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1482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docx

届高考复习讲义第1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解析

第17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纲下载] 1.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易误指正]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概念阐释] 湘军

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

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

[思维升华]

1.太平天国运动的五个新特点

新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方案(《资政新篇》)、新任务(反封建、反侵略)、新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新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

2.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②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但仍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显示出农民阶级的分散性、落后性和狭隘性,其失败是必然的。

③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易误指正]

1.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2.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结构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了防止和限制袁世凯专权,它还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思维升华] 民国纪元法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民国1年。

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至今仍用民国纪年法。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是,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1911年,所得的差即是民国多少年。

①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

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尽管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但它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成就,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史料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

……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令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据史料试从其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等方面做出分析。

[教你读史]

三段史料揭示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三个角度。

第一段从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的角度;第二段从固守小农经济评价;第三段从其不能实施角度切入。

总之,从其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评价。

[史论形成]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1)革命性:

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落后性:

纲领只能反映农民阶级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

主题二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史论形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4年滨州模拟

  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就不可能在一九一一年取得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的巨大成就。

——桑兵:

《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领导者的影响》

[问题设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此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提示]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专制政权,促使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的组合发生新的变化,促使辛亥革命所要打击的直接对象清王朝走上末路。

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经济,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归纳升华] 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新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新发展的原因

(1)经济方面: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2)阶级力量方面:

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3)社会矛盾方面: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4)思想方面:

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已在中国广泛传播。

2.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新发展的表现

二、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题源材料] 摘自2011年福建高考T38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问题设置] 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答案提示] 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归纳升华]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现代化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整体史观: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文明史观: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观解读]

以史观研究历史是新课标高考汲取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现代化史观下的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争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以开放课堂的形式探究这一长效热点问题,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颇有益处。

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就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政治结构:

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

理性化、科学化。

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即原发型和传导型。

“原发型”现代化(内源性):

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传导型”现代化(外源性):

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表现为: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先进化;现代化的前提——民族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

[史观运用]

1.以近代史观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可贵的;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2.现代史观下的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

(1)古老的中国步入近代: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华的枪炮声中步入近代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帝国一步步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

(2)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一个“主题”:

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都面临着“救亡图存”的严峻任务。

两个“重点”:

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三条“线索”:

一是列强侵华,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三是中国政治近代化。

[典题印证]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答案] B

[五年考情统计]

太平天国运动(5年1考)

辛亥革命(5年3考)

太平天国运动

(1)

背景(0)

经过(0)

影响(3)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抓关键:

前期“拆孔庙,与孔教对立”。

后期“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是发动民众的思想武器,与孔教对立。

但国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外来宗教不足以支撑农民政权,尊孔孟成为必然

正确选项

B

定都天京后开始北伐西征,战局向全盛发展,“逆转”之说不成立

错误选项

C

传统士绅与太平天国是敌对关系,此选项与题干设问无关

干扰选项

D

太平天国的反孔与尊孔与西方势力无关

干扰选项

[考题演练]

1.(2009·江苏高考)“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

”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解题提示:

①关键信息:

“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②解题积累:

在做题中,如对题干材料不十分理解时,各选项信息往往有助于明确思路,帮助理解。

答案:

A

2.(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

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题提示:

①抓题眼:

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②关键信息:

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答案:

A

3.(2008·新课标全国卷)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题提示:

思维切入:

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答案:

B

考点二

辛亥革命

[例2] (2013·海南高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考查武昌起义后中国政局。

抓关键:

“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革命党5人”。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各省都督虽背景不同,但主要集中于革命党、旧官僚、立宪派,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错误选项

B

全国有15个省宣布独立,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

正确选项

C

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

干扰选项

D

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1·江苏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题提示:

①回答词:

“设想相符的是”;②关键信息:

“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

答案:

A

2.(2013·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题提示:

①回答词:

反映了;②关键信息:

“剪辫子”“独立”“歌谣”。

答案:

B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起义的相关史实。

从题干可以看出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对当时清政府统治的不满,金田起义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重立新君。

2.经洪秀全批准,太平天国于1853年出版了一本论文集《诏书盖玺颁行论》,其中一篇由高级官员黄再兴写的论文说:

“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这表明太平天国()

A.重视意识形态控制

B.禁绝了儒学百家思想

C.反对专制统治理论

D.推崇法家治国的思想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中不准买卖藏读孔孟诸子百家之书,可知太平天国加强意识形态控制。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故A项正确。

3.(2014·江宁质检)著名学者田秉锷教授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认为:

“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

”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以“拜上帝教”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A、B、C三项足以说明这场运动仍然停留在旧式农民运动这一层次上。

从近代世界历史看,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而《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提出的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时代潮流。

4.(2014·前黄中学质检)历史教科书总结说: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对此某学生提出:

“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

”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解析:

选D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故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无法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虽出身农民但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层次,他转变成为与先进生产力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故他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该学生对“农民阶级”的概念理解错误,故选D项。

★5.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解析:

选D 注意关键信息“为实现社会的转型”。

近代社会的转型实质是近代化,即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A项反映农民的小农意识;B项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圣库制度,是一种传统的农民的“大同社会”思想,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工业化特点;C项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等级观念和制度,是传统封建等级思想,不符合政治的民主化的特点。

D项类似于现在的金融行业的担保制度,有利于社会的诚信发展,符合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6.右图文字为:

天命诏旨书,辛亥十二月初三日(1852年1月23日)上主皇上帝曰:

“万方儿小别家庭,离乡立志做忠臣。

前未勤王当虎豹,今知有主可成人。

”对右图所包含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开始

B.西方宗教文化思想对运动产生了影响

C.太平天国运动带有传统农民战争的性质

D.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对外来侵略的色彩

解析:

选D 从“1852年1月23日”这一时间信息可知运动已经开始;从“皇上帝”可以判断B项正确;“天命诏旨”“上主皇上帝”“今知有主”说明C项正确;D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7.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解析:

选B 本题以历史事件背景分析立意,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

结合史实可知,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8.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选C 清帝退位意味着清朝的结束,故C项正确;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但不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故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D项。

9.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

“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反革命势力更加猖獗,大多数人民对约法漠然视之,因此,《约法》被毁也是必然之势。

故D项符合题意。

★10.(2014·邗江调研)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

“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解析:

选C 由题干材料中的“土地之饶”、“庸奴误国”、“拯斯民于水火”等信息,可判断A、B、D三项正确。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C项符合要求。

11.(2014·江阴月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

”这段文字说明清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