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5462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逸出功实验报告.docx

逸出功实验报告

逸出功的测量

电22李自帅2012010916

摘要:

本文对逸出功测量实验进行了原理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

详细介绍了实验的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方式。

关键词:

逸出功测量数据处理

一、实验目的

1.用里查孙直线法测定阴极材料(钨)的电子逸出功。

2.通过实验了解热电子发射的规律和掌握逸出功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量子论,原子内电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

在金属内部运动着的自由电子遵循类似的规律:

①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②电子具有全同性;③能级的填充状态要符合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热力学零度及高温时,电子数按能量分布的曲线图1中的曲线①所示。

当温度升高时,电子数按能量分布的曲线图1中的曲线②所示,少数电子能量上升到比之前的最大动能Wi还要高,并且电子数以接近于指数的规律减少。

由于金属与真空之间有位能壁垒Wa,如图2所示,

因此电子要从金属中逸出,必须具有大于Wa的动能。

W0=Wa-Wi即为逸出功。

热电子发射是用提高阴极温度的办法以改变电子的能量分布,使动能大于Wi的电子增多,从而使动能大于Wa的电子数达到一可观测的大小,这时动能大于Wa的电子就有可能从金属发射出来。

可见,逸出功的大小对热电子发射的强弱有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可以推导出关于热电子发射的里查孙-德西曼公式:

式中Je为单位面积的发射电流,Wa-Wi为该金属的逸出功,A1为普适常数。

若令2(1-Re)A1=A,可得发射电流Ie的公式:

此式即为本实验的理论依据。

原则上看,似乎只要能测定式中有关的量Ie,A,S及T,就可以求出逸出功

的数值,实则不然。

三、测量及数据处理

1

2

3

1.A与S两个量的处理

A这个量直接与金属表面对发射电子的反射系数有关,反射系数又与金属表面的化学春都有关系;另外由于金属表面是粗糙的,计算出的阴极发射面积与实际的有效面积S也可能有差异,所以这两个量难以测量,甚至无法测定。

故将上式除以

再取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并以国际单位制并将

和k的数值代入,可得

由此可以看出,lg(Ie/

)和1/T成线性关系,若以lg(Ie/

)和1/T分别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作图后由直线的斜率即可定出

由于A与S对某一固定材料的阴极来说是常数,故lg(AS)一项只改变lg(Ie/

)-1/T直线的截距,而不影响直线的斜率,这就避免了由于A和S不能准确测定以致影响确定ф的困难,此方法叫里查孙直线法。

2.发射电流Ie的测量

当电子不断从阴极发射出来飞往阳极的途中,所形成的空间电荷电场必将阻碍后续电子飞往阳极。

为此,需维持阳极电位高于阴极,即在阳极于阴极之间外加一个加速场,使电子一旦逸出,就能迅速飞往阳极。

下图为测量Ie的示意图。

但由于外加电场Ea的存在,就不能不影响热电子的发射,即出现肖特基效应。

所谓肖特基效应,是指在热电子发射过程中受到阳极加速电场的影响,使电子从阴极发射出来时将得到一个助力,因而增加了电子发射的数量。

增加后的值自然不是真正的Ie值,而必须作相应的处理。

通常,在加速场Ea的作用下,阴极发射电流I’e与Ea有如下的关系:

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把阳极作成圆柱形,与阴极共轴,则有:

式中r1r2分别为阴极和阳极的半径,Ua为阳极典雅,Ua’为接触电位差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电位差,一般情况下Ua〉〉Ua',故上式可写为:

由上式得,在阴极温度一定的情况下,

呈线性关系(

值较大时)。

可画出在不同阴极温度下的

的关系曲线,并将其外推至

处,

=0时的

即为lgIe,由此可定出所需要的Ie值。

至此,解决了Ie的测量问题。

3.温度T的测量

本实验是通过测量阴极加热电流来确定阴极温度。

对于纯钨丝,一定的比加热电流I1与阴极温度的关系已有前人准确测算出,并列成表。

,其中

为阴极加热电流,dK为阴极钨丝直径。

为了方便可以绘出T-If的关系曲线,由阴极电流If的大小,从曲线上可直接查出与其对应的温度T。

四、仪器装置

1

2

3

4

1.本实验所用的电子管装置如下图所示。

为了使阳极和灯丝间的电场均匀,在阳极两端加上两个电极(保护环),它们和阳极半径相同且共轴。

实验时使保护环电位与阳极相近。

保护环也保证了使用的灯丝中段的温度是均匀的,使得测量得到的阳极电流更加稳定可靠。

2.实验所用仪器及规格

灯丝电源Ef约为0V~5V;

电流表A量程1A,测灯丝电流;

数字电压表mV0mV~200mV,四位半读数;

实验板[甲]:

其上安装有标准二极管,灯丝KH两端已经并联上由两个相同电阻R(R=18Ω)串联成的电阻,两个电阻的连接点用C表示;

实验板[乙]:

其上安装有单刀双掷开关、300Ω、2.7kΩ、1kΩ、1MΩ电阻各一个。

3.将实验板连接好后的实验电路如下图:

实验电路图

五、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原理和设备,设计电路图如上图。

2.根据教师审查过的设计线路图接线。

3.在一定灯丝温度下,测定加速电压Ua和阳极电流Ie’的关系。

Ua从36V开始逐步增加,测6~7个点。

4.灯丝电流从0.50A开始,每隔0.04A作一次上述测定,最大电流取0.70A。

5.用直线拟合法处理数据(原始数据附在最后),求出ф值和逸出功值

曲线和lg(Ie/

)-1/T曲线,由图求出

值,从而得出逸出功的值。

六、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1.用电脑处理数据

取log后如下:

对于每一个温度下做出直线,如下:

有计算机做出直线如下:

斜率K=-2.3241

逸出功

=4.61eV

2.用坐标纸处理数据

在坐标纸上进行直线拟合,进而求出逸出功,见附页。

首先是Ie和拟合,得到截距如下:

If

0.5

0.53

0.56

0.60

0.65

0.70

T

1728.9

1778.2

1827.4

1893.1

1975.2

2057.3

1.18

2.90

7.64

20.4

76.0

238

/(x)

0.40

0.92

2.29

5.69

19.48

56.23

1/T(x10^-4)

5.78

5.62

5.47

5.28

5.06

4.86

在坐标纸上画出的结果,见附页。

由该图计算可知,斜率

逸出功。

七、思考题

5

1.Ue’是否需要换成Ie’?

答:

Ie’是求取逸出功必不可少的量,但是用现有的实验电路,其不能直接测量,实验中通过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e’来表示Ie’,因此Ue’需要换成Ie’。

2.If是否需要修正?

答:

因为If是通过电流表直接测量的,忽略测量仪器带来的误差,故If不需要修正。

3.Ua是否需要修正?

答:

由于Ua是通过电压表直接测量的,忽略仪器带来的误差,故Ua不需要修正。

4.对于实验电路的思考

图1

答:

本实验采用的电路如图1这个电路的特点是把板压电源的负极与伏特表的负极分开,可以避免板流在R1和R2的等效电阻R上产生的降压问题,但是通过伏特表的电流在R上产生的压降问题却没有避免。

例如:

伏特表内阻为1.5×105Ω,因它和R形成串联,当板压增加到120V时,通过伏特表内的电流约为8×10-4A,它在R上产生的压降约为7V,仍然没有解决准确测量板压的问题。

其实这个测量逸出功实验的误差主要不是来源于板压测不准,而是来自对灯丝温度的测不准。

板压测量不准确对逸出功的测量值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这是因为这个实验的实验条件要求二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域内,在此区域内,灯丝所发射的电子几乎全被吸收到板极,板压进一步增加或减小几伏,不会引起板流的显著变化,由公式可见,温度一定时,逸出功只依赖于饱和电流的大小。

图2

事实上,可以考虑采用图2所示的电路,由于阴极采用直热式加热,因而存在所谓灯丝压降问题,使得伏特表不可能测出板极和灯丝中点O之间的电位差,板压侧量误差最大可达2V左右。

只要二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域内,设r1=0.1mm,r2=8.0mm,T=1730K,Ua=36V,则有:

设灯丝从K到H的总压降为4V,则灯丝压降对板压的影响为2V,即实际的Ua=34V,则

两板流差应为:

约为

A量级,这么微小的板流差是无法用普通的检流计测出的,对于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从上面的理论分析可知:

在本实验中只要二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域内,灯丝压降对测量逸出功的结果不会有可观测的影响。

因此图2的线路是可用的,而图1的两个电阻R1、R2是多余的。

当然,这还需要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