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774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小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创作背景和作者故事

1、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

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

“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赴江宁上任时写了《梨花赋》一诗。

虽然岭南赦归,再任江宁丞,但王昌龄却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于是他借托梨花的洁白来歌颂清正廉明、纯洁高尚的品格,并以此自勉。

可是,杨国忠却以皇帝大舅子的身份,以《梨花赋》中的诗句罗列了王昌龄的罪名;加上李林甫重提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旧案,以置王昌龄于死地。

不料的是,当他们费尽心机把王昌龄的罪案呈到唐玄宗的面前时,唐玄宗却说:

“朕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

3、王湾《次北固山下》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故事 

马致远在年少时候非常的好学,上进。

被马氏后人以及所有的后人津津乐道,并在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

在自己的家乡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

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

当时那个寺庙的香火非常的兴盛,里边的僧人也非常多。

长老的学问特别高。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

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无奈我的家里非常的贫穷。

希望长老能赐教我一下想要增长学问。

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变他和交谈,教诲他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

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但是一定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

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

号称东篱。

马致远前期的仕途并不好。

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闲暇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非常的有名,还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

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让河北河南山东的百姓惨遭杀害。

逃亡惨痛不堪。

河北的地方到处都是白骨森森。

满目疮痍的大地。

据说燕王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

对马致远很崇敬。

得到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

逢马不杀,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创作故事

大历四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杜甫应邀参加一个宴会。

宴会主人为了助兴,邀请了一位艺人上台唱小曲。

大家欢饮正酣之际,只听得琴声叮咚,一个充满磁性的嗓音幽幽的唱道: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

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此时的杜甫已经有几分醉意,恍惚中他觉得这声音竟如此熟悉,好似当年的一位故人。

他揉揉眼睛仔细观看,那唱曲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名满长安的音乐天才——李龟年。

为了不中断大家的兴致,杜甫并没有立即上前相认。

他抿着酒,听着小曲,看着台上挑拨勾划身形耸动的李龟年,思绪飞回到当年繁华如梦幻一般的长安城。

安史之乱以前,这李龟年可是京城的风流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音乐才华出众,擅长各种乐器,能弹能唱,经常出入达官显贵的府第,当时的人以结识李龟年为莫大的荣幸。

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那场考试。

奸相李林甫害怕考中的人殿试时会向唐玄宗当面指出自己的过失,也为了防备这些人之中有人将来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导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结果那场考试无一人考中。

落榜后的杜甫一直寄居在京城四处拜谒,结交权贵,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和推荐,就在这段时间,他认识了李龟年。

6、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乐园》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人小故事

赤亭教子

有一次,岑参办完军务要赶回西域,途中经过赤亭。

当地戍边的将士请岑参在赤亭壁上题诗,岑参没有拒绝,于是提笔在壁上写了一首诗。

写完之后,有个稚嫩的声音将它念了出来,岑参回头一看,发现是个小孩。

岑参对西域边疆有能念汉语的小孩感到十分惊讶,忍不住询问起来。

一位守边将士说:

“这个小孩是离这里不远的放羊娃,他会说汉语,是我们允许他在这边放羊的。

有一次大风雪,我们迷了路,就是他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

”岑参对这个放羊娃感到很好奇,于是问他:

“是谁教你说汉语的?

”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书。

岑参不认识回鹘语,放羊娃告诉他:

“这是《论语》,是我爷爷写的,爷爷说,这里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让我慢慢看。

”岑参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提笔给他写了几个字:

“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后,把题了字的书给父亲看,放羊娃的父亲听说大诗人岑参来到了这边,十分激动,于是带着小孩去拜访岑参。

放羊娃的父亲告诉岑参:

“我们本来在漠北草原,本来也是世代读书,因为宫廷内乱才逃到这边避祸的,教他汉语是要他记住自己的根。

现在我身体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为徒,教导他成为有用的人。

”岑参若有所思,边疆很缺翻译,要是有人能翻译两族的语言,肯定会对边防很有帮助。

但是,他毕竟不会长期留在这里,于是说:

“我现在愿意收他为义子,但要把他带走,您愿意吗?

”放羊娃的父亲虽然很想让放羊娃留下来做伴,但是为了放羊娃的将来,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岑参带走放羊娃之后,将放羊娃改名为岑鹘。

岑参发现岑鹘天资聪颖,并且异常好学,因此十分喜欢。

在岑参的细心教导下,岑鹘精通两族语言,并且能写一手好诗。

后来,岑鹘作为翻译家,在汉族与边疆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七、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原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诗人小故事

在盛唐和晚唐之间出现了一批才子“大历十才子”,这是唐朝大历年间最有名的十位才子,李益就是其中一位。

李益是唐代诗人,才华出众,但是他一生中仕途并不是很顺利,爱情面前也被人称为负心汉。

才华出众,仕途不顺

李益是陇西狄道人,出身于陇西李氏姑臧房,陇西李氏是一个大族,并且唐朝的《姓氏谱》记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这说明了李益是一个贵族子弟,家世很好,出生于这种家庭,李益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他自幼就十分聪慧,长大之后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唐代宗大历四年时,李益考中了进士,大历六年的时候,李益参加制科考试,制科考试就是指在封建时期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李益凭借自身的才华轻松考过了,之后担任郑县主薄,但是之后遭到同僚排挤,名声也不太好,所做的官位也不是自己所想要,面对着失意的仕途,李益辞职了,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之后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霍小玉与李益相见了,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不久之后两人便坠入了爱河,之后霍小玉询问了霍母的意见,霍母见到李益一表人才,而且还很有才华,觉得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他很放心,起码可以让自己的女儿不再受苦。

霍母同意后,李益就搬过去与霍小玉住在了一起,两人一起甜甜腻腻,但是好景不长,之后李益因为要进京赶考,所以不得不和霍小玉分离,在分别时,李益承诺霍小玉:

“待我榜上有名,做了官,安顿好便回来娶你。

”霍小玉面对将要和自己的爱人分离两地,伤心不已,但是为了李益的前途她不得不放他走,临行前,霍小玉对李益说:

“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

”她的一番话是表明自己会等他,希望他可以回来娶她。

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

李益当官之后便回家了,他想看看家中父母,他回到家后,他的父母便对他说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大家闺秀卢氏,可以说这门婚事是门当户对,但是李益坚决反对,因为他心中有着霍小玉,李益的父母十分不解,为何如此大家闺秀他不肯娶,在他们的逼问下,李益说出了实情,他已经心有所属,爱上了一位歌姬,李益父母听后十分不满,极力反对他娶一个烟花女子,之后又语重心长的劝导他,如果娶了卢氏那么他家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而且这也有助于他之后的仕途之路,在父母的极力劝导下,李益选择了妥协,选择放弃霍小玉娶卢氏。

霍小玉在家中等待李益的消息,日复一日,最后等到的消息却是他娶了别的女人,霍小玉伤心不已,整日以泪洗面,悲恨交加,最终病倒了。

霍小玉被辜负的事情不久就传开了,之后传到了李益耳中,李益虽是不得已娶的卢氏,但是他完全可以选择跟霍小玉私奔,李益听闻霍小玉病倒了十分伤心,之后去到霍小玉家中看望她,当初貌若天仙的女子如今已经面黄肌瘦了,李益见到她羞愧不已,霍小玉面对着这个负心于她的人,她对他的恨已经胜过与对他的爱了,她对李益说:

“我为女子,薄命如斯,是丈夫负心若此!

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慈母在堂,不能供养。

绮罗弦管,从此永休。

徽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

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之后霍小玉病逝,李益悔恨不已,他负心的行为也受到了众人的谴责,之后的李益因受到这件事的影响精神变得不正常。

李益在霍小玉死后写了一首诗《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这首诗据说是他为了纪念霍小玉写的,霍小玉死后,他整日活在愧疚下,每当月夜他就想起了曾经相爱的霍小玉。

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本是可以圆满的,但是在封建世俗中,却只落得个有缘无分,但是所有深情的爱情故事,结尾都不怎么好,留给我们后人的唯余千古绝唱,一世心伤。

八、刘禹锡《秋词(其一)》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兴到了蓝天上了。

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诗人小故事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

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

朋友对他说:

“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

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

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

最后很有把握地说:

“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

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

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

”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

“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

只是要特别注意:

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

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

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

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

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

也有人对他说:

“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

真难得呀!

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

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

于是,他继续服药。

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

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

“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

”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

这才转危为安。

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9、李商隐《夜雨北寄》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诗人小故事

遇见这个与中唐很多重大政治事件有关联的政治家令狐楚时,李商隐正是“蹀躞花骢骄不胜”的十七岁。

令狐楚看了李商隐的文章后,对这位年将弱冠的文士大为怜爱,不仅让其追随左右,还令其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做同学,并亲自教授他入官的敲门砖、官场应用文字——骈文,后来还资助他进京赶考。

  自李商隐遇见这位让他“一日相从,百年见肺肝”的令狐楚,就开始了他漫长的幕府生涯,一生在他人身侧,如落叶随流水辗转山川。

回首望长安,想走近却在遥遥无期中……

  829年,白居易也来到洛阳任河南尹,从此在这里生活了十八年,直至去世。

在这里他与令狐楚写了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说令狐楚写给自己的信——“收藏便作终身宝,何啻三年怀袖间”。

不见时他常常思念这个令狐老友——“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

  他们常常在东都宴集聚会,李商隐也被令狐楚引荐给白居易,这让李商隐诚惶诚恐,觉得自己就像是那春秋的江、黄小国,有幸得以参加大国盟会——“江、黄预会,寻列《春秋》”。

  李商隐,一棵刚冒出头的小树苗,仰望着白居易这棵参天大树。

到很多年后,小树长大了,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写实的“玻璃眼”切割成瑰丽的“钻石心”,那些普通的人间物事,通过诗歌的钻石切面折射出莫名的光彩,奇幻非凡。

  后来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诗文推崇备至,据传他曾说过:

“我死得为尔子足矣。

  而且在他去世后,家人就托当时文名卓著却官位卑微的李商隐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770年杜甫死后,他的墓志铭是元稹写的;831年元稹死后,他的墓志铭是白居易写的;846年白居易死后,他的墓志铭是李商隐写的……

  中国的历史,在知音与知音之间,回环相与地传承,即使他们之间隔了湍湍沸沸的一个时代,却不影响他们站在彼此的对岸,用灵魂大声呼应。

所以有:

远色千樯岸,愁声一笛村。

如何遣怀抱,诗毕自开尊……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10、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原文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诗人小故事

1191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因为力主抗金而得罪了权贵们,被免职后隐居山阴三山。

他乐于助人,同情百姓,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护。

二年后,他被推荐为地方上的甲长。

从此,只要村庄里有什么事,大伙儿都愿意来找他商量,要他帮忙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

特别是老百姓怕打官司,要是遇到邻里之间的纠纷,百姓总爱让陆游解决。

而陆游总能断得一清二楚,令双方心服口服。

有一天,陆游正在自家屋前饮酒,一群人急匆匆地来找他。

一问,方知鉴湖村的陈大与塘湾村的赵四因为搭建猪棚闹意见,不知怎的打了起来。

当时有的人手里还操着棍子、扁担之类的器械。

陆游自然不敢马虎,他看到气势汹汹的人群中有人受伤了,头上直流血,显然是受了重伤。

陆游马上将那名伤员扶进屋里,叫人去请医生,并亲自取来清水和毛巾,料理伤员。

陈大和赵四都等在外头,想请陆游马上解决问题。

陆游叫他们说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陈大在建猪棚时,不小心弄碎了隔壁赵四猪棚的瓦片,赵四要赔,陈大就是不情愿。

于是赵四推翻了陈大的墙,接着双方打了起来,而陈大的兄弟因此受了伤。

陆游听后,叫双方回家去安心的等着。

第二天一大早,陈大和赵四又来到陆游家,要求陆游评理。

而陆游只是一个劲地询问伤员的情况,谈论双方以前友好相处的事情,而对于打架伤人之事,则闭口不谈。

这样过了几天,陈大兄弟的伤势好转,而赵四也心生悔恨。

赵四主动地买了一些东西上门去看望陈大的兄弟,陈大也愿意赔偿赵四的损失。

就这样,一场官司风平浪静了。

事后陈大和赵四问陆游为什么不当场解决问题。

陆游笑笑说:

“我当时不急于调解纠纷,就是为了让你们两家人回去消消气,这样也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听了陆游的一番话,陈大和赵四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长跪在陆游面前不肯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