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50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docx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某区跨村建房,合村并居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口、产业、土地的“集约集聚”需要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的“延伸覆盖”更需要纽带,而平台和纽带的形成,都离不开乡村布局的优化完善和资源的整合提升。

XX年以来,XXX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改造为抓手,采取跨村建房、合村并居等方法,先后启动XX小区、XX小区建设,加快人口向集镇、中心村转移集聚,为推进全区农村社区化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农民特别是山区库区农民向中心镇(村)转移集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XX小区、XX小区建设就是XX区统筹解决农民建房、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难题的破题之举。

 

1、XX小区。

XX年,在多次调查摸底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由镇当业主,启动XX小区建设,地点定在XX村(原一村)小灵山,范围面向全镇农民,实现了农民跨村建房的突破。

XX年9月份,镇政府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将该地块调整为允许建设区,11月份完成小区亩土地征用工作,12月份完成整个小区规划设计及编制工作。

小区拟安置农户198户693人,户型有85平方米和105平方米两种,采用二联三联或四联排三种户型。

其中85平方米有68户,105平方米有66户,公寓楼3幢60户,沿公路建成“XX古街”商铺房48间。

 

2、XX小区。

20xx年—XX年,大洲镇先后对XX村(原小丘源村)实施宅基地整理38亩,整体搬迁4个自然村,搬迁农户45户129人。

但由于原小丘源村没有合适的安置地块,且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原因,致使3年来共有30多户搬迁户建房地基没有得到落实。

针对上述情况,该镇利用村规模调整这一契机,将与集镇较近的郑家村和与中核浙江XX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相邻的荒淤埂及小丘源村三个村,合并组建成XX村,同时抓住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在征求原三个村村民代表意见的前提下整合土地指标,由村当业主,启动XX小区建设,地点定在原荒淤埂村,用于安置本村农户。

目前,已完成征地12亩,计划对3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可复垦宅基地40亩,除去农民建房指标外,可腾出建设用地指标28亩。

 

二、主要做法

 

1、超前规划,提前征地,解决地从哪里来。

XX小区是XX区首家由乡镇承担的山区移民安置小区,土地先由XX村将248户农户手中土地收回集体,然后镇里与XX村签订使用协议,土地仍属集体性质,不办农转用手续,这样村集体可增加收入143万元,不但有效解决了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XX年计划对XX村2个自然村41户125人实施整体搬迁,可整理出宅基地面积40亩,加上该村前3年已整理出的宅基地面积38亩,合计可整理宅基地面积78亩。

剔除农户建房用地指标12亩后,可腾出66亩建设用地指标。

 

2、跨村建房,合村并居,解决房在哪里建。

XX小区积极探索在全镇范围内实行跨村建房,即对自然村整体搬迁或房屋拆除需零星安置的农户将户口迁至XX村,按“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方式,以XX村民的身份提出申请建房。

XX小区以接纳本村搬迁农户为主,现已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并经村申报立项、报镇政府审核。

目前已完成征地,正在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XX和XX2个小区建成后可有效解决中核二十五公司居民搬迁及自然村整体搬迁房在哪里建的问题。

 

3、增减挂钩,整合资源,解决钱向哪里要。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山区或半山区村处于海拔较高的自然村农户整体搬迁,然后通过包装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腾出用地指标。

XX小区建成后可整体搬迁自然村31个,整理建设用地440亩,而小区用地指标只需亩,增减挂钩后可腾出用地指标亩。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一半用于本镇工业功能区及集镇建设,一半为区里拓宽发展空间作贡献。

通过集镇土地出让和工业的发展可增加财政收入,用于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或从特扶资金中切出部分用于配套小区建设,这样就可有效解决小区建设资金问题。

经测算,XX小区建设需投入资金6909万元,其中:

征地款197万元,农户建房投入2276万元,商业用房投入3168万元,基础设施投入533万元,设计监理费用101万元。

小区缺口资金417万元,农户建房资金不足可通过建设用地复垦,农户房屋拆除获得3-4万元/户的补偿资金,属山区库区村并实行整体搬迁的农户每人可得8100元的补助,还可从信用社获得2万元/户的低收入农户贴息贷款等途径解决;XX小区配套资金缺口可通过安排20套排屋,3幢公寓楼,以及沿街商铺出让的方式弥补小区基础设施配套资金不足问题。

 

4、拓展空间,转移集聚,解决人往哪里走。

把农房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结合起来抓,推动人口向集镇、中心村转移集聚。

一方面可刺激消费,使大批农民实现从高山到平原,从自然村到中心村,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拓展了农民建房空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从而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减少自然村,做大中心村,增加集镇人口,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XX小区建成后,集镇人口可增加690多人,同时可促进自然村整体搬迁,推进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也可使零星分散安置的农户到集镇购置房屋,间接增加集镇人口。

XX小区建成后可使60户230余人到中心村建房,可减少4个自然村,从而做大中心村。

下步,XX小区将自建一个村民小组,并按照新型社区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土地集约、人口集聚,有效解决了人往哪里走的问题。

 

5、搭建平台,拓宽门路,解决业在哪里就。

XX小区计划整合特扶资金和XX村土地征用积余资金,建设6间村集体物业用房,用于发展来料加工,从而实现村集体出租厂房拿租金、农民就近就业拿薪金。

同时,XX小区与全国十大化工企业之一的巨化XX公司毗邻,距XX经济开发区仅14公里,且大洲镇还有工业功能区,农民就业十分方便。

而XX小区农民不但可以不用远离家门安置,可以就近干农活,而且小区与中核铀业公司毗邻,有效解决了农民转移集聚后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使农民不但“争着来”,而且“住得牢、富得起”。

 

三、几点思考

 

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使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

大洲镇洞察症结、精准破题的做法,不但对山区库区乡镇农民的转移安置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对各地加快人口向集镇、中心村转移集聚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去年,我们进行了行政村规模调整,为我区农村社区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下步,要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村民自愿、村庄整合、集约集聚”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

 

1、突破要素制约,推进集约集聚。

XX小区的“跨村建房”和XX小区的“合村并居”,为集聚集镇人气商气和推动人口向中心村转移集聚探出了新路。

“跨村建房”和“合村并居”的意义不仅仅是山库农民的转移安置,其重大意义在于实现了三大突破:

①突破了户籍制约瓶颈。

XX小区打破行政村界建房,小区居民将户口迁入XX村,虽不享有原XX村村民的有关待遇,但保留了原村的田地、山林等生产和经营权。

②突破了土地审批环节。

XX小区按集体性质进行土地审批,减少了上方立模小区等按国有土地审批环节。

③突破了土地制约瓶颈。

XX小区、XX小区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等综合手段,一方面盘活了用地空间,解决了农户建房地基落实难问题,另一方面节约了农民建房开支。

以原小丘源村为例,农民仅地基花费就需5万元,远远高于XX小区的建房成本。

透过“大洲实践”我们看到,在目前全部向城区和中心镇集聚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农村人口集聚还是依靠集镇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

下步,要把集镇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载体,全面加以推进。

一方面,建议允许镇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异地跨村建房,鼓励农村居民到集镇农村社区、中心村聚居,同时逐步限制非中心村居民点设置。

具体可以用土地流转、调换或者是通过原宅基地置换(或退宅还耕)等办法。

只要突破这个瓶颈制约,更大规模的农民集聚,特别是中心村的建设,将会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促进节约和集约用地,通过“扩大中心村、拆除空心村和撤并小型自然村、迁移高山自然村”,并与建设用地复垦置换挂钩,盘活用地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2、坚持规划先行,统筹乡村布局。

大洲镇在XX小区、XX小区的实践中,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优化土地利用、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让农民不用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就业并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产业发展如何布局两大难题。

下步,各乡镇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原则,着力推动产业向功能区集中,农村居民向中心村农村社区集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向中心村延伸,促进资源节约,增强集约性、配套性、共享性、持久性。

对规模小、位置偏、经济弱的村庄进行规划调控,限制其建设规模,整治仅以清理保洁为主。

重点选择一些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村庄,引导其适度扩展规模,逐步完善设施,增强其在辐射范围内的集聚力。

同时,在探索建立中心村农村社区(农民集中居民点)时,建议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等因素,在中心村农村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点)旁边创建创业点,在闲置的土地资产上创建创业点,实现中心村农村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点)与村级创业点两点相连、互促共进,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就地致富。

 

3、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的核心内容就是借鉴城市现代社区建设管理的理念,创新村庄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整体推进农村社区的环境、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①要“四区分离”,即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工业区、农业区合理的布局。

特别是是把家庭工业、畜牧养殖业等从农村人居区分离出来。

②要“城乡一体”,按照生产发展、生活方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逐步推动城区公交、环卫、电力、通信、医疗、文化、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农村社区,提高共享率。

③要“农居提档”,提升农村居民住宅设计水平,使农民住房达到功能合理、美观实用、节能节地,避免农居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局面。

 

4、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群众主体。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最大受益者,更是直接参与者,所以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能搞行政强迫命令。

大洲镇“跨村建房”和“合村并居”的做法能得到当地村民的肯定,一方面得益于XX小区和XX小区所在村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洲镇紧扣当地村民的所思所求,巧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改造等手段,实现了资金集约使用、资源共建共享,大大激发了群众的主动性。

为此,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建议选择在村级班子力量较强、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先行试点,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抓。

同时,要考虑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序推进。

在推进实践中,不在于当期取得什么样的成效,而是着眼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把群众引导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