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043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6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研究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唐诗研究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唐诗研究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唐诗研究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唐诗研究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研究讲义.docx

《唐诗研究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研究讲义.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研究讲义.docx

唐诗研究讲义

2010唐诗研究

•学习唐诗宋词的目的

•1、感情宣泄的渠道

•2、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3、找到文化依附

•教学调查

1、你最想学什么?

2、你觉得学什么对你最有用?

3、你有什么建议?

guq2004@

•走近唐朝

•1、唐朝的服饰

•2、唐朝的饮食

•3、唐朝的建筑

•4、唐朝的交通

•唐朝的服饰

唐代妇女的衣服主要有衫(襦rú)、裙、帔pèi,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唐代女子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

•唐女子的面妆

•额黄、画眉、花子、面靥yè和点唇。

额黄就是用黄粉涂额头

•唐朝的官服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

•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

•皇帝穿黄色

•唐高祖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服的颜色,浅咖啡色为五品官服颜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颜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颜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颜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颜色。

•唐代规定“大带制度”,以衣带上装饰品的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

比如一品官以下佩戴刀子和砺石,文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

而平民百姓只能佩铜、铁质的小刀等物件。

•唐人的饮食

•唐人的饮食结构有南北之分。

主食方面,南方人以食米为主,北方人多吃面食。

•北方:

隋唐北方人极嗜食羊,喜好程度超过猪肉……唐代达官贵人中,嗜好食羊出名的要算会昌年间的宰相李德裕,他一生食羊,几近万头(《唐朝文化史》)

•南方:

江南人食鱼类海鲜可说是家常便菜。

家家户户几无一日不食。

杜甫诗:

‘家家养乌鬼(龟),顿顿食黄鱼。

•唐代的饮食花样丰富,特别是在宫廷里,宴饮交织,珍肴美馔不断。

•普通百姓则吃面食和米食喝粥也很普遍。

•唐朝的建筑

•唐长安城的规模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

《登观音台望城诗》

•唐代的室内用品和器物

•帐、幄、帷、屏、帘

•象牙床

•器物

•唐朝的交通

•马车.牛车.船.轿子.骆驼.

•唐诗研究

•走进唐诗

我国的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最高峰。

唐诗不仅在题材、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体裁形式也非常齐备,同时风格流派也是各具特色,因此,唐诗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全面成熟期。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sŏu·外编》卷三中说: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

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

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

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zī流、羽客,靡弗预矣。

•唐诗总论

一、唐诗概说

二、唐诗的魅力

三、唐诗与科举

四、唐诗的体制

五、唐诗的格律

六、唐诗研究

七、唐诗的分期

•一、唐诗概说

•1、唐诗创作的繁荣

•2、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创作的繁荣

•1、数量众多

•2、艺术精湛

•3、体裁全面

•4、影响广泛

•数量众多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2200多人。

诗48900首。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续收唐五代逸诗6300多首。

•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辑校》又辑唐人逸诗近千首。

•唐朝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三本书共收唐五代诗歌约55000多首。

•体裁全面

•据前人对《全唐诗》中存诗一卷的诗人所做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

五、七言绝句9210首。

五、七言律诗15474首。

排律2004首

•艺术精湛

•唐诗在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结合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唐诗的整体水平超过了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影响广泛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诗歌极其爱好。

•不仅如此唐诗还流传到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唐诗繁荣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

•2、经济的繁荣

•3、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

•4、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

•5、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

•国家的统一

•唐朝的版图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大的时代。

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版图辽阔,经济基地扩大,国内各族,国外各国,友好往来频繁,岭南、塞北,诗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大了,这样,也扩大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生活。

•唐朝地图

•经济的繁荣

•经过唐王朝的统治,特别是前几朝的休养生息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开发,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这些经济因素的出现促进了文人对那个时代的讴歌,因此为文化的向前发展准备了物质动力和思考的源泉。

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

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

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

    

    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

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

    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

     

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

•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

•唐王朝设进士科,以诗赋取士,于是诗歌一门,便成为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必修科目。

他们从幼年时代起,就精熟《文选》,在诗赋方面用功,作为他们此后爬上政治舞台的必需经过的阶梯。

同时,这一科举取士制度,对打破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九品中正旧传统,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文学创作方面,由于科举制的抬头,对魏晋以来的传统贵族文学文风学风多少起了一种改变的影响。

•严羽(宋)《沧浪诗话》

•“唐诗何以胜我朝?

唐以诗赋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省题诗与行卷

•1、诗赋是唐朝科举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做有关时政、经国大计的策论之外,还要写一首诗,诗的题目是统一的,叫“省题诗”或“试帖诗”

•2、考生在考试之前将自己写的诗编成卷册,送给主考官或有关官员审阅,以期引起他们的注意。

为了加深对自己的印象过一段时间再投,叫“温卷”

•文学本身本身的发展演进

•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

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

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

•二、唐诗的魅力

•1、唐诗的风骨

•2、唐诗的兴寄

•3、唐诗的兴象

•唐诗的风骨

•1、“风骨”说的形成

•2、“风骨”说的内涵

•“风骨”说的形成

•1、刘勰的《文心雕龙》

•2、初唐四杰

•3、陈子昂

•4、《河岳英灵集》

•《文心雕龙·风骨》篇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先,负声无力”

“风”在这里属于文章情意方面的要求,表现为气势的高峻与爽朗;“骨”属于文章语言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言辞的端直与直切。

•将“风”和“骨”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那种昂扬奋发、刚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初唐四杰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

“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陈子昂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殷璠fán《河岳英灵集》

•《河岳英灵集》是一个有影响的盛唐诗歌选本。

它以“风骨”着眼,来评定诗人的成就。

标志着“风骨”论的成熟。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

•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凌云健笔”和“碧海掣(chè)鲸”的说法。

•“风骨”说的内涵

•乐观情绪

•英雄性格

•理想精神

•政治抱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争战几人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诗的兴寄

1、“兴寄”说的渊源

2、“兴寄”说的发展

•“兴寄”的定义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抱负。

•“兴寄”说的渊源

•汉代诗说中“美刺”

•“美刺”是儒家诗论的重要传统

•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封建统治服务。

•《毛诗序》:

“经夫妇,成孝敬,厚教化,移风俗。

•郑玄《诗谱论》: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兴寄”说的发展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批评齐梁间诗时“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兴寄”说主要强调诗歌中应该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

•杜甫和元结继承和发扬了“兴寄”说。

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并序》中说:

“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

•真正把兴寄说推向顶峰的是中唐的白居易。

他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说:

“为诗意如何?

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总之

唐诗的风骨说侧重诗歌的外在,而兴寄侧重诗歌的内在,风骨重诗歌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和雄浑壮大的气势,而兴寄重诗歌的政治寄托和思想内涵。

唐朝的诗歌的发展史就是通过风骨和兴寄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唐诗的兴象

•1、唐诗特有的美学特征“兴象”

•2、“情景交融”与“兴象”

•3、“理趣”与“兴象”

•4、“兴象”的发展与“韵味”说

•兴象的定义

  “兴”就是诗歌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

即:

“文有尽而意有余。

”(钟嵘《诗品》)

•“象”就是物象,即通常所说的人生图画。

•“兴象”就是“兴在象外”,要求诗歌形象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要具备内在的神韵,要能透过外在事物的描写,展示出内在丰富的艺术境界。

•“兴象”标志着唐人诗歌审美观的深化。

•唐诗特有的美学特征“兴象”

“兴象”这个范畴出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他在序中批评南朝以来的诗时说:

“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评论陶翰的诗时说: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评论孟浩然的诗时说:

“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情景交融”与“兴象”

“情景交融”我国诗歌的主要传统抒情方法,但是“情景交融”并不等于已经构成了“兴象”。

“兴象”不仅要求抒情与写景高度结合,而是要求这种结合不能停留在“象内”,要达到“兴”与“象”,象内和象外的完美结合。

•谢朓«玉阶怨»与李白«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

•流萤飞复怨。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理趣”与兴象

理趣是宋诗开创的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是要求将人生的哲理或情趣渗透到具体形象之中。

兴象以情韵为核心,理趣以哲理为核心。

•苏轼《题西林壁》与朱熹《观书有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孟浩然《春晓》与杜牧《清明》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兴象说的发展与“韵味”说

1、兴象说成形于盛唐

2、盛中唐之交,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诗境”说,朝着兴象说跨出了一小步

3、中唐的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象”说,

4、晚唐戴叔伦则将“兴象”说进一步发展为“韵味”说。

他提出了“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

”也就是“味外之旨”。

要求诗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三、唐诗与科举

•1、唐代的科举制

•2、进士试与省试诗

•唐代的科举制

1、汉代的察举制

2、曹魏九品中正制

3、晋宋门阀制

科举的核心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员。

•唐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是:

•1、通过学校或乡贡进行初步选拔

•学校:

国子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以上)、四门(七品以上)、郡学、县学

•乡贡:

州县——州府——朝廷尚书省

•2、到京师后进行资格审查

“文解”-“家状”-“结款通保”-“驳榜”

•3、参加考试

时间:

次年春天正二月间

地点:

尚书省礼部贡院

清晨发考试题,傍晚左右收卷

•4、录取和放榜

•礼部南院东墙

•春榜或者金榜

•5、谢恩宴集

拜谢座主

参见宰相

同年宴集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

•1、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2、制科

•随皇帝的制诏举行,属于非常科

•明经

•所谓明经就是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的考试主要是通过考察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精通程度来选拔人才

•《易经》、《尚书》、《毛诗》、《礼记》、《春秋》是明经科考试的标准教材。

•《礼记》、《春秋》是大经;《诗》、《周礼》是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榖梁传》为小经。

明经科考试要求通二经。

•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者二。

•明经科的考试分三场:

帖文、口试和试策文。

•帖文:

在考生所申报的经书中,两端蒙住,中间随意选择一行,用纸贴住任意三个字,让考生答出,每一经考十帖,答对六帖为及格。

•口试:

经问大义十条

•试策文:

形同虚设

•唐前期明经科高于进士科。

玄宗以后则地位下降。

•进士

•进士考试的内容经过多次变易:

•1、唐初以策文为主与诗赋无关

•2、后改为试帖经、杂文(诗赋)、策文三场

•3、中唐以后诗赋、帖经、策文

•省试诗:

•1、在形式上有严格规定

•2、题材相对宽泛

•3、在内容(正面)和作法(一二句点题)上有一定的限制

•4、评判标准重词采、近齐梁

•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省试诗题名《玉水记方流诗》题下注以流字为韵,六十字成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

•尹孚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

•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

•玉人如不记,沦弃即千秋。

•制举

•制举是由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考生通过荐举或自举的方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科目和时间都不固定

•制举的礼遇甚厚,试前由皇帝赐食,食毕考试,皇帝也会亲临试场,亲试举人。

制举一般只考三道对策。

多是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对策及第后,由考官定等第,再根据等第的高低给予出身或授以官职,所授官职一般比进士及第的高。

因此进士及第后又去参加制举的情况在唐朝很多。

•四、唐诗的体制

•中国古典诗体共有:

•四言诗

•骚体诗

•五古

•七古

•五律

•七律

•五绝

•七绝

•古体诗

古体可称为古诗、往体或者古风。

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两者有较大的差别

•五古

•除四言和骚体之外,五古是产生最久远的,西汉初期,五古就呈发达之势。

五古的代表作一是汉乐府,二是汉末魏晋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七子、阮籍和陶渊明的作品。

南北朝时期,五古走向衰退,同时又逐步开始声律化。

•唐人五古

1、叙事性(汉乐府)

2、抒情性(建安诸子,尤其是曹植)

3、艺术上的自然流畅

唐人学习五古主要是基本上是绕开南北朝而直接以汉魏晋五古为继承学习的楷模。

但是唐人在这个诗体上仅在叙事功能上超越了前人。

唐人在使用五古进行创作时是非常慎重的。

•七古

七古产生在春秋时期。

然而七言的发展状况远不如五言。

1、春秋宁戚《饭牛歌》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

2、汉武帝《柏梁诗》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3、曹丕《燕歌行》是第一首文人七言诗。

4、南朝的鲍照才开始认真作七言诗,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

•唐人七古

•唐人之前多数文人视七古为“险俗”不入流的诗体,除了鲍照和一些宫廷诗之外是一片荒芜之地。

七古是唐诗体裁中真正的自由诗

萧涤非说“七言古体诗才是唐诗独有的面目,才是唐人的拿手好戏”(《杜甫研究》)

•唐七古的特点:

•1、成就最大而数量最少。

•2、许多诗人喜欢用七古表现当代重大的事件,或者对宇宙、社会、人情仕宦的观察和思考。

•3、七古成就了一批大诗人。

如:

李白、岑参、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李贺、李商隐等。

•近体诗

•近体是指在唐代才定型的几种诗体。

也称近体、格律诗、律诗。

•五律

•五律出现在南朝的齐梁间。

自觉地将声韵运用于诗歌创作的是沈约、谢朓等,他们的诗称“永明体”。

但是在“十字之文”(两句诗)中四声交错怎样才能协调,沈约自己也没有定见。

前后两句之外的四声怎么样等都没有涉及。

•沈约《赐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

•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

•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

•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

•何以慰相思?

•唐五律

•唐人对沈谢声律的改造在:

•1、将四声二元化

•2、整体地完成律诗。

四韵八句是一首五律,六韵、八韵、十韵以上为排律。

•完成这一改造的是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等,到沈全期、宋之问完全定型。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

•停轺yáo一望家。

•魂随南翥zhù鸟,

•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

•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

•不敢恨长沙。

•五律定型后在唐高宗后期被确定为进士考试的程式,因此五律成了唐朝最发达的诗体之一。

现存唐诗中五律(加上五排)共有一万五千首左右。

居各体之冠。

唐人在五律上下的功夫难以想象。

唐诗各体裁诗人可以扬长避短,但五律却是人人必须熟练操作的体裁。

•五律的重要性:

•1、是其他近体诗的源头。

•2、促使近体诗的章法、辞法有了一个大的变革。

•一切叙事、写景、议论都必须在有限的四韵八句中完成。

诗人不得不提炼物象、精于布局。

•唐七律

•在唐诗诸多体裁中,纯粹属于唐人的是七律。

七律体制由五律演变而来。

因此是最能反映唐诗风貌的体裁之一。

•今存唐诗中七律一体有七千首左右。

初盛唐是七律的草创时期,创作较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七律是中晚唐诗人创作的。

创制七律的还是沈全期、宋之问等人。

•沈佺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zhēn)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初唐诸家也为七律确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即七律中间两联多为写景,且景色描写以阔大为主。

当然到后来也有了变化。

有的或抒情,或叙事,甚至议论。

被视为变格。

杜甫是唐朝七律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李商隐则是杜甫之后成就最大的一位。

•五绝

•五绝的起源很早,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常有五言四句的这种小诗。

“绝”就相当于歌声的落音、毕音。

又与南朝兴起的“联句”诗有关。

数位诗人就同一题目作诗,每人一段不能少于四句。

“绝”又是联句诗中最小的单位。

•唐五绝

•在唐诗诸体中,五绝是体制最小的一种,不像其他各体那样受重视,所以几乎没有哪位诗人倾全力去创作,也没有以五绝名家的。

但是五绝最通俗易懂。

王维、李白、崔国辅在五绝上成就较高。

杜甫的五绝相对是弱项,但是杜甫对五绝也有创新,就是多对句,有时四句皆对。

有时难解。

(《八阵图》)。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七绝

•如果以七言四句为七绝的基本特征,那么七绝的产生几乎与七古同步。

但是这只是四句的七古。

与唐人的古体七绝形式基本相似的七绝到南北朝时才有。

•唐七绝

•唐诗中七绝的数量仅次于五律。

可见七绝是唐人喜闻乐见的诗体之一。

唐人七绝一般是一、二、四押韵,若有一联对仗也显得很好。

七绝在唐朝是最活跃的诗体之一:

1、七绝兼有七律之长写作时又较七律简便。

2、易于入乐,明白如话

3、初唐七绝初见端倪,盛中晚以下作者越来越多,作品数量猛增。

•五、唐诗的格律

•1、格律的一些概念

•2、诗律

•格律的概念

•1、韵与押韵

•2、四声

•3、平仄

•4、对仗

•5、粘和失粘

•6、对和失对

•7、三平脚和孤平

•8、拗和救

•韵与押韵

1、韵:

就是指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2、押韵:

就是指诗人在诗歌中使用同韵字。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

3、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美。

4、不同声调的字不能压韵。

5、由于古音到了现在起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有的诗我们读起来不押韵了。

•杜牧的《山行》和李益《江南曲》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四声

•普通话的四声现在用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来表示,即: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也有四声分别是:

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去声到后代还是去声。

入声是个短促的调子,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现在的有些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元代以前读入声。

•1、入声字在一些方言中依然存在。

如:

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北方方言如山西、内蒙等。

•2、因此语言学家将古今语音的差异总结为: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