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694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45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第一轮化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化学基本知识

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化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如:

如何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如何储存和使用化肥、正确认识吸烟的危害等。

(2)化学指导我们合理利用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

化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海水淡化,还能将污染的水净化后重新使用。

解决人类面临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

利用化学知识研究出防止或延缓钢铁腐蚀的方法。

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化学科学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

用化学方法对大气进行监测和污染防治,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变废为宝。

(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新科学技术需要各种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这都有赖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化学科学在合成各种药物、消灭传染病和延长寿命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化学科学的发展,制造出了用于远距离、大容量输送信息的光导纤维;应用太阳能发电、开发洁净能源也都需要化学的支持。

2.化学研究些什么

(1)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②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③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这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两种主要类型。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变化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伴随能量的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物质的外形或状态等发生改变

实例

蜡烛燃烧、铁钉生锈、食物腐烂等

铁熔化成铁水、水结成冰、矿石粉碎等

根本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

a.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不能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现象,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判断物质的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如灯泡通电发热、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从微观角度来看,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只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则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分子。

b.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有蜡烛熔化和蜡烛形状的改变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像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形状变化等都只发生物理变化而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②物质性质和化学性质

a.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b.区别:

是否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注意:

物理性质一般可以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者可以用仪器测知,比如:

纯净的水我们一看就知道是无色的,用鼻子闻一闻就可以知道有没有气味;比如:

某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我们可以用密度计测一下,这些都是不用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知道的。

而化学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不能表现出来,比如:

我们都知道蜡烛可以燃烧,但是它可以燃烧这个性质只有在蜡烛燃烧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而蜡烛没燃烧的时候就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是化学性质。

③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许多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变化表现出来。

在物质性质的描述中一般用“可以”、“易”、“能”、“具有”、“会”等词语表达。

通过对物质变化的描述,可以得出物质的性质。

如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可以得到铁丝有能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

总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体现物质的性质。

(1)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①实验室药品取用原则:

a.“三不”原则:

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可用“招气入鼻法”);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b.节约原则:

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

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即可。

c.处理原则: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及防护: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注意安全。

若有酸液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再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碱液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涂上硼酸溶液;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③实验仪器

a.试管:

主要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或发生反应的仪器,也可用于收集少量气体。

1.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外壁干燥时,可直接加热,但不能骤热骤冷。

2.用试管加热固体时,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用试管夹或者铁夹固定时,要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入并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离管口1/3的部位)。

b.酒精灯:

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器具。

1.酒精灯所盛酒精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2.加热时要用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不能将灯芯与玻璃仪器接触。

3.加热完毕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酒精灯不用时,应盖上灯帽,以免酒精挥发,若在灯芯上留有水分,则使下一次不易点燃或燃烧不好。

4.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当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应使用漏斗添加。

5.使用时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6.如果遇到燃着的酒精灯翻倒,酒精外溢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火焰,不能用水冲,防止火势蔓延。

c.托盘天平:

用于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

1.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g。

2.称量前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调节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对于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等),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

4.称量时候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5.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把天平调节平衡后,直接把砝码和游码调整到要称取的质量,然后再加药品,通过添加药品来调节天平平衡。

6.取用砝码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手拿放,应该用镊子夹取,以防止砝码受腐蚀而导致称量不准。

d.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的仪器。

1.量筒一般可精确到0.1mL。

2.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所选取量筒的容积应该等于或略大于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这样可以减少误差;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至接近刻度线,然后用胶头滴管向量筒中逐滴添加液体至刻度线。

3.量筒读数应该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在量取液体时,若俯视量筒,则读出的数据大于实际液体的体积,即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

若仰视量筒,则读出的数据小于实际液体的体积,即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

4.量筒不能加热,不能量取温度较高的液体,也不能作为化学反应和配置溶液的容器。

5.量筒没有零刻度线,如:

100mL的量筒最小刻度为10mL。

e.胶头滴管:

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试剂的一种仪器。

1.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先捏紧胶头滴管的胶头,赶出滴管中的空气,然后再伸进试剂瓶中吸取。

2.胶头滴管取液后,应保持橡胶胶头在上,以免药液进入胶头并腐蚀胶头。

3.向容器中滴加试剂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以免污染胶头滴管而进一步污染试剂瓶内的药品;(以上三步可以简记为:

“吸液无气泡、移液不触胶、滴液不碰壁”)

4.胶头滴管用完后应立即清洗,放入一洗净的小烧杯或小试管中。

滴瓶上的滴管用完不必清洗。

f.常见的化学仪器分类:

1.磨砂的玻璃仪器:

集气瓶(瓶口上表面磨砂)、试剂瓶(瓶口内侧及瓶塞磨砂)、滴瓶(瓶口内侧及胶头滴管外侧磨砂)。

2.不能加热的玻璃仪器:

量筒、表面皿、集气瓶、试剂瓶、漏斗、水槽等。

3.用于给液体加热的仪器:

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烧瓶、蒸发皿等。

4.用于给固体加热的仪器:

试管、坩埚等。

5.带刻度的仪器:

量筒、烧杯、托盘天平等。

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a.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见光易分解的药品一般放在棕色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盛有强碱性溶液的试剂瓶一般用橡皮塞代替玻璃塞。

2.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者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操作要领是:

“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中时,先把容器平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让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滑入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往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时,一般使用药匙或者纸槽,操作要领是:

“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药品放入容器中时,为避免药品沾到容器口和容器壁上,先把容器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者纸槽)小心地送到容器底部,然后使容器慢慢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4.取用较大量液体时,可以用倾倒法,操作要领是:

“取下瓶塞倒着放,标签朝手挨着倒,用完盖紧原处放”(取下瓶塞,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标签一定要向着手心,缓慢地倒入液体,倒完液体后,应将试剂瓶口在试管口刮一下,以防残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来腐蚀标签。

取完液体后的试剂瓶应立即盖紧瓶塞,标签向外并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5.取用少量的液体,可以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一般用量筒量取。

b.物质的加热

1.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外壁的水擦干;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炸裂。

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给试管加热时,应先均匀受热,然后再用外焰集中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

4.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加热时要不断地沿试管平行的方向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c.蒸发

操作注意事项:

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

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免固体因受热而进溅出来;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d.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振荡时,腕部用力,让容器的底部左右甩动;用试管刷刷洗;再用水冲洗。

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可用少量热的纯碱溶液或用试管刷蘸取洗衣粉刷洗,然后再用水冲洗。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即形成一层均匀的透明水膜),则表明仪器已经洗涤干净。

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

e.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检验如图1—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插入到水中,用手或热毛巾捂住容器的外壁,发现放在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热毛巾,玻璃导管里有一段水柱,稍停片刻水柱不回落,则可判断装置气密性良好。

2.检验如图1—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一:

塞紧橡皮塞,夹紧弹簧夹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漏斗中与锥形瓶中存在液面差且保持稳定并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

方法二:

如图1—3所示,塞紧橡皮塞,用一针筒连接导管,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和锥形瓶内的水面相平,停止加水后,当缓慢拉活塞时,观察漏斗下端口产生了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当缓慢推活塞时,观察漏斗内的水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水面,夹紧弹簧夹,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差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

(2)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为了认识某种物质,探究其化学性质,我们常常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进行科学探究,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收集证据一解释与结论一反思与评价一表达与交流。

(3)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

为了便于研究和描述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元素和物质。

人们还使用物质的化学式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如水的化学式为H2O,高锰酸钾的化学式为KMnO4等。

(4)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在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或是借助仪器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实验现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①变化前:

物质的名称、颜色、状态和气味等。

②变化过程中:

变化的条件(如加热、点燃、通电等)、变化的现象(如物质颜色、状态等现象的改变,以及光、热、气体、沉淀的产生等)。

③变化后:

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名称等。

观察实验时,应该及时、准确地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不要错误地描述或是片面地描述;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因为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反应时的表面现象,如: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描述为: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就是错误的。

正确的描述应该为: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含量第二位的气体是氧气,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2)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保持相对稳定,动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动植物的腐烂、钢铁的锈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是绿色植物在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会放出大量氧气。

实验证明植物放出的氧气的总量比它呼吸时需要的氧气的量多20倍左右,这就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保持相对平衡的原因。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学燃料的利用成倍增长,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增多,空气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成分主要是占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及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不变。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主要是利用物质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通过测定空气减少的体积可得到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根据上面的原理可进行的实验方法很多,但对可燃物的选择还要注意:

可燃物必须能消耗氧气,而且与氧气反应后不能生成气体成分;可燃物不能与氮气反应(一般选择红磷、白磷、铜等固体)。

方法一:

通过测量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得到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2)实验现象:

①点燃红磷后,打开弹簧夹前,观察到红磷燃烧,发出黄

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

②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白烟消失,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③等反应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发现其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有氧气,剩余的气体基本上都是氮气。

(3)化学原理:

4P+5O2点燃2P2O5,利用磷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密闭容器中氧气被消耗,气体的量减小引起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是反应中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镁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在空气中能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反应,因此不能代替红磷做实验。

其他类似装置,如图2—1—2所示:

图2—1—2图2—1—3

方法二:

通过刻度的变化,测量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

(1)实验装置如图2—1—3所示,活塞在5刻度处。

说明:

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着火点很低的白磷能够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而燃烧;另外,还可以用物质与水反应或物质溶解后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方式来提供热量(如向烧杯中的水中放入适量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或浓硫酸等)。

(2)实验现象:

①微热后,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活塞向有移动。

②冷却到室温后,活塞停在4刻度处。

(3)其他类似装置,如图2—1—4所示:

在一密闭玻璃管内放一绕成螺旋状的铜丝,用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铜丝加热,并不断地推拉玻璃管两端的注射器,让该密闭装置内的氧气全部与铜发生反应,观测反应前后两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的变化,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2—1—4

3.混合物和纯净物

⑴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这些物质只是简单地混到了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⑵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⑶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其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如生铁与钢的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比钢高),导致生铁硬而脆,而钢既硬又有韧性。

因此,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必须用纯净物。

⑷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出来。

如氧气可表示为O2;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因而不能用化学式来表示。

⑸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例如:

电子行业中,用来制造晶体管和集成块的原料——高纯硅的纯度达到了99.999999999%;上海天原化工厂生产的液氯(液态的氯气),其纯度达到了97.6%,在化工生产中,这种液氯就可以看作是纯净物。

4.氮气和稀有气体

⑴氮气

①物理性质:

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用途:

a.由于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通常用做保护气。

用氮气做灯泡的填充气(如果灯泡中含有空气,则钨丝就容易被氧化而烧断;如果被抽成真空,钨丝就容易汽化而消失。

在实际应用中,灯泡中的填充气主要是除去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的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混合气。

b.液态氮气用于医疗手术(液态氮气的沸点是零下196℃,因此,液氮能够营造低温环境,具有冷冻细胞、杀伤病灶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等作用)。

c.用氮气做粮食和蔬菜贮藏的保护气(隔绝氧气,抑制呼吸作用,保持食品新鲜)。

d.用氮气制氮肥(人工固氮,工业制氨气:

N2+3H2

2NH3)。

⑵稀有气体(混合物)

①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这些气体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跟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例如:

人们已经制取了二氟化氙、四氟化氙等含氙的化合物。

③稀有气体的用途:

a.工业生产中作为保护气。

b.有些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氖灯:

红光灯,透雾性强;氙灯:

发光强度高)。

c.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不会发生爆炸。

d.用氦气代替氮气跟氧气混合制成的“人造空气”供潜水员呼吸,不会发生“气塞症”。

e.医学上用氙气做麻醉剂。

5.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污染的产生及危害

①空气污染的产生:

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长期以来少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的污染;但近100多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造成了空气污染。

②空气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物

a.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

b.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有粉尘(如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烟、沙尘等可吸入颗粒物);气体污染物有含硫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含碳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等);含氮的污染物(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含氯的污染物(如氟氯烃等)。

③空气污染的危害

a.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紫外线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线辐射。

由于空气中这些污染物质含量的增多,会使地球表面的入射能量与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遇到破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引起全球“温室效应”。

城市空气的污染,又会形成“热岛效应”,引起温度带和降水带的移动,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b.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等。

在降水过程中溶人雨水,形成酸雨。

酸雨不仅危害水生动植物,而且还会使土壤酸化,损坏森林,腐蚀建筑、工业装备、动力和通讯电缆等设备,还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应。

c.时至今日,科学家终于研究发现,化工产品如气溶胶、泡沫包装材料和冰箱制冷剂中的氟氯烃等化学物质中的氯自由基,造成了臭氧的分解,从而在平流层中形成臭氧洞,还会使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上,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

(2)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空气污染对人类及环境造成了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大事,防治空气污染十分重要,针对污染源的产生可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①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空气质量日报来体现):

a.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

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

b.计入空气质量日报的首要污染物有:

可吸入颗粒物(TSP)、氮氧化物(以二氧化氮算)、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等。

c.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

空气污

染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l~200

201~250

251~300

300以上

空气质

量状况

轻度污染I

轻度污染Ⅱ

中度污染I

中度污染Ⅱ

重度污染

空气质

量级别

I

V

②消除污染源:

a.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b.禁止使用含铅汽油;

c.禁止农民焚烧秸秆;d.工厂废气处理后再排放,主要是将废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净化后再排放。

常用方法有:

机械除尘、洗涤除尘、过滤除尘、静电除尘、催化还原法除有害气体及吸收法除有害气体。

③改进工艺:

改进能源结构,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水能、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减少煤的直接利用,对原煤进行加工利用,如原煤的洗选、气化等。

植树造林、种植花草等改善环境。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为1.429g/L。

(3)氧气不易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30mL氧气。

(4)在1.01×105Pa,-183℃时,氧气能变为淡蓝色的液体,-218.4℃时,能变为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工业上使用的氧气,一般是加压变成液态后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许多物质能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