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04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docx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

荆门市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有关细胞增殖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人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

B.②过程保持了遗传性状在细胞亲子代之间的稳定性

C.③过程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进行②过程时,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无丝分裂,该过程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蛙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A错误;②表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保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正确;③表示分裂间期,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远比分裂期要长,C错误;②表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如DNA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后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细胞分裂方式的种类,细胞周期的概念,特别要注意分裂间期的时间更长。

2.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便不会再脱分化到原先的状态

②分化的结果是赋予不同种类的细胞特异的结构和功能

③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①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一旦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便不会再脱分化到原先的状态,①正确;②分化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因此分化的结果是赋予不同种类的细胞特异的结构和功能,②正确;③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③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细胞分化的特点,要注意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以及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等特点。

3.对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脱离了植株的芽,一定能表现出全能性

B.未脱离植株幼叶,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表现出全能性

C.从理论上讲,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D.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由于细胞内基因发生变化,导致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C

【解析】脱离了植株的芽,给予一定的营养、植物激素和外界环境条件才能表现出全能性,A错误;

未脱离植株的幼叶,基因选择性表达,不能表现出全能性,B错误;每个正常活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正常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C正确;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基因一般不发生变化,由于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细胞全能性要体现出来,条件之一就是需要脱离母体。

4.关于细胞衰老的原因中,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

①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产生了大量自由基造成的         

②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无法正常供应造成的

③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所致              

④染色体上的端粒不断被“截短”造成的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产生了大量自由基造成的)和端粒学说(染色体上的端粒不断被“截短”造成的),所以①④正确,故选D。

5.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C.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试验

D.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A正确;凋亡蛋白Q属于大分子物质,若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会在鼠的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所以不能确定该蛋白质的作用,B错误;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原则,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C正确;同位素示踪法即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D正确。

6.如图为果蝇细胞减数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Ⅰ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是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B.图Ⅱ表示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图Ⅲ可能是4个精细胞,也可能是1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D.a、b、c、d染色体的组成各不相同

【答案】B

【解析】图Ⅰ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由于产生的4个子细胞体积相等,所以是精原细胞,A错误;Ⅱ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分离,因此图Ⅱ表示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图中看出,形成的四个子细胞的大小相同,图Ⅲ可能是4个精细胞,C错误;由于a、b和c、d分别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而来,因此a和b的染色体组成相同,c和d的染色体组成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会发生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7.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形成配子多样性

B.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形成配子多样性

C.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导致的基因重组形成合子多样性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B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是形成合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但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8.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D.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RNA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来的遗传因子一词,但并没有发现基因,故A错误;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没有证明DNA转化因子,故B错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同时提出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故C正确;逆转录和RNA复制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不属于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DNA的结构和中心法则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也有35S标记

B.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离心,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D.用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分别给小白鼠注射,小鼠均不死亡

【答案】D

【解析】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中不含35S标记,A错误;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RNA是遗传物质,B错误;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C正确;R型细菌无毒,加热杀伤的S型细菌没有侵染能力,因此用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分别给小白鼠注射,小鼠均不死亡,D正确。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链RNA不会含氢键

B.t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C.含有A-T碱基对的双链结构不一定是DNA

D.某基因缺失126个碱基对,编码出的蛋白质少了42个氨基酸,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三叶草型的mRNA含有氢键,A错误;t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一定能决定一个氨基酸,只有位于反密码子位置的三个碱基才能决定一个氨基酸,B错误;DNA分子在转录时会出现T-A碱基对的双链结构,但此双链不是DNA,C正确;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11.下列不属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证据的是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有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都会发生自由组合

B.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C.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D.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答案】A

【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发生自由组合,A错误;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B正确;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C正确;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D正确。

12.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b、C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黑色素。

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下图所示,现有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A.1/64B.8/64C.27/64D.9/64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图可知,基因型A-bbC-的个体能将无色物质转化成黑色素。

因此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3/4×1/4×3/4=9/64,故选D。

13.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的含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A.能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表现

B.能在蛋白质合成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位置

C.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D.能转录一种mRNA

【答案】B

【解析】基因能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具体表现,A正确;基因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不仅仅是决定蛋白质中一种氨基酸的位置,B错误;一个基因上有很多个碱基,能转录形成mRNA,一个氨基酸是由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直接决定的,因此一个基因并不只是控制一个氨基酸,可以控制狠多个氨基酸,C错误;基因能转录一种信使RNA,从而将遗传信息传递到信使RNA上,D正确。

14.下列有关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及遗传定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F2的3:

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B.让F1(Aa)连续自交三代后,形成的F4中杂合子占1/8

C.F1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测交实验最终证实了孟德尔遗传定律成立

D.孟德尔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F2的3:

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正确;让F1(Aa)连续自交三代后,形成的F4中杂合子占(1/2)3,=1/8,B正确;F1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测交实验最终证实了孟德尔遗传定律成立,C正确;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15.南瓜果实的黄色和白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①②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

B.由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C.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

3

D.P中白果的基因型是aa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①可知黄果如为显性则为杂合,再结合②可知黄果为隐性,A正确。

由③出现性状分离可知白果是显性性状,B正确。

P中白果基因型为Aa,F1中黄果(aa)占1/2;白果(Aa)也占1/2,F1中黄果自交得到的F2全部是黄果,F1中的白果自交得到F2中,黄果:

白果=1:

3,所以F2中黄果与白果理论比例是(1/2+1/2×1/4):

(1/2×3/4)=5:

3,C正确。

P中白果基因型是Aa,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判断能力及计算能力。

1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B.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C.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A

【解析】基因重组是原有的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数目变异只会改变基因数目,二者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若不发生在基因内部,就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也就不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基因突变,只能观察到染色体变异,C错误;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17.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

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图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甲和乙都发生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图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了交叉互换,也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甲图中部分基因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B错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乙图的易位现象,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增添,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是结构变异,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区分交叉互换和易位,注意两者对象的不同,交叉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而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

18.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现状,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

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答案】D

【解析】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不同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B错误;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同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D正确.

【考点定位】杂交育种

【名师点睛】对于“杂交育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原理:

基因重组;

2、优点:

能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即“集优”.

3、适用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4、过程:

杂交→自交→筛选、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19.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从而产生新的物种

B.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时,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C.单倍体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答案】D

【解析】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从而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时,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参与,B错误;由于单倍体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所以单倍体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而不是萌发的种子,C错误;诱变育种可发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D正确。

20.将两个抗花叶病基因H导入大豆(2n=40),筛选出两个H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花叶病植株A(每个H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植株A自交,子代中抗花叶病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

取植株A上的某部位一个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

用荧光分子检测H基因(只要是H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获得植株A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B.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

D.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获得植株A是基因工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说明细胞中不含H,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正确;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1个H,则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故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20,C错误;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2个H,则明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而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才会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

21.下列关于限制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尤其在微生物细胞中分布最多

B.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

C.限制酶能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D.限制酶的作用只是用来提取目的基因

【答案】D

【解析】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而来,在微生物细胞中分布最多,A正确;限制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B、C正确;限制酶除了可以用来提取目的基因,还用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D错误。

2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三倍体个体

③可通过羊水检测、B超检查、DNA测序分析等基因诊断手段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④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 

⑤成功改造过造血干细胞,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的某女性血友病患者与正常男性结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

A.二项B.三项C.四项  D.五项

【答案】A

【解析】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①错误;②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②错误;③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突变的结果,可以对胎儿的DNA测序分析,是基因诊断,可以利用B超检查脏腑及组织病变,可以通过检测脱落的胎儿细胞及DNA情况,但二者不是基因诊断,③错误;④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④正确;⑤成功改造过造血干细胞,生殖细胞没有改造,其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所以其后代仍会遗传来自女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故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⑤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名师点睛】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突变的结果,可以对胎儿的DNA测序分析,是基因诊断,可以利用B超检查脏腑及组织病变,可以通过检测脱落的胎儿细胞及DNA情况,但二者不是基因诊断。

23.下图是某遗传病的家系图,II2的致病基因位于1对染色体上,II3和II6的致病基因位于另1对染色体,这2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II2不含II3的致病基因,II3不含II2的致病基因。

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I3和II6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II2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3不患病的原因是无来自父亲的致病基因

C.若II2与II3生育了1个先天聋哑女孩,该女孩的1条X染色体长臂缺失,则该X染色体来自母亲

D.若II2所患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2与某相同基因型的人婚配,则子女患先天聋哑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分析系谱图:

图中表现正常的Ⅰ1和Ⅰ2生了一个患病的Ⅱ2,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是不能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图中表现正常的Ⅰ3和Ⅰ4生了患病的Ⅱ3,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于Ⅰ3和Ⅰ4正常,生下患病的Ⅱ3和Ⅱ6,说明此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Ⅱ3父亲正常,说明该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若II2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2一定会遗传父亲的致病基因,B错误;若II2与II3生育了1个先天聋哑女孩,该女孩的1条X染色体长臂缺失,说明II2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来自母亲的XA的基因没有表现出来,C正确;若Ⅱ2所患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与基因型相同的人婚配,子女患病的基因型为aa__或__bb,概率=1/4+1/4−1/16=7/16,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遗传系谱图,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作出一定的计算。

24.下列有关事项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而不是23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其原因是X与Y染色体上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B.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C.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

D.某些生物称作二倍体的原因是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由于X与Y染色体上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即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A正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组合机会增多,即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二倍体生物不仅是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而且要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如果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尽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也属于单倍体,D错误。

25.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A.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B.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答案】A

【解析】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