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874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docx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专题二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一、单项迭择题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联结,联结的公式为()。

A.S-O-RB.R-O-SC.R-SD.S-R

2.刺激-反应理论是由()创立的。

A.洛克B.苛勒C.加涅D.桑代克

3.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纳金B.桑代克C.巴甫洛夫D.布鲁纳

4.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顿悟的过程B.同化顺应的过程

C.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D.尝试错误的过程

5.海次上新课前,老师都会预设问题激发学习,并让学生预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

A.效果律B.准备律C.练习律D.学习律

6.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才可以获得。

A.尝试-错误-尝试B.经典性条件作用

C.操作性条件作用D.社会性学习

7.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A.模仿B.顿悟C.灵感D.试误

8.张老师喜欢搞实然袭击,经常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测验,根据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学习原则中的()。

A.练习律B.准备律C.效果律D.交替律

9.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学习规律的()。

A.练习律B.准备律C.近因律D.效果律

10.小丽在全国数学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老师在班上点名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这以后,小丽学习更加努力,数学科目的成绩越来越好。

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

11.桑代克的“效果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B.如果学习者多加学习,就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C.如果学习者取得满意的学习结果,那么其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会增大

D.如果学习者未做好准备但又被强制学习时,会产生烦恼情绪,妨碍学习

12.桑代克后期把练习律看成效果律的附律的原因是()。

A.练习只能为奖励提供机会B.光有练习而无奖励不能导致学习的进步

C.多练习产生疲劳D.缺乏正确指导的练习易形成错误习惯

13.胡老师是一名新老师,深受学生喜爱,当班级中的学生在某次测验中取得进步和好成绩时,她都时其表扬和奖励。

胡老师的做法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

14.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的三个定律。

A.工具说B.联結说C.认知说D.人本主义学说

15.“望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经典性条件反射D.第二信号系统

16.“谈虎色变”属于()。

A.经典性条件作用说B.联结-试误说

C.完形-顿悟说D.认知发现说

17.在条件反射研究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A.获得与消退B.刺激泛化C.分化D.同化

18.个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刺激混淆D.刺激类同

19.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会了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做作业,在英语课上学生也作出类似行为。

这表明学习行为存在()。

A.分化B.泛化C.类化D.消退

2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A.消退B.分化C.泛化D.强化

21.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

A.分化B.泛化C.消退D.遗忘

22.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需要对刺激进行()。

A.分化B.消退C.泛化D.撤销

23.狗最初对圆形和椭圆形做出同样的反应,经训练后仅对圆形做出该反应,这都是条件反射的()。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

24.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系统是()。

A.经典条件反射系统B.操作条件反射系统

C.第一信号系统D.第二信号系统

25.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桑代克

26.()提出强化理论。

A.斯金纳B.苛勒C.考夫卡D.曼杰斯

27.得出学习即强化的观点的实验是()。

A.经典条件反射实验B.操作条件反射实检

C.榜样学习实检D.问题表征

28.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承认的物质奖励或表扬,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塑造

29.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家长的表杨和鼓励,这时将对学生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

A.联结化B.正强化C.负强化D.单一化

30.对于经常违反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就应马上给予表扬和放励,依此来帮助学生逐渐改掉自己的环习惯,养成良好品行,这在心理学上属于()。

A.消退B.间隔强化C.负强化D.正强化

31.乘坐校车时,系好安全带就可以中止刺耳的提示噪音,这种强化属于()。

A.负强化B.正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

32.在赌场,老虎机玩家所接受的强化是一种()。

A.定比强化B.定时强化C.不定比强化D.不定时强化

33.一名教师看到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扮鬼脸却没有理睬,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这位教师这样做依据的是()规律。

A.泛化B.分化C.消退D.强化

34.儿童有了改正错误行为的表现,家长取消限制其玩游戏的禁令,这属于()。

A.消退B.惩罚C.泛化D.负强化

35.小强很讨厌洗碗,也不喜欢吃蔬菜。

于是妈妈立下了一条规矩:

如果小强吃饭时能做到多吃蔬菜不挑食,则饭后可以不洗碗。

妈妈运用的手段是()。

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D.代价

36。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37.王林同学经常粗心大意,故作业出现错题时,老师让他多做两遍,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自我强化

38.当小强改正了上学迟到的行为后,班主任取消了其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

39.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就撤除对他的惩罚这是()。

A.消退B.负强化C.惩罚D.正强化

40.太阳小学三

(2)班学生小明数学考试没考好,其父母一改以前的决定,暂时不为他购买小天才电话手表。

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41。

班主任王老师规定早操迟到的学生一律在教室外罚站,小涛不愿被罚站,于是每天早早到校。

根据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小涛出操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获得的。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塑造

4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子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塑造

43.关于对学生奖励和惩罚的描述错误的是()。

A.奖励比惩罚的效果更好B.奖励和惩罚不需要考虑个别差异

C.过多使用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D.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效果关键取决于技巧

44.“只要考出好成绩就不会挨骂”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45.老师告诉小东,“如果明天早上还迟到,就请家长来学校”。

这裏运用的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46.高频的活动可以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例如,小芳喜欢做航空模型,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她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再去做航空模型。

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

A.霍桑B.斯金纳C.普雷马克D.班杜拉

47.小学生有错误行为时,家长便限制他看动画片,不让其从事有趣的活动,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48.小明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的行为是()。

A.掩盖B.避开C.消退D.逃避条件作用

49.下大雨的时候,小李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没有淋到很湿,以后,每当下雨小李跑得很快。

这是()。

A.顿悟B.逃避条件作用C.条件反射D.回避条件作用

50.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是()。

A.结构教学B.程序教学C.认知教学D.情境教学

51.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罗杰斯B.布卢姆C.斯金纳D.皮亚杰

52.教师在“光荣榜”上给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好的学生贴“红五角星”,属于强化中的()。

A.替代强化B.延迟强化C.局部强化D.符号强化

53.某老师说“我喜欢张华同学发言前先举手”“刘文丽同学作业完成得很认真”等,体现了课堂强化的()。

A.替代强化B.非言语强化C.延迟强化D.局部强化

54.老师经常用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

A.示范法B.系统脱敏法C.代币奖励法D.认知调适法

55.小明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不敢跟老师说话,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救,当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小明同学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请教和说话了。

这种方法属于()。

A.强化法B.行为塑造法C.代币奖励法D.示范法

56.小玲刚刚转学,害羞胆小,不敢发言,钟老师多次鼓励并表扬她,让她逐步克服胆怯,勇敢地在课堂上发言,钟老师采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B.惩罚法C.放松法D.示范法

57.小秋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十分调皮,上课常常发出一些奇怪的声响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每次老师都要对其严厉制止,为此打断课程,许多老师十分头疼。

为了改变小秋这一行为,班主任和其他几位任课老师商量,决定以后小秋每次发出奇怪声响时,老师都继续上课不予理睬。

慢慢地,小秋也就不再发出声响了。

这一案例中班主任采用的方法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

58.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A.操作性条件作用B.经典条件作用C.精神分析理论D.认知理论

59.社会学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班杜拉D.布卢姆

60.班杜拉对学习与学习理论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

A.环境学习B.强化学习C.模仿学习D.顿悟学习

6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强化D.观察学习

62.教师对学生充满了信任、关心、真诚地鼓励和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学生因此学到正面的价值态度和行为。

这种学习属于()。

A.观察学习B.自主学习C.参与式学习D.接受式学习

63.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再现过程D.动机过程

64.“杀鸡儆猴”的教育效应所反映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

A.强化原理B.认知失调说C.从众说D.观察学习说

65.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揭发,另一名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把自己的零食收起来,这个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学习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为()。

A.观察学习B.主动学习C.参与性学习D.模仿学习

66.陈老师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近期,陈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热衷观看一部卡通片,而且模仿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学生中口角甚至打架等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发生。

为了避免此部卡通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应采取的适当做法是()。

A.陈老师应禁止学生观看这部卡通片B.陈老师应对有模仿行为的学生进行说理教育

C.卡通片中应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陈老师应让学生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67.班杜拉认为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A.效能期待B.替代强化C.观察学习D.归因方式

68.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学习子过程。

A.注意、保持、生成、动机B.注意、保持、生成、反思

C.模仿、亲历、保持、动机D.模仿、生成、动机、反思

6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是()。

A.自我强化B.内部强化C.替代性强化D.负强化

70.一个偶然机会,家境困难的小明读到香港艺人刘德华的成功故事。

尽管刘德华先生不具有特别优势,但他作为一个演员,特别热爱演艺事业,做事认真,坚持不懈,演技越来越娴熟,也成为观众最为喜欢的演员之一。

小明深受启发。

从此,小明以刘德华为榜样,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并不断告诫自己:

只要坚持,只要勤奋,做刘德华那样的人,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像刘德华一样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取得成功。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小明的行为是哪些强化的结果?

()

A.直接强化B.替代性强化C.自我强化D.效果强化

71.教师通过表扬积极发言的小明来鼓励全班同学踊跃发言。

该教师使用的强化类型是()。

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延时强化

72.我们对优秀生进行奖励,不仅可以激励优秀学生也可以激励一般学生,是因为一般学生受到了()。

A.直接奖励B.直接强化C.替代性强化D.替代性惩罚

73.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属于()。

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性强化

74.低年级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忽略了他们,转而表扬那些保持不动的学生,离座率会下降。

这是因为离座的学生受到了()。

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间隔强化

75.一个几年来都在观看姐姐玩乒乓球的小男孩,可能在第一次玩乒乓球时就知道如何握拍、挥拍、击球时跑动。

这一现象所支持的学习与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C.本能主义学习理论

76.小芳的妈妈乐于助人,受其影响小芳在学校也常常关心帮助同学,小芳的学习属于()。

A.师误学习B.顿悟学习C.强化学习D.观察学习

77.某学生做了一件好事,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该老师运用的是()。

A.潜伏学习理论B.模仿学习理论C.建构学习理论D.观察学习理论

78.以下不属于联结学习理论的观点是()。

A.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B.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C.原有知识结构对学习十分重要D.学习的成效影响后继学习

79.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认知主义D.建构主义

二、判断题

1.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试误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

2.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观点可用公式表示为“S-O-R”。

()

3.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4.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直接强化。

()

5.:

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观察学习说。

()

6.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

7.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

8.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

9.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大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

10.斯金纳人为,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属于操作性为。

()

11.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

12.按照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的条件是模仿。

()

13.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降低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14.孩子每次按时上课均予以表扬的效果优于偶尔对孩子进行表扬的效果。

()

15.惩罚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

16.当学生为了引起教师注意而表现不当行为时,教师可采用不理睬的方式处理。

()

17.消退的原则表明,一旦消除了对过去所学行为的强化,这个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时地强化学生行为。

()

18.作为教师,应该慎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应该怎么做。

()

19.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

()

20.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

21.课堂上学生看课外书不好好听课,教师没收课外书,这种行为属于负强化。

()

22.教育过程中要慎用惩罚,但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尤其对严重违规行为。

()

23.“教育拒绝惩罚”,是指现代教育不再允许老师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

24.负强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惩罚。

()

25.“上行下效,耳濡目染”是班杜拉所强调的观察学习的具体体现。

()

26.小李看到同学小周努力学习取的好成绩得到老师表扬,因此暗地决定要好好学习,这是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

27.小明看到别的同学努力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此在心里告诫自己也要好好学习,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

28.班杜拉认为强化分三种: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替代强化。

()

29.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

()

30.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他本人并没有学到的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而受到某种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于强化的结果,这种现象为自我强化。

()

31.负强化的目的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

32.最近,由于小明能按时交作业,王老师便取消了对他的处罚,王老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负强化。

三、案例分析

1、红苹果幼儿园中班来了一名叫阳阳的小朋友。

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要睡觉了,他却不睡,非要玩玩具。

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要玩玩具。

姚老师看到了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

“谁能先躺到床上睡觉,谁下午就可以先玩玩具。

谁今天不睡午觉,谁下午就不能玩玩具。

”这样,小朋友都纷纷到各自的床上安静地躺下。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姚老师塑造儿童行为的方法是(  )

A.正强化B.负强化

C.惩罚D.观察学习

2、小海是一名初中学生,在老师眼里是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类型的学生。

暑假里小海留了一头长发,并且染成黄色,老师认为这违反了学校的规定,责令小海剪掉头发,小海认为留长发是个人的事,拒不剪掉头发。

一次老师在与小海的沟通中,明确表示让小海剪掉头发,否则第二天不用来上课了。

第二天小海剃了个光头来上课。

小海染头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故意违反校规B.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C.认知偏差D.行为习惯不好

E.家庭教育缺失

应该怎么处理(  )

A.按照校规严肃处理B.学校有些要求的确没有必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C.采用变更策略的方式,不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D.寻找背后的原因,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E.让家长处理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答案

(教育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联结,联结的公式为S-R,即刺激-反应。

2.【答案】D解析: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3.【答案】B:

解析: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即试误说。

4.【答案】D。

解析:

桑代克认为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终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5.【答案】B。

解析:

桑代克的“试误说”有三个重要的学习定律,分别是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题干中提前预习,符合准备律的特点。

6.【答案】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是尝试-错误说。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7.【答案】D解析: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提出联结一试误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止确的反映最终形成。

8.【答案】B。

解析: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张老师“突然袭击”使学生缺乏准备,因此违背了学习原则的准备律。

9.【答案】D。

解析:

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题干所述为效果律。

10.【答案】D。

解析:

效果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

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11.【答案】C。

解析: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