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699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体验”。

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

《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

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

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温儒敏教师谈到古诗的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不必在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

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的兴趣。

遇到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基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有关草原的视频及歌曲。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

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

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

(板书:

山)来不及下山了。

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

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

(板书:

寺,学生识记“寺”字)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

(板书:

夜宿,理解“宿”的意思——住。

)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

请你说说:

“夜宿山寺”的意思。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倾听的意识。

诗歌的题目平、翘舌音结合,读起来有些拗口,在教学“宿、寺”两个生字时,读准字音与理解字义并举,使学生读准诗题,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师生合作,读出这首五言诗的独特节奏。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境。

(一)学习第一、二行。

1.随文溯源学习“危”

字,知道“危”的本义是表示人在山巅或高崖,站在高处而恐惧。

引申为恐惧,又引申为高。

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2.体会“楼高”。

(1)同桌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了楼之高。

①高百尺。

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

结合李白其他诗句“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理解并指导朗读,将“高”字读得响亮,突出“楼很高”的感觉。

②摘星辰。

想象说话。

③指导朗读。

想象摘星辰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④小结:

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形象地表现出楼之高。

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

有感情朗读诗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

1.教师引导:

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来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出示三、四行,学习“惊、恐”,读准后鼻音,理解字意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

李白诗歌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里面住着很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高声语”“天上人”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三)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问答读。

师:

看这寺庙里的高楼,多高啊!

  生:

危楼高百尺。

  师:

甚至高到什么程度?

  生:

手可摘星辰。

  师:

安静的夜晚,繁星满天,站在这样的高楼上,诗人有什么感受?

  

生:

不敢高声语。

  师:

为什么?

 生:

恐惊天上人。

2.师生承接读。

师:

危楼——生:

高百尺,师:

手可——生:

摘星辰。

师:

不敢——生:

高声语,师:

恐惊——生:

天上人。

3.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4.学生加动作表演读,学生评价,师相机点评。

  

5.看课文插图背诵。

6.播放古筝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

师生这样合作读虽简单,但一直在变换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保持了诗的整体性,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了诗意,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本身蕴含的音韵之美。

四、小结。

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中所见,大胆想象,把一座百尺高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板书)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与众不同,情趣盎然。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危、惊、敢”整体观察。

2.出示“危”,看清结构(半包围),强调第二笔是横钩,第五笔是横折钩。

教师范写后,学生观察并书空。

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4.运用规律,独立练习写字。

看清位置,找准重点——名学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5.反馈评价:

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字例,纠正;学生再次连写。

【设计意图:

师生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六、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写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业:

1.背诵《夜宿山寺》,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的意思。

2.诵读《登飞来峰》,一边读一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百尺,

摘星辰。

楼高不敢语,

惊天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近草原。

1.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谈感受。

2.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时期在敕勒川生活的是游牧民族刺勒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

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准平舌音“似、苍”,特殊读音“见”,指导“见”是出现、显露的意思。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教师示范读带读;师生合作读。

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

三、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1.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辽阔的天空,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诗中哪几行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出示: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学生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课件了解“敕勒川,阴山”的位置,体会“穹庐、笼盖”的意思。

川指平地,敕勒川是这个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朗读时,让学生用手势磨坊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

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自由读后两行诗。

(1)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苍苍、茫茫”,诵读体会。

天苍苍:

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

头发拜拜的;松柏苍苍:

松柏绿绿的。

野茫茫:

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

大海无边无际;云海茫茫:

云雾浓厚看不清。

(2)反复诵读。

(3)出示:

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闭目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感受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色,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

3.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承接读。

(2)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师: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生:

敕勒川,阴山下,

师: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生: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师: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生:

天苍苍,野茫茫,

师: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生:

风吹草低见牛羊。

(3)看课文插图背诵。

(4)播放马头琴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乐曲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法、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陶冶情操,触摸到古诗那悠远、空灵的意境。

四、延伸阅读老舍写的《草原》片段。

【设计意图: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将名家老舍对草原的描写链接诵读,使《敕勒歌》的内涵丰厚起来。

五、指导书写“阴、似、野、苍、忙、茫。

 

作业:

1.背诵《敕勒歌》,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意思。

2.把自己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古诗抄写在上面。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草原(节选)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外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钩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