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562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docx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

《猪传染病防控技术》课时计划:

教者:

杨真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

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

学时

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猪瘟的流行特点、症状、病变、诊断

2、了解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猪瘟症状、病变

教学难点:

猪瘟诊断要点、防制措施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与畜牧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疾病现场教学相结合。

 

教具

电子教案、实验演示录像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病原 猪瘟病毒(HCV)是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ms)的一个成员。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

急性暴发时,先是几头猪发病,往往突然死亡。

继而病猪数量不断增多,多数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3周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慢性,如无继发感染,少数慢性病猪在1个月左右恢复或死亡,流行终止。

近年来猪瘟流行发生了变化,出现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以散发性流行。

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轻或不明显,死亡率低,病理变化不特征,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3、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急性型:

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皮肤和结膜发绀、出血,出现精神沉郁,厌食,经一至数天发生死亡。

亚急性型:

病猪同样可出现上述症状,粪便干稀交替,眼睛周围见粘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和粘膜以出血为主,多于发病后14-20天后死亡。

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行走时缓慢无力,时有轻热,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

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在妊娠后期可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畸形胎。

4、病变 猪瘟的病理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证:

全身淋巴结肿胀、水肿和出血,呈现红白或红黑相间的大理石样变化;肾组织被膜下(皮质表面)呈点状出血;膀胱粘膜、喉、会厌软骨、肠系膜、肠浆膜和皮肤呈点或斑状出血;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胆囊、扁桃体发生梗死;回盲辨处淋巴组织扣状肿,若有继发感染,可见扣状溃疡;死胎仔猪出现明显的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5、诊断 典型急性猪瘟暴发,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

6、防制 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临床出现猪瘟症状后可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经肌肉注射进行初步治疗,同时考虑口服抗生素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

上述措施对于非急性病猪具有良好效果。

加强平时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本病的发生,其基本原则主要是预防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引进,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提倡自繁自养,若由外地引进新猪,应到无病地区选购,做好预防接种,到场后,隔离检疫2—3周;泔水饲料要充分煮沸消毒;猪舍要经常消毒,禁止闲杂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入猪舍,对于猪的流通环节实行严格的检疫。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

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

各种年龄都可发病,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很高,可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1、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本病毒对牛、猪、豚鼠及人的红细胞没有凝集或吸附作用,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对0.5%胰酶能抵抗7ho病毒不耐热,56ºC45min,65℃10min死亡。

2、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并可自然康复,以10日龄以下的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TGE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份。

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

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3、症状 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的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伙发白色。

病猪迅速的脱水,体重下降,教室萎靡,被毛粗乱无光。

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战栗、口渴、消瘦,于2~5日内死亡,一周龄以下的哺乳仔猪死亡率50~100%,随着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架子猪、肥猪及成年母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蛋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天病情好转随即恢复,及少发生死亡。

4、病变 尸体脱水明显。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

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诊断

6、防制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供治疗。

 

作  业

1、猪瘟的流行特点、症状、病变?

课后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细小病毒病

学时

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2、了解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

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与畜牧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疾病现场教学相结合。

教具

电子教案、实验演示录像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猪的一种呼吸系统重要传染病。

本病主要引起猪的一种伴有胸膜炎的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多呈最急性或急性病程而迅速致死,可发生任何年龄的猪只,但以3月龄仔猪最易感,是当代国际公认危害现代养猪业五大重要传染病之一。

1、病原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2、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猪均易感,3月龄猪最为易感。

本病在猪群之间的传播主要由引进带菌猪引起。

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源感染,通过猪对猪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短距离的飞沫小滴使疾病传递。

拥挤、气温急剧改变、相对湿度高和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一般说大群比小群更易发生本病。

老疫区的猪群发病率和病死率趋于稳定,如又突然暴发是由于饲养管理突变或新的血清型入侵所致。

我国北方地区分离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血清5和7型居多。

3、症状 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个类型。

1、最急性型,有一只或几只猪突然病得很重,体温升高至41.5℃,表情漠然,食欲废绝,有短期的下痢和呕吐。

后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

临死前从口、鼻中流出大量带血色的泡沫液体。

死亡发生在24~36h内。

偶而有的猪突然死亡而无先兆症状。

初生猪则为败血症致死。

2、急性型,有很多猪受害,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拒绝采食。

有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严重呼吸症状。

病程视肺部损害程度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而定。

3、慢性型,发生在急性症状消失之后。

不发热,有程度不等的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增重减少。

首次暴发本病时,孕猪可能发生流产。

4、病变 眼观变化主要见于呼吸道。

肺炎大多两侧性,累及心叶和尖叶以及膈叶的一部分。

肺炎区色深而质地坚实,切面易碎。

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胸腔含有带血色的液体。

在迅速致死的病例,气管和支气管充满带血色的黏液性泡沫性渗出物。

、。

5、诊断 根据特征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细菌学检查、

6、防制 早期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可减少死亡。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都敏感,一般肌肉或皮下注射,需大剂量并重复给药。

受威胁的未发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0.6g/㎏),作预防性给药。

防制本病有效的方法,对无病场应防止引进带菌猪,在引进前应用血清学试验进行检疫。

对感染猪场逐头猪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结合药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本病。

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细小病毒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

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1、病原 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

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直径为20nm,基因组为单股DNA。

本病毒耐热性强,56ºC48h,80ºC5min才失去感染力和血凝活性。

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适应范围很广。

2、流行病学 细小病毒可引起多种动物感染,猪细小病毒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染,特别是购入带毒猪后,可引起暴发流行;本病具有很高的感染性,易感的健康猪群一旦病毒传入,3个月内几乎可导致猪群100%感染;感染群的猪只,较长时间保持血清学反应阳性。

3、症状 母猪主要表现繁殖障碍,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感染的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

不同孕期感染表现不同症状,在怀孕30—50天之间感染时,主要是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多出现死胎,怀孕70天以上则多能正常产仔,无其他明显症状。

4、病变 眼观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

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5、诊断 如见到流产、死胎、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而母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验。

可将木乃伊化胎儿、胎儿肺送试验室进行诊断。

检验方法可进行病毒的细胞培养和鉴定,也可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染色试验。

6、防制 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采取的措施:

1、控制带毒猪传人猪场。

在引进猪时应加强检疫。

2、一但发病,应将发病母猪、仔猪隔离或淘汰。

所有猪场环境、用具应严密消毒,并用血清学方法对全群猪进行检查,对阳性猪应采取隔离或淘汰,以防疫情进一步发展。

3、对猪进行免疫接种,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作  业

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课后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课题

气喘病、猪萎缩性鼻炎

学时

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气喘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2、了解猪萎缩性鼻炎的发病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气喘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

防制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与畜牧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疾病现场教学相结合。

 

教具

电子教案、实验演示录像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猪支原体肺炎

本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俗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1、病原 病原体为猪肺炎支原体,属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成员。

因无细胞壁,故是多形态微生物,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通过病猪咳嗽、气喘和喷嚏将含病原体的分泌物喷射出来,形成飞沫,经呼吸道而感染。

如给健康猪皮下、静脉、肌肉注射或胃管投入病原体都不能发病。

3、症状 根据病的经过,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个类型。

急性型:

主要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的猪群,病初精神不振,头下垂,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者

张口喘气,发出哮鸣声,有明显腹式呼吸。

体温一般正常,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升到40℃以上。

病程一般为1~2周,病死率也较高。

慢性型:

急性转为慢性,也有部分病猪开始时就取慢性经过,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

主要症状为咳嗽,站立不动,背拱,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

隐性型:

可由急性或慢性转变而成。

有的猪只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后不表现症状,但用X线检查或剖解时发现肺炎病变,在老疫区的猪只中本型占相当大比例。

4、病变 主要病变只见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

急性死亡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

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以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然后波及到膈叶。

病变部的颜色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病变部界限明显,像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特征可作出诊断,本病仅发生于猪,以怀孕母猪和哺乳猪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在老疫区多为慢性和隐性经过。

6、防制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

确实需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三个月,本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

尽量减少仔猪寄养,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

2、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能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呼吸道病的措施之一。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鼻甲骨(尤其是下卷曲部分)萎缩、颜面部变形、慢性鼻炎、生长迟缓等为特征。

1、病原 I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简写Pm)是原发性感染因子。

本菌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剂对其都可致死。

2、流行病学 任何年龄猪都可发生本病,但以仔猪易感性最大,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一个月龄内感染常在数周后发生鼻炎并引起鼻甲骨萎缩。

断奶后感染,主要方式是飞沫传播,经呼吸道感染仔猪。

该病传播缓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3、症状 多见6—8周龄仔猪,1周龄少见。

表现鼻炎,出现喷嚏、流涕和吸气困难,有浆液性鼻液、粘液性分泌物。

表现摇头不安,鼻痒拱地,前肢抓鼻、奔跑。

继而症状加重,持续3周以上,鼻甲骨开始萎缩,仍打喷嚏,流浆液性、脓性鼻液,气喘,吸气时鼻孔开张,发出鼾声。

鼻甲骨发病后3—4周开始萎缩,致使鼻腔和面部变形,是该病特征性症状。

4、病变 病变一般局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特别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

间有萎缩限于筛骨和上鼻甲骨的。

有的萎缩严重,甚至鼻甲骨消失,而只留下小块黏膜皱褶附在鼻腔的外侧壁上。

5、诊断 依据频繁喷嚏、吸气困难,鼻黏膜发炎、生长停滞和鼻面部变形易作出现场诊断。

有条件者,还可做X射线进行检查。

6、防制 及时淘汰发病猪,根除传染源;全进全出制,将患病猪群肥育后集中屠宰,猪舍彻底消毒,重新引进种猪;严格检疫引进猪,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应激因素,饲喂含有药物的饲料。

母猪和仔猪可免疫接种。

治疗可选用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先作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效果更佳,用大剂量磺胺类药物拌料,连用30~45天,有利于减少猪群发病。

作  业

1、气喘病的症状、病理变化及治疗?

课后体会

 

第四课时

教学课题

猪附红细胞体、猪圆环病毒病

学时

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猪附红细胞体、圆环病毒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2、掌握圆环病毒病的防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症状和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

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与畜牧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疾病现场教学相结合。

 

教具

电子教案、实验演示录像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1、病原 

根据其生物学特点更接近于立克次体而将其列入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

附红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和杆状。

附红体多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

附红体对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脱氏染色为淡蓝色。

2、流行病学 附红体寄生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牛、猪、狗、、猫、鸟类、骆马(美洲驼)和人等。

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报道较多的有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及媒介昆虫传播等。

3、症状 动物感染附红体后,多数呈隐性经过,由于动物种类不同,潜伏期也不同,介于

2~45d之间。

发病后的主要表现是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顿,黏膜黄染,贫血,背腰及

四肢末梢瘀血,淋巴结肿大等,还可出现心悸及呼吸加快,腹泻,生殖力下降,毛质下降等。

4、病变 死亡动物或实验感染动物的病理变化可见黏膜浆膜黄染,弥漫性血管炎症,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聚集于血管周围,肝脾肿大,肝有脂肪变性,胆汁浓稠,肝有实质性炎性变化和坏死,脾被膜有结节,结构模糊,肺、心、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据观察,死亡动物的病变广泛,往往具有全身性。

5、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

直接镜检:

血清学试验:

6、防制 治疗病人和各种患病动物,曾用过各种药物,如四环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黄色素、血虫净(贝尼尔)。

猪圆环病毒感染

本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

主要感染8~13周龄猪,其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

1、病原 猪圆环病毒(Porcinecircovirus,PCV)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

这科病毒有鸡贫血病毒、鹦鹉喙羽病毒。

它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员。

病毒粒子直径为14–25nm,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DNA。

2、流行病学 PCV分布很广,猪群血清阳性率达20%~80%。

有人发现乳猪出生后母源抗体在8~9周龄时消失,但在13~15周龄又出现抗体,这说明小猪又感染了PCV。

本病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哺乳猪很少发病。

如果采取早期断奶的猪场,10~14日龄断奶猪也可发病。

一般本病集中于断奶后2~3周和5~8周龄的仔猪。

根据法国报道,在肥育猪场出现典型病例,发病期间平均死亡率为18%,高达35%,有的国家报道死亡率可高达50%。

猪群中未见其他异常症状,母猪生殖能力正常。

饲养条件差、通风不良、饲养密度高、不同日龄猪混养等应激因素,均可加重病情的发展。

3、症状和病变 

PCV侵害猪体后引起多系统进行性功能衰弱,在临床症状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和消瘦、皮肤苍白、肌肉衰弱无力、精神差、食欲不振、呼吸困难。

有20%的病例出现贫血、黄疸,具有诊断意义。

但慢性病例难于察觉。

在PRRS阳性猪场中,由于继发感染,还可见有关节炎、肺炎,这给诊断带来难度。

典型病例死亡的猪尸体消瘦,有不同程度贫血和黄疽。

淋巴结肿大4~5倍,在胃、肠系膜、气管等淋巴结尤为突出,切面呈均质苍白色。

肺部有散在隆起的橡皮状硬块。

严重病例肺泡出血,在心叶和尖叶有暗红色或棕色斑块。

脾肿大,肾苍白有散在白色病灶,被膜易于剥落,肾盂周围组织水肿。

胃在靠近食管区常有大片溃疡形成。

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和出血点,少数病例见盲肠壁水肿而明显增厚。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淋巴组织、肺、肝、肾特征性病变和组织学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依赖病毒分离和鉴定。

还可应用免疫荧光或原位核酸杂交进行诊断。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主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防疫卫生措施。

一旦发现可疑病猪及时隔离,并加强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杜绝疫情传播。

作  业

1、猪附红细胞体、圆环病毒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防制?

2、圆环病毒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防制?

课后体会

 

第五课时

教学课题

猪链球菌病、蓝耳病

学时

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猪链球菌病、蓝耳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及防治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猪链球菌病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

蓝耳病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与畜牧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疾病现场教学相结合。

 

教具

电子教案、实验演示录像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猪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人畜共患病的总称。

动物链球菌病中以猪、牛、羊、马、鸡较常见。

链球菌病分布很广,可严重威胁人畜健康。

   

1、病原 链球菌(Streptococcus)的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广。

一部分对人畜有致病性,一部分无致病性。

本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链的长短不一,短者成对,或由4~8个菌组成,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多数致病菌的生长要求较高,在普通琼脂上生长不良,在加有血 液、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在菌落周围形成α型(草绿色溶血)或β型(完全溶血)溶血环,前者称草绿色链球菌,致病力较低,后者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2、流行病学  链球菌的易感动物较多,因而在流行病学上的表现不完全一致。

患病和病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

而猪和鸡经各种途径均可感染。

幼畜可因断脐时处理不当引起脐感染。

患腺疫的幼驹可因吮乳,将本病传染给

母马引起乳房炎,进而经血流,引起败血病。

3、发病机制 致病链球菌经呼吸道或其他途径(受损处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后,首先在人侵处分裂繁殖。

幼龄时菌体外面形成一层黏液状荚膜,以保护细菌的生存。

4、症状 

最急性型:

发病急、病程短,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呆立、嗜卧,食欲减少或废绝,喜饮水。

眼结膜潮红,有出血斑,流泪。

呼吸促迫,间有咳嗽。

猪链球菌性脑膜炎:

主要由C群链球菌所引起,以脑膜炎为主症的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

甫乳仔猪和断奶仔猪。

哺乳仔猪的发病常与母猪带菌有关。

较大的猪也可能发生。

病初体温升高,停食,便秘,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

迅速表现出神经症状。

盲目走动,步态不稳,或作转圈运动。

磨牙、空嚼。

当有人接近时或触及躯体时,发出尖叫或抽搐,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划动,状似游泳,继而衰竭或麻痹。

5、病变 眼观病变:

死于出血性败血症的猪,可见颈下、腹下及四肢末端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点。

急性死亡猪可从天然孔流出暗红色血液,凝固不良。

胸腔有大量黄色或混浊液体,含微黄色纤维素絮片样物质。

心包液增量,心肌柔软,色淡呈煮肉样。

右心室扩张,心耳、心冠沟和右心室内膜有出血斑点。

心肌外膜与心包膜常黏连。

脾脏明显肿大,有的可大到1—3倍,呈灰红或暗红色,质脆而软,包膜下有小点出血,

 6、防制 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对预防和控制本病传播效果显著。

平时应建立和健全消毒隔离制度。

引进动物时须经检疫和隔离观察,确证健康时方能混群饲养。

加强管理,,增强动物自身抗病力,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因为仔猪表现耳朵发蓝又称蓝耳病。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

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1、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育肥猪发病温和。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原。

感染母猪有明显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

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

公猪感染后3~27d和43d所采集的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

7~14d从血液中可查出病毒,以含有病毒的精液感染母猪。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因此,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

本病也可垂直传播。

3、症状和病变 人工感染潜伏期4~7d,自然感染一般为14d。

感染此病的病猪主要表现为:

体温升高,食欲不振,部分猪双耳、体表及乳房皮肤发绀。

母猪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80%-90%。

青年猪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