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568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8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docx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8年级下古诗文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测试:

八年级(下)·古诗文

桃花源记

1.常识概要

(1)本文作者是   (朝代)诗人    ,又名   ,字元亮。

本文选自《      》。

 

(2)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在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陶渊明的        。

 

2.重点实词

(1)落英缤纷(      )

(2)渔人甚异之(      )

(3)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5)悉如外人(      )

(6)具答之(      )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

(8)无论魏晋(      )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10)便扶向路(      )(      )

(11)处处志之(      )

(12)诣太守(      )

(13)欣然规往(      )

(14)未果,寻病终(      )

(      )

(15)后遂无问津者(      )

(16)便要还家(      )

3.一词多义

(1)舍

(2)志

(3)寻

(4)为

(5)之

(6)其

(7)遂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4.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2019湘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2.阡陌交通,        。

 

3.土地平旷,      ,        。

 

4.问今是何世,       ,       。

 

5.黄发垂髫,        。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2.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时间:

20分钟 满分:

38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花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

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二、阅读《桃花源记》,完成4~7题。

(12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处处志之(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6.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           ,最后写           。

(2分) 

7.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4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

8.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

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3分)

示例:

意同字不同:

“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着、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

“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0.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出。

(2分)

 

11.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四、名句默写。

(6分)

12.《桃花源记》一文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

 

13.《桃花源记》一文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        。

 

14.《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

        ,        。

 

小石潭记

1.常识概要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          ”之一,本文选自《       》。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     》。

 

2.重点实词

(1)心乐之(      )

(2)水尤清冽(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4)日光下澈(      )

(5)佁然不动(      )

(6)往来翕忽(      )

(7)悄怆幽邃(      )

(8)斗折蛇行(      )

(9)犬牙差互(      )

(10)以其境过清(      )

3.一词多义

(1)清

(2)可

(3)差

(4)从

(5)以

(6)之

(7)而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1.我国古代散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佳句。

陶渊明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描写出桃花林之美景;柳宗元用“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描写出小石潭之景……当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斗折蛇行,        。

 

3.四面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       。

(柳宗元《小石潭记》) 

1.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

 

2.本文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4.作者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

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5.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时间:

15分钟 满分:

32分)

一、(2019重庆改编)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4题。

(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二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4分)

【链接材料】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

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①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②已:

不久。

③譬如囚拘圆土:

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

④和景:

春天的景色。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5~8题。

(11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水尤清冽(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影布石上(      )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分)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分)

译文: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文中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3分)

三、名句默写。

(6分)

9.《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跟《小石潭记》一文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10.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凄清、忧伤气氛的句子是:

寂寥无人,       ,        。

 

1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运用比喻描写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        。

 

核舟记

1.重点实词

(1)罔不因势象形(      )

(      )(      )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

(3)高可二黍许(      )(      )

(4)其两膝相比者(      )

(5)佛印绝类弥勒(      )

(6)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      )

(7)其船背稍夷(      )

(8)曾不盈寸(      )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0)八分有奇(      )

(11)诎右臂支船(      )

(12)左手倚一衡木(      )

(1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2.一词多义

(1)为

(2)端

(3)可

(4)之

(5)而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

 

 

4.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诗经》二首

关 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

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自    到    时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       三部分。

 

采用比兴手法,用两只鸟儿相互和鸣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和谐,引出下面对爱情的吟咏。

这一组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相思难眠的心情。

“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思,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通过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这两个词语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主人公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热闹场景,这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主旨大意】《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时间:

5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关雎》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分)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2分)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二、名句默写。

(4分)

4.关关雎鸠,       。

(《诗经·关雎》) 

5.《关雎》中以“         ,        ”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

 

6.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蒹 葭

以秋景作为开端,渲染凄清迷离的气氛。

点明时间和环境。

起兴,引出所咏之人。

“溯洄”“溯游”写出了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不畏艰难的急切心情。

“苍苍、萋萋、采采”写出了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

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侧面烘托了诗人当时那个“朦胧的爱”的

境界。

“为霜、未晞、未已”,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展现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追寻时间之久。

“方、湄、涘”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的场景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出来。

诗人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抒写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

【主旨大意】诗人通过对眼前秋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缥缈的美好意境,浓墨重彩地抒写出男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

(时间:

10分钟 满分:

7分)

一、诗歌鉴赏。

(4分)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2.你如何理解《蒹葭》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分)

 

二、名句默写(3分)

3.(2019湘潭)蒹葭苍苍,         。

 

4.(2019福建)蒹葭采采,         。

 

5.《诗经·蒹葭》中描绘了一幅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一种凄清气氛的诗句是:

“    ,     。

” 

6.《诗经·蒹葭》中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     ,     。

”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1.常识概要

《庄子》是     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

庄周,    时期宋国人,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重点实词

(1)志怪(      )

(2)去以六月息(      )

(3)怒而飞(      )

(4)亦若是则已矣(      )

3.一词多义

(1)其

(2)以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

 

 

1.水击三千里,         。

 

2.野马也,尘埃也,        。

 

3.《北冥有鱼》中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鹏的形体之大的句子是:

      ,      ;       ,       。

 

4.《北冥有鱼》中说明大鹏和人的视力都有限的句子是:

     ,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重点实词

(1)是鱼之乐(      )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3)请循其本(      )

2.一词多义

(1)之

(2)固

1.庄子曰: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

 

 

2.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

 

 

3.请循其本。

译文: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常识概要

  《虽有嘉肴》节选自《    》,本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    编撰。

 

2.重点实词

(1)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      )

(3)教然后知困(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5)然后能自反也(      )

3.一词多义

(1)学

(2)其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2.虽有嘉肴,弗食,      ;虽有至道,弗学,      。

 

3.知不足,      ;知困,      。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时间:

10分钟 满分:

20分)

一、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完成1~4题。

(16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虽有嘉肴(      )

(2)不知其旨也(      )

(3)学学半(      )

(4)不知其善也(      )

                

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4.学过本文后,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5分)

 

二、名句默写。

(4分)

5.《虽有嘉肴》一文中从反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弗学,      。

 

6.《虽有嘉肴》一文中阐述“教”对“学”具有促进作用的句子是:

        ,        。

 

大道之行也

1.常识概要

“大道”古代指        ;“大同”指        。

 

2.重点实词

(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

(3)男有分,女有归(      )(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5)盗窃乱贼而不作(      )

(6)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

3.一词多义

(1)亲

(2)子

(3)其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2.故人不独亲其亲,        。

 

3.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马 说

1.常识概要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字    ,“       ”之一。

 

(2)“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    、    和宋代    、苏洵、苏辙、    、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重点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策之不以其道(      )

(      )

(5)执策而临之(      )

(6)才美不外见(      )

(7)食之不能尽其材(      )

(8)一食或尽粟一石(      )

3.一词多义

(1)策

(2)食

(3)能

(4)其

(5)而

(6)虽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1.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          。

 

1.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英雄无路。

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

 

3.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时间:

15分钟 满分:

30分)

一、阅读《马说》全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2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才美不外见(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执策而临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

 

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

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3分)

 

二、阅读《马说》,完成后面的问题。

(13分)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执策而临之(      )

6.翻译句子。

(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2)才美不外见。

译文:

 

 

7.深圳市政府在两会上提出“既要筑巢引凤,也要固巢养凤”的人才策略,请你结合文章的人才观,谈谈你对深圳这一人才策略的认识。

(5分)

 

三、名句默写。

(5分)

8.韩愈在《马说》一文中用“         ,       ”揭示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9.《马说》中作者这样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       ,       ,不以千里称也。

” 

10.《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    ,字    ,自称    ,   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之为“   ”。

因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故后世称他的诗为“     ”。

 

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倚杖自叹息”不仅写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写出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