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814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草原的资料.docx

关于草原的资料

关于草原的资料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

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而木本植物无法广泛生长。

  世界草原分布

  在欧亚大陆,草原植被西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往东延伸,经罗马尼亚、原苏联、蒙古,直达我国境内,形成世界最宽广的草原带。

在北美洲,自北方,由南罗斯咯撤河开始,沿经度方向,直达雷达河畔,形成南北走向的草原带。

在南半球,因为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草原面积不及北半球大,而且比较零星,带状分布不明显。

在南美洲,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及乌拉圭境内;在非洲,主要分布在南部,但面积很小。

  人工种草

  中国草原牧场在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枯草期,也是草原生产的劣势期。

发展人工种草,可以弥补天然草场枯草期产量低下的不足。

实验证明,适合大面积栽种的良种牧草,北方有紫苜蓿、披碱草、老芒麦、羊草、无芒雀麦、红豆草等;南方有红三叶、白三叶、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

人工种草可以使载畜量提高3~10倍,由~公顷草场养一只羊,提高到~公顷草场养一只羊。

  草场的灌溉

  中国的草原大都处于干旱地区,牧草因缺水而枯死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灌溉是改良草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976~1978年,新疆天山北坡山地草原进行适当灌溉以后,使草层高度由15~17cm增加到60~80cm,覆盖度由50%提高到100%;同时,灌溉后植物种类组成也发生了变化,豆科牧草由%增加到%,杂草明显减少。

  草场的灌溉大多采用自流漫灌的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进行较为细致的畦灌和沟灌。

喷灌则是更为先进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并且节约水资源。

  草场的鼠虫害及其防治

  中国草原上栖息着170多种啮齿目动物,形成鼠害的常见种类有80多种,如田鼠、鼢鼠、黄鼠、沙鼠、旱獭等。

这些害鼠的繁殖能力很强,能够大量啃食牧草,挖掘洞穴,破坏植被。

发生中等程度鼠害的草场,一般每公顷有害鼠100~300只;鼠害非常严重的草场,每公顷有害鼠1000~2000只,使草场上鼠洞遍地,千疮百孔,失去放牧利用价值。

中国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场鼠害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都在2×107hm2以上。

  中国草原上的虫害以各种蝗虫、草原毛虫、草地螟、草原叶甲虫等为主要害虫。

其中蝗虫多发生在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区草原上,分布范围较广。

草原毛虫大多发生在青海、西藏、甘南、川西北青藏高原牧区。

发生虫害的草场,有50%~80%的牧草被害虫吃掉,虫害严重时能将地表牧草全部吃光。

中国草原虫害很严重,每年约有5×106hm2草场发生虫害,需要采取人工防治措施。

  中国草原灭鼠治虫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全国草场灭鼠治虫的防治面积每年约为350万公顷,相当于鼠虫害发生面积的20%~30%,使草原蝗虫灾害得到控制,减缓了草原鼠害蔓延的势头。

另外,为了减少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物防治的面积每年都以5%~10%的速率增加。

1995年,全国草场生物防治面积占总防治面积的40%。

  草原起源

  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导致木本植物无法广泛生长。

草原源于全球气候干冷期(出现在新生代),与它们常混进的莽原、沙漠、灌丛地相似。

其实,禾草科本身(早熟禾科和禾本科)在新生代早期才进化完成。

草原最早出现的日期因地而异。

在多个地区,可在新生代化石中发现一系列植被类型,当时的气候逐步变迁。

如在过去5,000万年里,澳大利亚中部热带雨林接续被莽原、草原,最后是沙漠所取代。

在某些地方,草原扩展到接近现代规模的情况仅出现于200万年前极度干冷时期,在北方温带区称为“冰期”。

  草原与相关植被类型之间通常会出现一种动态平衡。

有时候,干旱、火灾或密集放牧的时段有利于草原形成,其他时候,湿季和没有重大干扰时有利于木本植被生长。

这些因素在频率和严重性方面的改变可造成植被类型整个的转变。

  其他草原类型出现于太冷而乔木无法生长的地方,也就是高山或高处林木线以上。

南半球湿冷部分的典型草原是丛生草原,以丛生或群集的禾草为主,这些禾草发展出盘根错结的根茎草垫,让植被有高低不平的外表。

丛生草原出现于不同的纬度。

在热带,丛生草原见于某些高山的林木线上方,如在新几内亚和东非洲。

在南极海的较高纬度区,丛生草原形成亚南极群岛的植被。

丛生草原也是新西兰寒冷地区和南美洲最南端的典型植被。

  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草原都起于与气候相关的环境。

木本植物可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在某些地区生长,禾草便大肆蔓延。

原因之一是季节性泛滥或浸水,使季节明显的亚热带部分地区和其他地方较小地区产生并维持大型草原。

季节性泛滥亚热带草原最佳的例子之一是巴西马托格罗索(MatoGrosso)的潘特纳尔(Pantanal)。

在140,000平方公里(54,000平方哩)的地区,草原在一年的一半时间里扩张,水浅的湿地在另外一半时间里扩张,小片林地限于湿季没有泛滥的矮岗。

在气候适合森林生长的其他许多地方,不肥沃或很浅的土壤可让乔木无法生长,导致草原发展起来。

  由气候干旱所造成的最大片天然草原区可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热带草原通常位于沙漠和热带森林之间,温带草原通常位于沙漠和温带森林之间。

热带草原与稀树草原(savanna)出现于相同地区,这两个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见仁见智,视乔木多少而定。

同样地,温带草原可能散布着一些灌木或乔木,在接近灌丛地或温带森林的地方出现时,界线可能较模糊。

  热带草原主要见于东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Sahel),还有澳大利亚。

温带草原主要出现北美洲、阿根廷和横跨乌克兰到中国的一条宽大区带,但在这些地区草原大致已因农业活动而大幅改观。

  许多原本被视为天然的草原如今被认定是先前生长于边陲干燥气候的森林,因早期人类的干扰使它们转化。

例如,人们相信:

新西兰南岛东部几乎整个大型低地草原是18世纪欧洲开垦前800里由玻里尼西亚人(新西兰最早的殖民者)焚烧所造成的。

  半天然的草原可能出现在那些以前为了耕种而清除木本植被但后被废弃的地方,因一再焚烧或放牧使原本的植被无法复原。

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这些类型的草原可能非常密集,如东非洲以象草(Pennisetumpurpureum)为主的草原,或如新几内亚以沼芒草(Miscanthusfloridulus)为主的草原,这两处的草皆可长至3米(尺0高)。

  各地草原的面积和特点一部分可能决定于草原与人类交互影响的漫长历史,尤其是透过火这个媒介物。

  中国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

  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

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里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

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

草地中星落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连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草地游览内容丰富,可赏草地风光,听牧歌悠扬,可垂钓黄河鱼野炊,可骑马驰骋草原,可观梅花鹿牧场,可去黄河九曲第一弯揽胜,可住帐篷宾馆,可去森林采撷野菇,也可去寺庙参观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

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一℃。

  若尔盖大草原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形成了山水秀丽、景色迷人的草原风光。

著名的草原有热尔坝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红原草原几处。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风,北聆百灵庙的铃声,因清王朝赐名的“普会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

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

羊、马、牛、驼,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驰,或漫游,象彩霞在天际飘动,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玛瑙,落在银链般的希拉穆仁河两岸。

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将会捧出鲜洁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风味将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位于河北省涞源盆地和蔚县盆地之间,涞源县城西北26公里。

分南北两块,中间由一道山梁相连,总面积29平方公里,分别隶属于蔚县、涞源县、灵丘县。

草原在一个巨大的平顶山的山顶,海拔2158米,山体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顶面积却达万亩,坦荡如砥,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习习凉风吹碧海花浪,朵朵白云抚地游走,可“手摸白云天,脚踏花草地”。

  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辖世界著名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宝库之称的大兴安岭于一体,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同蒙古国交界。

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1723公里。

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啼晨报晓的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呼伦贝尔盟总人口万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

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等35个民族在这里和睦聚居,这里的许多少数民族仍继承和保留着各自的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

浩瀚森林覆盖着的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于中部,成为呼伦贝尔东西部的天然分界线。

东侧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侧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未受污染,被称之为“绿色净土”,也被人誉之为“北国碧玉”。

以牧草为主的植物多达1300余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观。

大兴安岭林海无边无际,风姿隽秀。

地面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栖息着400多种兽类和禽类。

地下则蕴藏着40余种矿产。

新世纪的呼伦贝尔,无论无垠绿土,还是碧水蓝天;无论胡马长嘶,还是雪漫河山。

它都浑然天成,到这里旅游度假,您会发出“天上人间”的感叹,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呼伦贝尔草原评语

  最为纯净的草原,波涛汹涌的绿成就了内蒙古草原最为绚丽的风光。

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像是一块天工织就的绿色巨毯。

步行其上,那种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非常美妙,令人陶醉其中。

纵横交错的河流,九曲回环,构成了独特的绚丽画卷,使浩瀚无垠的草原平添了温柔委婉的气息。

  伊犁草原

  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还是后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

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逶迤千里,生机无限。

那拉提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东部,即新源县那拉提镇镜内。

那拉提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处楚鲁特山北坡,发育于第3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

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

  缘山脚冲沟深切,河道交错,森林茂密。

那拉提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载畜量很高。

在历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称。

这里也是巩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场。

  那拉提草原系亚高山草甸植物。

中生杂草与禾草构成植株高达50-60厘米,覆盖度可达75-90%。

仲春时节,草高花旺,碧茵似锦,极为美丽。

这里还生长着茂盛的细茎鸢尾群系山地草甸。

  伊犁草原评语

  区别于内蒙古大草原的广阔胸怀,伊犁草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倔强,不惧荒漠,不惧雪峰,山上山下俱成草原,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她的美是一种神奇的美,性格的美。

卓尔不群是她的气质,秀美绝伦是她的外表。

  锡林郭勒草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万公顷,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

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类型独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

区内已发现有种子植物74科、299属、658种,苔藓植物73种,大型真菌46种,其中药用植物426种,优良牧草116种。

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区系特点,哺乳动物有黄羊、狼、狐等33种,鸟类有76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鹳、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草原雕、黄羊等21种。

本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占有重要的空间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锡林郭勒大草原评语

  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草原,无法用语言可以形容和表达的草原,亲身感受也无法感知的草原。

草原旅游资源之丰富、草原类型之完整只能用“震撼”来形容!

它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它的美与对我们的震撼已让我们心服口服。

  鄂尔多斯大草原

  鄂尔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

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

鄂尔多斯草原,正是镶嵌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XX年,内蒙古宏胜达建筑公司着手调研、策划、论证,准备兴建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经杭锦旗及锡尼镇人民政府批准,XX年3月开始正式兴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运营,短短两年,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不仅已经成为响誉中外的特色旅游景区,并且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限福音。

到目前为止,该景区用于牧民补贴、征地、修路、大本营建设及配套设施、广告宣传、旅游促销、员工培训等共投入资金XX多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企业自筹。

鄂尔多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传说和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誉满全球。

鄂尔多斯草原以其宽阔的胸怀、一望无际的自然属性和蓝天。

绿草、白云、羊群的优美意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鄂尔多斯草原的真实写照。

  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地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距杭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锡尼镇9公里。

东距世珍日旅游区70公里,北距夜鸣沙旅游区80公里,自然形成黄金旅游一条线。

这里被银川市、乌海市、临河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所拥抱。

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由一个蒙古大营和100多个蒙古包组成的蒙古包群:

设计独特,别具一格。

按功能区划分为歌舞表演、餐饮娱乐区,住宿休息区、骑马射箭动动区、洽谈会务区、庙宇、敖包祭祀区、体验蒙古民族风俗休闲区等;景区日接待能力上千人,过夜留宿接待力300余人。

天时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优质服务,使鄂尔多斯的发展象翱翔的雄鹰、腾飞的骏马!

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永远张开热情豪放的臂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这里所说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边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来汉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寻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区。

笔者在XX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为康定取了一个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门,进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遥远。

自汉朝起,茶叶和马匹就是汉藏地区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线是:

成都→临邛(今邛崃)→雅安→严道(今荥经)→翻过大相岭至旄牛县(今汉源县)渡过大渡河到达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桥一带),然后从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尔,这就是世所闻名的茶马互市,其所经道路被史家和学者命名为茶马古道,为这一道路命名的是云南学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时间重走了茶马古道。

  沿古道行进是一件颇有历史意义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于山中被弃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两边虽相隔数十千米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气候,很多时候东面阴雨绵绵而二郎山以西却是丽日晴天。

如果要深入体验康藏文化与风情,那最好是去到关外,所谓关外是康巴人对于自然地理的一个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过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关外。

关外是更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辽阔,雪山高耸,牧歌悠扬,蓝天下是盛开的喜悦的心灵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体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汉族外,其余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

藏族在形成过程中历经数百年的岁月,至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藏族人们也就是在那时成为一个有共同文字与信仰的民族。

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但由于山高路险加上当时各部族与种姓间有一些土著语言,因而在藏语发音上有很大区别,故而依据方言的不同,藏族分为拉萨方言区、安多方言区和康方言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属于康方言区。

康方言区的人自称康巴,方言里的意思与汉语的人大致相同。

民间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话:

“康巴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

”走进川西高原将会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带着雪山草地的气息由北向南流淌。

由青藏高原山脉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们一般将这一地带称作横断山区。

关于横断山区我会在地理一节中会作专门讲述。

地理与气候原因促成了这一方土地独特的景观和复杂的高原气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实写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

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

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

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那曲地区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至-℃,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间,是干旱的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是青藏公路的必经之路,又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藏历6月)举办的赛马节是藏北草原的盛会,届时,旅游观光的游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贩等云集此处。

旅游者可以领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风光、节日气氛和民族风情,还可以参观游览藏北名寺孝登寺。

在那曲地区境内,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无人区,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栖息着野牦牛、藏羚、野驴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

藏北宰湖纳木错位于拉萨市的当雄与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每年都有许多前来转湖的游客和信徒。

  那曲镇是被西藏列为开放的旅游区之一。

每年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此举行,观光群众、各业商贩、嘉宾游客纷纷云集而来。

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色织就的锦缎画,旅游者都会在这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当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

祁连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岭和谷地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

爱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形成的冰川达2859条,总面积平方公里。

冰雪融化成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源头。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赖以自下而上的命脉,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威、张掖两地区和金昌市部分地区,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2653000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草原植被。

区内有高等植物1044种,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是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以及零星的山杨和桦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叶锦鸡儿、吉拉柳等。

林地面积约11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较低,但是在整个干旱区域内,却显得异常重要和珍贵。

正是由于祁连山森林的存在,才使得冰川融水及降雨蓄存下来,缓慢地补给江河,起了调节径流、削减山洪、保证年径流量相对稳定的作用。

对水源林的重要作用,古人早有清楚的认识,把它概括为“雪山千仞,松杉万本,保持水土,涵源吐流”。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有兽类58种,鸟类140多种,两栖、爬行类13种。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野驴、野牦牛、盘羊、雪豹、斑尾榛鸡等几十种。

这里还是中国珍贵药用动植物麝的重要产地之一。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自然生境和动植物区系,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祁连山草原评语

  最具风韵的草原,山峰、峡谷、冰川、森林以及鲜为人知的祁连石林构成了祁连山草原别具一格的风情。

巍峨的雪峰捧起洁白的哈达,广袤的草原铺展开千里碧毯,冰与绿超乎寻常的景象,激荡出勾魂摄魄的画面。

  甘南草原

  甘南草原评语甘南的诱惑不只来自草原,更在于那浓郁的藏族风情。

蓝天与草原呼应,牧民与牛羊相伴,心灵与佛国相依,地域风情与美景同是诱惑。

没有哪个地方去过还想去,不仅是为看景,因为心灵保持得如此纯净古朴,信仰保持得如此虔诚率真,惟有甘南香巴拉--神仙居住的地方。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草原评语:

瑰丽、玄妙、粗犷塞北谱写的江南速笔。

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风味。

平坦而又柔软的天然绿茵场,置身其中,犹如亲临大海。

仰天望去,云在走、鸟在飞;闭眼聆听,河水在流淌、羊群在合唱,那已经不是一种声音,而是大自然在创作。

蓝天白云,丹枫秋叶、春花雪域,迢迢之水,一切于其广阔的胸膛上尽情演绎纯粹的草原原生态。

  动植物

  在欧洲人殖民前的北美洲,草原遍布陆地一大片地方,从西部的洛杉矶山脉到东部的落叶林。

在这片广阔地区里,仅有零星小片保留在略似原先状态的环境下。

最大中心区由混合草原组成,以针茅属(Stipa)、冰草属(Agropyron)、格兰马草属(Bouteloua)、Koeleria属几个禾草种类为主。

北方混合草原被羊茅属(Festuca)和异燕麦属(Helictotrichon)草原取代,在西方被格兰马草(Boutelouagracilis)和野牛草(Buchloedactyloides)的短草草原取代,在东方被大须芒草(Andropogongerardii)和小须芒草(A.scoparium)的长草草原取代。

通常没有乔木和灌木,但有许多不同的草本植物与禾草一起出现。

  北美洲草原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包括野牛和叉角羚羊,其典型捕食者为灰狼。

兔、野兔的几个种和獾很普遍,许多小型穴居啮齿动物亦然。

在无脊椎动物中,蚱蜢一直是特别重要的。

典型情况下,草原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超过大得多且较显眼的脊椎动物的总生物量,只有包含着大量的家畜的地区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