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1052640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_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docx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1.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条约的内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

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意义和局限

二、教材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作为课本专题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的必然碰撞,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本课共分三目。

第一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重点在于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通过制度先进并四处扩张的西方列强和制度落后且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之间的对比,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第二目“两次鸦片战争”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在于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分析战争的影响即鸦片战争所引起的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目“开眼看世界”讲述的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出现也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之一,重点在于认识新思潮的进步意义和局限之处。

本课的核心内容在于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学习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腐朽的制度和自我封闭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先进的制度、开放的姿态和善于借鉴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何等重要。

建议授课时间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英国到中国要经过非洲好望角,六个月时间,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其实战争的第一发子弹是在1793年射出的。

图片展示1793年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图片,提示注意马戛尔尼行跪拜礼。

材料一:

乔治三世的表文:

贵国兴盛,为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平等友好往来的好时机。

本国臣民曾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受益。

——《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阅读材料,英国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二:

乾隆致英王乔治三世赦谕: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面对英国的要求,清政府的态度如何?

请大家思考:

西方学者依据这张图片说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为争取“外交平等”而战。

果真如此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图片,引用西方混淆是非的说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已知事件进行新的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预设:

不是。

这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过渡工这场战争真正是为什么而战?

这是本节课我们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明白为何而战也就明白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按英国国务大臣邓斯达的指示,马戛尔尼以照会形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

(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

(2)援俄国旧例,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物;(3)将舟山附近一个岛屿让与英国,以便英人居住和存放货物;(4)将广州附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5)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税;(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率纳税,不另纳税。

——刘存宽《试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

思考:

英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凭什么敢提出这样的要求?

预设:

这是赤裸裸的侵犯中国主权。

乾隆断然拒绝,英国人不提自己的无理无耻要求,大肆渲染的却是跪拜礼,是大清拒绝英国通商的要求,歪曲是为争取通商和外交平等而战。

(二)新课教学

【过渡】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处境:

一、探原因:

(1)看图片,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结合课本90——91页内容,填写表格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对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初中知识储备为依托,更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背景。

【预设】当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中国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式的封建社会的迷梦中而不自知。

(2)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大致完成。

当时的英国已拥有“世界工厂”“海上霸主”的称号,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自认是大国强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国为所欲为了。

那这些称号英国是如何得来的?

【师生互动归纳】对。

是靠殖民扩张和武力掠夺而来,正当贸易与海盗劫掠行为相结合。

【设问】这场战争是为鸦片而战吗?

是通商战争吗?

【师生互动归纳】鸦片是英国为扭转正当中英贸易中的贸易逆差而输入中国的。

英国在明知鸦片是毒品仍将鸦片输入中国,只是为获取高额利润,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可言喻的伤害。

为鸦片而战不过是扭曲事实,掩盖自己的罪行而已。

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英国资产阶级占领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摆脱危机的愿望更加迫切。

所以也不是正当的通商之战。

【预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林则徐的禁烟只是英国的借口而已。

这场战争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由此带来的文明冲击是工业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序幕和必然结果。

二、过程:

(1)阅读课本结合我们初中学习内容,大家讨论一下找同学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国家,暴行。

(2)【合作探究】:

我们从不同角度细看并深入审视这场战争,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设计意图】采取让学生温故知新的做法,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深化对这场战争的全面认识。

第一个角度:

强与弱的辩证

(出示材料)1700——1870年中国和英国占世界GDP份额

比例

年代

中国

英国

1700

22.3

2.9

1820

32.9

5.2

1870

17.2

9.1

——(英安格斯.迪克森《世界千年经济史》)②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第261页

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军事对比

国别

参战士兵人数

枪支

船舰

补给

中国

91680--200000

竹制火铳(冷)

木质风帆桨橹

本土作战

英国

4000——19000

燧发枪(热)

蒸汽铁甲战舰

远程作战

【提出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大国?

中国落不落后?

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一,质量呢?

【设计意图】深层次解读材料,形成唯物史观。

【总结】农耕文明集聚(累积)起来的社会财富,与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财富,二者累积的速度与规模,相较而言,无论在总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李学功《被改变的思考》③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07-01

第二个角度: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分析

【合作探究】GDP第一的大国战败的根源何在?

有何启示?

【师生互动归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分析:

【预设】有的同学说落后就会挨打。

对,挨打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反思反省,迎头赶上,只有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

【提出问题】落后会挨打,强国才能不受辱。

从这场战争中我们能总结出要强国靠什么?

对!

靠科技强国靠经济富国。

今天的“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能否就此认为中国是真正的强国?

【预设】: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科技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靠打压掠夺他国是不能真正富国强国的。

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国和平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富国、强国之路,才是真正的大国。

【过渡】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三、影响:

对比反应引深思

英军官帕纳德:

“凡是亲眼看到……没有一个能对中国士兵的英勇,拒绝给予充分尊重”

——《乍浦战役史实补遗》邹身城⑥《历史教学》1980,8(下半月刊)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a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古庙曾为抗英誓师地民谣诉说当年历史(图)中新网[引用日期2019-07-18]

所以恩格斯说:

“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

”英国侵略者曾记载“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这些英勇抵抗的中国军民为何会受到外国人如此的高度评价呢?

【预设】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英勇无畏、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的精神品质。

这种品质是跨越时空和国界、民族的衡量标准,永不改变。

要爱国护国强国,仅有一颗英勇的心还不够,还需要认清世界大势,了解认识追赶西方,学习并赶超西方,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再看一则漫画:

【教师引导工瓷器在英文中是china,意味着中国。

中国为何破碎?

对中国有何影响?

【预设工主权被破坏,领土被割占,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

阅读一则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

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

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

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得意洋洋,以为他们外交成功,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遗害不少。

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一蒋廷《中国近代史》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第一章第五节《不平等条约开始》49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史实,从多个角度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让学生理解不平等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概念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根据材料讨论填写

条约

特权

危害

《南京条约》及附件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与清政府的颜预麻木不同的是:

(出示材料)

(出示材料)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

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65页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撰写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籍,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以此为界碑,中华民族在被动毁灭中主动迎来新生。

虽然新生之路面临内外阻力,但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各阶级前赴后继的提出救亡图存的主张,并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追赶着世界发展潮流,一个世纪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了!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散落在中国的山山水水;但这段历史从未过去,他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灵魂里。

国耻不能忘,它使我们痛苦,也让我们坚强;英雄不能忘,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但我们更不能忘的是鸦片战争提醒国人的使命。

今天的中国,已经变得强大、自信,放眼时代,开拓创新;注目交流,包容开放。

但,路还很长,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我们在座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同学们: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

你怎样,中国就怎样!

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一、原因:

世界(英国)

中国

二、过程:

目的

战争进程

结果

三、影响:

危害

向西方学习

学情分析

有关两次鸦片战争,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

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等史实学生业已熟知,所以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过多重复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史实。

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所以这节课重点放在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历史偶然还是必然性、战争给中国的影响及反思等,联系现实,理性思考。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利用现有资源,借用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形式制造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实效。

效果分析:

1、通过本节课学・,•部分学生掌握了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影响。

2、基本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目标所要求记忆,理解的知识。

3、学生开始利用自己对鸦片战争的感悟思索自己作为青少年应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

4、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充分,初中的基础知识忘了,要注意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作为课本专题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的必然碰撞,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本课共分三目。

第一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重点在于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通过制度先进并四处扩张的西方列强和制度落后且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之间的对比,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第二目“两次鸦片战争”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在于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分析战争的影响即鸦片战争所引起的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目“开眼看世界”讲述的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出现也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之一,重点在于认识新思潮的进步意义和局限之处。

本课的核心内容在于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学习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腐朽的制度和自我封闭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先进的制度、开放的姿态和善于借鉴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何等重要。

评测练习

1.某学校组织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了如图所示纪念碑。

在这里,老师会着重讲解哪个历史人物()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孙中山 D.琦善

2.”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揍,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使上海“海禁大开”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谖珲条约》

3.“(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

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

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

要狠狠地教训它!

”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开放通商口岸

B.协定关税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割占香港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列强获得的这一权益是指()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

D.通商口岸传教权

5.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此后()

A.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谖辉条约》

B.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英国出兵强占了香港岛

D.英国联合美俄一起发动侵华战争

6.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

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

7.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A.林则徐 B.徐继畲

C.李鸿章 D.康有为

8.“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从材料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禁烟运动的首要目的是()

A.整肃吏治,消除官场的腐败

8.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的入侵

9.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0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

D.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

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

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课后反思:

《两次鸦片战争》一课,因为学生在初中已有接触,史实性的内容并不陌生,所以在设计上,我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结果等不再过多重复,而将教学重心放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上。

根据以往的经验,尽管学生对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这一句话背得非常熟练,但是对于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其实他们理解并不深刻,所以在这里重点突破。

在影响上,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概念也是死记硬背多于理解,上课通过几个条约内容重点解决这一问题,从反映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共同参与的能力,这些都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中外历史纲要》高中生合格考的内容,教学难度应该降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概念讲到什么分寸,学生理解到什么分寸,教师心里也是忐忑的,合格考和等级考标准的把握还需要探索。

教育的对象是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但在课堂讨论的环节,有的同学很活跃,有的极少参与,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是问题设置的问题还是教师课堂调动的问题,这个也应思考。

《课程标准》(2017版):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L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条约的内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

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意义和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