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48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docx

金代磁州窑的特征

[转载]金代磁州窑的特征

000博主这篇文章是1988年,出席邯郸市磁州窑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的论文。

后来又正式发表在《河北陶瓷》1989年第二期。

距今已23年时间了。

文章内容从金代的时代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厘清了此前在金磁州窑瓷器鉴定方面出现的误读与偏差。

现在重新看起来,许多观点还是站得住脚的。

今重新刊登以餐飨诸君诸位。

000

-----------------------------------------------------------------------------------------------

----------------------------------------------------------------------------------------------

金女真族非常喜欢色彩,很重视色釉装饰。

该绿釉黑花梅瓶残片为博主于80年代采集自观台窑址。

很罕见的观台窑红绿彩妇人俑头。

张家造。

观台窑白地黑花犀牛望月纹八角枕。

金磁州窑珍珠地刻花纹银锭枕。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蹴鞠纹枕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黄彩童子卧枕。

金临水磁州窑红绿彩富贵太子俑。

-------------------------------------------------------------------------------------------

金朝是一个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它统治中国北方半壁河山达百年之多。

作为磁州窑主要产区的观台镇,彭城镇及临水等地,近年来出土不少金代陶瓷标本,它证实了金磁州窑曾经产生过各种独具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的艺术珍品。

实际上金代时期的磁州窑与北宋时期同样处于磁州窑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其鲜明的产品特征给历史绵长的磁州窑艺术画廊锦上添花。

此文的目的是廓清其时代的面貌与特征,也是与此前曾经流行的“金代无瓷论”观点进行一点讨论。

金在1127年灭北宋后就占据了黄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

建朝初期的南宋与金几度议和又几度相互征战,不过大的战斗已大体局限在黄河以南或淮河已南了。

金与北宋战争期间,在抗金名将——磁州知州宗泽指挥下,当地居民曾进行过激烈的保卫战,最后沦陷失守。

(1)可以想象陶工为了生存必须逃生或改行他业,因此金兵南侵肯定给磁州窑的陶瓷业以破坏性的打击。

但不会出现窑工大批南逃的情况。

(2)当时金的统治者安抚汉族人民曾在距磁州窑很近的大名府建立伪齐政权。

“让步政策”也会使部分躲避战祸的陶工重新回到窑场继业为生。

这是由于封建社会时期的陶工都是仅掌握一项专长的生产技术,存在“改行如小死”的问题。

(3)社会的迅速安定会促进陶瓷业尽快恢复与发展,导致经济活动高涨。

因此,在战争期间磁州窑与其他北方窑场一样,遭受打击的结果是暂时的衰退,而不是废绝,处于宋文化背景下的磁州窑艺术处于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与气氛中。

作为北方陶瓷主要产区的磁州窑及其窑系,成为金代陶瓷的主要代表。

不久,金代政权在中原得到巩固,其经济中心在华北地区。

这时作为主要手工业的陶瓷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

其时有安徽萧县出土的一件“皇统元年”(1141年)化妆白瓷瓶。

(4)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大定二年元月元日张某造(1162年)虎形枕为证。

(5)这两件作品可视为代表磁州窑系的制瓷风格。

磁州窑的观台窑址曾出土金代“正隆通宝”铜钱,同一地层出土了化妆白瓷、白地黑花、黑釉、三彩及红绿黑彩陶俑等陶瓷制品,表明此时金代已有定型产品。

(6)重修于正隆四年(1159年)的峰峰矿区北响堂山下的常乐寺(7),其工程规模浩大,寺院内需用的祭祀用器当然也需要在当地烧制解决。

何况不仅是寺院,观台、彭城及临水等窑场生产的陶瓷制品会满足战争结束后一个新王朝建立而需要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繁荣的需求而重燃窑火,当生产能力不足时还会重新筹措窑场。

在五代北宋时期就大量延续生产的磁州窑地区拥有精湛的传统陶瓷生产技术,当地蕴藏丰富的大青土,缸土、碱石等陶瓷原料多为地表出产,易于开采,且成本低廉。

在王朝更迭而失落的北宋画院的学生及民间艺术家还会下野到磁州窑窑场绘画谋生,给磁州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时漳河、滏阳河水量充沛,可作水路运输;旱路则有独轮车将烧好的磁州瓷远销千里之外。

可以说产销陶瓷的条件十分完备。

从文化延续看,金代文化与其说是辽代文化的延续,不如说它更受宋文化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金文化在其未建立牢固的根基之前,汉文化就占据了重要位置。

(8)不过,金女真族是统治阶级,在对陶瓷艺术的欣赏及艺术需求上,都留下明显痕迹。

作为这一时代的磁州窑的特征存在鲜明的变化。

其主要变化为:

1、北宋时期磁州窑以剔、刻、划花为代表的装饰技法在金代衰微。

与其说是熟练运用此种技法的陶工逃亡而造成的,不如说更是由于时代嗜好及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

取而代之的却是金代大量盛行并占据主要地位的兴起于宋末的白地黑花技法,成为日用陶瓷主要装饰方法,从遗留下的作品看,这一特征颇为明显。

2、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素喜鲜艳、明快、斑斓的色彩,其结果是低温釉彩技法——三彩,绿釉、红绿彩制品大量出现。

但也不能排除金代道教盛行的原因,道教对红、黄色彩比较偏爱,不可能不影响到普通庶民对陶瓷器物色彩的追求。

低温彩釉系列制品又大都用于制作祭祀用的礼器或厚葬的明器,金代磁州窑的多彩化出现,为后世的明清彩瓷风格拉开帷幕。

3、器物的功能更趋实用化,表现在器物方面的特征为:

各种造型巧妙,古朴的器型出现,且数量骤增。

宫廷使用的烛台也大量在磁州窑订做。

此外高足杯、罐、方瓶、玉壶春瓶等大量出现。

部分梅瓶及花瓶在长度及高度上超过宋代制品。

器型种类繁多,口治及足部多变不在局限在宋器的一些模式。

此外出现一大批浑圆、实用的吐鲁番类制品。

碗类品种增多。

用于茶道的器型增多。

金代贵族及庶民流行厚葬习俗,因此磁州窑陶枕生产进入全盛时期。

4、从制品的规格、气氛上看,金代磁州窑生产的各种祭祀礼器,如烛台、香炉、花瓶等,造型与釉色追求的是高贵、豪华、富丽,经过复杂工艺及高成本制成的。

许多精品很可能是为当时的皇宫定做的,这样就有可能受国家经费扶持并限量生产、限定享用范围。

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磁州窑的某些窑场至少在金代就很可能由民窑升格为“官窑”,过去将磁州窑称为纯粹民窑的说法有待重新商权。

5、在纹样装饰方面:

北宋多用竹刀或铁刀刻花。

金代大量使用的是毛笔,装饰材料亦逾广谱。

金代纹饰既有趋向简略化,以各种花卉的折枝,缠枝花卉和萱草纹为主流者。

也有水波、鱼鸭、人物、婴戏莲等纹样。

纹饰题材更多的触及到民间庶民生活。

由于器型种类繁多,画面的构图也相应多样化与色彩多样化。

金代磁州窑等纹饰已非宋代刻剔花纹饰的清纯、冷峻与严整,而多取活泼、无拘无束的形式,而不太讲究构图对称,如一只喜、一只虎、单枝花卉等,留百空间稍大,当然也有繁缛的草叶纹样。

但与宋代流行的缠枝牡丹纹样大相径庭了。

强烈的写实性,粗略的笔触,使人有重返大自然的感觉。

6、原料运用:

金代的碗、盘类制品仍使用过去的以大青土为主的配方料,部分大件产品如盆类鸡腿瓶等利用掺入部分粗料大缸料的方法。

改革配料构成,一是为了加强坯体制作过程中(成型与烧成)的刚性,减少变形。

另外又可降低细料用量,减少产品成本。

部分粗料可利用烧成后废弃物的粉碎物。

由于产品种类急剧增多,需要不同的适应制作工艺的原料来满足多品种的生产方式。

过去出土的瓷片标本及发表的文献证实,金代磁州窑的观台窑、冶子、艾口、彭城、临水等窑口,产品品种极为丰富。

依据常规分类则有如下十几种。

(1)化妆白瓷。

(2)白地黑花。

(3)白地刻花。

(4)白地剔花。

(5)黑釉。

(6)黑釉刻花。

(7)黑釉堆线纹。

(8)磁州天目。

(9)宋三彩。

(10)红绿彩。

(11)绿釉。

(12)饴釉。

(13)仿名窑器。

(14)釉上金彩。

(1)化妆白瓷:

在灰白坯体上施白化妆后,再施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金代化妆白瓷出现许多精品,其胎呈灰白色,烧结的很硬,吸水率很低,除不透明外,有的已完全符合现代瓷器的标准。

北宋时中国白瓷体系已形成三个支流,以定窑为代表的印花白瓷,追求白中泛青、半透明釉调的青白瓷及磁州窑为代表的化妆白瓷。

过去文献中将磁州窑列为白釉器物,或白色护胎釉,白色陶器。

(10)这在工艺表述上不准确。

国外某些专家将磁州窑化妆白瓷划入白陶、炻器类,亦难被人接受。

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传统称谓习惯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11)磁州窑的胎体不白且不透明,当时的人们恐怕不一定非要追求胎体必须是白色这一目标,且也无此必要。

根据中国古瓷重釉调不重透明度的习惯例,还是取“化妆白瓷”称谓为宜。

(2)白地黑花:

入金后,磁州窑剔、刻技法已渐衰微,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起源于宋末的白地黑花技法。

即在胎体上挂一层白化妆土形成的白地,以铁颜料绘出纹样,再施透明釉烧成。

也有绘在透明釉上的白地黑花。

但以釉下黑花为主。

在白色瓷胎上浮现黑色的纹样,丰腴而美观。

金白地黑花与北宋的白地黑剔花虽然都强调了黑白对比,但前者比后者技法简略并得到普及,因而产量巨大。

白地黑花似乎不是起始于白地黑剔花的启迪,更多的似乎受到北宋末期—金初绘画技法的影响。

(3)与(4):

白地刻花与白地剔花:

这里刻花是指以竹刀或铁刀(12)刻出纹样,剔花为刻的比较深或面积较大者。

金代仍少量保留了此种技法,但品种已不如以前丰富。

观台及临水金代窑址发现竹刀片刻的化妆白瓷纹样大碗。

一件绘有春夏秋冬的刻划与黑花瓶制作精美。

(13}金代仍流行在黑色纹样以竹刀划花或蓖花的技法。

为区分色块,宋三彩制品中也广泛采用刻线。

(5)黑釉铁锈花:

磁州窑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黑釉土,该釉料含铁量在4—7%左右,可直接用做黑釉。

金代黑釉陶瓷上常以含氧化铁高的斑花石绘料或点、或绘画,高温烧成后,黑釉出现褐黄色釉斑。

这种黑釉铁锈花多装饰在罐、瓶上,有的学者通称为河南天目(14)。

(6)黑釉剔刻花:

即胎体施黑釉后,再以刻纸技法作出纹样。

其中山西天镇出土的磁州窑系金黑釉剔刻花折枝牡丹瓶最为著名。

此类瓷片在观台亦有发现。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也很俊美。

(7)黑釉堆线纹:

亦称凸线纹,器物作成后,用印模或涂笔将白色泥浆做出凸起线条,再施黑釉烧成,由于凸线棱角尖锐,烧后釉中的铁从棱线上流溶下来,使凸线清晰地凸现出来。

以白泥做出凸线呈现白色调,印模印压出的凸线呈褐红色。

黑釉线纹大多装饰在罐、瓶等器物上。

笔者曾在观台、彭城、临水及鹤壁采集到多片黑釉白、褐红堆线纹片,线条有三四五条不等。

(8)磁州天目:

金代中国北方亦盛行斗茶风气。

金代窑址出土大量的天目釉茶盏碗盘,其斑纹有玳瑁、兔毫、油滴等。

磁州天目釉碗分大中小型,具有北方风格,茶盏则分斗笠式及钵式,口沿变化多。

至今日本许多茶道用具深受此类器型影响。

釉色则有黑、墨绿等。

天目釉与黑釉的区别在于前者制品边沿为变色为特征。

可以分为饴黑及绀蓝色,若过熔则铁顺次熔入釉中,由饴黑变色为黄褐色。

其中玳瑁系取用笔将斑花料绘成条纹,经窑变烧制而成。

油滴工艺更为复杂。

北方天目釉产品覆盖整个华北及中原地区,有待深入研究。

(9)宋三彩:

宋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主要有黄、绿、褐等色。

工艺为先在素胎绘彩,再二次低温烤烧,这样需要坯体有一定的吸水性、气孔率。

以观台为主,包括临水出土数量很多的用于烧制宋三彩、三足炉、陶枕等素坯瓷片。

宋三彩与唐、辽三彩有继承关系,但是唐、辽三彩的素坯烧成温度极低,胎体疏松,机械强度低,易破损,它们主要用做明器。

宋三彩则不同,其胎体配方中加入硬质原料且烧成温度高。

胎体致密,强度增高,除用作明器外还大量制成烛台、炉等祭祀用器。

宋三彩制品适应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需求,且也是在陶瓷工艺技术。

包括窑炉,烧成工艺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

金代磁州窑系的宋三彩制品器型纹样繁多,如三彩刻花牡丹纹玉湖春瓶、三彩黑花、鲤鱼纹枕、三彩双鱼纹盘、三彩划花莲花纹枕都代表了金代的制瓷水平。

香港古瓷收藏家杨永德先生收藏的磁州窑三彩纹枕中亦不少精品。

宋三彩精品似乎多出在金代。

(10)红绿彩:

过去称为宋红绿彩,但从未发现宋代之物。

有年代可考的亦多出现在金代后期,即13世纪初。

红绿彩是一种低温的釉上彩,在烧后的白瓷釉面上以笔涂红绿黄等色料彩绘,再进行二次低温(800-900度)烤烧。

红绿彩以红为主,描红点绿,丽而不俗,艳而不躁。

红颜料是一种将青矾炒制成的红矾,冷却水洗后再加入6-7倍以上的铝粉及少量胶水,即可制成。

绿料使用氧化铜。

黄料则使用铅粉与赭石。

在观台、临水、彭城都曾出土了碗、盘、碟、陶佣等红绿彩瓷片。

1964年在观台窑址曾出土两口铁锅,现收藏在峰峰矿区文保所。

它们可能是用于熬制红绿彩颜料的工具。

除磁州窑外,北方各地窑场均生产过红绿彩制品。

红绿彩纹样多以彩笔迅急绘成的,清新夺目。

金代磁州窑兴起于的釉上红绿彩旋风,确实启开后世明清五彩瓷的先河。

(11)绿釉:

绿釉也是一种低温釉,二次烧成,绿釉的制成工艺虽然可以与宋三彩联系上,但绿釉要比宋三彩、红绿彩中的绿色色调深沉与稳定。

在金代,绿釉瓷盘、烛台、瓷枕绿釉釉下黑色,绿釉釉下刻花品种大量出现,最近从观台窑址出土了金代绿釉大盆及许多施绿釉的镂空、刻、剔花枕片,标志了当时绿釉工艺的成就。

(12)饴釉:

白釉与黑釉按一定的比例对配可制成黄褐色的饴釉。

其代表作品有日本热海美术馆收藏的一件饴釉划花荷花忍冬纹瓶。

此外金代磁州窑还有施于盆内的饴釉制品。

至明代,磁州窑的饴釉釉下黑花再度盛行一时。

(13)仿名窑瓷:

金代磁州窑窑工善于博采众长,仿制其它名窑产品,如仿定窑,仿耀州窑及仿钧窑。

此类瓷片近年来发现颇多。

最近观台发掘出使用磁州地产原料及白化妆技法生产出的仿定窑的紫黑、绿、白等各类瓷片。

磁州窑还仿出了钧窑青瓷有天青、月白、豆青等釉色。

其产地分布在彭城、临水、观台、青碗窑、莲花镇一带。

(14)釉上金彩:

黄金是象征富贵豪华的装饰材料。

我国运用金来装饰陶瓷在唐代就出现了。

宋代定窑及建窑也使用用漆粘贴金箔。

磁州地区的临水镇窑藏曾出土了一批红绿金彩文殊菩萨等陶瓷塑像,菩萨座像高为20-50厘米,分乘狮或象背上。

除了红绿彩装饰色彩鲜艳,还做了大面积金彩装饰。

此外在彭城西大地也发现过金加彩的盘碟及小陶俑。

这充分证明了金代的彭城窑及临水窑已能大批量生产红绿彩,而不是过去所说由观台窑流传到彭城及临水。

金代从建朝到灭亡凡119年,不过有代表性的金代磁州窑的生产,创作时间也仅80年左右。

事实证明,磁州窑在金代同样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部分品种超越了宋代。

在金朝建立的初期,金兵的南侵无疑给磁州窑陶瓷业带来破坏性的打击,导致一些传统的娴熟的技法逐渐走向衰退。

但金代出现过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如被誉为“小尧舜”的金世宗时期,曾30年无战事。

这为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金代是一个女真人统治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着既有民族压迫又有相互交流、融合的事实,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都会引起整个社会的艺术嗜好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给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

从磁州窑的发展来看,金代的产品种类极为繁多,形成既有陶又有瓷,既有高温烧成又有二次低温彩烧,既有釉上又有釉下装饰,色彩上也出现黑、白、红、绿、黄、褐、金的斑斓局面,事实上成为金代陶瓷的代表。

其时,金代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和低温彩瓷与南宋以官窑为代表的青瓷及景德镇青白瓷相映成辉,丰富了中华民族陶艺的内容。

金代磁州窑开创出许多新的装饰技法和品种,它的独特的制瓷技艺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尚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此文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版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3)当地陶工用于形容工作半途改行的行话

(4)同

(2)

(5)同

(2)

(6)〈文物〉1959年第6期

(7)记载金代重修常乐寺的石碑在该寺遗址

(8)日三上次男《金代社会与陶瓷生产的停滞》〈世界陶瓷全集〉

(9)日〈杨永德收藏陶枕展〉画册

(10)日长谷部乐尔〈磁州窑〉平凡社1974年

(11)日常石英明〈中国陶瓷的鉴定与鉴赏〉金圆社1978年

(12)日佐藤雅彦〈中国陶瓷史〉平凡社1978年

(13)日《世界陶瓷全集》

(14)日小山富士夫〈天目〉平凡社

(15)同(10)

(16)据邯郸地区文化局研究员马忠理介绍

(17)叶广成《磁州窑》〈磁州窑研究论文集〉1985年

(18)同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