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437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docx

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

材料一:

公共应急2008年关大考

  2008年1月10日左右,当南方各省下起第一场大雪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今冬的雪强度会这么大、持续时间会这么长、危害会这么严重,起初人们甚至很欣喜,因为多年都没见到这么大的雪。

然而当人们意识到灾害的严重性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救援以及应对时机,一场雨雪冰冻灾害最终让全社会措手不及。

过于依靠常规经验判断异常天气,对超规模冰雪的麻痹大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此次自然灾害影响的蔓延。

雪灾破坏了南方大量电网,因为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气候超过设计标准,很多高压电塔因负载过重而纷纷倒塌,湖南、贵州等地的电网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没有可替代的应急供电方案

此外,南方地区的地下水管质地脆弱且埋得过浅,很多水管冻裂,居民生活用水无法得到保障;南方很多省市连专业的除雪除冰设施都没有,人们依靠简陋的铁铲、撬子等工具一点点地打碎厚厚的冰层,除雪效率低下致使路面受阻情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南方大多数司机缺乏雪地行车的经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雪灾还使得物资供应空前紧张,肉类、蔬菜等价格出现较大规模的涨幅,煤电供应频频告急,取暖设备一时间被抢购脱销……  这些都暴露了我们防灾意识薄弱、对灾害形势估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等弱点,很多职能部门也没有及时启动应对措施,初期甚至抱有侥幸心理,没有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没有做最充足的准备。

 分析:

2008年初雪灾影响扩大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灾害发生在南方各省,我国南部地区因气候较为温暖,缺乏应对强降雪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与春运特殊时期重合。

恶劣天气更给今年春运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再者,在此次灾害中受影响的京广铁路以及京珠高速都是我国主要的南北交通干线,承担着运送大批旅客的艰巨任务;另外,受灾严重的广东省是我国输入农民工最多的省份之一,春节期间有大量外地务工人员需要返乡。

材料二:

灾难关头,渴望信息光明

整整12天被围困在“冰雪孤城”中的特殊经历,将长久地印刻在湖南郴州市民心里。

家住北湖区的张晓刚回忆,雪灾中他最感动的是当地政府部门送给他一台小收音机。

他说,“当信息渠道中断时,那种孤独和茫然,比停水停电带来的生活困难更可怕。

  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进度,成为应对重大灾害的“减压阀”。

在最艰难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从报道中了解到中央领导同志赶赴一线指挥抗灾的行踪,了解到人民子弟兵与冰雪搏斗的壮举,他们因此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信息公开、畅通、及时,是这次抗击雪灾成功的经验之一。

为吸取美国、加拿大特大雪灾教训,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应急办在2007年12月11日就发出了开展暴风雪应对准备工作检查的紧急通知,组织有关地方和部门,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整改。

此后,随着天气形势变化和灾情进展,自2007年12月19日至2008年1月21日,连续发出5个预警和加强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一些重要工作部署在中央门户网站上陆续公布。

  信息公开的背后是大灾考验催生的执政新理念。

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正是从信息公开入手,采取果断措施,扭转了被动局面。

此后,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及时地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公众、在积极引导舆论中组织和动员群众,成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通行做法。

  分析: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然而,要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尚需努力。

特别是在这场历史罕见的灾害应对中,信息及时公开尤显重要。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行政公开法制建设的新起点。

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将是考量政府是否忠实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准。

材料三:

应急联动体系建设

从最近发生的几次灾害看,无论是雪灾、地震,还是洪水,我们看到:

中国政府迅速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中央和地方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并调集全国力量全力救灾;而且国家领导人还亲赴救灾第一线。

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工作是快速的、透明的,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在稳步提高。

然而,这几次灾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都有自己的预案,都各自为政。

”一位参与过汶川救援工作的应急工作人员称,灾难发生后,他们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发现救灾需要地理、医疗、水、电等专业机构的数据支持,然而,各机构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快速响应机制。

“几经周折我们联系到地质部门的应急系统工作人员,但他们说已把我们的请求上报有关上级部门,我们没有权限,所以暂时不能调运他们的数据。

”这位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一线工作人员感慨道,直到上级政府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赶赴一线协调后,各部门的屏障才得以打开。

“这耽误了多少宝贵的救助生命的时间啊!

”那位一线救灾工作人员痛心的说。

“我们也想把数据拿出来共享,和其他部门合作开展工作,但是部门间条块分割太严格,各种条款限制的又太多。

”一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无奈的说。

尽管各地政府部门有应急预案,也做了灾备,但在受到自然灾害物理打击和断路、断电、断缆影响下,各受灾地区通讯几乎大面积停滞,数据备份更是几乎蔑视殆尽,而且即使是要害部门的业务连续性更是无法保障。

这突出说明目前我国应急预案和灾备的不足和脆弱。

分析:

反思今年抗雪抗震救灾的教训,不难发现条块分割、利益多元的弊端。

突发事件来临,由谁来提出处置动议?

谁来整合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预案?

遇到人事变动,岗位责任制如何落实?

这一连串疑问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在雪灾之初,应急工作不到位的事实:

个别公路收费站全然不顾已经排起长龙的车队,人为增加道路拥堵;有的区域和行业间应急预案,衔接不畅;基层应急部门没有应急状态下组织指挥的职责,眼看着错失抗灾良机……如何加强组织协调以增强综合减灾能力已成为今后应急工作的一个重点。

材料四:

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初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影响交通安全,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

分析:

治理和预防沙尘暴的措施:

1、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把环境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上来。

2、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

5、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6、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减少境外沙源对我国的危害。

材料五:

地震

1、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

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

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截至2008年8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7939人,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197人,共救治伤病员3663816人次,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38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

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57.97万顶、被子486.69万床、衣物1410.13万件。

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已安装638500套,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44.04亿元。

2、我国历史上几次较大的地震:

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地震(7.6级);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7.2级);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万人;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7.4级);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地震(7.6级);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地震(7.4级);1966年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邢台地震(7.2级);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6级);1920年12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地震(8.5级)死亡23万人;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地震(8.0级)死伤达83万人。

分析:

防震减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预防措施。

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2)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的防震抗震能力。

(3)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4)广泛宣传动员,普及防震抗震知识,提高人们的避险意识。

(5)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

(6)个人也应当有一定的应急储备。

(7)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

 

材料六:

台风

虽然没有像美国新奥尔良飓风所造成的损失那么惨重,然而从2005年7月中下旬开始,“海棠”、“麦莎”、“泰利”、“卡努”强台风接踵而至,连续袭来的台风造成大量水利设施以及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损坏,农林牧渔业、工矿企业停产,公路、桥梁中断,房屋倒塌。

据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的数据:

四次台风共造成浙江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

对于受煤、电、土地等要素制约,正处在经济增长调整期的浙江经济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2005年5月初,台州温岭的果农张初亮与当地两位村民合伙承包了数十亩大棚,打算种上市场行情看好的“麒麟瓜”,放手一搏。

在接二连三的台风侵袭后,他的瓜果园化为一片废墟,损失至少10万元。

而养殖业所受到的打击则更大。

瑞安一家青蟹养殖场的负责人潘志友告诉记者,“麦莎”带来的暴雨一夜之间淹没了他开的两个池塘,等水下去后,池子里面的青蟹逃得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在奥康集团行政部负责人周威的脑海里,1999年的那场台风才是他最难忘的,他甚至清楚地记得那天是9月4日。

“当时因为经验不足,而台风来得又特别猛烈,伴随着暴雨,公司的厂区全被大水淹了,机器设备和大部分成品都浸泡在水中,损失估计有近千万元。

  据温州商会和下属各行业分会、协会以及鞋革协会等组织不完全统计,4次台风期间,给温州的各种企业带来的损失估计为40亿-60亿元。

分析:

应急反应考验政府行政能力,它促使政府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

当台风到达近海时,气象部门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紧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关键举措。

  

材料七:

洪涝

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防洪重点是东部平原地区。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0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600亿元人民币。

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

1950年7月,淮河大水,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1963年8月,海河大水;1975年8月,河南大暴雨,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灾情极为严重,2.5万人死亡;1985年8月,辽河大水;1991年,江淮连降大到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8年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涝灾害;2003年6至7月,淮河流域连降大雨,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皖、苏等省沿淮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2008年6月,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降下大到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部分地区引发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南方9省份不同程度受灾。

截至2008年6月14日,共造成178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1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0.2千公顷;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1亿元。

分析:

1998年夏,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灾害是不幸的,可幸的是那场洪水激发了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思考。

痛定思痛,反思历史,对于导致洪水肆虐的各种主客观原因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把破坏大自然当作生财之道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也从此下令禁止在江河流域砍伐树木。

材料八:

北京“逢雨即堵”考验市政应急机制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拥有1500多万人口、200多万辆机动车的特大型城市,几乎每一场大雨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检验着这个城市的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应急处置能力。

7月31日一早,一场倾盆大雨袭击京城。

上午7时30分,北京丰台区的马家楼桥至花乡桥中间的京九线铁道桥下已是一片泽国。

主、辅路双方向均因积水已经无法通行,铁道桥下方向西300米处全部积水,最深处接近1米。

交通部门被迫对双方向的交通进行管制。

如注的暴雨中,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出现在机场高速路。

因机场高速路双向交通中断了3个半小时,机场路上的车辆排成15公里的长龙。

大雨时,以积水地区为中心,受阻车辆排起了长龙,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更大面积的拥堵。

针对气象部门发布的普降大雨的预报,北京交管部门提前制定了雨天交通秩序维护方案,充分做好应对大雨的准备,并根据雨情迅速启动雨天交通保障措施。

但要真正解决拥堵,光靠交管部门疏堵是不够的,必须抓源头,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积水问题的长效机制。

分析:

7月下旬8月上旬是北京的主汛期,北京全年60%以上的降水都集中在这一时段。

每年大雨降临时,尽管北京市政府各部门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散布全市、严重影响交通的积水路段,仍令人质疑目前北京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中城市若想在大暴雨来临后能及时应对,其根本的保证,一是高标准的城市排水系统和雨灾应急处理设施,二是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尤以后者更为重要。

和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暴雨是常见天气,自然应当以常态化的相关制度加以应对。

材料十:

有大灾无大害重庆经验值得重视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12日,冰雪灾害已造成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并致107人死亡。

大量损坏的输电线路需要维修,大量倒塌的房屋需要重建,大量冻坏的庄稼需要整理……随着各地天气的逐渐转好,广大南方地区进入了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

损坏的输电线路、倒塌的房屋、冻坏的庄稼当然需要关注,但是灾后重建中更要高度注意的是要大力提升抗灾害能力,以便将来出现类似险情时,能够科学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场冰雪灾害酿成一场重大的日常生活危机,充满不确定的自然力的难以估计性,当然是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人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上的准备不足,也不可忽视。

由于南方地区不像北方地区那样与冰雪常年相伴,在输电线路、交通设施、水电管道等方面,普遍是以温好气候条件为前提来建设。

这让异常冰雪天气,找到了可乘之机。

在冻雨和暴雪造成的损失面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而尤其重要。

事实上,在同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南方不同地区的表现有着明显差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造成了惨重损失。

新华社2008年2月15日报道,同样暴雪成灾的重庆市,就没有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抢险救灾人员伤亡事故,实现了有大灾而无大害。

重庆市所属区县山地林立,却在雪灾中表现良好,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硬件设施建设过硬。

重庆市部分电网,在2005年渝东南黔秀线发生覆冰灾害后,提高了设计和修建标准,即从30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这使重庆电网承受冰雪积雪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在抢修损坏电网过程中,应对措施得法,讲科学不蛮干,从而避免了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人员伤亡。

重庆的经验表明,只要平时未雨绸缪,危机时决策正确,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还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而临时抱佛脚,事发时才采取即时措施,难免会被自然灾害所缚。

分析:

在灾情尚未出现时就早做预计,并因此提高输电线路等的设计和建设标准,虽然表面上看增加了开支,花了“冤枉钱”,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在灾害发生时有效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实际上是以较少的投入避免了较大的损失。

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自然灾害,要学会的,正是算大账而不是算小账。

重庆未雨绸缪预防灾害的经验,正是南方多数地区在雪灾中应该学习的地方。

材料十一:

其他国家应急经验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台风、地震是家常便饭,雪灾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但关于任何一种灾难的信息都能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找到,在此基础上修建避难场所、储备食品和水、健全应对各种灾难的政策措施,东京于1991年建立的防灾中心能承受与关东大地震相同震级的地震,自备的发电装置也可以保证3天的正常电力,东京还与周边的13个城市建立了灾难互援机制;日本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备有救急包和防灾用品;日本非常注重和强调“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御自然灾害”;最重要的还有他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频发的灾难增强了日本人民的防灾抗灾意识,除了完善的应急制度和设施,他们还有心理上的应急准备。

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应急反应框架,2003年3月2日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

该机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联邦机构最全面的一次改组。

国土安全部整合吸纳了22个联邦机构,收编1.8万职员,将过去分散的联邦应急职能部门,包括FEMA、移民局、中情局及许多相关部门在内,统一于一个职能机构中。

  分析:

除了中国之外,美国、日本也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相对于我国较多的洪涝、台风,以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美国以飓风、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为主,日本则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主。

在不断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对于灾害的预报监测、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对于国民“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教育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等等这些先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他们的教训同样也是需要我们吸取,比如美国在2003年大规模断电事件、2005新奥尔良飓风中出现的问题。

专题综合分析(已修改)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洪涝、旱灾、地震、雷电、台风、赤潮、冰雹、雪灾、寒潮霜冻、冻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高温、浓雾、酸雨等,每年都有发生。

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因灾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成灾2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广大地区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

1月,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浙江、湖南等20个省市不同程度受灾。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7月8日,地震已造成69197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

而就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同时,中国南方也在忍受着巨大的洪涝灾害。

目前已造成农作物受灾3041千公顷,受灾人口5023万人,倒塌房屋19.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0亿元。

面对灾害,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防灾减灾的科技优势,加快建立科学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机制。

首先,着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重点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大雪、大风、高温、霜冻、雷电、雾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场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

其次,着力做好灾害影响和损失预评估,提出有效防灾抗灾方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前组织和部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第三,加大对大中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铁路公路沿线、输变电线路、主要战略经济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四,加强科学规划和工程设计,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

第五,各级政府应切实提高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意识,增强应用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技手段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面对灾害,要依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加快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低温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

其次,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

在灾害尚未发生或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或未造成大的损失之前,根据灾害预测评估,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或紧急响应。

第三,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

建设快速有效的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及时制作和发布早期灾害性天气预警,科学制订和实施防灾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各类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级防灾减灾决策部门,实现气象服务覆盖千家万户。

第四,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

第五,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

面对灾害,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灾备中心,建立国家应急机制。

5年来,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到雪灾、地震、洪涝的挑战,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

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2006年以来,中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围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了各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部门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明晰,这给统筹协调、迅速反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各省市各部门孤军奋战,缺乏有效联动、互援机制。

此外,各级应急办普遍缺乏现场指挥、调度的权力和能力,资金投入较少,也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应急办的工作更加靠近值班室的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缺少统一指挥、跨行业调度、综合协调的功能;最后,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还不够强。

据了解,在中央层面与应急救灾直接相关的就有8个部门:

国务院应急办、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民政部以及海洋局,这些部门在各地都有自成体系的应急救灾体系,但在突发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