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768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三)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四)口岸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五)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六)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三)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四)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预期指标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和思路

  二、布局重点

  

(一)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

  

(二)产业集聚区专业物流设施布局

  (三)区域物流设施布局

  (四)国际物流设施布局

  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二、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三、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物流总部经济

  四、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经济圈物流服务功能

  五、发挥政策功能区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六、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力度

  二、保障重要物流设施用地

  三、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四、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五、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

  六、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七、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序言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物流规模迅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高端物流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

成功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便利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五年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更加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服务保障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等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5.04万亿元,较2006年的2.54万亿元增长98.4%,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社会物流总额的构成中,外省市流入物品和进口货物的占比由2006年的68.3%增长到2010年的76.5%,物流业发展的枢纽地位和服务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见表1-1)。

表1-1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及构成

单位:

亿元,%

指 标

2010年

占比

2006年

占比

社会物流总额

50424.7

100.0

25406.5

100.0

一、农产品

280.2

0.6

224.0

0.9

二、工业品

11390.9

22.6

7511.6

29.6

三、进口货物

16649.1

33.0

9386.8

36.9

四、再生资源

69.3

0.1

257.3

1.0

五、外省市流入物品

21909.6

43.5

7971.5

31.4

六、单位与居民物品

125.6

0.2

55.2

0.2

  数据来源:

北京统计年鉴

  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93.7亿元,较2006年增长34.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5%。

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行业实现增加值382.9亿元;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增值性物流业务实现增加值110.8亿元,较2006年增长79.3%,明显高于行业整体增幅(见表1-2)。

表1-2北京市物流业增加值及构成

单位:

亿元,%

指 标

2010年

2006年

增长

合计

493.7

368.0

34.2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

382.9

306.2

25.0

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业

110.8

61.8

79.3

  数据来源:

北京统计年鉴

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

2010年,本市物流从业人员48.6万人,比2006年增长14.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7%,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3%(见表1-3)。

表1-3物流从业人员及构成

单位:

亿元,%

指 标

2010年

2006年

增长

合计

48.6

42.6

14.1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

31.2

27.3

14.3

采掘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

17.4

15.3

13.7

  数据来源:

北京统计年鉴

  “十一五”时期,本市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7.7%下降到2010年的1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促进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企业运行效益的普遍提高。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2006至2010年,本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400亿元。

截至2010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03公里,公路线路9833条;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56公里;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含仓库和货场)达到3099.9万平方米,增长84.9%;拥有货运车辆4.2万辆,增长55%,其中冷藏车、集装箱运输车等专用车辆1.1万辆,增长29.7%;拥有起重机、叉车等装卸设备3.5万台,增长53.2%(见表1-4)。

表1-4“十一五”期间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变化情况

指 标

计量单位

2010年

2006年

增长%

铁路里程

公里

956

961.7

-0.6

公路里程

公里

21114.0

20502.6

3.0

公路线路条数

9833 

9583

2.6

管输里程

公里

3423.5 

2151.8

59.1

管道线路条数

15 

10

50.0

规模以上单位物流基础设施情况

 

 

 

 

自有仓储面积

万平方米

3099.9

1676.4

84.9

货运车辆数

41858

27011

55.0

普通货车数

32472

18691

73.7

专用货车数

10793

8320

29.7

装卸设备台数

35026

22860

53.2

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套数

1966

1386

41.8

  数据来源:

北京统计年鉴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以及十八里店物流中心、西南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了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以及与交通线网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

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设施空间格局基本建立。

  (三)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农产品及各类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不断完善,医药、图书、冷链等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已成为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物流业态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型,满足“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的快递服务实现基本覆盖,物流服务对城市生活、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物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动分拣、实时跟踪、精益化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逐步推广应用。

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大幅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物流服务任务,在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和汶川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

  (四)口岸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口岸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关效率得到较大提升。

初步形成了以首都机场空港口岸为核心,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朝阳口岸、丰台口岸、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为重要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口岸体系,为提高国际物流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

  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功能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天竺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营,并与首都机场实现区港一体、无缝对接,成为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重要平台,本市国际分拨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

平谷国际陆港积极推动京津两地跨关区快速通关,为本市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新的海运通道。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批准,为保税物流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政策功能优势。

  (五)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实力增强。

“2010中国物流企业50强”有19家总部设在北京,位居前20的有9家。

优势企业的进一步聚集,凸显了本市物流业发展的运营组织及管理控制等总部型经济特征。

  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中型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2010年,本市物流业务收入达1686.1亿元,其中,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1260.2亿元,占总量的75%。

在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为13.1%,而其物流业务收入占比则达74.4%(见表1-5)。

表1-52010年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按规模划分物流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

个,亿元,%

企业规模

单位数

收入

收入比重

合 计

817

1260.2

100

大型企业

25

526.1

41.7

中型企业

82

411.6

32.7

小型企业

710

322.5

25.6

  数据来源:

北京市统计局

  (六)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首次发布实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出台《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建立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和协调力度明显加大。

扩大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实现物流企业差额纳税。

截至“十一五”末,本市已有税收试点物流企业47家。

实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实现物流企业水、电、气、热与工业企业同价,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虽然本市物流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相比,在物流设施建设、运行效率、服务保障以及集聚辐射能力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本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将提出更高要求。

“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要应对新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特大型城市为发展城市物流配送提供了巨大需求。

本市商品市场交易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之首。

“十二五”时期,北京将以保障和便利居民生活为出发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

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来消费吸引力的增强,也将促进多元化消费方式、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方式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居民消费“最后一公里”物流等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端现代制造为发展专业化物流提供了强劲动力。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产业群,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端现代制造业产品高集成度、高附加值的特点,要求物流系统具有运作的精益性和响应的时效性。

高端现代制造业区域化、全球化发展,以及企业间战略联盟体的壮大,为以供应链物流为代表的专业化物流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都经济圈建设为发展区域物流提供了新的契机。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首都经济圈形成。

在加快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深化资源能源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加强城市运行保障和管理对接以及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和共同市场形成。

这些都将加速生产、生活类物资在区域内的流动,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开放型经济为发展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空间。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吸引总部聚集,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积极争取更多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国际活动在京举办;大力发展和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商贸中心。

这些都将推动跨国经营、全球采购、国际分拨、国际化消费的快速发展,从而对保税物流、国际物流以及进出口报关、货运代理等相关物流服务产生旺盛需求。

 

  

(二)面临挑战

  本市的土地资源、交通、人力等物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到物流企业扩张发展的能力;本市服务型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物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共物流区的设施、功能以及吸引集聚能力有待加强。

  概念专栏1:

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物品指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

  物流活动:

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具体运作。

 

  物流企业:

从事物流基本功能范围内的物流业务设计及系统运作,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物流设施:

具备物流相关功能和提供物流服务的场所。

 

  物流园区:

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流集结地。

  物流中心:

从事物流活动且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

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2)物流功能健全;3)集聚辐射范围大;4)存储、吞吐能力强;5)对下游配送中心客户提供物流服务。

 

  配送中心:

从事配送业务且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

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为特定客户或末端客户提供服务;2)配送功能健全;3)辐射范围小;4)提供高频率、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服务。

  第三方物流:

独立于供需双方,为客户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

  (上述定义均来源于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为目标,发挥物流业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本市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考虑物流重点设施布局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相互匹配,注重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经济发展与城市运行的协调性。

整合利用存量物流资源,合理布局新增大型物流项目。

建立功能协调、运行顺畅、高效集约的城市物流网络,实现物流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发挥首都信息化水平高、人才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鼓励物流服务创新,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创新驱动首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引进高能级企业主体,打造物流总部经济聚集地;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与重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新型物流服务业态发展,加强区域与国际物流合作,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四)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加强重要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和末端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急响应能力,强化物流对城市运行的保障作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以特大型都市运行保障为基础,以物流总部经济和国际物流为特色,以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物流为骨干的城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预期指标 

  ——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物流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规模以上连锁超市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90%以上,乡镇连锁商业系统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15%左右。

  ——物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到2015年,我市物流基地和天竺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务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积极扶持营业收入百亿元级的国际物流企业发展,培育发展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的城市物流配送龙头企业。

  概念专栏2:

物流指标体系说明 

  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正式组织实施物流统计核算制度(以下简称《制度》)。

根据《统计法》和相关规定,2010年对《制度》进行了修订并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继续执行,其中对主要物流核算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社会物流总费用:

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

包括:

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

社会物流总费用划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三大部分核算。

  社会物流的物品总额:

简称社会物流总额,即一定时期内,社会物流物品的价值总额。

包括5个方面:

①进入需求领域的农产品物流总额;②进入需求领域的工业品物流总额;③外部流入货物物流总额,包括海关进口总额和从区域外流入的物品总额;④进入需求领域的再生资源物流总额;⑤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额。

社会物流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物流产业活动的规模,它的增长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需求的增长变化。

  社会物流业务总收入:

是指一定时期内,物流相关行业参与社会物流活动,提供社会物流服务所取得的业务收入总额。

是物流相关行业的总产出,也是物流市场总规模。

包括:

参与社会物品物流过程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方面业务活动的收入。

与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标体系的核算相对应,社会物流业务总收入根据参与过程,也可以简单划分为运输收入和保管收入两大部分来计算。

  物流业增加值:

指物流相关行业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之和。

反映物流相关行业物流活动的最终成果。

(该定义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和思路

  围绕本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1)有利于服务和保障首都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2)有利于服务首都各类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和发展环境优化;3)有利于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4)有利于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5)统筹考虑与城市交通干道的衔接、以及与未来五年主要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配套。

  “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思路是:

继续完善“三环、五带、多中心”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发挥各物流节点的设施功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适应未来五年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为着力点,深化内涵、延伸发展,按照城市保障物流、专业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主线,强化本市物流业发展“广覆盖”、“多组团”、“立体化”的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优化全市物流空间布局。

  二、布局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现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节点、通道、网络建设为依托,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完善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系。

  

(一)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

  服务城乡建设和市民生活需要,以满足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生活必需品配送体系的发展要求为重点,完善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布局,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实现物流配送服务的“广覆盖”。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新发地、岳各庄、大洋路、八里桥等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的功能和配送能力;鼓励中央批发市场、顺鑫石门市场、昌平水屯市场等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同时,在城区周边西郊、黄港、西毓顺、琉璃河等地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承接农产品向城内辐射新的物流节点。

  支持连锁经营的商业、餐饮企业调整优化配送中心布局,完善提升配送中心功能。

调整优化现有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和功能,支持冷链物流专用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城区既有仓储设施改建现代化的生活必需品配送中心;引导通州、顺义、大兴等城市发展新区及其他郊区县新城发展所需的配送中心建设。

  

(二)产业集聚区专业物流设施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