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176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附答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句意。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3.了解写作背景,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课前预习案

一、背景资料

(一)时代背景: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

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资料链接:

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

在万历四十二年福州市民反对鱼肉人民的税使高寀(阉党)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市民一边。

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

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

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

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

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在苏州家居时,对地方上“小民冤抑未伸,并水旱征徭之事,必力请于当事”;对贫苦的书生,他大力帮助扶持,所以“民深德之”。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

后来苏杭织造李实(太监)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江苏巡抚毛一鹭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进去,说两周勾结,贪污了上交的袍料。

因此矫诏下,周顺昌被捕。

周顺昌于天启六年三月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

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2.五义士: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

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

“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

”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

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

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

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缇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

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

其中一个缇骑被群众踢破脑袋,当场毙命,另一个被群众用雨伞、木履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那天傍晚,恰巧又有另一伙缇骑,逮捕黄尊素,路过苏州,在码头上强赊硬买,于是五人又和群众一起殴打了这伙缇骑,放火烧了缇骑的船,连皇帝的诏书都沉到河底。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

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

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张溥()蓼()洲逆阉()旌()湮()没

皦皦()赀()缇骑()()抶()溷藩()()

傫()然詈()缙()绅矫诏()逡巡()()

投缳() 赠谥()褒()美户牖()社稷()

(二)重点实词

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按诛五人

  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慷慨得志之徒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7.在丙寅三月之望

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9.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2.大阉亦逡巡畏义

  13.视五人之死

  1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15.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16.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17.而又有剪发杜门

18.忠义暴于朝廷

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三)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2.独五人之皦皦 

3.敛赀财以送其行

(四)古今异义

1.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4.吴之民方痛心焉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五)词类活用

1.以旌其所为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其疾病而死

4.缇骑按剑而前

5.抶而仆之

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7.不能容于远近

8.人皆得以隶使之

9.安能屈豪杰之流

10.亦以明死生之大

(六)一词多义

1.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而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使人发书至赵王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使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

寺僧使小童持斧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4.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五万兵难卒合

5.盛

呜呼,亦盛矣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6.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为之声义

(七)文言句式

1.斯固百世之遇也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不能容于远近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6.断头置城上

7.扼腕墓道

8.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一)句子翻译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4.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二)课文分析

1.《五人墓碑记》通过对比赞颂了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文章从哪几方面作对比?

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本文叙议结合,夹叙夹议的艺术特色。

 

3.对“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当堂训练

1.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道:

执掌政权的人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湮没:

理没、磨灭

B.独五人之皦皦皦皦:

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赀:

同“资”,资财,钱财

C.抶而扑之抶:

且矫诏纷出矫:

纠正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株治:

牵连治罪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去今之墓而葬焉去粗取精

B.众不能堪不堪设想

C.以旌其所为旌旗蔽日

D.卒与尸合卒成帝业

3.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B.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下列四句加点的词,其中一句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是()

A.去今之墓而葬

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人皆得以隶使之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下列四句中的“之”字,与“佯狂不知所之者”的“之”字讲法相同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常用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不能容于远近

D.若属皆且为所虏

8.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改变志节的人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B.文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对比,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C.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机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文中最后一句点明写作目的,歌颂五人的品格,暗含着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的意思。

课后巩固案

一、课内知识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练习。

顺昌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

旗尉厉声骂曰:

“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大呼“囚安在?

”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

众益愤,曰:

“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

”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

东厂刺事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

忠贤大惧。

已而一鹭言缚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明史·周顺昌传》)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①顺昌为德于乡

②以故土民德顺昌甚

③请以民情上闻

④始吾以为天子命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蜂拥大呼”中的“蜂”字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一狼径去,其一狼犬坐于前

C.赢粮而景从

D.以旌其所为

3.下列四句与“囚安在”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大王来何操

C.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不然,籍何以至此

4.翻译下列句子

(1)顺昌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译文:

(2)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译文:

二、课外阅读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练习。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

“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

旁郡皆得除。

又言正民无罪。

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

“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县大耸             耸:

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

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

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

免除。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①公戒而舍之②公禁之,民不敢犯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

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三、类文阅读深化: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召入,使拜夫人,曰:

“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

“庸奴!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或劝以少休,公曰: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1.翻译句子: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2.联系全文,概括左光斗的性格特点。

 

3.本为题目是《左忠毅公逸事》,作者为何花费颇多笔墨写史可法治兵?

 

《五人墓碑记》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案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pǔliǎoyānjīngyānjiǎozītíjìchìhùnfānlěilì

jìnzhàoqūnxúnhuánshìbāoyǒujì

(二)重点实词

1.清理,修整2.距离3.追究,查办4.并合在一起的样子5.这类人6.乡间、民间7.农历每月十五8.申告9.骂10.改变11.踏上12.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13.比较14.平民教诲15.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16.愤怒株连惩治17.闭门,不与外界交往18.显露19.门、窗,指家中20.怎么用手握腕

(三)通假字

1.又2.“皎皎”,明亮的样子。

3.“资”,钱财

(四)古今异义

1.当权者2.品行成为3.亲信,心腹4.痛恨5.脸色6.非同寻常7.头领,性命

(五)词类活用

1.旌,名词作动词,表扬2.墓,名词作动词,修墓3.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4.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仆,使动,使倒下6.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起来7.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人8.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8.屈,使动,使屈身9.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六)一词多义

1.发:

拿出;头发;抒发;发动;送;开放,显现

2.使:

主使;使唤;让

3.徒:

副词,白白地;名词,这类人;副词,空

4.卒:

士兵;死;最终;通“猝”立刻

5.盛:

形容词,盛大,隆重;形容词,兴旺,兴盛;形容词,大;形容词,华美;动词,装

6.之:

动词,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代词,代指周公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4.被动句5.定语后置6.省略句7.省略句8.状语后置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一)句子翻译

1.有多少富贵的人和青云直上、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疾病而死,死后身名埋没、不值得一提的,也太多了,更何况在民间没有名声的人呢!

2.我们复社的一些德行高尚、堪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一起为他伸张正义,募集了一些款项来送他起程,(送行人们的)哭声震动了天地。

3.这五个人虽说生活在平民百姓之中,平素未受到《诗》《书》的教诲熏陶,却能被正义的事业所激奋,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顾惜,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那些人的可耻人格和卑贱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英勇就义,其轻重之别到底怎样呢?

5.所以我和我们复社中的各位朋友,惋惜这座墓空有那块大石碑,因而给它作了这篇记,也借此向大家阐明生死的重要意义,以及普通平民对于国家也能起到重要作用的道理。

(二)课文分析

1.文中一共用了四处对比。

第一处是五人与死后湮没无闻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第二处是五人与变节易志的“缙绅”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第三处是五人与“辱人贱行”的“高爵显位”们对比,反衬出五人为义而死,重如泰山,荣于身后。

最后一处是假设五人碌碌而生同他们的死义行动作比较,赞扬他们死得其所。

通过这样的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了他们义无反顾、慷慨就义的壮烈形象。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从全文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但个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第1段在扼要记述了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2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

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

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3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4段)。

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5、6段,分别以“嗟乎”“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阉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

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

例如,第5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

3.五人“素不闻诗书之训”,却能明辨是非,蹈死不顾,而接受了诗书教诲的贵族士大夫却不能守住义节,听任魏忠贤势力乱政,文章揭露了封建士大夫的腐朽的本质。

一方面,张溥褒扬为义而死的平民百姓,彰显“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历史观,代表了进步的思想文化。

另一方面,作者却流露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二、当堂训练

1.C2.D3.C4.C5.D6.B7.B8.C

课后巩固案

一、课内知识延伸

1.D

2.D

3.C

4.

(1)周顺昌在地方上喜欢做好事。

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郡中重大利害事情,就替百姓向主管官吏陈述,因些地方民众很感激爱戴周顺昌。

(2)不过从这次事变以后,东厂的缇骑们就不敢再出京城了。

参考译文:

周顺昌在地方上喜欢做好事。

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郡中重大利害事情,就替百姓向主管官吏陈述,因些地方民众很感激爱戴周顺昌。

等到听说逮捕他的差役到了时,群众都非常气愤,为周公喊冤的人塞满了道路。

到了宣判那天,几万人不约而同地集会到府城来,大家都手持香火替周吏部请命。

县学的生员文辱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上前请求拜见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御史徐吉,要求他们把群众的意见上报朝廷。

一个旗尉恶声恶气地叫道:

“东厂逮捕人,这些小子们竟敢这样捣乱!

”大声叫嚷:

“犯人在哪儿?

”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

群众更加气愤,说道:

“起初我们还以为是皇帝的命令呢,原来是东厂啊!

”大伙儿蜂拥上前,愤怒地高呼,声势如山崩塌一样。

旗尉们吓得东逃西窜,群众就跟着追打,结果打死一个旗尉,其余的带着伤跳墙跑了。

巡抚毛一鹭发出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这次事变。

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反了,企图截断水道,抢劫水运船只。

宦官魏忠贤非常害怕。

不久,毛一鹭说逮捕了带头闹事的人颜佩韦、马杰、沈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