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180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docx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

透过中学看小学择校-北京8大重点中学PK

北京四中,毋庸置疑,从长期表现看是北京市第一强校。

当然,长期表现不代表短期表现和中期表现,这几年在人大附和实验的紧逼下,不像以前那样无人比肩了。

颇有些走下神坛的感觉。

仔细研究一下四中在恢复高考后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四中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中最牛的时候是从8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的时间。

表现在于每年高考平均雄踞北京市榜首,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高居榜首。

尤其是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些年份接近200人,请注意是接近200人,但从未超过200人,有些四中校友自夸每年有200人以上进入北大清华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这个成绩也是足够牛的了。

从恢复高考到80年代末,北京四中并不是像其后十几年那样牛。

实验,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等学校还是和四中有一拼的。

比如,四中校友网站上一位老校长的回忆文章中提到,1985年四中高考平均分北京市第八,落后实验多少多少分。

人大附中的网站介绍校史的文章也介绍本校恢复高考头几年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科大都有100多人,这个数据在恢复高考头几年相当的惊人。

如果以上来源属实的话,可以看出四中在80年代末之前并不占太大优势,甚至是劣势。

这里顺便说一句,人大附中为何把科大放在和北大清华并列的地位。

首先,科大本身是一所相当牛的学校,其理科实力当年全国数一数二。

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地处合肥),渐渐被北大清华落下了。

直到90年代中期,很多省市的科大高考调档线和北大清华是处在同一水平的。

第二,当年全国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之类的重视理科的口号。

科大作为可以和北大在理科上一竞高低的牛校(请注意,清华当时的强项是工科,理科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并入北大,受损很大),在当时全国中学生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

第三,人大附地处中关村科学院,很多中科院的子弟,其父母辈就是科大毕业的,上父母的母校也是很好的选择。

实验中学文革前也曾以每年北大30人,清华30人和科大30人为荣了好长一段时间,也可算作一个佐证了。

只统计上北大清华的人数作为本校高分考生多的依据,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了。

四中的传统是只认清华的,也被人称小清华。

直到北大把北医合并之后,四中上北大的人数才比上清华的人数多了起来,一般年份,都是上清华比上北大的人数多出很多。

其实倾向清华也是和上文提到的四中是高干云集的学校有些关系。

清华高官多,又地处北京,高干子弟众多的四中学生的家长们,可比地处中关村和科学院的那些家长们在这方面要先知先觉,知识分子在这方面还是相对幼稚的。

再说回四中为何于八十年代末突然把其他中学甩开的原因。

人大附中网站介绍校史的文章曾经有段酸溜溜的话,大意为:

人大附中高考高分段的学生一直雄踞北京市前列,直到八十年代末四中被教委定为试点高中校,取消了初中,面向全市招生…

这几句话从表面上看,好像和四中甩掉实验人大附和其他重点学校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我玩味了一下才发现,这些正是四中崛起的关键。

可见竞争对手有时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先从取消初中,只办高中来说,四中可以集中在当时本已经很强大的教学实力专心于高中教育。

这点在当时来说,还是很有优势的。

当时的初中不像现在,又能赚钱又能提供本校培养的好学生,其潜力尚未得到发掘。

现在世道变了,初中的重要性被各个重点中学意识到了,四中渐渐抢不到顶尖的学生,只好重新办初中,但是提供第一批学生也是三年以后的事了,而且是否比的上一直办初中富有经验的其他重点校,还另当别论。

可谓成也初中,败也初中。

面向全市招生。

当时四中把初中给割掉后,省下很多教育经费和宿舍,再加上教育局的大批拨款,使其有充足的实力面向全市招生,而其他重点校囿于经费,宿舍等条件的不足,无法向四中一样招收众多的跨区生(也会有一些,但不多)。

二十一世纪拼的什莫?

是人才。

学校拼的是什莫,在师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也是人才,即学生的素质。

敢于跨区报考的学生,平均水平还是很高的。

0

∙回复

∙1楼

∙2007-07-0223:

06

∙举报|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33.177.*

教育试点校。

听起来很虚的一个头衔,但是很管用。

其他学校像实验人大附也是市重点,但四中还是教育试点校,给人的印象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现在所谓的试点校很多了,但四中的这个不同,首先它是第一个,其次四中本身的水平也很高。

就好像教育部门给广大家长一个信息,这所好学校我们要办的更好,是好学生的就快来吧。

举个炒股的例子,炒过股的家长们都知道,一个上市企业的股价要想上去,是要有一定的概念炒作的。

不然,你的报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未来的现金流也可以预计的到,为什莫要买你的股票,给个理由先。

这时聪明的企业就会散播各种概念,电信企业说,明年我上3G,钢铁企业说,明年我上新轧钢。

这些概念可能未来不一定赚钱(当然企业的盈利预测是会显示他们所上的项目一定能赚钱的,不然还上什莫项目呀),因为所有的投资都是会有风险的。

但是,这些概念给了投资者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这个企业与众不同,值得投资。

如果把四中,实验和人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看作是上市企业的话,四中被教育部门定为试点校的消息就是一个可以炒作的概念,更何况这不是虚的概念,是真的有大批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的倾斜,最重要的是四中本身就是所很好的学校,用炒股的话说就是基本面很好,如何能不红呢?

大量好学生的涌入,使得四中的高考成绩在短期内甩掉了包括实验人大附在内的其他市重点,反过来四中的高考成绩又进一步吸引好学生的涌入,马太效应就这样产生了,这也为四中随后十几年的骄人成绩铺下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我时常想,如果其他重点中学被当时教育部门定为第一所教育试点校的话,比如是实验,八中,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是否也能取得和现在四中相同的成绩?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的事情,政策的扶持作用是很大的。

那末教育部门当时为何选择四中呢?

我猜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四中本身是一所老牌市重点。

(这个条件不足以把四中和其他重点区分开来)

2四中不像其他一些著名中学受其附属的高校控制,而是教委直接管辖。

这点实验,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就比不过四中了,婆婆太多。

3四中是传统的高干子弟学校,校友和学生家长的社会背景强。

4四中的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选择了四中,四中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

之二——北师大实验中学

把实验称为四中"一生的对手",到目前为止在我看来是很贴切的。

同在西城区,同是解放前就享誉京城的两所学校,不像四中和海淀区的人大附,北大附等学校,交锋要等到高考时才见分晓,四中实验只要是同区统考就都会暗地里较劲。

如果要以高考成绩作为指标,从恢复高考后,实验是处于下风的,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四中称雄京城的时候,实验是最接近四中的挑战者。

套用足球行话,尤其是90年代末期21世纪初期,西城德比就是北京德比。

有这样的对手,四中想不努力都不行。

这种竞争使得西城区在90年代末期的某几年中压倒海淀区成为京城中学教育第一大区。

曾经有一年,四中一所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比海淀区所有重点中学的总和还要多。

当然,现在人大附中重新崛起,同时带动了北大附和清华附的成绩(可能用刺激比用带动更合适),使海淀区也重新回到和西城区同一档次,并隐隐有超越之势。

作为四中的老对手,实验自然是不甘心四中就这样骑在自己头上。

四中有教育试点校的头衔,实验也要申请。

而且实验还和国家教委合办全国理科试验班,从全国初中生中招收竞赛尖子加以培养。

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会被保送北大清华。

全国一共有四个学校,分别是实验中学,北大附,清华附和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每年都会为这些学校贡献20名左右上北大清华的名额。

听说,今年可能是最后一届全国理科实验班了,以后实验还是要只凭高考成绩毫无华巧的与四中争夺西城第一了(是否是北京第一,还要考虑人大附中的成绩)。

说道这里,想起了有一次在论坛上看到华师二的同学说自己的学校每年都有四五枚奥赛金牌,全国第一。

曾经很惊讶,后来知道全国理科班的事情,才恍然大悟。

就好像用全国选拔的国家队和地方队进行比赛,即使赢了,又有什莫光荣的。

奥赛在我看来,初期国内学校中是北大附中最厉害,到了这几年是湖南湖北省的几所学校最厉害了。

全国理科班对于实验的作用就在于,在四中最强的几年里不至于被四中甩得太远。

等到全国理科班停办时,实验也慢慢的恢复了元气,即使在高考中也可以和四中掰掰手腕了。

这对于同等级的学校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场比赛中落后太多,对于实力相当的对手来说,心理上的打击是很沉重的,可能不等对手进攻,自己就把自己压垮了。

实验紧盯四中,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

四中前几年是无可争议的第一,紧跟第一至少也是个第二,但如果其他学校的发展比四中快,实验还是有可能被其他学校赶超的。

像本区的师大二附中,这两年发展的也很快,给实验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回复收起回复

∙2楼

∙2007-07-0223:

06

∙举报|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33.177.*

之三——北京八中

从传统意义上说,北京八中在西城区排名应该紧随实验。

但我的感觉是八中自21世纪以来原地踏步,不仅没能缩短和四中实验的距离,反而让后面的师大二附中慢慢赶了上来,以我的观点,现在八中在西城区也就位列第四。

其实八中是个很有传统的学校,解放前就已经名扬一方,解放后到文革前也是著名的市重点之一。

80年代初期可能还有过短暂的辉煌。

我记得2004年人大附中十几年来第一次在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上超过四中位列北京市第一时,网上曾经有过一片短文,看口气明显是一位西城区毕业的学生所写,原文我忘了,大意是"曾几何时,高考成绩西城区的前三名就是北京市的前三名,然而就在实验和八中为谁是西城区第二争得不可开交,偶尔为可以让四中感受到一点压力而沾沾自喜时,海淀区的人大附中经过卧薪尝胆,已经一举超越了四中…"

从这一片短文中,大家可以看出什莫吗?

我从这片短文中得到的信息归纳如下:

1八中曾经很强。

当然,原文作者可能也比较夸大,尤其是一句"曾几何时,高考成绩西城区的前三名就是北京市的前三名",我是不太相信的。

文革后人大附中的强势崛起,至少在前三名中稳占一席之地。

还有1960年后文革前,北大附中凭借从北大空降的师资力量,也是很有竞争力的。

当然,1960年之前,海淀区的人才库可能还不像现在这样集中,作为老城区的代表,当时西城区的前三名就是北京市的前三名还是很有可能的,但年代相隔太久远,也就不费劲去验证了。

2八中有小富即安的思想。

可能由于四中对于八中过于强大的原因,我想八中可能也比较满意能和实验争西城区第二的现状。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连想都不敢想的话,何谈发展和超越呢?

其实,被四中的光环吓着,无心竞争甘心臣服的北京市重点中学何止八中一所学校。

所以我说人大附中近年来超越四中,实验中学日渐逼近四中对于整个北京中学教育和广大学生家长来说是件大好事,有竞争才有发展嘛。

广大学生的选择面也会多起来。

(其实相应的问题在中国的大学中也是存在的,北大清华光环太过显眼,造成多少优秀学生梦断高考啊。

要是和北大清华水平一样的国内高校再多一些,是否社会的满意度会更高一些?

当然,实验中学作为西城区第二,要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话就必须赶超四中,以及人大附中在四中得到政策倾斜之前已有超越四中的历史成绩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两所中学成为率先挑战四中权威的"叛逆者"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叛逆者"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像人大附中作为十几年来率先在考入北大清华人数上超越四中的学校,尽管这几年来成绩出众,但还是只得到毁誉参半的评价。

(这些我在后面写人大附中时会展开讨论)。

其实这些结果很正常,从很多其他重点校的角度看,他们已经习惯了四中一校独大的情况,等到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大附中坐到了原来老大的位子上,江湖的平衡被打破了,心中的感觉一定不好。

然而,在酸劲过后,一些还有进取心的学校也可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人大附中前几年也就和我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要高也就高那末一点点儿,你人大附中能超越四中,为何我就不可以呢?

可以想见在四中一校独秀的旧平衡被打破,新平衡建立起来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北京中学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竞争开始了,各校水平都会提高,得益的是广大学生和整个教育界。

对比八中,曾经被四中落下不小一段距离的人大附中其实在崛起之前,也曾经历过一段较为失意的日子。

我前文曾经提到"曾经有一年,四中一所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比海淀区所有重点中学的总和还要多。

",如果人大附中只是满足在海淀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做老大的话,是断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人大附的现任校长刘彭芝,她上任伊始就提出办世界一流中学的口号,并且踏踏实实的沿着这条路走了下去。

(自从看了她的著作《人生为一大事来》,我对她真是非常的佩服)希望八中也有自己的刘彭芝。

回复收起回复

∙3楼

∙2007-07-0223:

08

∙举报|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33.177.*

说回八中的现状,不可否认八中也曾经努力过,80年代开始办的少年班也曾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正如我在四中的章节中讲到的,其实少年班也是一个可以炒作的概念,不过和其他重点中学炒作的概念比起来,少年班由于受众面小,后来影响一直上不去。

也是,普通人家摊上自己孩子是神童的概率比抽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小。

另外,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少年班毕业的学生后期发展后劲不足的缺点,反而为很多人士所诟病。

所以我说少年班这事儿是听起来很玄,作起来很累,得到的很少。

之四——师大二附中

和八中比起来,二附中的文科实验班这个概念选的不错,办的亦相对成功。

作为北师大最后成立的附属中学,和老大哥师大附中和实验中学比起来,二附中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和师大附中比起来,其地理位置优越的多。

所以慢慢的其发展超过了老大哥师大附中。

和八中比起来,二附中地处海淀区和西城区的交界处,和北师大一街之隔,其招生可以很容易覆盖到海淀区,师资力量也不错,这是很大的优势。

八中的地位有些尴尬。

说八中地处市中心吧,但又不如四中位置好,高干子弟会优先选择四中。

说师资力量吧,又比不上北师大附属的实验和二附中。

说招收高知家庭的子弟吧,又不如二附中离海淀区这个高知人才库近。

看来,八中要想再度崛起,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

师大二附中选择文科实验班作为突破点,我认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文科的竞争不如理科激烈(这个观点可能不对,我本人有些重理轻文的倾向),先不说本区的四中和实验的两座大山,海淀区的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都不是吃素的,每个都有很强的理科实验班(注意不是全国理科实验班)。

文科实验班成功的概率大一些;其次,作为两大名校的北大历年都会招收不少文科生,清华近年来也开始招收文科生了,从中分一杯羹,对外宣传也显得好看一些。

反正都算考上北大清华。

当然如果二附中的领导层只满足于文科实验班的成功,是不会取得现在这样大的进步的,通过文科实验班的成功树立二附中的良好形象,以点带面,惠及理科班成绩,是二附中近年来取代八中,直逼实验的成功之路。

说到以点带面,我再谈一谈我的感想。

记得五环夜话有一期节目讨论大学体育的发展之路,请来的嘉宾包括清华赛艇队员,清华主管体育的领导,还有中财的一位中年女教授。

中年女教授坚持大学体育应该以广大普通同学参与为主要目的,坚决反对体育特长生体系,认为他们夺取的本应为广大普通同学享有的体育比赛机会。

(其时,台上的几位清华降分招取的体育特长生表情颇不自然,现在想来还很好笑)。

清华主管体育的领导则非常沉稳,举了一个伏明霞的例子作为反驳。

话说伏明霞被清华破格招收,利用伏明霞的名气,清华成立了自己的跳水队,并且拉来了很多赞助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跳水馆,此举不仅为中国体育的发展辟开了一条新路(以前都是体工队的形式,运动员时刻担忧自己的退路,因为文化水平也不足以满足其退役以后的生活),而且还带动了清华大学其他水上项目的发展,普通同学不仅可以加入各种俱乐部而且还可以使用专业的体育场馆,反而增加了普通同学参与运动的机会,以点带面,一举多得。

我个人是支持清华大学的做法。

很符合我对清华的印象,实干精神,说的少,做的多。

中财那位女教授太理想主义了,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和效率永远是需要妥协的。

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清华的做法见效更快。

在这个例子里,清华的付出只是自己的名声,得到的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这个例子也符合我在综述中强调的名声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

之五——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成为北京市名校也就是文革后的事情,在其官方网站的校史上也曾坦承,文革前其比不上四中,实验,清华附和101等老牌重点。

那末是什莫原因使得人大附中进步如此之快,以至于现在在四中面前也毫不逊色呢?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善于抓机会,勇于改革,第二是有远见,有韧性,第三是地理位置好。

先从第一点谈起,文革给教育界造成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让北京市各重点校站在了同一起起跑线上,谁也不比谁强多少。

(当然文革前名校的雄厚人脉和远播的名声还是会让名校比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其他学校有更多的优势。

)这时谁能脱颖而出,就看谁的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过硬了。

人大附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77,78年高考中各有120人左右上北大清华"(摘自其校史)。

这个成绩相当的牛,名声一下子闯了出来。

新兴势力要想挑战旧势力一定要有契机,而且也要付出比旧势力更大的努力。

可以想见,人大附中当时一定投入不少。

但即使这样,如果像八中,101之类的老牌重点如果抓紧一点,来个强势反扑,现在的局面也未可知。

但机遇永远只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八中,101等传统强校明显还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让人大附中的地位慢慢变稳。

人大附中在创出名声后,紧接着为今后的发展作了很多有益的准备工作。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如校长负责制,和与人大"脱钩"这两件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一向是党委书记比行政领导的权力更大,而人大附中的校长负责制,为校长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作了制度上的保证。

不然即使以后出了个刘彭芝,也起不了现在这样大的作用了。

回复收起回复

∙4楼

∙2007-07-0223:

08

∙举报|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33.177.*

回复收起回复

∙5楼

∙2007-07-0223:

15

∙举报|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33.177.*

之八——北京二中和北京五中

北京二中和北京五中,同处于东城区。

很像西城的四中实验,海淀的人大附中和北大附中之间的关系,是同区的老对手了。

我其实很赞赏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的,尤其是同区之间,当然前提是要良性的竞争。

如果一区中有几个水平相近的学校在教学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应该是广大学生家长的福气。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垄断企业的追求创新的动力最少,因为它可以通过垄断地位攫取垄断利润,形成由卖方统治的市场,尤其当这种垄断市场提供的还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时(教育在中国绝对是这样一种必需品),既产品的价格弹性很小时,就更是一种悲哀了。

远的不举例了,就说中国的电信改革,如果现在市场上还是中国电信或中国移动一家企业存在,我们能够享受到现在这样相对价格低廉的优质电信服务吗?

四中过去的一统江湖就是这样一种局面,如果情况发展到极致就会将中考变成一种提前的高考,假设只有上四中才能保证你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的话。

所以我是非常欣喜看到人大附中能够站出来挑战四中的地位,但是似乎四中高考霸主的地位丧失的有些太快了,抑或人大附中崛起的太快了?

根据一些小道消息,人大附中今年的升入北大清华这两所大陆顶尖高校的人数是四中的一倍,四中虽然只有人大附中的一半,但还是位列北京市第二。

岂不是又延续了过去四中称霸的局面,只不过名字变成了人大附中了?

其他中学要努力呀。

话也说回来,人大附中这几年的发展可真是一日千里呀,放在十年前,要是有人跟我说十年后会有学校在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上可以超过四中一倍的话,我会觉得那个人脑子有问题。

没想到,凡事皆有可能呀。

那么现在的这些重点中学中谁可以向当年人大附中挑战四中那样成功挑战人大附中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回北京二中和北京五中,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二中动不动就拿200多年前的清朝左翼宗学来说事,但二中本身有着不错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我眼中,二中应该比五中实力稍强。

二中在东城的地位,有点像四中在西城,人大附中在海淀的地位。

东城区传统上文科不错,其实理科也不差,但和海淀区的三大附中比,理科就显得有些弱了。

西城区给我的感觉是文理科最为平均的一个区了。

当然,每年和每年的情况也不一样,不可一概而论。

受囿于东城区自身的条件,二中和五中很难成为北京的顶尖高中。

但是二中和五中决不可以只把各自的眼光放在本区的对手身上,不然将会被海淀和西城的高手拉的越来越远。

回复收起回复

∙6楼

∙2007-07-0223:

17

∙举报|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33.177.*

之七——清华附中

清华附中在很多方面都和北大附中有相似之处,头顶都有一所中国顶尖大学罩着,都曾在奥赛上称雄一时。

因为地理的原因,在白颐路延伸之前,上地开发区兴建之前,清华附中地处边缘地带,离海淀的核心区域有一定的距离。

曾几何时,清华附中招收了很多所谓的海淀区山后的孩子,在远郊区县,清华附中的名声也很响。

这些因素,造成了清华附中前几年的那种朴实踏实的校风。

和其他重点中学相比,清华附中的学生对清华的认同度非常之高,毕竟只隔一道墙,整天受到清华的熏陶。

北大附中每年考上北大和清华的人数相对来说还比较平均,清华附中考入北大的人数和其考入清华的人数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前文提到过,四中传统上比较认清华,虽然考入北大的人数也很多,感觉像四中这样的重点中学,学生在报志愿时,学校应该都协调过,避免出现同校学生考大学的扎堆问题,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清华附中估计不用作这种协调,或只做清华各系间的协调就行了。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单论考清华的人数,最接近四中的对手就是清华附中了。

某几年,会出现四中只领先清华附中1至2个人的情况,即使刨除清华附中清华子弟较多,会受一定照顾的情况,这个成绩也是相当的不俗。

由于四中当年在北京中学中的地位非常高,清华附中的学生常常会不无自豪的说清华附中的成绩惊得四中一身冷汗。

90年代中后期,海淀区整体不行时,清华附中也不能幸免,以前都是海淀的三大附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和西城的四中实验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持平,那几年曾经有1至2年变成了西城四中一所学校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超越海淀的三大附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

近年来,人大附中重新崛起,但好像清华附中还没有恢复过来,虽然依靠清华对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班和清华子弟的照顾,以及去年最后一届全国理科实验班的余势,在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上不至于太难看,但已经不能再惊得四中或现在的人大附中一身冷汗了,反而要被现在的十一经常惊出一身冷汗。

不进则退,用在中学的发展上也是合适的。

回复收起回复

∙7楼

∙2007-07-0223:

18

∙举报|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33.177.*

之六——北大附中

如果说实验是四中"一生的对手",那么北大附中在海淀区就是人大附中"一生的对手"。

北大附中的崛起也就是在文革前不久,和四中实验等老牌校相比还是相对年轻的,但是北大附中毕竟是北大的附中,在北大这所中国顶尖高校的光环的照耀下,凭借从北大空降的高才生为老师,发展神速,不几年就可以和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