

4、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2005年全区工业化率为44.5%,比全国水平高2.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0.3个百分点,比全市高13.3个百分点;2010年为58.5%,居全市4个县(市、区)之首,比“十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高18.3、15.3和11.4个百分点。

表22005—2010年全国、省、市、区工业化率(%)

年份

全国

全省

全市

全区

2005年

42.0

34.2

31.8

44.5

2006年

43.3

36.2

36.4

48.9

2007年

43.5

37.1

39.1

52.1

2008年

41.1

39.3

41.8

52.7

2009年

39.7

40.1

45.0

55.5

2010年

40.2

43.2

47.9

58.5

(二)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成效突出

近年来,雁江区按照“东拓南延、拥江发展”的思路,坚持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一城三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成型。

2010年底,全区城镇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11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6万人,城镇化率42.1%,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年均提高1.46个百分点。

1、城市建设高速推进。

一是新区建设不断提速。

城东新区自2009年启动以来,目前已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实施项目50余个,其中8个项目已经竣工投入使用。

累计建成城市道路30余公里,首期3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学校、医院、管网、文化、商业市政等配套设施全面跟进,将逐步成为雁江另一个城市中心。

同时城南新区加快建设,“四纵三横”市政道路基本成型,百威啤酒、浙粤节能产业园、四川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助推城南新区的加快建设。

二是旧城改造强力推进。

雁江坚持“连片推进、整体开发”的思路,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城市发展空间和综合承载能力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

川烟厂、老资阳中学、皇龙片区等旧城改造推进顺利,资阳宾馆、农业局片区改造已经启动。

九曲河综合整治快速推进,“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景象逐渐呈现,旧城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三是小城镇建设强力推进。

通过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扶持,各镇乡加强了场镇综合开发力度,水、电及通信设施逐步完善,通过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的实施,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近年来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明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居住、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

同时,9个区域中心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其辐射作用逐步显现。

2、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2005年,全区城镇化率为34.8%,低于全国水平8.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8个和11.1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2.1%,居全市之首,比“十五”末提高7.3个百分点,仍然低于全国7.1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9个和11.6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和全市。

表32005—2010年全国、省、市、区城镇化率(%)

年份

全国

全省

全市

全区

2005年

43.0

33.0

23.7

34.8

2006年

43.9

34.3

25.2

36.5

2007年

44.9

35.6

27.0

38.4

2008年

45.7

37.4

29.7

40.4

2009年

46.6

38.7

32.7

42.5

2010年

49.7

40.2

32.7

42.1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城建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底全区拥有城市道路公里、道路面积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万平方米、排水管道公里、供水管道公里、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

(还可以举一下城市建设方面的数据,可以查一下城市年报上面数据或者综合年报)

4、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2010年,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倍,年均增长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平方米。

(还可以举一下城市建设方面的数据,可以查一下城市年报上面数据或者综合年报)

(三)雁江区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1、从人均GDP来看:

人均GDP指标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有效指标。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中2、3、4分别为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表4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时期

人均经济总量变动范围(美元)

(按1996年美元计算)

发展阶段

1

620-124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2

1240-2480

工业化阶段

初级期

3

2480-4960

中级期

4

4960-9300

高级期

5

9300-14880

发达经济阶段

初级期

6

14880-22320

高级期

(数据来自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运用国家统计局在折算人均GDP时采用的几何平均值折算法,我们采用1996—2010年15年汇率的几何平均值折算2010年现价人均GDP,2009年雁江区人均GDP为23366元,折合为1996年的人均GDP约为2950美元,由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可知雁江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

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

当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60%时,工业化进入中期。

其中还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1993年雁江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5.3:

39.8:

24.9,还处于工业化准备期阶段;200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5.0:

44.4:

30.6,三次产业比例中一、二产业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初期要求,第三产业的比重离37.7%的要求很近,雁已走在工业化初期的边缘。

1998年以来,雁江区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建设,特别是在2004年全区提出的“工业强区”战略的推动下,全区工业经济实力增强,使得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2009年比重突破60%,2010年达到63.2%。

第一产业比重达到15.4%,接近于工业化中期水平要求的比重,仅比标准值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小于45.5%的工业化中期水平要求。

但根据第二产比重来看,可以判定我区已具有工业化中期的部分特征。

表5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三次产业GDP结构(%)

工业化时期

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产业

比重

第三产业

比重

大于33.7

小于28.6

小于37.7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小于33.7

大于28.6

大于37.7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

小于15.1

大于39.4

大于45.5

工业化中期

小于14.0

大于50.9

大于35.1

工业化成熟期

小于10.0

小于50.0

大于40.0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3、从就业结构来看:

改革开放之初,雁江区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89.6%,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只占5.8%和4.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持续降低,在第二、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2010年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万人,年均增速为

%,比重上升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7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万人,年均增速为%,比重上升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速超过第二产业个百分点。

可见,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进入第二、三产业,这也是工业化中期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

表6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3.3

<17.0

<19.7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

<46.1

>26.8

>27.1

工业化中期

<31.4

>36.0

>32.6

工业化成熟期

<24.2

>40.8

>35.0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17.0

>45.6

>37.4

4、从城镇化水平来判断: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和根本动力,工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构成,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反过来,通过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城镇化又将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的大发展。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拉美等国家在上世纪50—70年代20年间城市化率与GDP的关系,概括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当比例在20%以下时,被认为是非城镇化;城镇化率低于32%时为工业化准备期;超过32%低于36%为工业化初期阶段;超过36%低于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超过50%低于65%为工业化成熟阶段;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在65%以上;当比例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镇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2010年底,雁江区城镇化率为42.1%,工业化进程处于中期阶段。

二、雁江区“两化”进程中显露的几个问题

雁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成绩瞩目,但也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工业化整体水平仍比较低。

工业化水平不仅要看工业化率,更要看工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尽管雁江工业尽管发展迅速,但工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仍然较低。

一是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25家,其中亿元以企业62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家,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还是空白,多数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薄弱、同质化严重、竞争力弱。

二是产品层次低,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和资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仍停留在模仿层面上,只能进行简单的组装或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市场相对饱和,竞争力不强。

三是大部分企业管理欠科学,企业家族式的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管理效能差、市场反应慢,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雁江工业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工业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在全区125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只有不到20户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仅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16%,只有6户企业被认定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目前仅有南车机车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少。

到目前为止,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仅有8户,仅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的6.4%;三是创新投入足。

2010年,全区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0余个,完成技改投入26.1亿元,仅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亟待增强。

一是城镇化率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不相适应。

2010年全区城镇化率42.1%,与丘陵地区经济综合评价前10强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处于中游水平,与排位靠前的差距更大。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跟不上,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如城市道路建设缺乏超前意识,不能应付日益严峻的交通压力;城市公交系统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要;一些地方水、电、气设施落后、管网老化,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城市管理有待加强。

市容环境卫生不容乐观、交通拥堵、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五乱三污染”现象还很突出。

(四)“两化”带来的民生问题凸显。

雁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很快,但由于城市配套设施、社会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和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衍生出城镇人口集中后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一是工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特别是初级就业人员有限所导致的就业困难的问题;二是城区教育资源有限所导致的民工及其他非户籍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三是城镇快速扩容,农民变市民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所隐藏的不安定因素;四是城镇住房刚性需求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膨胀,但收入水平低所导致的购房难和居住环境差等问题。

三、对“十二五”期间“两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认识决定行动,“十二五”期间,雁江将大力实施“依市兴区、项目带动、工业主导、三化联动”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三化联动、重点突破、统筹发展、整体推进,对于“十二五”期间的两化互动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定位认识。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二是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是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

四是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是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正确认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

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现代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是加快雁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工作思路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核心在工业化,依托在城镇化,关键在“协调互动”;在具体举措上,应该特别强调“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正确认识“两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为市场经济带来繁荣,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服务业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和对工业的配套服务也促进和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工业与服务业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镇化率的上升,而城镇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二者也具有良性互动关系。

同时,服务业也是联系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纽带,“两化”过程中,要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联系工业化、城镇化“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良性发展。

(四)正确认识两化互动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发展;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对“十二五”时期雁江“两化”互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是雁江“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和对接天府新区、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必由之路,是区委、区政府推进“高位求进、加快发展”重大决策。

可见,做好“十二五”期间雁江的“两化”互动工作意义深远,建议从以下四个“突出”入手。

(一)突出亮点,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和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运行质量,全面建设“新型工业集聚区”。

1、精心培育主导产业。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根据我区实际,着力构建以造车产业为龙头,食品、医药、建材、纺织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1+4”产业发展格局。

——造车产业。

抢抓车产业发展机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着力壮大产业集群,打造西部地区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品牌价值高的造车产业集群。

积极支持资阳机车与知名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船用大功率发动机的上档升级。

加快车产业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开发和技改升级,加速产业规模化经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燃机车技术平台、重要配件出口供应商和大中小功率发动机制造基地。

以南骏集团为依托,不断强化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着力提升产业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商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大力引进配套企业入驻发展,积极扶持专用车企业发展,打造国家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西部商用车与零部件制造基地。

——医药产业。

充分利用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扶持壮大禾邦、大千等一批医药产业大企业集团,提升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

着力引进重大制药项目入驻沱东工业园,打造百亿现代医药产业。

逐步建成西部中成药提取和产品供应基地、中药材种植和外销基地以及辐射川南、成渝两地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食品加工业。

按照“抓龙头、做精品、创品牌、延链条、强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肉食品加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酿造等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培养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食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依托“临江味业”品牌效应,支持与知名企业联合发展,促进调味制品产业上档升级。

以沱东工业园和中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载体,培育蔬菜制品、果蔬饮料生产企业,提高加工总量和产品附加值。

大力培育百威啤酒、宝莲酒业等骨干企业,扶持培德酒业等潜力企业,积极培育关联企业,不断完善酒类产业链,提升产业规模和配套能力。

——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