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46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docx

卷05新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考前冲刺卷解析卷

卷05

注意事项:

考生注意:

1.本试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

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

这一变化反映出商朝()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

C.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D.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A

【详解】商朝前期事无巨细均由贞人占卜决定,表明王权在神权之下,但商朝后期仅例行公事大事占卜,商王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表明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是为了适应王权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据商朝“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排除B项;商朝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矛盾日益激化”,排除D项。

2.《汉书·艺文志》: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材料所述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明教化”“仁义”“以重其言”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故选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所以三者的思想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BCD。

3.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

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答案】C

【详解】材料主要比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代人名取名用字上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反映了当时佛道兴盛对命名的影响,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反映了儒学对当时命名的影响增强,从这个变化反映出唐代儒学复兴的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出自《中国历代名人词典》并非反映底层民众的取名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三教合一加强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趋势加快,故D项错误。

4.元朝廷对各行省通过授受牌符,禁止擅调军队,限制惩办军将之权,直接布置调换戍兵和整点军队。

除云南行省外,各省提调军马的只限于两名长官,其余官员不得参与。

这一举措

A.意在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B.使行省实际上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C.迎合了大一统的统治需求D.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C

【详解】元朝中央政府禁止行省擅自调动军队,牢牢掌握军事指挥权,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迎合了大一统的统治需要,C正确;限制行省掌握军事指挥权并不能有效扩大疆域,排除A;题干中的举措使得行省难以形成割据,排除B;秦朝实行郡县制就标志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排除D。

5.清代官员在奏疏中说:

江南苏、松两郡“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迅速兴起B.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女子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可知,女子十二三岁就能织布,一天所织布供给自已一人的消费还有结余,这说明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B正确;棉纺织业迅速兴起于南宋时期,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特征,而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C错误;材料未体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D与材料无关。

6.1860年,容闲访问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并向干王洪仁开提出了革新方案:

如设立武备学校,培养有学识军官、建设善良政府、创立银行制度、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设立各种实业学校等。

容闲的这些设想当时受到洪仁开的欢迎和认同,是因为这些理想

A.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建国思想B.契合了太平天国的现实情况

C.与洪仁玕的改革方案产生共鸣D.动摇了天平天国的陈旧观念

【答案】C

【详解】容闳的革新方案与洪仁玕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有诸多相似之处,与洪仁玕的建国方案产生共鸣,C正确;容闳的革新方案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建国思想,排除A;天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与这一方案不符,排除B;容闳的设想只是受到洪仁玕的欢迎和认同,不可能动摇了天平天国的观念,排除D。

7.孙中山认为:

“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

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据此可知,孙中山()

A.倡导国共合作是民族革命胜利基础B.其自身阶级立场已发生改变

C.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已预防出现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C正确;国共合作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孙中山不赞成用马克思的办法,说明其阶级立场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孙中山不主张使用马克思的办法,D排除。

8.蒋介石电报中说白崇禧(桂系军阀)通共,令白崇禧非常恼火,于是他在回电中也质问蒋介石,本可以在宁远、道县之间消灭红军,却迟迟不前,想要将红军赶到广西意欲何为?

中央军捷报频传,频频通报“剿匪”很多人,但是红军到湘桂边境不下20万,却是为何?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地方军阀根本不听南京政府调遣B.红军长征胜利也有某些客观因素

C.桂系军阀对红军抱有同情的心态D.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

【答案】B

【详解】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各派军阀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仍矛盾重重,往往削弱“剿匪”合力,B正确;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地方军阀都承认中央政府,A错;材料无法体现桂系军阀对红军抱同情心态,而是地方军阀与中央之间的矛盾体现,C错;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还未形成,D错。

9.这一外交方针是中国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当时两极对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逻辑及判断的影响,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权衡利弊做出的合理、主动选择。

据此推知,这一外交方针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C.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D.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考察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面对当时两极对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逻辑及判断的影响,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权衡利弊做出的合理、主动选择”具体的说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反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特殊的历史环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做出的合理主动选择,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C项正确;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影响,A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10.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史称“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谈话”。

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

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C.对社会主义本原的认识逐渐成熟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答案】C

【详解】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通过“北方谈话”和“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等,一一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C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过程,至今并未结束,A项错误;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邓小平的两次谈话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D项错误。

1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民众法庭进行改革,开始允许最低等级的公民加入法庭参与审判,并授予民众向法庭申诉的权利,包括在不服高级官吏的判决时,可以向法庭提出上诉。

梭伦的这一改革

A.激化了城邦的内部矛盾B.削弱了贵族的特权

C.实现了公民的民主平等D.建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答案】B

【详解】通过梭伦改革,最低等级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司法审判,民众在不服从高级官吏判决时有权提出上诉等,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司法审判时保护弱势群体等做法,不会激化城邦的内部矛盾,A项错误;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并未实现公民的民主平等,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梭伦建立了雅典民主制度,D项错误。

12.从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等先后成立。

这些科学社团旨在“把先前分散孤立的科学家集合起来以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帮助”,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这说明英法两国

A.政府对科学家的控制加强B.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独立

C.科学研究成果领先于世界D.科学研究的组织化和建制化

【答案】D

【详解】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等先后成立,把科学家“集合起来以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帮助”,说明英法两国科学研究的组织化和建制化,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3.有学者描述欧洲某文化流派时说:

“他们留着长,不修边幅;他们厌恶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他们一般对工业化持反对态度,向往自然,把自然看成一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

”该文化流派

A.反映了一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B.批判了天主教禁欲主义观念

C.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精神诉求D.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答案】C

【详解】材料是对浪漫主义文化流派的描述,其中该流派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精神诉求,C正确;A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特征,排除;B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排除;D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排除。

故选C。

14.1832年4月英国《贫民卫报》上登载的《一个工人的来信》中写到:

“这个法案建议广大选民的人数至五倍之多……实际上,你们(工人)由于胆小和选民稀少,将丝毫不起作用”,同时期的罗伯特·欧文也发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

”的号召。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英国

A.无产阶级处境艰难B.民主化进程迅速

C.阶级矛盾得以缓和D.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A

【详解】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对工人来说“丝毫不起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呼吁“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等,主要反映出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处境艰难,A项正确;民主化进程迅速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当时英国阶级矛盾得以缓和,C项错误;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5.1905年,洛克纳因要求其工人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而被州法院判违法。

洛克纳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多数派大法官认定,契约自由受宪法第14修正案保护,州立法机构的法案对契约自由的限制理由不够充分,判定洛克纳胜诉。

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地方权力被不断削弱B.司法审判具有较大随意性

C.自由放任理念占主导D.法律只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最高法院支持洛克纳因要求其工人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的做法,这反映出当时法官保护自由主义经济,而当时正是自由主义盛行的年代,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力,排除A;材料与随意性无关,排除B;材料看不出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排除D。

16.1920年列宁提出了全俄电气化的计划,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的口号。

而后他又指出,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

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A.苏俄社会制度优势明显B.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

C.国家工业化具有渐进性D

.苏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

【答案】C

【详解】材料中列宁认为国家工业化的实现,要经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制度优势,且此时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17、18、19为必做题。

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

20、21、22题为选做题,每题12分,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20题计分12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一)必考题:

共40分。

17.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代、唐代、明代)的治水活动(含水利工程)分布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

——整理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治水活动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

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北数量相当,这与唐代重视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情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1为唐代。

图2:

北方各省(河北除外)的数量明显少于南方,沿海各省数量庞大,这与明代经济重心在南方、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情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

图3:

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南方稀少,这与汉代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的情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3为汉代。

【详解】本题要求根据图示中的水利工程和治水活动数量的多少判断历史时期。

由图中可以看出,图1中的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北数量相当,这与唐代重视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1是唐代;图2中北方各省的数量明显少于南方,沿海各省数量庞大,这与明代经济重心在南方、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2是明代;图3中的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南方稀少,这与汉代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3是汉代。

18.人见人爱的砂糖,不只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增添了色彩,也为我们“透过物质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入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中世纪,欧洲并不能种植甘蔗,砂糖是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价格极其昂贵。

16世纪,美洲试种甘蔗成功,种植甘蔗需要极其繁重的人工劳动,美洲以种植园的形式大量生产甘蔗和蔗糖,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成为欧洲最大宗进口商品。

17世纪初英国的砂糖进口量并不大。

到了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沛,使劳动者成为工场老板需要的劳动力。

18世纪,英国砂糖进口量迅猛增长,达到17世纪初的几十倍之多。

1764年英国议会通过《食糖法案》,就非自英国进口的食糖向北美殖民地征税。

19世纪,英国砂糖进口量继续增长,工人家庭普遍以加糖红茶作为比咖啡更加便捷的早餐饮品。

——摘编自(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到18世纪英国砂糖进口量剧增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食糖业发展带来的世界影响。

(8分)

【答案】

(1)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英国社会加糖红茶风尚的流行;工业生产的需要。

(2)促进世界各地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给黑人带来巨大苦难;改变英国的饮食风尚;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推动北美独立进程;适应了消费需求,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孕育和发展。

【详解】

(1)原因:

根据材料中“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可知,英国社会加糖红茶风尚的流行;根据“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沛,使劳动者成为工场老板需要的劳动力”可知,工业生产的需要;根据材料中“1764年英国议会通过《食糖法案》,就非自英国进口的食糖向北美殖民地征税”,结合所学知识,从17、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分析可知,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2)影响:

根据材料中“中世纪,砂糖是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价格极其昂贵”“美洲以种植园的形式大量生产甘蔗和蔗糖,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成为欧洲最大宗进口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食糖业的发展适应了消费需求,促进世界各地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根据“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沛,使劳动者成为工场老板需要的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食糖业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孕育和发展;根据“种植甘蔗需要极其繁重的人工劳动”“美洲以种植园的形式大量生产甘蔗和蔗糖,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成为欧洲最大宗进口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食糖业的发展使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给黑人带来巨大苦难;根据“工人家庭普遍以加糖红茶作为比咖啡更加便捷的早餐饮品”可知,改变英国的饮食风尚;根据“1764年英国议会通过《食糖法案》,就非自英国进口的食糖向北美殖民地征税”,结合所学可知,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推动北美独立进程。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条……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

笫五条……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十二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十三条中国人民政冶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笫十五条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九条在县市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内,设人民监察机关。

第二十三条……实行民兵制度……并准备在适当时机实行义务兵役制。

笫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七条……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笫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第五十四条……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笫五十七条……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一—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外交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具有代表全国人民性质的政协会议一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并且作为中央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建设蓝图,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外交的重要史料。

材料

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自由权、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民主集中制、普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监察机关、义务兵役制等反映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在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和民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民族政策等方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原则,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坚固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在一定时期内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准则,是新中国建国的纲领性文件。

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耕者有其田,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继续实行土地改革,采取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合理调整工商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方针。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策。

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各民族是一律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

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持久和平、友好合作、平等和互利,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友好和平和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详解】

从材料的来源看,材料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外交的重要史料;人民民主专政、自由权、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民主集中制、普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监察机关、义务兵役制等反映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在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和民主制度;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耕者有其田,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继续实行土地改革,采取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合理调整工商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方针,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各民族是一律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持久和平、友好合作、平等和互利,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友好和平和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民族政策等方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原则,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坚固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在一定时期内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准则,是新中国建国的纲领性文件。

(二)选考题:

共12分。

请考生从20~22三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2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社仓指中国古代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政策,是民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社仓经过康熙帝试点实践,再经雍正全面试行而普及全国。

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一方面是受儒家重视民生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改革政策,既因地制宜,又整仿吏治,盘查社仓,及时纠正不适宜的政的政策,使得社仓建设正常进行。

雍正帝将康熙帝犹豫再三的设立社仓的想法变为成功实践,并为乾隆朝社仓政策的更加完善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可以说,有清一代的社仓制度莫基于雍正帝。

莆公权先生阐迅清朝的粮食体系时曾指出:

“在整套乡村统治体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