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29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

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

人咸骇曰:

“侯怒而为之也。

   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 !

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

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

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

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

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

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

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

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

②倳:

插入,刺入。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乎                                         

B. 欤                                         

C. 兮                                         

D. 哉

(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 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 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 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B

(2)B

(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

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

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

文末,更是以感叹句假设分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

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分析】

(1)上句“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说了樊哙的功绩,下句“《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欤”是作者发出的赞叹,意思是这便是《礼记》上所说的“对百姓有功德的人便受到祭祀”啊!

由此可见,这句话是赞叹语气。

所给四个选项中,“乎”和“哉”做句尾语气词时,常表疑问或反诘的语气,故排除AD;“兮”是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但是“兮”往往出现在战国西汉时期的赋文中,故排除C;“欤”字是句末语气助词,常常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故方框处应填“欤”。

故选B。

(2)A项,文章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不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而是为了批驳“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

C项,“直接批驳”错误,文章通过层层分析,来批驳前文中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项,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不是为了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而是为了破除迷信,针对荒唐可笑的“显灵”说,反复进行诘问和驳斥。

故选B。

(3)本文表面上在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但是在论证的时候,文章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这句话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的,因为他连自己的“心腹肾肠”都不能保护,作者以此影射当时官场一些不学无术之人。

后文又说,“樊侯”的神灵不能保护自己的“心腹肾肠”,却“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并且文章以反问的形式说“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这些句子可见“樊侯”的神灵又是蛮横无理的,他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欺软怕硬、横暴无理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对“樊侯”神灵的残暴发出批判的声音。

无能、残暴、滥用职权,这些典型特征,都暗含了文章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②段末尾说,人们说起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对“有遗灵”进行反驳,“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这句话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说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这句话以反问的语气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

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

最后,文末以“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进行假设分析:

假如樊哙大声怒吼,使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那么他的威灵就太残暴了。

这种假设分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

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⑷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

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

文末,更是以感叹句假设分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

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参考译文】

   在郑州有个强盗闯入了樊侯庙中把樊哙神像的腹部剖开。

不久,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以至郑州近一带农民种的麦苗都被打死了。

人们都很惊恐地说:

“这是樊侯发怒,降下这场灾害。

   我认为,樊哙本是杀狗的屠夫,以后立了军功,辅佐沛公做皇帝,被封为侯,把舞阳定为封地,剖符作为封赐的凭证,世代相传,与汉代一样长久,这便是《礼记》上所说的“对百姓有功德的人便受到祭祀”啊。

他的食邑封地舞阳离郑州不远,而且汉、楚两军常在荥阳、京、索一带激战,郑州也是樊侯指挥征战杀敌立功的地方,所以立庙祭祀他是应该的。

当樊侯给沛公当参乘的时候,在鸿门宴中的危急时刻,他瞪大眼睛,竟使楚霸王项羽害怕,可见他的勇猛与气力有着大大超过常人之处,因此后人讲到人英武勇猛时都会称赞樊哙将军,人们说他聪明正直,难怪死后会显灵。

   但是,当强盗将刀插入他神像的肚子时,难道他连五脏都保不住吗?

却把怒气发到无罪的百姓头上,来放任自己任意胡为,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说活着的时候可以力敌万人,死了连自己的躯体也不能保护了吗?

难道说他的威灵不能对盗贼显示,却反而对普通百姓显示?

还使百姓为之惊恐吗?

大风大雨、雷电冰雹,是上天用来显示威力、惩罚官吏的东西,樊侯能随便使用吗?

   听说阴阳二气,突然爆发会互相逼近才形成了雷电,当它们差异最大时便凝结成冰雹。

目前,长期干旱,潜伏的阴气不能散发,而阳气却猛烈而干燥。

我猜想一定是阴阳二气产生巨大差异凝结形成了冰雹,大概是它们正好碰到樊侯这件事,不然的话,樊哙大声怒吼,使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那么他的威灵就太残暴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

水之北)

B. 舟车冠盖之冲                (冲:

冲过来)

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

遵守、依照)

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

谦退、谦逊)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             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

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 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5)用“/”给划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答案】

(1)B

(2)B

(3)B

(4)B

(5)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6)①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而迷途忘返。

②(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

【解析】【分析】

(1)B项,句意是,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

冲:

交通要道。

故选B。

(2)①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是,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高竹。

②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是,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③结构助词,的;句意是,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④结构助词,的;句意是,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故选B。

(3)①表现路上见闻及“行者”的感受,属于侧面表达。

⑥写“自彭城移守吴兴”路上的一段经历。

其余是对张氏园景所作的生动细致的描摹,景物情致盎然,体现“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之特点。

排除①⑥,故选B。

(4)B项,苏轼提出“不必仕”的原因错误。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故选B。

(5)分析可知,“朝夕之奉”“燕游之乐”结构对称,中间应该断开;“开门而出仕”“闭门而归隐”是对称结构,“则跬步市朝之上”“则俯仰山林之下”是对称结构,故中间均断开;“养生治性”“行义求志”也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

据此断句即可。

(6)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①处者,退隐的人;出者,出仕的人;狃,贪。

②莫余厌,宾语前置句,不嫌(讨厌)我;买田于泗水之上,状语后置句,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焉,在此。

故答案为:

⑴B;⑵B;⑶B;⑷B;

⑸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⑹①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而迷途忘返。

②(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高竹,粗大荫翳的乔木。

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

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

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

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啊。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

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

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

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

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而迷途忘返。

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

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

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

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

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

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

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苯义、胡浚等荐,描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作至府。

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样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惊,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

“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

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教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来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有刪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B.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C.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D.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

《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与本文同义。

B.传,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置,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组织系统称为驿传。

C.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

D.正统,中国古代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年次纪年法等,“正统”属王公年次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很有才华。

他开始时担任尚书吕震的属吏,得到吕震的赏识,向朝庭推荐他担任了郎中。

宣德五年,他被提拔为苏州知府。

B.况钟很有治理能力。

他刚到任苏州时,假装不懂业务,暗中考察府中群吏,三天之后,下令打死几个人,府吏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C.况钟重视教育,爱惜人才。

况钟想向朝庭推荐邹亮,邹亮被人写匿名信诋毁,况钟不为所动,加快向朝廷推荐。

邹亮后来做到了御史。

D.况钟知恩图报。

他在做吏员时受到吏部司务平思忠的恩遇,后来况钟多次延请平思忠到家作客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服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浚等荐,擢知苏州。

②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答案】

(1)C

(2)D

(3)A

(4)①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

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被提拔升任苏州知府。

②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

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解析】【分析】

(1)“初”是刚刚的意思;“视事”,是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群吏”为“环立”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

“谓”的主语是“吏”,前面需要断开。

排除B项。

句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