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500851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7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完整).docx

技师院

高级技工学校

金华市《国际贸易地理》教案

教案号-

授课课题

§1绪论——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

任课教师

车丹丹

目的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国际贸易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

教学难点

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性质掌握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时间分配

2课时

作业

课后作业1、2

教案审批

年月日

授课内容:

一、课前介绍

阅读章节资料,思考问题:

1、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不同可以分那几个分支?

2、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整体上看,是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区域分异的组合与组合规律,以及国际贸易地域组织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地理科学,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移动和组合配置空间表现的学科,是从地理的角度探讨与国际贸易地域系统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

1、地理学的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学:

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

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管子的关系,其中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是经济地理学。

2、国际贸易的概念:

是国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属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通交换的领域的现象,即指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市场上,有型商品和无形商品及诸种生产要素买卖活动,所要反映的是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的实质内容。

它是国家之间分工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际贸易的特性。

①区域性

区域性,又称地域性,是指国际贸易地理不研究国际贸易地理的一般理论、政策和规律,而是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历程和规律。

区域性有明显的特征,第一:

区域有一定的位置。

经纬度位置称为绝对位置,以自然地理事物或经济地理事物为参照表示的位置称为相对位置。

第二,区域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三,区域内部某一重要因素在特征上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称为内部统一性或是称匀质性。

第四,有功能区域可引申到区域的集聚作用,如中心城市的及复地。

②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国际贸地理学理论上的总和性,它利用了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总和分析的方法。

国际买一地理学作为边缘学科,兼收并蓄,吸收借鉴了诸如自然地理学、人为地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国际贸易学、交通运输、市场学和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有益研究成果,使国际贸易地理的内容体系有综合性的特点。

(二)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对影响国际贸易空间分布和格局的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世界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点和变化。

纵观个国家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历史状况,可以发展四种制约因素(或条件):

①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

③人口及劳动力条件

④社会经济基础。

2、分析世界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产业部分的构成与其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及主要经贸活动的关系。

进出口贸易是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其结构特点反映了国际劳务地域分工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

3、分析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空间格局、地区差异的特征及其原因。

具体来说,国际贸易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各大洲、各区域、和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与对外贸易形成的发展条件、历史过程、现状特点等,从而揭示区域之间的不同规律。

例如对日本、欧盟、北美等发达地区的研究,对亚洲“四小龙”的研究等都是立足于区域特点和差异分析,揭示国际贸易经济贸易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点,这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

三、扩充内容——亚洲“四小龙”介绍

亚洲“四小龙”介绍:

“亚洲四小龙”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英属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

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不少国家陷入衰退。

这四个成功发展且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体,其极为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使其安然度过危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例子。

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迅速走上发展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国际社会普遍皆视亚洲四小龙为发达国家及地区。

亚洲四小龙在英文中称为“FourAsianTigers”(亚洲四虎),另有“亚洲四小虎”(TigerCubEconomies)则是指泰国、马来西亚联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个亚洲新兴的国家,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都像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

授课课题

§1绪论——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

任课教师

车丹丹

目的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任务,以

及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国际贸易地理学根本任务介绍和基本方法介绍

教学难点

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时间分配

2课时

作业

课后作业3、4

教案审批

2016年月日

授课内容:

一、课前提问

1、什么是国际贸易?

2、为什么说国际贸易地理学是边缘学科?

3、如何理解国际贸易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二、新课学习

(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任务

1、根本任务

研究和揭示国际贸易地域系统的形成、分布、结构特征和运动规律,了解世界主要经贸区的经贸特点,阐明国际贸易的地域差异性原理,以及国际贸易对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世界商品生产规律和商品市场变化,揭示世界个国家或地区商品流通与贸易地域组合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

2、基本任务

在我国,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有关生产力布局与国际贸易网络联系、进出口商品及其流动分布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货流和贸易网络的地理调查分析、预测、规划与区划,对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及诸种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进行条件评价和经济论证。

其目的在于促使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和地域组合的不断合理化,以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并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与经济效果。

(二)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国际经贸活动的地域分布护腕其格局分布的形成、变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诸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当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的内容,结构,分布和发展方向。

因此,在研究国际贸易活动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事物矛盾对立与统一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去分析国际贸易地域结构的变化、分布和格局形成的内在规律,用发展的观点对过去和现在的国际贸易空间地域组合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未来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

2、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1)地图法

地图方法是利用地图显示、分析和研究空间信息的方法。

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抽象概括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以及信息传输、信息载负、图形模拟、图形认识等基本功能。

地图不仅是地理学调查研究成果的很好表达形式,而且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利用地图方法可以分析规律,进行综合评价、预测预报、规划设计、指挥管理。

因此,地图方法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综合分析法

合分析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常使用的综合分析法有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等。

概念:

分析法:

是把事物和现象的整体分割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是在通过感性认识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综合法:

是把剖析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各个部分及其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思维方法。

(3)对比法

对比法也称比较法,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但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和比较,确定他们相同相异之处,分析他们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异性,并认识这些共性活差异性的形成的原因和规律,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4)其他方法有:

统计法

归纳法

演绎法

抽象法

证实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作业题分析:

1、为什么说国际贸易地理学是边缘学科?

边缘科学(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国际贸易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也就是边缘学科。

边缘学科的生成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些重大的科研课题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在研究过程中,便在这些相关领域的结合部产生了新兴学科。

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技术经济等。

另一种情况,是运用菜-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另一学科领域的问题,也会形成一些边缘学科。

诸如射电天文学和天体物理等。

授课课题

第2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任课教师

车丹丹

目的要求

通过对本次课的学习,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主要种类,掌握

自然地理各要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各个要素的特点及对经贸活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时间分配

2课时

作业

课后作业题

教案审批

年月日

授课内容:

一、阅读资料学习

用五分钟带两个问题阅读资料:

P11

1、造成西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西欧国家如何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二、新课学习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其主要包括:

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它们构成了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

(一)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反面反映出来。

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

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特别 是边远偏僻山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一般前者发展较快,成为发达地区;而后者则发展较慢,往往是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

交通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例如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两洋国家”。

(二)地形条件的影响

地形对于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由于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因而,美国农牧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 1/3~2/5 的农产品用于出 口。

大量农产品的出口,不仅创造了占该国外汇总收入 20%的外汇,而且在繁荣国际贸易、改善美国的国标收支和外贸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然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横亘于非洲偏北部的广大地区,使这里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埃及等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深受影响。

     

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以致将影响整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开展。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延伸,气候带排列有序,分别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纬度地带性清楚,这又是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入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处高纬度的港口,气温太低,秋冬季节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国际贸易近乎瘫痪或停顿。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对于生产 活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

例如,一些外贸船只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冒然远航, 外贸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

可见气候异常将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重视气象现象和气候条件的观测与分析,特别是较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的观测研究,了解气候变化态势,熟悉气候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中掌握 世界市场动向,以便主动地采取措施,搞好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和经贸界人士的一项基础工作

(四)资源条件的影响

矿产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活跃贸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它具有非再生性质,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消耗量与日俱增。

因此,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 组合结构、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等。

三、拓展分析——灾害性天气对经贸活动的影响

1、影响大宗农产品的构成和流向。

2、影响了农场品的质量和价格

3、影响着居民的消费习惯

4、灾害性气候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正常运行

5、气候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

6、适宜性气候可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7、气候条件影响港口通航

8、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了农场品的产量

授课课题

第2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任课教师

车丹丹

目的要求

通过对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主要种类,掌握

人文地理各要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自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要素;

人文地理环境的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各个要素的特点及对经贸活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学会区分经

贸活动中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时间分配

2课时

作业

课后作业题

教案审批

年月日

授课内容:

第二节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文地理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它包括国家、居民、宗教、语言、法律、风俗习惯。

人文地理环境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国家类型的影响

全世界共有208个国家,可分为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人均GDP高,它们的发展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市场,因此主张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

由于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张占有绝对优势,它们仍然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力图维持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谋取单方面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数量和人口众多,它们具有劳动力众多、资源丰富、交通地理位置重要等特点。

但是由于经济落后,虽然取得了主权的独立,但在政治上仍受到超级大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挤压,在军事上受到干涉和威胁,在经济上受到掠夺和剥削。

 

正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利益,将影响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从而影响国际贸易。

二、人口、民族、宗教、风俗、语言的影响

1、人口的分布状况是与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

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一般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达地区。

 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承受力是受限于其经济实力的。

一般讲,经贸发达地区需要较多的经济人口,亦能供养较多的人口。

地球上,北纬 20°~60°范围的,据测算大约居住着全世界总人口的 80%,而且几乎聚集着世界上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多数大城市以及世界全部大港和极大部分中型港口, 这些地带成了当今世界主要货流的起迄地点和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区。

人口较多、密度颇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各种原材料、燃料和消费品等的需求量就大,必然导致经贸活动的活跃与繁荣。

 

2、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中,各自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在生产、 生活和消费等诸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以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活动和贸易活动。

我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和茶叶出口 国之一,与阿拉伯国家邻近,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更是毗连一起,于是成了阿拉伯国家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农副产品、茶叶制品的重要供应国,贸易数额可观。

近些年来,我国边境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开始空运或海 运活羊去那里,深得当地人民的欢迎。

 

3、亚非欧交界处的中东地区是世界伊斯兰教最集中的地区。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整个国家完全按照伊斯兰教罕百里派的戒律行事,有着神奇独特的风俗。

例如,全国上下严禁张贴和供奉一切偶像,认为崇拜偶像是违背教规的行为。

因此,该国不进口人物肖像、塑像和人像玩具等。

大熊猫是世界稀有珍贵动物,系我 国国宝,但因外形较为肥胖,有点像猪,在这些国家亦是不受欢迎的。

三、环境质量的影响

人类和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贸活动等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反之,人类的一切活动又会深刻地作用于地理 环境,并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工业废渣、废气和废水的大量排放,大 量农药、化肥的不科学使用等情况,致使大气、土壤、水域等受到污染,地 理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或者变坏,个别地区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影 响生产和经贸活动,导致工农业生产萎缩,经贸活动受挫,乃至夭折。

 

四、政治因素的影响

局势是否稳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战争,国家(地区)执行什么样方针、政策和奉行何种外交路线,参加政治、经济联盟与否,属于何种社会经济制度,哪个政 党、集团执政,谁来掌权等,均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社会、经济和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全世界出现了和平环境,这就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迅速,有的甚至超过 10%,成为世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也突飞猛进,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

五、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进步、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将愈趋重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狭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只得以抢占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办法寻找出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约有 1/3 的产品要 依赖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影响和经营范围亦有所扩大,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 长达到惊人程度。

总之,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显视了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授课课题

§3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任课教师

车丹丹

目的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革命前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熟悉并领会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过程,了解地理大发现主要

人物和主要事迹。

教学重点

1、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2、地理大发现的过程及影响,当时中国的发展

教学难点

掌握地理大发现的过程,以及分析对比中西方的不同影响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时间分配

2课时

作业

课后作业1、2

教案审批

年月日

授课内容:

一、新课引入

1、观看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

2、结合本章节资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及影响

二、新课内容

(一)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1、社会生产的三次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初期)

(1)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开始由专门的游牧部落来从事,而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2)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各种手工技艺越来越复杂,因而促使手工业脱离了农业,这就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3)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此后,出现了商品生产,原始货币也开始出现,因而出现了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阶层。

2、奴隶社会时期的贸易中心

a.腓尼基

公元前1300-1100年,腓尼基(今黎巴嫩境内),地处欧、亚、非交汇处,埃及与巴比伦之间,主要从事金属、染料、木材和奴隶贸易。

腓尼基是标准的商业国家。

这个国家并不大,但十分富庶。

当时腓尼基人的殖民据点遍布地中海沿岸,腓尼基人所创造的最著名、也是最大的殖民地是迦太基城(地中海南岸,今突尼斯附近),在公元前1000年,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

在公元前146年被罗马所灭。

B.古希腊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

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

古希腊一些城邦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相当篷勃。

雅典曾经主宰爱琴海海域,其海外贸易远及地中海及黑海等地区,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商港,输入的商品包括埃及、西西里、黑海

c.古罗马

古罗马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

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随着对希腊和埃及领土的征服,罗马的大量的贸易通过海运的方式进行,意大利的港口因此变成了商业活动的忙碌场所。

3、封建时期贸易中心(地理大发现之前)

西方的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将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经阿拉伯半岛转运到欧洲和北非,然后换回欧洲的玻璃、呢绒或非洲的象牙、珠宝,首饰等。

东方的中国、阿拉伯国家

丝绸之路:

长安(今西安)、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旧都)、巴格达等

香料之路:

广州、泉州、泗水、科伦坡(斯里兰卡首都)等

(二)地理大发现

1、主要事件:

△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寻找新航路的第一次重要突破;

△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