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950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docx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

全国2010年1月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解析

课程代码:

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A)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日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解析:

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

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

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外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使中国的领海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成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国家。

经济上:

战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战后,外国的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成为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

社会矛盾的变化:

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

革命性质的变化:

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革命的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阶级关系的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战后中国逐渐出现两个新兴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新兴阶级的出现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C)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1.战争过程

19世纪9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中国新式陆海军完全溃败。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半个世纪的格局。

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

2.条约内容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

A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结束,朝鲜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桥梁)

B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C赔款2亿两(清政府举借洋债,政治和经济上更依附帝国主义)

D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增辟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倾销商品)

3.后果

甲午战后,日本进入列强行列,而中国由于战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表现在:

政治上,条约规定割地,使中国失去了大片的战略要地,是沙俄吞并中国领土后的又一次大掠夺,主张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正是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始瓜分中国。

经济上,为了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开始向外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赔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在中国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便于列强在中国直接掠夺劳动力和原料,攫取巨额利润,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另外,中国在战争中败给“蕞尔小国”日本,给中国的民族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解析:

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区别:

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

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B)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

解析: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

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

林则徐: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制《四洲志>。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

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

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

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5.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C)

A.买办资产阶级B.官僚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

解析: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D)

A.兴中会的成立B.华兴会的成立C.光复会的成立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解析: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C)

A.惠州起义B.河口起义C.广州起义D.武昌起义

解析:

惠州起义,又称“庚子惠州之役”。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派郑士良到惠州策动武装起义,并拟亲自从台湾内渡至福建,指挥全军。

10月8日,郑士良、黄福等在惠州归善(今广东惠阳)三洲田集合三合会党80余人,猛袭新安沙湾,清军溃逃,旋乘胜向深圳推进,直逼新安县城。

15日,起义军与清军战于佛子坳,缴枪700余枝,俘敌数十名。

继又在镇隆大败清军。

其后,在永湖、崩岗墟又连败清军。

21日,经龙岗、淡水进至三多祝,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

后因日本台湾总督不准孙中山登陆。

孙中山派日本志士山田良政传达其指示,请郑士良自决行止。

郑士良在外无援军,内乏弹药的情况下,被迫解散起义队伍。

郑士良等退往香港。

  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也称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与黄兴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钦州、廉州、上思一带的同时,孙中山又派黄明堂等人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开赴云南边境,发动了河口起义。

4月29日起义军与清军中的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

在河口,起义军张贴了《中华国民军都督黄告示》。

此后,起义军又分兵出击,连克新街、南溪、坝洒,直迫蛮耗、蒙自;部队也由三百余人发展到三千余人。

孙中山即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节制各军,并命他赶到河口督师。

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广州起义,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

1895年2月兴中会香港总部成立后,即着手筹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议定孙中山前往广州专任军事准备,杨衢云驻香港负责筹款、募兵及运输枪械。

孙中山偕郑士良、陆皓东、邓荫南等到广州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从秘密和公开渠道进行起义筹备工作。

首先成立兴中会广州分会。

机关设在双门底王氏书舍,发展会员,迅得数百人入会。

发起成立公开团体农学会,以研讨农桑新法为号召,藉以掩护兴中会活动,得到广州一些著名官绅的支援。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广州爆发了著名的“三·二九”黄花岗起义。

黄兴亲自率部从指挥机关所在地小东营出发,抱着必死之心冲向两广总督署。

因敌众我寡,是役同盟会牺牲的成员有姓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遗骸葬于黄花岗。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宪法》

解析: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由明治天皇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

以光绪帝名义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民国三年(1914)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

  《总统选举法》,1913年10月,由宪法会议颁布。

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完全享有公权,年满40岁以上,并居住国内满十年以上者,得被选举为大总统”。

选举权由全体国会议员行使,其方式是国会组成“总统选举会”投票,投票的规定为:

(一)须由选举人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席;

(二)用无记名投票法;(三)得票满投票人数四分之三的为当选;(四)如果无人当选,即须再次投票,重行投票若还无人当选,则就第二次投票时得票较多的两人来决选,以得票超过投票人总数之半的为当选。

9.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B)

A.陈独秀B.李大钊C.陈望道D.毛泽东

解析: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在这两篇文章中热烈欢呼俄国革命;被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0.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运动是(B)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保路运动D.五卅运动

解析: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1.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D)

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土地革命的总路线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等9个决议案。

党的二大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即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2.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工人运动是(C)

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省港工人罢工

解析: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运动

工人运动方面: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举行大罢工为起点,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为终点。

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87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农民运动方面:

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

1923年1月,彭湃在广东省海丰县成立海丰县总农会,会员达10万人。

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

13.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是(A)

A.邓演达B.梁漱溟C.黄炎培D.左舜生

解析:

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成立于1930年8月。

其成员是:

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

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

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

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它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处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大多要求抗日;同时,又不赞成共产党的纲领、路线,不赞成红军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

影响比较大的中间派:

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曾琦、李璜、左舜生为负责人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又称再造派)等。

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投入到抗日民主运动的新潮流之中。

14.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B)

A.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B.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D.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解析:

四大家族正式形成是其完成对金融业的垄断。

15.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C)

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洛川会议

解析:

A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保证中国革命的继续向前发展。

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B.古田会议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主要任务在于克服由于红四军的组织成分和长期处于艰苦的战斗环境而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认真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

C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会议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三人团为中共党史名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成立过三个“三人团”:

长征前期为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长征途中,为解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自发形成了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中央队三人团”和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与长征前夕的三人团有根本区别的新“三人团”。

意义: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D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1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并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于(D)

A.四川懋功地区B.西康甘孜地区C.甘肃会宁、静宁D.陕北吴起镇

解析: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四渡赤水,南下乌江,佯攻贵阳,直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途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军转危为安,接着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翻过白雪皑皑的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北上抗日,但张国焘表示反对,为了排除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的干扰,中央红军穿过荒芜的草地,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1月取得了直罗镇大捷,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

1936年7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西康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了。

17.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D)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解析: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1932年,日本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凇沪抗战,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不宜使战争扩大”,拒绝派兵增援十九路军,并于5月5日与日本签订《上海停战协定》,然后宣布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实施“以华治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18.1933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B)

A.东北抗日同盟军B.察哈尔抗日同盟军C.东北抗日义勇军D.察哈尔抗日义勇军

解析:

1931年1月,驻上海国民党第十九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抗日,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支援。

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

同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发动福建事变,打出了反蒋抗日的旗号。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19.1941年3月,在抗日民主运动中成立的民主党派是(D)

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B.中国青年党C.中国国家社会党D.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解析:

939年10月,国民党参政会小党派的参政员失望于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由“第三党”的章伯钧等发起成立统一的建国同志会。

1941年3月,建国同志会改组成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顺应时局发展和盟员增加的趋势,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形成了仅次于国共两党的第三大政治势力。

20.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系统阐述抗日战争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的著作是(B)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论持久战》C.《论新阶段》D.《论联合政府》

解析: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