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743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说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说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师说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师说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练习.docx

《师说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练习.docx

师说练习

周练1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其一)秦观[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

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

5.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5.“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悲愁之态(2分),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2分)。

6.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4分)

6.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

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2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7.这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3分)

7.裴诗:

通过对月夜之中和冷露点缀之下的白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

体现诗人高洁的品格以及对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感叹。

刘诗:

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8.这两首诗共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8.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1分)裴诗:

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对比,衬托出了白牡丹的超凡脱俗、优雅高洁的形象。

(2分)刘诗:

将芍药的“妖无格”,芙蓉的“净少情”与牡丹进行对比,衬托出牡丹的国色天香。

(2分)

周练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

②偃蹇:

高耸的样子。

③生:

语助词,无义。

10.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10、D

11.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

11、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shuāng,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12、晚:

归艭钟声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13.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13、“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周练3诗歌阅读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

表亲

6.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

(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周练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6、“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7、对第三联“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

7、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chuán)皆通习之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

C.作《师说》以贻(yí)之D.或师焉,或不(fǒu)焉

 

解析:

A.“传”应读“zhuàn”,解释经文的文字。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

遗留。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

一类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复:

恢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

普遍。

 

解析:

A项中“贻”应是“赠送”的意思。

答案:

A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⑥/②③/④/⑤

 

解析:

①老师②以……为师③从师学习④从师学习⑤姓氏⑥老师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

A.所以:

“所用来……”;C.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D.学者:

求学的人。

答案:

B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

B.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句读之不知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

A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表差比。

C项前者是代词,这;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都是副词,竟。

答案:

D

6.下列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无贵无贱,无长无少B.耻学于师

C.吾从而师之D.孔子师郯子

 

解析:

A.“贵”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他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A

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不拘于时

C.时人莫之许也D.大王来何操

 

解析:

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被动句。

答案:

B

8.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是中唐时期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发起的。

C.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韩愈在文学方面提出的口号是:

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

 

解析:

D.“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观点。

答案:

D

二、综合题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认为教师的重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择师学习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及择师学习的标准,并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作了批评,最后点明了写作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不难作答。

参考答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文章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作者写作的原因,但这一节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

 

解析:

作者写作的原因也是因为李蟠能行古道,所以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是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11.将下列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_______________《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

_______________书、术。

通常

我们把《诗经》的内容_______________与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合称“诗经六义”。

 

解析:

作为本文中的重要文化常识,“六艺”需要大家牢牢掌握。

答案:

《诗》《书》《礼》《乐》射、御风、雅、颂赋、比、兴

1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字词的落实。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解析:

第一句要注意“其”的翻译,第二句要注意“攻”“是”字的落实。

参考答案:

(1)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2)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见仁见智

关于本文最后一节的作用问题,同学们有不同意见:

同学甲:

唐宋时期的散文,一般都会在文章的结尾作一些附言式的说明,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

我认为韩愈《师说》的最后一节的作用也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鼓励自己的学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

因为从文章的论述结构看,前三节的论述已经相当完整:

正面阐述——反面批判——举例论证。

同学乙:

我认为文章最后一节,是整篇文章论述层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对前文论述的递进。

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今之众人”与“士大夫”的批判,虽然完成了论述,但也许还会有人诘问,古之圣人毕竟是古之圣人,而今之众人则未必如此,而李蟠作为一个活人以“好古文”“学于余作证”,威力无穷,足以让任何反诘者哑口无言。

同学丙:

我认为韩愈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卒章显志,真正明确全文的主旨。

前文无论是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还是批判“耻学于师”的时弊,都不是韩愈所要宣扬的核心内容。

“道之所存”,什么“道”?

“从而师之”,从谁而“师”?

“师之”的内容是什么?

前文没有表明,而恰恰在看似附言的文尾表述得十分清晰。

什么“道”?

“古道”!

从谁而“师”?

“好古文”乃其一,“学于余”乃其二!

“师之”的内容是什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还要如何学习呢?

一要“不拘于时”,二要“学好”,三要“通习之”。

我认为韩愈解答这些问题才是作文的核心。

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