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930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docx

学前幼儿自我概念之探究

 

學前幼兒自我概念之探究

 

邱麗屏陳淑芳劉奕蘭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摘要

人是群體的動物,自出生以後即參與了社會的生活,與人發生關係。

故在引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幼兒適應複雜的群體生活是教育的重點之一。

自我概念是人格發展的核心,是一個人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之關係的認識。

自我概念穩定與否,將會對幼兒日後的適應行為有決定性之影響,如何建立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及積極態度,遂成為幼兒期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幼兒的自我概念,藉由幼兒對自我的描述,得知幼兒對自己的認識、所持的態度、以及影響幼兒描述自己的因素。

本研究是採用訪談研究法,受訪對象為三所幼稚園大班之幼兒共30名,男女各15名,年齡為5~6歲。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對於外觀有不同的描述和喜好,會使用數種詞彙形容自己的情緒,並會以行為表現來肯定自己的能力;幼生兒的自我概念分別來自於父母、老師、同儕和手足。

其中來自於母親的評語多於來自父親的;和同儕與手足的關係多為正向的。

整體而言,在幼兒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成人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

對於未來的研究,本研究建議從研究的範圍、方法、重要他人對幼兒自我概念的影響等各個方面,更深入的探討。

關鍵字:

自我概念、學前幼兒

 

壹、緒論

一、問題背景

〈一〉研究動機

人是群體的動物,自出生以後即參與了社會的生活,與人發生關係。

故在引導幼兒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幼兒適應複雜的群體生活之能力,是教育的重點之一。

教育部在民國七十六年所公佈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幼兒常識課程的教材包含了社會、自然、數量形概念三部份;在社會這一部份中,培養幼兒適應生活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是我們的目標之一。

自我概念是人格發展的核心,是一個人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之關係的認識。

自我概念的穩定與否,將會對幼兒日後的適應行為有決定性之影響,如何建立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及積極態度,遂成為幼兒期的重要課題之一。

〈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研究發心,民80〉。

自我概念是人類行為的指引。

在五、六十年代,Snugg和Combs提出個人的自我概念臣服於個體對世界的知覺,且在人格發展占一主要的地位,Purkey〈1970〉認為所有行為背後的動機是維持和提昇自我知覺,亦即人類傾向提昇和保護自我概念,當代的心理學者大都同意,自我概念在人格發展佔一重要之角色,人們傾向追求正向的自我形象〈Myers,1987〉。

自我概念的建立,已被認定為兒童期極為重要的發展任務,許多學者強調自我概念扮演著個人行為發展的的決定性角色。

艾立克森則突顯了生命早期所建立對自己和對他人的信任,是日後發展的基礎。

因而,許多學者視幼兒期為影響個人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

自我概念是在兒童期很早的時候建立,一旦建立之後是會持久不變。

佛洛依德也指出,幼兒期是自我概念行成固定之時期〈林佩妤,民83〉。

因而,正向及積極的自我概念在早期的發展與建立是極為重要的,無疑的,發展個體健全的自我,在教育上是一極重要的目標。

瞭解幼兒自我概念之發展並適當輔導其發展,是教育者之責任。

〈二〉重要性

「自我概念」對於人類的行為影響極大,因為:

1.自我概念是人格發展的核心。

2.自我概念是個人心理健康的指標。

3.自我概念扮演著個人行為發展的決定性色。

所以,「自我概念」是近年來行為科學所探討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其在教育研究的領域上亦受到相當的重視。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各種學習活動孕育不同形式的自我概念的溫床。

其次,培養學生健全的自我概念也是學校教育重要的目標之一。

美國自1960年以來,美國教育目標從強調認知結果轉向重視人性的傾向,其中,有關自我概念的提昇愈來愈受到重視。

尤其在補償教育的方案中,更將它明定為主要目標之一〈Scherief&Keaut,1979;Shavelson,etal,1976〉。

第三,自我概念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欲達成學習效果,必須先建立學生對於達成學習目標的信心。

此外,更進一步的探討,自我概念在幼兒早期的建立是一件重要之事,因為自我概念的穩定與否,將會對幼兒日後的適應行為有決定性之影響。

本研究即是在探討學前幼兒是如何描述自己?

對自己的看法是如何?

對自己的描述受那些因素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

〈一〉研究目的

1.瞭解目前學前幼兒自我概念的建立、形成的情形。

2.探討影響學前幼兒自我概念形成的可能因素。

〈二〉待答問題

1.幼兒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所使用的詞彙有那些?

2.幼兒描述自己受那些因素的影響?

3.幼兒對自己的描述是否會因性別而有不同?

〈三〉名詞定義

1.幼兒:

本研究主要針對年齡為5─6歲的幼稚園大班的幼兒進行研究。

2.自我概念:

本研究的自我概念之定義及架構是參考:

〈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及〈田納西自我觀念量表〉對自我概念定義與架構,將「自我概念」定義為:

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與瞭解,是人格特質的一部份,可分為生理我、心理我、社會我。

生理我─指對自己身體、健康、外表的看法。

心理我─指跟能力、喜好、個性、意願成就及情緒有關之描述。

社會我─指在人際交往、互動中,和別人相處的感受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貳、文獻探討

1、相關理論

〈一〉自我概念的涵義

十九世紀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是最早從事自我的心理學研究而且斐然有成的學者。

在它所著《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ofPsychology,1980〉書中指出,自我係包括「主體我」〈認知者的自我〉及「客體我」〈被認知的自我〉。

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者分析自我的概念時,大多能注意到自我涵蓋的兩種意義:

其一專指被認同、被感受、被知覺得客體;另一指個人所以能思考、能感受、並能認知客體的主體。

而有許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對自我概念均有重要的貢獻。

其中以符號互動論者的理論發展最具聲望,如:

Colley於1902年曾提出「鏡中自我」的觀念,認為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交往,想像他人心目中的自身形象;同時想像他人對此形象之批評,由此產生的自我感,如驕傲、羞恥、自卑。

之後有Mead〈1934〉的「概括他人」的概念,認為自我是在社會過程中形成的,個人只有考慮到所屬社會團體對自身的態度,自我概念才算發展。

Rogers〈1954〉以為:

自我概念係指主體我〈I〉與客體我〈Me〉特質的知覺及主體我與客體我對他人和對生活不同方面的知覺,再加上這些知覺所附的價值,一起合成的有組織的、協調一致的概念知完形。

他並認為自我是個體與其生活環境交互活動中發展出來的,它可能因成熟與學習而改變,但卻力求協調一致。

個體的行為方式與自我力求保持協調,自我可能攝入他人的價值觀念,並以一種歪曲的生活方式,知覺這些價值觀念與自我結構不協調的經驗,會被視為對本身的威脅。

Hilgard&atkinson〈1967〉認為自我乃是個體所知覺的個人人格,被知覺成一行動體,看成延續的,與他人交往中反映出來,是目標與價值的組合體。

社會學者Sherif〈1968〉認為:

1.自我係由一套態度所組成;2.構成自我的態度並不限其自身,而且包括對外界的人物、事物與價值觀念;3.自我是後天習得的,係社會化過程中逐漸發展而成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4.自我決定個人在具體情境中的知覺及行動表現。

Jourard〈1974〉提出:

「自我概念乃由對自己本質的信念所構成,包括對自己的優、缺點、生長的可能假設;以及對自己的行為經驗,就其經常型態予以明確描述。

自我概念可視作一種個人對自己的承諾,個人常依其自我概念而行動,以符合本身對自我的看法。

因此,自我概念受到個人經驗與行為之影響,且對個人的行為和經驗有重大影響。

賈馥茗〈民69〉則以為自我概念之中所包含的態度〈可愛或可惡〉,所包含的批評〈好或是不好〉,加上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我是好的、可愛的〉,便成了總括的對自己的想法,稱為自我概念。

馬藹屏(民76)綜合各家說法,歸納自我概念的意義為:

對自身形像有關人格特質所持有的知覺與態度。

故綜合言之,自我概念是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透過與環境中之人、事、物的接觸和交互作用,而逐漸發展出一種個人對自己與環境的主觀想法與態度,這是個體所知覺並認定的,形成人格的核心,並且會表現在行為之中,而此一概念會隨著生活經驗與環境而改變。

〈二〉自我概念的內涵:

James〈1890〉的自我理論雖為十九世紀末期的產物,但是他對自我結構這種三分法的分析,至今仍為學者所樂以引用,且大致仍被遵循著。

他指出自我的客體由三部份組成:

物質我、社會我、精神我〈郭為藩,民85〉。

Sabin〈1952〉認為自我包括七種認知結構:

軀體的、物質的、經驗的、倫理的、投射的、社會的、推論的〈Thomas,1973〉。

費茲〈1965〉認為自我概念可從內在架構和外在架構加以分析,外在架構:

生理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

內在架構:

自我認同、自我滿意或接納、自我行動。

夏維遜〈Shavelsonetal,1976〉整理有關自我概念之研究文獻指出,完整的自我概念之結構應該具有七項重要的特性:

有機體的、多層面的、階層的、穩定的、發展的、評價的與區辨的。

他們認為一般性自我概念可區分為學業與非學業兩種。

學業自我概念即依學科來區分,非學業自我概念則分為社會、情緒、與身體的自我概念。

Hose,Leonard和Pietrofesa(1978)認為自我概念包括三個重要層面:

自己眼中的自我、自己想像他人眼中的自我、理想的自我。

馬藹屏〈1987〉認為有:

對自己驅體及生理需要的認定、對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擔任諸種角色的認定、對某些意願、信念、價值體系的認定。

〈三〉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發展

詹姆斯認為嬰兒的意識是模糊、開放、混亂的,此時期無自我覺的意識,當個體可以辨認我與非我或者我與外界之區別時,自我概念才開始發展〈李序增,民75〉。

1960年代以來,解釋自我概念發展的新趨勢,即是認知發展的觀點。

Lynch〈1978〉認為自我概念的茁壯,乃是自我認知發展的結果。

Maccoby〈1980〉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是逐漸由外在發展成內在的。

Harter(1983)認為私下我的覺知者是首先出現的,嬰兒在瞭解他是誰或他是什麼之前,必須要先能知道他是獨立生存於其他實體之外的。

郭為藩〈民68〉認為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是長期人際關係交互影響的結果。

他將自我概念的發展約略分為三個階段:

惟我中心期、客觀化期、主觀化期。

個人自我觀念的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

即自我認定、自我評價、自我理想〈張春興,民76〉。

自我概念的發展原則是指個體開始逐漸有能力理解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為何?

開始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

〈賴保偵、張欣戊、幸曼玲,民79〉。

自我觀念是一種習得的過程,由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是過去學習與經驗累積結果,經透過與他人的各種關係的互動中,所形成的一組包括個人生理、心理、道德、人格社會等層面所組成的心理結構,如綜觀顧里「鏡中我」、米德「概括他人」的概念,則自我概念的行成主要來自三方面〈莊懷義,民81〉:

a.從他人的態度、對待反應以及評論中來了解;b.從自己和他人的相互比較結果來了解自己;c.從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比較中來了解自己〈陳美芬,民85〉。

自我概念主要是在社會情境中形成的。

自我概念受到個體與某些對其有重大意義的人物之互動影響極大,米德指出自我概念是透過環境交互影響而發展,另外蘇利文強調「重要他人」的概念,解釋人們對自我的知覺是如何受到對自我有重要意義之人物的影響〈林佩妤,民83〉。

所以,自我概念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隨著個體的成長並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交互影響而形成的;也因著個體的成長與發展,而有階段性之區別。

〈四〉影響自我觀念的相關要素

從發展與輔導的觀點,選擇影響自我觀念的相關要素有:

控制信念、評量層面、認知發展、家庭環境〈林佩妤,民83〉。

二、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一〉智力的高低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盧欽銘〈民71〉研究指出資優班學童的自我概念沒有普通班的學童積極、肯定。

陳李綢、林本喬〈民72〉的研究發現,,資優班學童的自我概念比普通班積極、正向。

王家琇〈民80〉的研究發現,高中資優班學生的自我概念優於普通班。

多數學者認為自我概念隨年齡的增加會有變化,至於變化的結果,各學者看法不一。

從學者的研究中,男女自我概念之差異,頗不一致。

.

〈二〉家庭社經地位的高低對自我概念之影響

Hurlock〈1973〉研究發現:

處於低下家庭社經地位的青少年,可能對其自我觀念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黃光明〈民76〉研究發現:

不同社經地位之高職學生,其自我概念沒有顯著差異。

朱經明〈民71〉研究發現:

自我概念與家庭社經地位有正相關,因來自高社經階層的學生,通常生活環境較為優越,家庭教育較好,有助於自我概念的提高。

李輝〈民83〉認為父母社經地位較高者,收入豐富或穩定,能提供兒童良好的學習環境,因而兒童較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從研究結果可知,家庭的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確有關聯,高社經地位的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價值觀念較為民主或積極。

因此對子女的自我概念有正面的影響。

〈三〉學業成就與教師教導方式對自我概念之影響

盧強〈民75)的研究發現,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李輝〈民82〉的研究發現,在學校成績好的兒童,常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做事積極進取,自信心強,自我觀念積極明朗。

李輝、陳美芬〈民83,84〉發現:

老師的教導方式會影響學童的自我概念。

影響自我觀念的環境因素除了學校外,兒童所處的周遭環境亦是其中之一。

程實定〈民79〉認為,自我觀念可能受現代環境的影響,一個更廣泛的文化層次上,自我觀念還會受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陳美芬,民85〉故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受訪對象為從3所幼稚園大班之幼兒中選取30名,男女各15名,年齡為5-6歲的大班幼兒。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是採用訪談研究法,是一種非結構性之訪談。

訪問的重點集中於幼兒對自己的描述與看法為何?

其架構為:

1.生理我─對自己身體、健康、外表的看法。

例:

你覺得你自己長得如何?

為什麼?

有誰這樣說呢?

2.心理我─跟能力、喜好、個性、意願成就及情緒有關之描述。

例:

你平常最喜歡做什麼事情?

為什麼?

3.社會我─在人際交往、互動中,和別人相處的感受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例:

爸爸、媽媽都怎麼說你?

你喜不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

三、研究步驟

〈1〉擬定研究方法:

包括研究問題的背景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2〉收集文獻資料:

藉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及相關之研究,以形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架構。

〈3〉針對研究題目擬定訪談內容與問題。

〈4〉進行試訪:

藉以擇取合適之題目或修改題目之用詞、語句,並增進訪談者之訪談技巧。

〈5〉進行訪問:

訪問進行前先與幼兒接觸,藉以建立關係。

〈6〉對訪問結果進行資料之整理與分析。

〈7〉撰寫研究之結果與報告。

4、結果

一、幼兒的生理我

〈一〉幼兒在描述自己的外表、長相時

從訪談的結果來看,女生普遍以「很漂亮」、「很可愛」來描述自己的長相,其他出現的詞彙,有兩位使用「很高」來描述自己,而「很瘦」、「胖嘟嘟」、「很不錯」、「不漂亮」、「還好」等詞彙,分別各有一位幼兒用來描述自己。

使用「很漂亮」、「很可愛」、「很瘦」、「胖嘟嘟」、「很不錯」等詞彙描述自己的幼兒,對自己的外表、長相是較為正面及肯定的態度;而使用「不漂亮」、「還好」等詞彙時,對自己的外表、長相是較為負面及否定的態度。

男生大多以「很帥」、「很可愛」來描述自己的外表、長相,其他出現的詞彙,有三位使用「很高」,有兩位使用「很瘦」,「很好」、「腳很長」等詞彙則各有一位幼兒用來描述自己。

對於所有的男生而言,他們對自己的外表、長相都是正面、肯定的態度。

綜合而言,「很漂亮」是女生用來描述自己的外表時,使用最多的詞彙;「很帥」是男生用來描述自己的外表時,使用最多的詞彙。

至於「很可愛」,則是男女幼兒描述自己時,使用次數第二高的詞彙。

進一步詢問幼兒為何會如此描述自己,從幼兒的回答可知大部份是受母親的影響,其次是自己覺得的以及受父親的影響,再其次則是受老師、手足、同學及親戚的影響。

〈2〉幼兒對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喜好

當問及幼兒最喜歡自己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時,女生普遍回答最喜歡自己的頭髮,理由是可以留長長的、可以綁來綁去綁得很漂亮;其次喜歡的是手和腳,理由是手可以拿東西和畫畫,腳可以走路;其他的答案有眼睛─可以看東西、指甲─可以塗指甲油就會很漂亮、鼻子─阿姨說我的鼻子很漂亮。

而男生最喜歡的是自己的手和腳,理由是可以練武功、拿東西和走路;其次喜歡的是眼睛,理由是可以看東西;其他的答案有嘴巴─可以說話、耳朵─可以聽、頭髮─可以變來變去、骨頭─老師說有骨頭很健康。

綜合而言,女生普遍都喜歡自己的頭髮,男生則普遍喜歡自己的腳和手。

幼兒之所以喜歡這些部位的原因有:

1.使自己變得很漂亮。

2.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的事。

3.可以滿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需求。

4.這些部位受到親人的讚美。

5.透過老師的教導。

2、幼兒的心理我

〈一〉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描述:

從訪談中可發現,當幼兒處在正面的情境時,幼兒所使用的情緒詞彙有:

「很高興」、「很快樂」、「很喜歡」;而當幼兒處在負面的情境時,幼兒所使用的情緒詞彙有:

「不喜歡」、「不高興」、「無聊」、「生氣」、「害怕」。

歸類幼兒的正面情緒即是當幼兒出現「很高興」、「很快樂」、「很喜歡」的詞彙時,其情境及原因可為:

1.跟朋友玩─有人陪我玩。

2.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畫畫、幫媽媽做家事、玩玩具、看電視─會得到讚美、很好玩。

3.上學─可以找小朋友玩。

4.睡覺─累了,可以休息。

當幼兒出現「不喜歡」的詞彙時,其情境及原因為:

1.睡覺─有聲音,很吵,都不能睡。

2.洗澡─好冷喔。

3.撿樹葉─葉子很多,撿都撿不完。

當幼兒出現「無聊」的詞彙時,其情境及原因為:

1.一個人待在家中─沒人陪我玩。

當幼兒出現「不高興」、「生氣」的詞彙時,有些幼兒會描述出他當時的狀態:

想要罵人或哭,而其情境及原因為:

1.與同儕、手足發生爭吵、打架─他們打人很痛,而且很兇。

2.被父母及老師打─他們打人很痛,而且很兇。

當幼兒出現「害怕」的詞彙時,引起幼兒恐懼的事件及原因:

1.晚上自己一個人睡覺─怕魔鬼吃人、怕小偷、怕做惡夢、怕黑。

2.做到惡夢─因為都夢到很可怕的魔鬼和東西。

3.火─電視新聞說有人被火燒死。

4.有人從高的地方跳下─電視新聞說有人從高的地方跳下,結果死掉了。

5.媽媽生氣─媽媽打人會打得很痛。

對於幼兒害怕的原因,大都以鬼怪會吃人、長得很恐怖為多。

他們之所以認為鬼怪會吃人、長得很恐怖,進一步的詢問可知,大都是受父母、電視、同儕、手足的影響。

〈2〉幼兒對自己能力的描述:

訪談結果顯示,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大都為肯定的態度,並且都依據自己外部的行為:

1.達到成人的要求進而得到稱讚,例如:

我會幫媽媽忙、媽媽都說我很乖。

2.表現的比別人更好,例如:

我跑的比他還要快。

3.他人的正面評價,例如:

爸爸說我畫得很漂亮、小朋友說我心算很厲害。

4.自己會做的事,例如:

我會自己洗澡、我會投籃。

而幼兒普遍以1─3項來認定自己的能力。

3、幼兒的社會我

〈1〉幼兒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詢問幼兒,爸爸媽媽都怎麼說他或形容他時,不論男女幼兒,來自媽媽的描述總多於來自爸爸的描述。

父母親對幼兒正面的描述用詞,其使用次數以「很乖」為最高,其次為:

「很漂亮」、「很棒」、「很可愛」、「很厲害」、「很聽話」;父母親對幼兒負面的描述用詞有:

「太皮了」、「不乖」;此外,有一些不帶有評價的用詞有:

「功課要寫一寫」、「要聽話」、「不行玩火」、「不能做壞事」。

而當父母對幼兒出現正面的評語時,有極大部份是因為幼兒會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或做家事。

〈2〉幼兒與老師之間的關係

詢問幼兒,老師都怎麼說他或形容他時,老師對女生正面的描述有:

「很棒」、「很聰明」、「很乖」;有些女生的回答是:

「我都被老師打」或「我被老師罰站」,顯示她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是較為負面的;有些女生的回答則是:

「老師要我做乖孩子」、「老師要我多吃飯才長得高」。

老師對男生正面的描述有:

「很好」、「很乖」、「很可愛」;有些男生的回答是:

「我都被老師打」或「我都被老師貼嘴巴」;有些男生的回答則是:

「老師說我撞到人要說對不起」、「老師請我當小幫手」、「老師都沒有說」。

綜合而言,老師對幼兒的描述,十五位女生中,有十位女生的回答是正面的;而十五位男生中,只有五位男生的回答是正面的。

〈3〉幼兒與同儕、手足之間的關係

由訪談結果可知,幼兒與同儕之間的關係,十五位女生中有十一位肯定的表示小朋友喜歡自己,理由是:

小朋友都會找我一起玩或是小朋友都會請我吃糖果;十五位男生中有六位肯定的表示小朋友喜歡自己,理由是:

小朋友都會找我一起玩或有小朋友自己說他喜歡我。

〈4〉幼兒與手足之間的關係

由訪談結果可知,幼兒與手足之間的關係,十五位女生中有八位表示自己與手足的關係是正面的,有三位表示自己與手足的關係是負面的:

十五位男生中有七位表示自己與手足的關係是正面的,有六位表示自己與手足的關係是負面的。

伍、討論與建議

1、討論

〈一〉幼兒自我概念的生理我

1.幼兒對自己外表、長相的描述:

從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知道:

1.幼兒對自己的外表、長相是正面或負面的態度,普遍受到周遭之人對於他的長相、外表是正面或負面的描述,而這些周遭之人以母親為主,原因在於日常生活中,母親往往是與孩子最為親近的,這樣說來,母親對於孩子是否喜歡自己的外表、長相,則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之角色。

此外,我們期望幼兒對自己的外表是持正面、肯定的態度,所以,當我們與幼兒接觸時,我們對幼兒的描述則需謹慎。

2.從幼兒描述自己的用詞中,可以發現我們在形容幼兒時,所用的詞彙總是「很漂亮」、「很帥」或「很可愛」,所以,當我們在描述幼兒時,是不是可以從不同的用語來幫助幼兒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藉以擴充幼兒的詞彙。

2.幼兒對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喜好:

女生普遍喜愛自己的頭髮,他們所持的理由是因為頭髮長長的,可以綁起來很漂亮。

這透露了一些訊息是值得我們去思考:

1.在傳統上,我們對男女幼兒在性別上的刻板印象之一即是:

男生是短頭髮;女生是長頭髮。

因而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總是認為女生要留長頭髮或留長頭髮的女生很漂亮,於是,幼兒也因此認為了「女生要留長頭髮」才是漂亮;女生也喜愛自己是長頭髮。

2.她們之所以習得這樣的想法,除了從接觸她們的玩具如洋娃娃及傳媒中習得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我們對她們的態度中學習而來;如果我們總是對留長頭髮的女生稱讚,則在不自覺中,則使留短髮的女生對自己的外表持負面的態度。

從訪談中可知,此時期之幼兒對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產生喜愛,並不全然受到成人的教導或影響,他們可以藉著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自己感覺到這些部位之重要性;進而對其產生喜愛。

〈2〉幼兒自我概念的心理我

1.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描述:

幼兒情緒的發展,對其日後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極大的影響。

我們應十分重視在幼兒時期良好情緒的培養。

情緒在幼兒的心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它可以激勵個人的行為,改變個人的活動效率,對行為有著重要的動機作用。

2.正面的情緒會對心理活動產生協調、組織的作用;負面的情緒會對心理活動產生破壞的、瓦解的作用。

3.情緒特徵是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訪談中我們可以發現:

1.幼兒出現憤怒的情緒時,其情境為與同儕、手足間發生爭吵、衝突或是受到父母、老師的責罵和責打。

值得去思考的是,我們要減低幼兒憤怒的情緒出現?

我們目前對於幼兒情緒教育的看重與實施又是如何呢?

我們成人本身對於情緒的認知、處理與宣洩之情形,是否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幼兒的情緒?

影響的程度有多少?

2.幼兒出現恐懼的情緒時,他們所懼怕的主因大都為鬼怪等莫名事物,他們之所以會覺得鬼怪很恐怖,從訪談中發現大都是受到父母、電視、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