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392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致化学校.docx

实施精细化管理创建精致化学校

附1:

实施精细化管理创建精致化学校

——校长论坛典型发言材料(刊登于《南阳日报》)

李彦虎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教育的外部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校的教学楼高了,校园环境美了,硬件设施好了,师资力量强了……但真正能够让人民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却并不是很多。

原因在哪里?

我认为学校管理粗放,精细化管理缺乏,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不足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

为改变盲目、粗放、低效的管理方式,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办学的品位和档次,就可以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实现内涵发展。

所谓精细化管理,它既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体现在管理的心理上就是精心、精致;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是落实细节和细部。

可当前现状是,喊得多,做得少;精心精致不足,盲目粗放有余;细节不细,落实不实,导致教学管理层次不高,高耗低效,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再提高。

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理念上形成认同感是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改革,理念先行。

只有思想上认同了,才能主动参与,才会有精心,才会有细心,才能做得精致。

从粗放式到精细化,对教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摆查自身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粗放、盲目的做法,认识到高耗低效的危害,初步明确奋斗的目标。

要消除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细节抓死,将人管严”的错误认识。

从粗放到精细,应是一个先不断紧、严、约束,再不断细、实、规范,最后再逐步激活、放开、发展、再生成的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真正把学校办好,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学校、学生和社会,教师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这样才能促进全体教师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形成理念上的认同感,为开展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精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取得管理效益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缺少制度和规范是导致教学粗放管理的原因之一。

建立精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由粗放到精细的第一步,也是强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并取得效益的基础,它的着眼点在于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细部。

如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对教学的全过程管理进行细化和规定。

从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到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单元检测,再到教学反思和参加各级各类教研科研活动等,都有一个详细的规定,这是全体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遵循。

另外根据新课程改革需要和学校实际对评价细则和量化办法进行反复修订,不断降低约束力,突出人文性和发展性,期望能引领不同层次教师取得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这个新课改的主渠道上,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标准和要求。

对在备课验收中已达到合格水平的教师提出“六看”标准,即“看备课是否充分、看教学理念是否新、看课堂是否有实效、看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是否到位、看教学手段是否有创意、看教师教学是否体现艺术性”;对验收不合格的教师与新上岗教师提出:

课堂要做到“九规避”,即规避九种现象,一是课前2分钟不候课、二是无上下课仪式、三是不用普通话组织教学、四是学生作业错误无纠正、五是反打对号、六是课后无反思、七是学生课前无准备、八是回答问题前不举手,回答时不起立、九是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不管理。

这九种现象虽小,但常规不许,不能忽视。

只有引导这部分教师关注课堂细节,从小处着手,才能不断进步。

三、增强执行力,实现教学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有一个公式非常好,“制度+不落实=0”,这就是说精细化管理的难点在于过程,在于执行力。

只有增强执行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实现最大化效益。

怎样才算增强了执行力?

还是借用一句话:

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精彩。

教学的确无大事,但事事关教育。

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检查通报制度,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要实现好的效果可以办公和课堂教学行为天天查,教学业务周周查,双周教学一调度,教学状况月月汇总。

查后即汇总情况,好的表扬,存在问题指出来,违规情况予以通报批评。

这种连续的、交叉进行的、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并以鼓励和建议为主的检查督促,使广大教师的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积极性提高,确保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转。

但是执行不等于批评。

教学管理者不能两眼只盯住教师们的缺点,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慧眼,更要有一颗能包容老师们缺点的心胸。

不要让老师们产生在皮鞭抽打下前行的感觉,要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检查是公正的,批评是善意的,找出问题是帮他改进,不必也不需尴尬甚至害怕。

只有当学校管理者确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时,老师们才会欢迎检查,才会欣然接受批评,才会主动改正错误,才能真正形成“不折不扣”的执行文化。

四、以人为本,让学校管理焕发生机和活力

  迈克尔·富兰说:

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来自于个人。

因为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师个人与学生的关系。

站在讲台上的往往是那“一个人”,而从一节节课堂上走出来的是一拨又一拨的“人”,他们将构成未来社会的全部,包括新的文化和体制。

所以,要想让未来社会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就应从现在的教学管理者开始,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善于诱导教职工参与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管理潜质,让教学管理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最高追求。

所谓管理,管是手段,理才是目标。

理,就是和谐、尊重、发展和再生成。

管理中要由“看人看工作,工作看成绩”向“看人既看工作成绩,又看个人发展”的转变。

教育管理者先学会尊重教师,教师再去尊重学生,学生互相尊重,从而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附2: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验研究方案

——2002年3月南阳市教育科研培训会培训材料

王新红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以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高扬人的主体性的社会,而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

故此,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具备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等独立人格,具备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切,无不与自主性的发挥息息相关。

作为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地进行探索,进行改革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小学数学课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性发挥提供条件,创造契机,如何研究实践并促进自主性的发挥,这是素质教育包含的一项具体内容。

若抽出这项内容,素质教育将出现一个空洞。

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性,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如果学生只会“听话,服从”,就不会有创造欲望、标新立异的性格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他们的发展将严重受挫。

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正是压抑甚至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正是为了消除弊端,促进发展。

对自主性问题的研究早已有之。

几十年前,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的阿莫纳什维利就提出,在师生合作的情况下,学生感到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教育影响的客体。

钟启泉教授说: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教学认识论也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任人左右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意识主动内化的过程。

然而,对这类问题的研究,立足于宏观的、理论层面的较多,微观的,实践性层面的较少。

事实上,就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搞素质教育,搞教学改革,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亦迫切需要直接服务于课堂的、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课堂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问题的一个动因。

二、基本假设

小学生的自主性作为一种意识、一种能力,只有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才会逐渐形成和加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它具有为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的机会,创造发挥自主性的条件的功能,这种功能,必须通过有意识地、恰切地加以开发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一个个探索性、合作性活动为载体,在诸项活动中,只要教师充分的尊重、信任学生,采用激励手段,将学生推向第一线,让他们自主地判断决断,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在取得成功的喜悦之中,自尊、自立的人格和自决、自强的意识均会得到强化。

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能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渴望调动自身优势,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不断的促进学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积极的进行自我调控,表现出高度的注意力,按自己的计划、意图从事学习活动,善于独立思考,对数学事实进行客观分析,并能果断的作出决定。

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增强。

三、实验变量

1、自变量:

师生关系和教学活动。

这一变量的操作定义如下:

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讲课为师生合作探索,变举手发言为自愿发言,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课堂上敢想敢说,追求真理,抛却身份。

⑵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自己特有的眼光探索未知的东西,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体味实现自身价值的情感和喜悦。

⑶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依托,有意、有机地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还原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去了解和应用,自觉的将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原型相交汇,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内因,求得问题解决。

⑷带着明确的目的实验操作,从感觉效应转化为运动效应,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亲身体验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体验自主行使、支配自己学习和探索过程的权利。

⑸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学生自选路径,自行判断决断,亦或参与集体讨论。

以参与为荣,探索为乐。

⑹采用激励性课堂评价。

任何见解均是思考探索的结果,只要较为自觉、专注地参加课堂活动,其行为本身就当肯定,让学生认识自己一言一行的价值,充满自信。

2、因变量:

促进自主性的发挥。

其行为表现为:

⑴自尊自信:

对自我充满信心,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能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消除顾虑,表现自我。

⑵自我调控:

不简单受外部条件所左右,按自己的意图从事学习活动,有较强的注意力,努力实现目标,在师生、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有良好表现。

⑶自主判断和决策:

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有主见,自觉调动内因合理推断,作出决定。

⑷自觉自理:

不依赖、不畏缩,自己有可能做的事就一定去努力。

3、干扰变量

⑴学生的差异;

⑵教师的监控能力;

⑶管理者、家长等有关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4、对干扰变量的控制

⑴所选参照班学生的各项指标要与参加实验研究教师所任班级大体相当。

⑵参加实验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其他教师无明显差异,在整个过程中,不特意对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

⑶对实验的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教师的监控能力进行跟踪指导。

⑷阐明实验的目的、意义。

本实验融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不会影响正常教学,消除人为的干扰因素。

四、实验对象

课题组的成员分担着低中高年级的数学课,各自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同年级组的另一个起步条件相当的班级为平行对比班。

五、实验组织

课题组长:

王新红

副组长:

李新功

成员:

赵鑫、曹珂立、范红梅、李士波、杨青

六、实验计划

1、准备阶段:

(2002年3月~2002年5月)

⑴组建课题组。

选取对教育科研有热情,富有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教师参加。

⑵培训实验教师。

主要培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采用的方式、经历的大致过程。

学习有关理论和已有的经验,人人目标明确,对主要问题达成共识。

⑶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内容,摄取有指导意义的材料,帮助实施研究工作。

⑷制定方案。

全组成员商议讨论,专人记录整理,再共同修改通过。

2、试验阶段:

(2002年6月~2003年6月)

⑴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留意观察,谈话了解,调整自己的心理和态度,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合作,参与教学活动。

⑵实验教师根据自身素质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每一个月选一个侧重点进行课堂实验(如创设情景,激励性评价,提供自主参与机会等)。

每一节有实验意图的课上完后立即写札记,进行记录和反思,记录观察、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感受,监察学生自主性意识及自主性能力的变化,体会效果的达到程度,不断调控教学。

⑶每个月的最后一周课题组成员集中开小型研讨会,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交流感受,专人负责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再一同对整理出的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哪些教学行为是需要抑制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需要继续发扬的,对需要新增的课堂活动提出建议。

⑷期间如有可能,则邀请领导、专家听课、座谈,进行研究实验方面的指导。

⑸实验以一个个课堂活动为载体,以一个月为周期,按照实验——总结——改进的思路循环进行。

3、总结阶段:

(2003年7月~2003年9月)

⑴所有材料汇集整理,自我鉴定。

⑵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⑶接受上级鉴定验收。

七、预期成果:

1、实验研究课(课堂实况录像)

2、实验报告

3、实验论文

参考书籍:

张诗亚《群体探究中儿童自主性负责之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陶行知、钟启泉、袁贵仁、叶圣陶等有关著作。

 

附3:

凝心聚力办名校豪情泼墨书华章

——2009年8月11日刊登于南阳日报

张国成

在南阳市城区东北部、温凉河之滨,有一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学校。

因为它的存在,学校周边房屋升值,投资商纷纷寻机而来;因为它的发展,学区外无数学子舍近求远,纷至沓来;因为他的崛起,区内外同行慕名而至,并带着赞赏和感慨离去……它就是被誉为宛城“教育航母”的南阳市第七小学校。

学校环境设施一流的求学圣地

南阳市七小位于南阳市红卫村360号,始建于1960年,迄今已有49年的历史。

49年来,学校历经坎坷,走过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平凡到辉煌的风雨历程;49年来,一代代教职工励志奋斗,躬耕芹圃,铸就了南阳市七小独有的文化内涵;49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壮大,春风沐浴桃李飘香,数万学子遍布神州,谱写了宛城教育的光辉篇章,学校先后荣获200多个荣誉称号。

如今的南阳市七小,绿树成荫,繁花锦簇,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鲜花与芳草相映成辉,书声与鸟鸣相闻成趣;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教职工住宅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高标准的塑胶操场、塑胶篮球场、乒乓球训练室,吸引着众多学生在这里放松身心、放飞自我;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多功能电教室、一流的计算机房、直通各班的先进广播设备、高速校园宽带网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才华展示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平台;馆藏丰富的图书室,吸引着众多师生在知识的花丛中留恋漫步,蜜蜂采蜜般吮吸着知识的琼浆;漫步在学校教室和走廊,名人画像、警句格言随处可见,各种板报、宣传栏以及书画作品展示橱窗翰墨飘香,让人心旷神怡,和谐、健康、文明、有序的育人环境,呼唤着理想,激励着奋发,昭示着明天,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知识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进取的力量。

领导班子奋发有为的战斗集体

“学校领导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

领导班子成员必须严格自律,要用自己的“德”来感染大家,用自己的“行”来影响大家,用自己的“言”来感召大家,用自己的“创”来成就大家。

”这是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市十佳校长李彦虎常说的一句话。

在他的带领下,七小领导班子成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办法,确立了学校新的形象定位(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教师成长的人才库、学生素质提升和未来多元发展的基地;宛城教育教学质量的领跑者;学校教育科研的中心和模范;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学校),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风,加强学生管理优化学风,加强校园管理优化校风”的“三加强三优化”理念;采用了“五个在一线”、“五个不让”工作办法;大力加强精细化管理中的引导与推动课堂与效率、细节与恒心、思想与育人、服务与保障,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落实了目标管理制、教师聘任制、中层领导考核制、体艺学科考核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多劳多得的良性局面。

学校还抓住机遇,成功举办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七小职工幼儿园和学校托教中心,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强力勃发的局面业已形成。

师资队伍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

教育的竞争,说到底是教师的竞争。

为了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七小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一系列“造血”工程: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每年举行家长、学生评教活动,把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权力交给家长;开通师德热线,凡违犯师德规定的,欢迎社会各界举报,把教师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中;在职称评定、评优提拔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大力开展师德表彰活动,每年评选师德标兵,宣传他们的先新事迹,弘扬正气,激励士气,出现了王静、胡文丽、李良先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区师德标兵。

2008年,学校教师义务参加独山、兰湖公园造林活动;学校职工为灾区和残疾人捐款7万多元,为学校患病教师捐款10万元,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二是启动名师工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合格教师的四级教师评选活动。

学校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未来工程”来抓,要求青年教师做到“一年入门,二年合格,三年优秀”。

学校开设“名师讲坛”和“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举办了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教育沙龙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台铺路,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目前,学校特级教师1人,省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市学科带头人10名,省骨干教师7人,市骨干教师18人。

三是实施人性化管理。

节日里,学校开展活动,与教职工同乐;教师家里发生困难,学校领导登门拜访;学校每两年为教职工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学校每期召开一次离退休教师座谈会;学校适时组织教职工外出参观学习……这些人性化的措施,使广大教师产生了归属感,增添了主人感,激发了责任感,“老年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合规范”的良好风气已经形成,“成长在七小,成功在七小,成名在七小”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办学特色彰显个性的强校之源

李校长认为:

追求个性和特色发展,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源。

几年来,七小立足实际,找准优势,在“特色立校”上做了以下文章:

一是德育工作求特色。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细化道德规范,树立道德形象,创设道德情境,强化道德训练,注重以活动陶冶学生,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学习上的自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言行上的自律能力。

在七小校园里,礼仪示范岗、卫生监督岗、安全监督岗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7年6月,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德育工作实验基地称号。

二是教学管理显特色。

学校明确要求:

在七小学校,要“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教师要做到“教学思想前沿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学校构建了“三维课程体系”,除了学科课程外,还开发了适合校情合学情的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并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赞扬,省、市课改研讨会2次在七小举行现场会。

三是育人模式创特色。

学校提出了“智商与情商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口号,开展了“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习惯伴我行”活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发展了学生潜能,培养了学生素质。

四是优势学科出特色。

学校在抓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强化体育、艺术和科技等前沿学科,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006年以来,七小参加省科技大赛,学生获奖数量占宛城区三分之一,我校学生发明的自动捣蒜机机荣获国家专利,学生参加省乒乓球比赛、国际象棋比赛、围棋比赛、绘画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名学生被省乒乓球二队录取,《半夜鸡叫》剧目在中央电视台展播。

五是科研兴校促特色。

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市科研课题3个,已获省一等奖课题2个;100多篇论文或国家省市奖或在报刊发表,6名教师著书立说……

累累硕果振奋人心的进军号角

2008年5月和10月,河南省小学语文优质课和作文课比赛在南阳市举行,七小被定为承办单位,1~6年级19个班级被来自省内各市的19位教师借用。

课堂上,七小学生礼貌的问候,靓丽的身姿,热烈的讨论,极富感情的朗读,宽阔的知识面,精彩的发问,如流的回答,不时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大家被七小学生较高的素质而折服,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2009年3月,《教育时报》记者代修鹏和有关专家慕名来到学校,利用2天的时间对七小的校本教研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事后,记者代修鹏和有关专家对七小的经验大为欣赏,以《敢于做小学教研的领跑者》为题,用一整个版面,对七小的校本教研经验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省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2000年以来,宛城区教体局每年都对各校进行调研测试。

9年来,七小在区教体局举行的调研测试中6次获得综合成绩第一名。

学校年年被区教体局授予教学质量优胜单位。

2008年12月,南阳市十七中到七小参观学习,进行联谊活动,这是一年内第三批到我校参观取经的兄弟单位。

2006年以来,先后有周口、内乡、社旗、方城等地的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

2006年6月,七小被定为中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2008年8月,根据宛城区教育均衡战略的要求,七小接受原二十五小为学校东校区,实现当年新增学生近400人的奇迹。

2009年7月,原防爆厂子弟学校又成为该校的又一新校区。

至此,七小实现了一体两翼的战略性扩张。

目前,七小三个校区有教师200多人,学生5000多人,校舍面积3万平方米,被称为宛城基础教育的航空母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勇立潮头的南阳市七小人在区教体局的领导下,将引万道清泉,育满园桃李;借三尺讲台,写千秋青史,让人类的智慧在手中流光溢彩,书写出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华美篇章。

 

附4:

用校本教研多维平台撑起学校教师发展之路

——南阳市校本教研交流会经验材料

周梅

目前,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支撑制度被提出来,它在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崭新的亮点,成为学校有特色发展的一个恰当的突破点。

作为一所学校抓业务的校长,怎样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教师从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研究、课程研究,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我一直在研究、在探索,在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实践着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校本研究已成为我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一种迫切需要的发展策略,我校已把校本研究作为一项事业,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学工作,老师专业的发展。

它不仅在老师和学校的发展中产生着重要作用,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平台。

为此,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作了不懈的努力。

一、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以校为本的研究思想。

首先,我带领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从思想上区分过去一直进行的教学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本质区别。

多年来,我校已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网络教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研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过去的教学研究工作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为它毕竟缺乏群众性,教师都是在教研室、在学校的统一指挥下被动地参与,没有自上而下的教研氛围,教研的内容多不是来自教学的第一线,进行的教学研究没有给学校带来个性发展,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甚至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挤压了教师的创造空间。

针对当前新课改、新形势,我带领全体教师学习研究了校本教研的历史背景、思想基础、基本理念,从而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及特点。

它直接指向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的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第一线的教育者积极参与,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