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52635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徐浩斌).pptx

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徐浩斌,教学要求:

掌握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心理结构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美国著名运动员刘易斯11岁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打破比蒙创造的8.9米的跳远世界纪录,他经常去量这个长度。

但他参加比赛后连续失败了几次,12岁时一次跳远比赛又失败了。

回家后刘易斯痛哭失声:

“我输够了!

输够了”刘易斯的父亲教子有方,他笑着对刘易斯说:

“伙计,那么现在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开始赢!

”刘易斯将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动力,他真的开始赢了,不仅以8.91米打破了比蒙的纪录,而且连续4届奥运会都获得了跳远金牌,创下一项奇迹。

刘易斯跳远称王,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P191,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生理的内驱力如饥饿、口渴、困倦、劳累、性欲等社会的内驱力如对地位、权力、认可、荣誉、尊重、爱情、独立的追求等动机概念的四个内涵,

(二)学习动机的概念P191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积极性的外在表现指标:

注意状态情绪倾向意志(毅力),一位化学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的:

在讲台上放着一盏酒精灯,先举起一张纸问学生:

“这张纸放在灯上会燃烧吗?

”“会。

”然后将纸点着;同时,用另一张纸折成盒子扣在灯上,火灭了,纸依旧。

他将盒子里装入水,放在火焰上加热,纸并没有烧着。

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三)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为什么”内推力,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归宿“为了什么”外拉力,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动机是以行动为中介来影响效果的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a=一般性b=较难c=较易,二、学习动机的分类,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动机内容的性质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习动机来源上分一般学习动机与具体学习动机影响范围大小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学习动机的结构,

(一)学习需要内驱力推力,1、是努力填补学习欠缺的心理倾向2、有三方面内驱力:

认知-自我提高-附属认知内驱力(求知):

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需要。

(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好奇心是其表现;最重要最稳定)自我提高内驱力(求誉):

由学业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间接的学习需要),附属(交往)内驱力(求和):

获得长者或群体的赞许、认可与赏识的需要。

(向师性伙伴关系),三种力:

推拉压,“要”并不能立即推动个体行动,

(二)学习期待诱因拉力1、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内部外部),(诱因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2、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

父母的要求原先的学习群体中所处地位教师的期望水平,学习需要是最根本动力学习期待是促进力量,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学派的观点人本主义的观点,“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具体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行为动机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返回,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思维决定行为,废寝忘食网上行,暴饮暴食无节制,返回,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以及力求个人的生长,如马斯洛所称的自我实现,返回,一、强化理论,1、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对行为的激发力量2、在S-R形成中,强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强化种类P76:

正强化(获得满足,增强行为几率),负强化(阻抑不当行为,增加行为几率)物质强化精神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榜样)自我强化,事实上,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例如,教师对学生说:

“好好干!

我知道你们努力做的话,是能够做好的。

”对那些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这番话是种鼓励或强化;而对那些轻易就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说来,这实际上类似于惩罚,因为教师这番话意味着,对刺激的不同领悟,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自我实现审美的需求求知的需求自尊需求,基本需求(缺失),生长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概念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了解: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认为,没有强化也能形成新的行为,

(二)主要影响因素:

1、个人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三)自我效能感功能:

1、对活动的选择及坚持2、影响人在困难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四、成就动机论,代表心理学家有麦克里兰德、阿特金森成就动机:

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力量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注重声誉,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自信心强,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精力充沛,求新求异,勇于开拓注重工作,选择高能力的工作伙伴,成就动机涉及到两种情绪冲突:

对成功的期望对失败的担心,阿特金森R.Atkinson,1964)力求成功(Ts)成功需要(Ms)成功概率(Ps)成功的激励价值(Is)Ts=Ms*Ps*Is,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选择中等难度工作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避免做中等难度工作避免失败(Taf)避免失败的需要(Maf)失败概率(Paf)失败的诱因价值(Iaf)Taf=Maf*Paf*Iaf,麦克里兰德的套绳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该实验是用5岁的儿童来当被试的。

让一个孩子走进一间屋子,手里拿着许多绳圈,让他用绳圈去套房间中间的一个木桩。

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站立的位置,并且让他们预测他们能够套中多少绳圈。

结果发现:

追求成功的学生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却选择了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近,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远的地方。

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经典实验:

他在实验中把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

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PS120);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PS1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PSl2);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PS34)。

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总体成绩下降。

对自己行为的归,(四)学生学业归因倾向性成功倾向的学生:

将成功归因与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失败倾向的学生:

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外部因素(五)多次失败易形成“习得性无助”,“E习val得uati性on无War助nin感g:

”The实do验cum:

entwascreatedwithSpire.Presentation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

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

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法逃避这种电击。

多次这样的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

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会从笼门逃跑,反而未等电击出现就先倒下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已经可以轻松逃避电击的狗却在敞开的笼子中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1、认知出现障碍:

经过经常性失败和挫折的折磨,使个体内心已经形成了“外部事件是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连本来应该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

2、情绪失调:

个体在这样的内心体验中先是表现出烦躁不安,对外界带有莫名的反感和敌对情绪,后来逐渐变得冷漠、悲观、失望、颓丧,甚至陷入长期的抑郁状态之中。

3、动机降低:

个体原先具有的那种富有朝气的向往之情逐渐消失,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甚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以消极的心态被动地去应付外界的要求和变化。

“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分析,教育反思: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

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就像那只尝试着的小狗一样,出错很多。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

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

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认真总结,再见!

是什么让他们像丰碑一样伫立返回,心理学上说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知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我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开头就给全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区区蚂蚁和羚羊的事怎能用生命的壮歌作标题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