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072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知识培训.docx

《安全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知识培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知识培训.docx

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知识培训教材

一、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念

l、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本管理

安全管理的效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和责任感。

只有人人都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切身利益所在,是与自己本身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大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全体员工才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

2、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全员参与”

直接从事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工人,在工作岗位上长期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是真正的专家,往往能提出一些极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3、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安全生产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

安全系统以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

4、安全管理注意风险管理

安全管理要求考虑来自对顾客、员工、组织、社会和环境的风险。

对顾客和员工而言,必须考虑人的健康和安全因素;对组织而言,必须考虑有缺陷的产品或重大危害事故可能导致的企业形象或信誉损失、丧失市场、意见、索赔、产品、责任、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等风险;对社会和环境而言,必须考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破坏,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的风险。

5、安全管理要突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要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

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

企业安全文化要求在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

二、安全生产法讲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它所确定的七项基本法律制度之中: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3.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4.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5.安全中介服务制度、6.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7.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第一讲《安全生产法》立法背景

一、《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社会背景

(一)各类伤亡事故居高不下,重大、特大事故不断发生

(二)企业安全生产行为不规范,纪律松弛,管理不严1.非公有制企业增多,国家对其安全生产条件没有明确的、严格的、具体的法律规范;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缺乏法律规范,基础工作薄弱;3.安全投入严重不足;(三)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有关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三违”现象严重;(四)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不到位,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不落实

第二讲《安全生产法》立法宗旨、法律地位及立法意义

一、《安全生产法》的立法宗旨

制定《安全生产法》,保障生产安全,不仅是为了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也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法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表述了《安全生产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 

二、《安全生产法》的法律地位

《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体法,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实现安全生产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是制裁各种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力武器。

三、《安全生产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作为一部安全生产大法,《安全生产法》确立了对各行业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普遍适用的7项基本法律制度即: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3.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4.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5.安全中介服务制度、6.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7.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

四、《安全生产法》的立法意义

《安全生产法》对于全面加强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遏制重大、特大事故,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依法行政;《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依法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

第三讲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安全第一”的含义:

即在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是第一的观念;在生产经营决策时,保护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是第一决策;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保护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工作。

把“安全第一”真正落实在每一位员工的骨子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保护员工个人及他人的生命与健康安全。

“安全第一”的根本思想是“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保障生产,安全为了人民的健康”。

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说,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重要的是要谋事在先,尊重科学、探索规律,采取有效的事前控制措施,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发生事故后的抢救、调查、找原因、追责任、堵漏洞,虽然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对事故预防也有亡羊补牢的作用。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基本制度

为了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定了有关的基本制度和措施,主要包括:

1、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

2、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的制度;

3、企业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制度;

4、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的制度;

5、对特种作业人员实行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的制度;

6、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措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7、对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安全条件论证、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验收的制度;

8、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和报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制度;

9、对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实行安全认证和使用许可,非经认证和许可不得使用的制度;

10、对从事危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前置审批和严格监管的制度;

11、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予以淘汰的制度;

12、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及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备案的制度;

13对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的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14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经常性检查、处理、报告和记录的制度等。

第四讲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具体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①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②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或者副职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③生产经营单位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④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⑤岗位工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五讲生产经营单位确保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义务

一、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二、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三、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四、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完善安全生产条件

第六讲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有关安全生产的知情权;2.有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3.有对安全生产问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4.有对违章指挥的拒绝权;5.有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的权利。

6.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有获得及时抢救和医疗救治并获得工伤保险赔付的权利等。

二、义务

1.在作业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不得违章作业;2.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安全生产知识;3.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主要负责人报告;4.正确使用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只有每个从业人员都认真履行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定义务,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才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落到实处。

三、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的定义:

运动中、与人的意愿相反、突然的、使行动暂时或永久性地停止。

事故是系统内外的各种组份间发生消极作用而导致的系统突变。

事故的特性:

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

一、事故因果论:

事故为整个事件的果,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为因。

类型:

集中型

、连锁型、复合型、多层次型

1、集中型:

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事件的发生。

 

2、因果连锁型:

有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因果连锁发生的事故。

 

3、复合型: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事故的结果。

事实上单纯的集中或连锁型均很少。

 

4、多层次型:

是复合型的推广型式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

 

 

三、造成不安全行为和状态的主要原因

不正确的态度;技术、知识不足;身体不适;不良的工作环境

四、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

 

 

五、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

1、工程技术方面改进、说服教育、人事调整、惩戒

2、3E原则

Engineering—工程技术:

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

Education—教育:

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知识和技术。

Enforcement—强制:

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六、事故预防措施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缓慢地释放能量;5.设置屏蔽设施;6.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7.信息屏障。

七、预防事故措施

1.在设计生产工艺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与物的接触;2.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3.严格操作规程。

八、系统安全理论

1、系统安全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Hazard),并使其危险性(Risk)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2、系统安全理论的原理:

系统安全理论是接受了控制论中的负反馈的概念发展起来的。

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馈到人的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就能化险为夷,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如果所面临的危险未能察觉、认识,未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响应时,就会发生事故和伤亡。

3、系统安全的三条命题

加拿大的道格拉斯提出:

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除几种选定的危险。

4、预防事故措施

严格系统的生命周期;控制危险源,努力把后果严重的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到最低;或者万一发生事故时,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从人、机、环境综合考虑事故预防措施;对于机械,主张增进其性能的可靠性,减少其性能的不稳定性。

为此,设备应有计划地进行维修和适当地更换;对操作者,应提高他们对危险的辨别和反映能力。

为此,应该加强对操作者的安全培训。

主张分配较多的时间用于异常情况时避免危险的技能训练。

四、安全管理

第一章安全基础管理

一、管理:

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利用组织资源,而实施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二、安全管理:

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安全生产的目标,而对安全生产过程实施的安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达到识别危害,减少和防止事故,保护人民生命和健康安全的目的。

三、安全管理的分类:

1、按层次分类:

宏观安全管理和微观安全管理

2、按内容分类:

狭义安全管理和广义的安全管理

四、安全管理的功能

1、基础性功能:

决策、指令、组织、协调;2、治理性功能:

整治、防范;3、反馈性功能

五、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辨识危险;评估评价;制定措施;消除危险预防和控制事故。

六:

安全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事故的根本对策;2、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方站的基本保证;3、是安全与卫生技术发挥作用的基础;4、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七、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促进生产;

2、三同时原则:

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主体及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3、五同时原则:

企业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

4、三同步原则:

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同时规划、同时实施,同时投产;

5、四不放过原则:

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示未落实和责任者未受到处理。

 

第二章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概述

系统安全分析是对生产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这些不安全因素对系统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正确进行安全规划和决策,实施最优化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安全系统分析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关系到安全工作的成败。

一、因果图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各类事故发生原因的有效方法。

在分析时一层层地深挖事故原因,然后用简洁的文字和线条箭头表示其因果关系,在图上呈现出各种原因的分支线条,犹如鱼刺,故因果图有叫鱼刺图。

二、安全检查表法及其使用

安全检查表种类多、适用面广、使用方便,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检查表进行检查,因此,它作为一种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三章安全评价方法

一、概述

安全评价在欧美各国被称为“风险评估”或“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

在日本,为了顺应人们的心理,改称为“安全评价”。

或许是受日本的影响,在我国多称之为“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潜在危险进行预先的识别、分析和评价,为制定基本防灾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安全评价的内容

不论哪一种评价方法,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4个方面:

危险的识别、危险的定量、定量化的危险与基准值比较、提出控制危险的措施。

危险的识别是分析所研究对象存在的各种危险;危险的定量则是研究确定这些危险发生的频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一般将定量化的危险称之为风险;与基准值比较是将这些风险与预定的风险值相比较,判断是否可以接受;最后即是根据风险能否接受而提出的降低、排除、转移风险的对策。

2、主要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表按其使用场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现在,提出的安全评价方法不下几十种,各种方法都各具特点并适于特定的场合。

有关标准及资料推荐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如果……怎么样;检查表;如果……怎么样/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

(1)设计用安全检查表:

主要供设计人员进行安全设计时使用,也以此作为审查设计的依据。

其主要内容包括:

厂址选择,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的安全性,建筑物、安全装置、操作的安全性,危险物品的性质、储存与运输,消防设施等。

(2)厂级安全检查表:

供全厂安全检查时使用,也可供安技、防火部门进行日常巡回检查时使用。

其内容主要包括厂区内各种产品的工艺和装置的危险部位,主要安全装置与设施,危险物品的贮存与使用,消防通道与设施,操作管理以及遵章守纪情况等。

(3)车间用安全检查表:

供车间进行定期安全检查。

其内容主要包括工人安全、设备布置、通道、通风、照明、噪声、振动、安全标志、消防设施及操作管理等。

 

(4)工段及岗位用安全检查表:

主要用作自查、互查及安全教育。

其内容应根据岗位的工艺与设备的防灾控制要点确定,要求内容具体易行。

(5)专业性安全检查表:

由专业机构或职能部门编制和使用。

主要用于定期的专业检查或季节性检查,如对电气、压力容器、特殊装置与设备等的专业检查表。

五、化工装备事故分析与预防

一、概述

1、化工装备安全运行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石油化学工业是以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为原料,对其进行化学处理和相应的物理处理,制成人们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的、有较高价值的产品。

2、化工装备:

化工设备与机器

化工设备—实现化工正常生产的静设备。

如化工容器、换热器、反应器、塔器、干燥器、管式炉。

高压条件:

由于工艺上的要求,一些化学反应要求在高压条件下进行,从而有利于合成与聚合。

高温条件:

为了维持反应温度和有效的利用废热,在化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传热过程。

加热、冷却、冷凝、蒸发。

对应的设备:

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重沸器等。

传热和传质:

在生产中,气-液和液-液两相接触进行传质和传热的过程是常见的。

精馏、吸收、萃取、气体的增湿、离子交换等。

生产中需要处理的液体很多,除清水外有酸碱溶液、液氨、有机溶剂、铜液和石油产品等,且条件各异,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泵,泵是第二类仅次于电机的通用机械。

3、化工生产的特点及安全要求:

易燃易爆;腐蚀严重、毒害性大;高温高压;生产连续性强。

化工设备与机器有如下安全要求:

1、足够的强度;2、密封可靠;3、安全装置必须配套;4、适用性强

二、化工装备事故机理

1、化工设备事故机理

化工设备是承受高温、高压、低温、高真空度和处理易燃易爆、有腐蚀、有毒介质,完成复杂工艺过程的设备。

化工设备事故的后果:

设备损坏、失效、影响装置的运行;着火、爆炸、窒息、中毒、灼伤等人身伤亡。

种类:

燃烧爆炸、严重泄漏、腐蚀和管束失效。

2、爆炸

定义:

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或有一种物质迅速状变为另一种物质,并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

种类:

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物理爆炸:

由于物质的物理变化即物质的状态或压力发生的突变而引起的爆炸现象。

特点:

物质的性质不变。

化工容器及设备的物理爆炸的种类:

正常操作压力下发生、高应力下破裂;低应力状况下;破坏形式:

脆性破裂、疲劳破裂、应力腐蚀破裂;超压情况下发生;未安装泄压装置或失灵、液化气体充装过量且严重受热膨胀、操作失误或违章超负荷运行;破坏形式:

韧性破裂;判别:

从破坏特征;通过破裂压力验算和爆炸能量计算;

化学爆炸:

在化工设备内,物质发生极为迅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产生高温高压引起的瞬间爆炸现象。

特点:

发生爆炸前后的物质种类和化学成分均发生变化。

特征:

瞬间进行,伴有激烈的燃烧反应,容器破裂时有火光和闪光现象;爆炸后容器多破裂为碎片,断口为脆性破裂的特征;事故后检查,发现安全阀有泄压现象,压力表指针撞弯,回不到零位;容器爆炸时有二次空间化学爆炸的迹象。

种类:

分解爆炸、复杂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炸,这三类爆炸,除简单分解的可爆物爆炸时所需热量由可爆物本身分解产生,不一定发生分解反应外,其余可爆物爆炸时均伴有激烈的燃烧现象。

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是指可燃性气体、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与火而发生的激烈的燃烧,甚至发生迅速的爆炸。

这种混合物叫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性混合物必备的条件:

具有可燃的易爆性质。

如:

H2+CO+C2H2+C3H8+…;可燃易爆混合气体的爆炸界限;火源:

650—750℃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助燃性气体的均匀混合物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引起爆炸的浓度极限值,称为爆炸极限。

助燃性气体可以是空气、氧气或辅助性气体。

一般情况提及的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的浓度极限。

能够引起爆炸的可燃气体的最低含量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几种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爆炸物名称下限上限爆炸物名称上限下限

氢气4.075乙炔2.580

一氧化碳12.574.2甲烷5.016

硫化氢4.345.5汽油1.06.0

氨15.527煤气5.332

水煤气6.969.5甲醇636.5

半水煤气8.170.5苯1.59.5

 

3、按金属材料破裂的现象不同压力容器可分为:

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和蠕变破裂。

A、韧性破裂:

指容器在压力作用下,器壁上产生的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而发生断裂的一种破坏形式。

导致韧性破坏的原因:

超压——安全阀失灵、操作失误(错开阀门),检修前后忘记抽盲板,不凝性气体未排出,超负荷运行,容器内可燃气体混入空气或高温引起物料分解发生化学燃烧爆炸,液化气体充装过量或存储温度过高,温度升高时压力急剧升高等。

器壁厚度不够或使用中减薄——设计、制造问题,使用保养不当,导致大面积腐蚀。

B、脆性破裂:

容器在破裂时没有宏观的塑性变形,容器平均应力远没有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由的甚至低于屈服点的一种破坏形式。

由于它是在低应力状态下发生的,又称之为低应力破坏或低应力脆断。

发生脆性破坏的条件:

容器材料本身存在缺陷或几何形状发生突变;存在一定的应力水平;材料的韧性很差。

机理:

对低温压力容器来讲,其所受的载荷一般是静载荷,而制造材料一般是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铁素体型钢。

其断裂的机理有剪切断裂和解理断裂两种。

随温度的降低,在水平应力的作用下,由剪切断裂逐步转变到解理断裂,材料韧性也随之降低。

脆性破裂分为开裂和裂纹扩展两个阶段。

先开裂而后裂纹扩展。

脆性破裂与材料的韧性、缺陷大小和水平应力。

导致脆性破裂的主要原因:

低温、材料存在缺陷、焊接区和焊缝处有缺陷、材料中的磷和硫含量过高及应力腐蚀是材料的力学性能恶化。

C、疲劳破裂:

容器在反复加压、泄压过程中,壳体材料长期受到交变载荷作用,由于疲劳而在低应力状态下突然发生的破坏形式。

机理:

产生疲劳裂纹和裂纹扩展。

特征:

无明显的塑性变形;断口有疲劳裂纹产生、扩展和断裂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前两者光滑,后者粗糙;局部阻力很高的地区多发,如接管处;发展缓慢,一般是开裂,出现一缝口,式容器泄漏而失效;操作温度、压力大幅度波动且启动频繁、

疲劳破裂的原因停车的情况下发生

交变循环载荷;如:

反复地启动和停车,反复地加压和谐在,压力温度等的周期性波动且幅度大;过高的局部应力,如:

容器或焊管的焊接头,容器的焊缝;高强度低合金的广泛应用和特厚材料的应用增加,使材料本身和焊接很容易形成各种缺陷。

D、腐蚀破裂:

容器壳体由于受腐蚀介质的作用而产生破裂的一种破坏形式。

腐蚀破坏的形式:

均匀、点、晶间、应力和疲劳腐蚀。

均匀腐蚀:

设备大面积出现腐蚀,使容器壁减薄、强度不够而导致塑性破坏

F、应力腐蚀:

是金属材料在拉伸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共同作用下,以裂纹的形式发生的腐蚀破坏。

应力腐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要素:

拉应力:

是焊接、热加工、热处理等引起材料的残余应力(80%),以及由载荷、操作和振动等原因引起的外家应力或热应力。

腐蚀:

特定材料和介质的腐蚀。

化工设备的应力腐蚀破裂仅发生在特定腐蚀介质—合金的组合环境中。

疲劳腐蚀(腐蚀疲劳)是金属设备在腐蚀介质和交变拉应力共同作用下而发生腐蚀破坏的一种形式。

先腐蚀-裂纹的形成、扩展-交变应力-破坏保护膜-腐蚀

G、蠕变破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