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532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docx

090517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

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二讲

播出时间:

《中国之声》2009.05.1723:

00—24:

00

主讲:

红叶主持:

梁冬

整理人员:

猪光宝器、蓝色天空、慧从卢溪

梁冬:

是的,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

在较早之前呢,我们请到红叶老师啊,和我们分享,从孔子的生活观里面呢,看到他如何过得有滋有味的。

其实呢,在中国古人呢,包括士大夫阶层呢,他们都很懂得如何好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让自己吃得舒服,吃得愉快,啊,睡得舒服,睡得愉快。

从而呢,透过自己这种愉快,令到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

在西方文明传来之后呢,其实呢,我们会接受一种观念,就是,一定要有足够的热量、能量、饮食、营养,等等,等等。

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里面,其实,我们反而忽略了中国生命和生活观里面那一种追求精致、雅细、舒服的这种境界。

其实,我们有些时候也觉得很有点遗憾哈,就是说,当这样的一种文化消失的时候呢,我们过得真的是太粗糙了。

所以呢,我特别邀请红叶老师呢,和我们一起来分享。

红叶呢,是一个专业的医生,他从医生的角度发现,诶,原来哟,让一个人过得舒服,是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源泉。

是这样吗,红叶?

红叶:

对。

梁冬:

对。

啊,红叶,我们上一周呢,提到了孔子的这个生活观、饮食观和文化观。

这一周呢,我们正式开始聊一聊饮食的滋味。

红叶:

诶,梁冬,实际上啊,有一个问题啊,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梁冬:

嗯。

红叶:

就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呢,实际上的文化方面的一些发展啊,包括文化的潮流,实际上呢,都跟经济有很深的关系。

梁冬:

是。

红叶:

那么,当西学东渐以后呢,当这个西方的这种文化的思潮啊,文化的这个,包括西方经济的发展,那么,带给我们的是,对一些东方的一些思想,包括东方的很多传统习惯的一种妄图的改变和颠覆。

梁冬:

嗯。

红叶:

诶,在这种潮流之中呢,有两个学科啊,不光没有变化,而且能够逆流而进。

梁冬:

哪两个学科?

红叶:

或者说两个门类啊。

梁冬:

啊,对,哪两个门类?

红叶:

一个是中餐,对不对?

梁冬:

啊,对。

红叶:

中餐,你看,世界各地,到处开花。

另外一个,就是中医。

中医,有这个墙内开花墙外红之势。

梁冬:

对。

红叶:

我们从这个中间呢,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梁冬:

什么问题呢?

红叶:

看到一些这个中国文化堡垒,中坚的,可以让我们发扬和让我们坚守的一些重要的一些点位。

梁冬:

嗯。

红叶:

诶,作为医生呢,需要了解一些医疗以外的东西,就跟平常喝茶一样。

我们喝茶呢,应该是心内求茶。

但是,学医呀,到一定的层面以后呢,需要医外习医。

梁冬:

什么意思?

红叶:

在医疗技术本身以外呢,或者医疗这个学科以外,来找别的学科对医疗能够产生一些……呃,我们的理念呢,能够产生一些启发的地方,这样的话呢,更容易解决很多问题。

梁冬:

嗯。

红叶:

叫心内求茶,医外习医呀,这是我这两年的一个体会。

实际上呢,在研究饮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重视饮食的味道。

梁冬:

嗯。

红叶:

美味的味道呢,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味道所在。

因为你说了嘛,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呢,中医呀,或者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直在追求一些贵族的思想。

我们现在的经济的发展呢,使大家有钱了,但是丢掉了这个贵族的这种追求。

我们怎么样把它找回来?

我们要考虑一下呢,怎么样来寻找回我们已经遗失的,久违的味道,不要光从营养上来考虑问题。

因为我们毕竟呢,大多数人都已经脱离开贫困了,是吧?

再考虑味道以前呢,我们首先要很明确两个概念。

就是道和德,这两个概念。

梁冬:

嗯。

红叶:

呃,老百姓所谓的《道德经》,实际上呢,据我们考证,《道德经》啊应该叫《德道经》。

为什么叫《德道经》呢?

因为老子呢,一贯推崇的是以德统道,从德呢,来达到道的状态,所以,不可能先道,然后再德。

而是以德达到道的境界。

古代的很多字呢,都是同音,通假。

那么,我们看到的这个德道,或者道德的这个“德”呢,实际上和收获那个得到的“得”……

梁冬:

就是双人边的那个“得”。

红叶:

双人边的“得”,是一个字。

梁冬:

对。

红叶:

都是获取的意思。

梁冬:

对。

红叶:

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把它们放到我们的心里。

如果我们获取的这个知识足够多的时候呢,我们可以脱离开来考虑这个问题。

比如说啊,每一个学医的学生啊,都遇到过这么一种境遇,在我们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呢,老师讲一个病,我们都会以为自己得了这个病。

这很明确的,实际上是因为你所占有的知识不够。

当你占有知识够了以后呢,你就不会关注在某一点上,你会跳出这个点,来站在它们的上面,或者外面来看这些所有点组成的面,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呢,出现任何的变化以后呢,你会很迅速地找到它对应的那一点。

啊,就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就像一个圆一样,我们把这个圆中间的呢,某一个实线的点,把它看作德,这个圆心呢,看作道。

你只有在这个道这个状态下呢,才对于每一个点的反应最迅速。

这个实在是太深奥了。

梁冬:

对。

红叶:

但实际上呢,每个人都要从这上面去考虑。

我觉得各行各业都是相通的。

我这个理论曾经给很多搞企业的人讲过,大家有很多呢,可以共荣的地方。

梁冬:

对。

红叶: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指的是呢,我所谓的这个道,道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空的状态。

当你获取到一定量以后,你的内心放空了,这个道呢,是可以说的,但是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那些规律。

一般人都认为呢,这个老子的道啊,是指的规律,实际上不是,是指的内心的一种状态。

这种道的解释呢,在四大名著的《西游记》里面,实际上解释得更清楚。

梁冬:

它怎么说?

红叶:

他把这几个徒弟呀,一步一步的状态呢,实际上是在解释这个由德到道的这个层面。

沙僧叫悟净,对吧?

这是一种完全是干净的状态,一点色彩也没有,什么也没有,这是最初步的要求。

猪八戒叫悟能,

梁冬:

嗯。

红叶:

能呢,实际上就得,就是获得,你获得的时候需要耗能量嘛。

梁冬:

嗯。

红叶:

在得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到悟什么?

悟空了。

梁冬:

哦。

所以它是有次第的,为什么是沙僧是三师哥,是吧?

八戒是二师哥……

红叶:

诶,对。

梁冬:

啊,悟空是大师兄。

红叶:

对,它都是有这个心灵修炼的层面的。

梁冬:

嗯。

红叶:

这个道啊,其实在这个不同的宗教里面呢,实际上表达的都是一致的,道就是空。

你看,在佛家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讲的就是道和德的关系。

德就是色,各种颜色,各种这个世间的繁华,这是德。

你如果没有这个德这个状态,是根本达不到空这个道的状态的。

从数字上来表达呢,德代表一。

一呢,在传统文化代表阳气。

道呢,代表的是零。

梁冬:

它代表阴?

红叶:

代表的不是阴,啊,说到这儿呢,我们要解释一下阴和阳的概念。

梁冬:

对。

红叶:

阴和阳指状态,不指事物。

阳气的“阳”实际上和张扬和“扬”啊,是一个字。

比如说,我们某一个状态呢,是张扬的,高兴的,它代表的一,就是阳。

阴呢,跟隐藏的“隐”是一个字。

梁冬:

哦。

红叶:

当我们的气息是内敛的,晦暗的,这个时候就是阴。

实际上阴阳指状态而言,指能量的不同状态,不是指事物。

梁冬:

“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啊,不要光是看到那个事物……

红叶:

要看到它……

梁冬:

能量的转换,嗯。

红叶:

我们中医上叫气,西方科学叫能量,指的是一个东西。

梁冬:

嗯,好,讲回来。

刚才你讲到道德的问题,德道的问题。

啊,红叶呢,特别强调,先有德,后有道,啊。

红叶:

对。

梁冬:

那我们继续往下聊。

红叶:

其实呢,你刚才说到这个德和道是一阴一阳,实际上它代表的不是阴阳。

我们可以说,道和器是相对立的。

梁冬:

哪个器?

红叶:

器物的“器”,就是君子不器的“器”。

梁冬:

嗯。

红叶: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梁冬:

对。

红叶:

说明它是对立的。

那么,道和器之间是不是有一个通路?

就是德。

梁冬:

哦。

红叶:

实际上,德代表的是能量流动,道代表的是你获取这些能量以后,自己又变空了。

中国人向来是对于水啊,实际上,是有一种想掌控的思想,对于火呢,很恐惧。

但是,人的生命呢,却恰恰相反,是要火来维护的。

比如说,在我们这个现代的这个中医的流派里面,最近兴起一个火神派。

梁冬:

嗯。

红叶:

就是对火的崇尚,就是要以火来克水。

梁冬:

以火来化水吧?

红叶:

对,化水,对,化水。

中国人对水的控制啊,是非常的强烈,但是,对火呢,又恐惧。

你看,我们炎症的“炎”字,上面一个“火”,下面一个“火”。

梁冬:

啊,对。

红叶:

对。

我们现在一听火,就很害怕。

梁冬:

上火了。

红叶:

上火了。

对。

实际上很多上火啊,往往是水造成的。

梁冬:

怎么说?

红叶:

那比如说,我们胃肠道受凉了,严重发展下去以后呢,得了胃炎了。

我们按照这个传统的观点,或者按照西方的观点,我们都认为自己呢,胃粘膜损伤,就要用养胃的药,保护胃粘膜的药。

对吧?

但是,实际上呢,比如说,我们长口腔溃疡了,老百姓就说,要泻火。

泻火就是一些伤胃的药,实际上。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间,整个胃肠道的胚胎发育呢,都是从中胚层过来的。

可以说呢,口腔粘膜是胃肠道粘膜的一个延续。

也可以说,口腔溃疡就是胃溃疡在口腔中的一种表现。

西医处理得很好,用养胃的药,用维生素B2,我们老百姓就要用泻火的东西。

往往泻了火以后呢,这个火暂时灭掉了,变成复发性口腔溃疡了。

这是观念上的问题。

梁冬:

好了,这个稍微说的远了一点。

之后呢,休息一下,继续回来呢,和红叶呢,继续分享,从道德,从德道来看到的饮食。

广告片花……弘扬中国文化身体力行,义务工作群:

87837295(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欢迎您的加入,请注明“志愿者”……

梁冬:

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

仍然是梁冬和红叶呢,去分享关于德道、道德与饮食的关系。

刚才呢,特别强调啊,就是,道德呢,它是一种,啊,我们称或者阴阳,它是一种能量的两种方面。

阴呢,代表的是隐藏,就是往内收的这种过程。

阳呢,和张扬的“扬”呢,又通假字呢,是往外的过程。

那这种向外和向内呢,其实呢,对应回饮食上面,它也是大有玄机的。

刚才呢,红叶也跟我们分享到,就说,他说,其实中国人的饮食,说白了,就是如何让火与水进行非常充分的调剂。

啊,这个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叫“既济”。

既呢,前面那个既呢,是既然的“既”,后面那个济呢,是济南的“济”,就是三点水,一个“齐”。

就是说,水火交融视谓既济。

对不对?

那饮食,我们如何透过烹饪,透过这个火的使用,以及呢,上面要蒸也好,煮也好,炸也好呢,对这个火的应用呢,让一个食物,如此优雅、完美地体现了它的火的能量,也体现了它的水的这种鲜美呢,其实我觉得中间就是大有学问了。

红叶:

诶,大家可以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呀,这个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和湖泊。

梁冬:

嗯。

红叶:

那为什么人类最终选择了陆地,而不选择海洋?

就是说,为什么人类最终选择了远离水源?

梁冬:

诶,这个是很有趣的问题。

红叶:

是很有趣的问题。

梁冬:

对。

红叶:

为什么会选择呢?

梁冬:

不知道,我觉得很有意思。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只是觉得说,人类就是从海洋里面爬出来的。

红叶:

对。

我们现在宣传,我们那么需要水,那为什么还要从海洋里爬出来,会走上陆地呢?

梁冬:

诶,你这个问题,是你自己想的吗?

红叶:

是我自己想的。

梁冬:

诶,这个很有意思,你说说看。

红叶:

就代表的是人类对于阳气的追求,而不是对于阴寒的追求。

梁冬:

嗯。

红叶:

啊,他用各种方式,来让人体增强自己的阳气,这样能够达到保身藏全的目的。

很明显啦,那个土地肯定是比海洋要更具备有阳气。

梁冬:

嗯。

红叶:

古人把水呢,作为水饮和痰饮,作为一个大病来看待。

我们从临床上就能看到很多呢,因为不得当的喝水,不得当的注水、饮水而造成的一些新的疾病。

我们又可以从人类本身的起源啊,从他的发展,来佐证人类对于水那种恐惧,和对于水的这种要远离的思想。

从饮食上来讲呢,也就能够呢,推理出来,怎么样用水,怎么样饮水,在健康上面的意义。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一些所谓的传统文化,往往正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些背离和背叛。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传统文化里面呢,对水,很强调对它的控制,但是,对火呢,又很恐惧。

比如说,在历史里面呢,我们老是强调大禹治水呀,都江堰的工程呀……实际上,我们没有考虑到,现在对我们身体的最大伤害,“早晨八杯水”的思想。

而实际上呢,在地球的一个区域呀,有很多奇妙的地方,大家可以查一查。

我们一般把这个奇妙的地方呢,都归为北纬三十度区域。

北纬三十度区域呢,是所有地球人的起源地,就是在北纬三十度的地方呢,它发生了,蕴育了很多文明。

比如说,两河文明呀,什么希腊的文明呀……

梁冬:

长江文明啊……

红叶:

……埃及的,长江、黄河的文明……都是沿着北纬三十度进行的。

人类的很多大灾难,也是在北纬三十度左右出现的,包括这一次的这个“五·一二大地震”,也是在北纬三十度附近。

前一段时间呢,我去了一趟北纬三十度所在地,金沙遗址。

看到了一些古人呢,图腾的崇拜。

它金沙遗址,它反应了一种什么崇拜呀?

一种太阳神鸟的崇拜。

鸟呢,在古代代表的是阳气。

梁冬:

对,是火。

红叶:

是火,对。

梁冬:

所以,吃鸡也是调动你的身体的这个阳气。

红叶:

对。

梁冬:

对。

红叶:

比如说,古代在形容这个阳气的时候,形容太阳的时候,都是用一只三足的鸟。

有的时候呢,用的是一个三足的乌鸦。

为什么用三足呢?

三在相术里面代表的就是火。

梁冬:

哦。

红叶:

在描述这个月亮的时候呢,用的是青蛙。

一个是青蛙,它本身属阴的。

再一个呢,青蛙的这个肚子的一张一吸呀,它代表月亮的阴晴圆亏。

图腾崇拜里面呢,崇拜阳气的很多,崇拜阴寒的极少。

梁冬:

啊,所以,太阳神就要比月亮神多得多。

红叶:

对。

另外,从这个天文学来看呢,实际上,月亮反射的是太阳的光。

梁冬:

对。

红叶:

它本身并没有它的能量和热量。

就是对传统文化呢,我们有很多的误解。

比如说,我们把口腔溃疡误认为是真正的火。

实际上,它是一种伤胃的表现。

南怀谨的书里面呢,曾经提到了很好的一个比喻,就是说,“错把冯京当马凉”。

冯京……

梁冬:

两点水,一个“马”。

红叶:

两点水,一个“马”,北京的“京”。

跟它相近的字——马凉。

梁冬:

啊哈。

红叶:

这个,往往这个东西它反应的是马凉的问题,你把它表达为冯京嘛。

梁冬:

好,稍微休息一下之后呢,再和红叶呢,一起来分享,从道教里面看到的水火的变化关系。

广告片花……

梁冬:

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回来到国学堂。

依然是梁冬和红叶来聊聊这个营养的味道哈。

刚才,我们讲到这个水和火的关系。

红叶有一天跟我聊天,他讲到说,火和水呀,对于食物有很大的不一样:

你要让这个东西闻着香,吃着香呢,要用火。

要让它闻着香,鲜,吃着鲜呢,要用水。

诶,这句话怎么解释呢?

红叶:

这个实际上呢,反应的是中国饮食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道理,就是饮食中的阴阳格局。

所谓的香呢,在这个造字上面呀,我们看上面,是一个禾木的“禾”。

梁冬:

对。

红叶:

下面实际上是一个甘甜的“甘”。

梁冬:

嗯。

红叶:

什么叫作甘呢?

口中含一为甘,就是口中啊,含着一个一二三四的一,这叫甘。

一呢,代表阳气。

梁冬:

哦,是这样子?

红叶:

对,口中含一为甘。

诶,从这儿我们还可以引申,有的字也很有意义。

比如说,那个端正的“正”,就是走正道的“正”。

什么叫做正?

止于一叫正。

上面是“一”,下面是一个停止的“止”啊。

梁冬:

对。

红叶:

止于一,就是正--你只要是,你的行为准则,你的所有做法,都按照保护阳气的方法去做,它就是端正的。

中国哲学的思想啊,看似是阴阳并重的,实际上是重阳不重阴的。

梁冬:

诶?

红叶:

你看道教啊,它提倡纯阳,提倡纯阳的观点。

梁冬:

对。

红叶:

呃,在这个道家里面,在中医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养正则吉,营养的“养”,这个正确的“正”,一则两则的“则”,吉祥的“吉”。

就说啊,我们来养人的正气,就会得到吉祥的结果。

这个正呢,刚才又说了,就是止于一的意思。

所以,养正则吉呀,我们可以引申为养阳气则吉。

刚才说到了这个饮食中的阴阳格局呢,香代表的是饮食中的阳性的部分。

这种阳性的部分的激发呢,要离不开火的作用。

比如说,古人在吃这个小米呀,吃稻谷的时候,要经过火烤,出现了一种隐隐的味道,这种味道呢,被归为香味,这是香的起源。

在古体字里面呢,香味的“香”和家乡的“乡”啊,是互通的。

梁冬:

嗯。

红叶:

所以,对于家乡的思念呢,也是跟这个香臭的香啊,是有一定的这个追求。

梁冬:

诶,这个有意思。

红叶:

主要是因为呢,这个香味呀,古人在做熟食的过程中间是神秘的,似有似无,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所以,让人那么去向往,去追求。

后世的这个“炒”字呢,本身也来源于对于谷物的烘烤,只有在烘烤谷物的时候呢,才能产生香味。

梁冬:

炒就是一个“火”字边,一个“少”。

红叶:

“火”字边,一个“少”,对,对。

梁冬:

炒,炒鱿鱼的“炒”嘛。

红叶:

对。

梁冬:

这个炒,诶,为什么这个炒跟香有关呢?

红叶:

因为,这个我们在出现炒菜这个动作的时候呢,实际上是在齐以后,就是离现在并不是很久远。

梁冬:

在以前都怎么做的呢?

红叶:

在以前就是直接隔火炒,是不用油的。

梁冬:

哦。

红叶:

你看,在很多古籍里边,提到油脂的时候,它主要想,主要是写这个油脂用于点灯,用于火攻,它在食物上的用途呢,并不是很彰显。

而真正用食用油呢,是中国人从西域文明传播过来的。

也没有几百年的历史。

梁冬:

哦,中国人以前做饭都是直接拿到火上去直接烧烤?

红叶:

直接烧烤。

所以,中国人讲究要,要吃这个大羹。

就是说,烧烤这种食物啊,很难下咽,所以,他一定要借一些甘滑的东西把它顺下去。

比如说,羹啊,我们现在的西湖牛肉羹,这个羹。

梁冬:

哦。

红叶:

就是些汤类啦。

嗯,还有老人,要送一个权杖,这个权杖呢,上面呢,要雕一个斑鸠。

为什么雕个斑鸠呢?

说,“斑鸠者”,是“不噎之鸟也”,就不会噎着。

老人最大的问题是怕噎着,古代。

包括我们家庭的“家”字,为什么下面是个猪啊?

因为猪的脂肪很肥甘,它有利于这个老人来下咽这些偏粗糙的东西。

梁冬:

所以,火是可以给我们带来香味的。

但是,火呢,需要有一些顺滑的东西呢,可以帮助把这个香味再滑下去。

红叶:

帮助把我们这些谷物来给滑下去。

梁冬:

对。

那就,上次你又提到,一个东西要吃得鲜美,啊,它就要跟水有关?

红叶:

对。

嗯,这个鲜字啊,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个鲜呢,不是鲜的本字。

梁冬:

啊?

红叶:

鲜的本字呢,是三个鱼,摞在一起,是上面一个鱼,下面两个鱼。

梁冬:

对。

红叶:

这叫鲜。

我们现在这个鱼羊合鲜的这个“鲜”呢,古代念作“xiǎn”。

鱼呢,一般产在南方,羊产在北方,这两件食物要在一块呢,是很少见的,鲜(xiǎn),鲜,鲜为人知的。

梁冬:

哦,真正好吃的这个鲜,是三个鱼?

红叶:

三个鱼,对,那是它的本字。

梁冬:

哦。

我还以为是鱼和羊合在……炖在一起就比较鲜呢?

红叶:

古代对于这个新鲜的鲜字啊,就三个鱼这个鲜字啊,的解释叫作“新鱼精”,新鲜的“新”,鱼肉的“鱼”,精髓的“精”,就是新鲜的鱼所带来的那种味觉上的那种精髓的感受。

梁冬:

哦。

红叶:

这叫鲜。

梁冬:

所以,要真正的活鱼,即捞即吃。

红叶:

对。

对于鲜味的遗失啊,也是中国人在饮食上面的一大缺失。

据说,在江苏徐州啊,有一个名菜叫做鱼羊和鲜。

啊,这个名菜的出现呢,近一步诱导了人对于鲜的误解。

梁冬:

对。

红叶:

啊,这个名菜呢,曾经还有一个故事。

说彭祖的儿子呢,喜欢玩水。

彭祖呢,怕他在水里面淹死了,所以,不允许他去捕鱼。

孩子呢,偷偷地捕鱼回来。

孩子的妈妈呢,急忙剖开正在炖的羊肉,把鱼藏进去。

彭祖吃了以后呢,觉得味道啊,非常鲜美,所以就诞生“羊方藏鱼”这道徐州名菜。

但是呢,这实际上是附会的信口之谈。

羊为火兽,猪为水兽,比猪更接近于水的,就是鱼。

梁冬:

就是鱼,啊,对。

红叶:

鱼和羊放在一起,是水火不容的。

所以,它不可能产生鲜味来。

梁冬:

哦,是吗?

那,那,那道名菜,把鱼和羊放在一起的那个好吃的那个菜,那怎么回事呢?

红叶:

呵呵,那是附会的一道菜,是根据这个鲜字呀,创造出来的,它也不算是中国的著名的名菜,只是为了宣传它,才引进的这么一个故事。

梁冬:

对。

所以,总而言之,你所讲到的这个,羊和鱼,在一起的这个鲜,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味道鲜美的鲜的意思。

红叶:

对。

梁冬:

它只是鲜(xiǎn)有,啊,少有的意思。

而真正的那个鲜呢,是三个鱼,非常新鲜的三个鱼。

红叶:

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刺参到味精的这个发展,来看这个鲜味的产生的这种理路。

梁冬:

诶。

红叶:

呃,说到这个刺参呢,一定要提到“脍”字儿,它们讲过的脍。

梁冬:

对。

红叶: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脍呢,左边是个“月”字,右边是个“会”。

实际上,脍的本字呢,左边是“鱼”,右边是“会”。

梁冬:

哦。

红叶:

会是切的意思,是切成的生鱼丝儿,这个是鲜味的起源。

鲜味的第二步发展呢,是商代伊尹……大家在描述商代伊尹调制出羹汤的时候呢,说,“精妙微纤,口弗能言”的感觉。

这个可以在《本味篇》里面找到的,找到相应的记载。

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呢,用鲜鱼精,来解释这个鲜字儿。

鲜鱼精啊,一直都说明了,鲜字呢,都没有离开水。

进一步的发展呢,在南北朝的时候,《齐民要术》里边记载呢,用骨头汤来提炼鲜汤,这个骨头汤呢,指的是猪骨汤。

为什么呢?

猪为水兽。

梁冬:

对,就是猪是在五行里面对应的是北方……

红叶:

对,是属水。

梁冬:

对应的是水的。

红叶:

对,对。

南宋的时候呢,把鲜味儿扩大到了笋啦,菌类这一类的食物。

比如说呢,在林洪的《山家清供》里面,就有很多记载。

说:

“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就是指的是要通过蘑菇,来提取它的鲜味,来进行烹调的一些方法。

诶,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呢,有三十多条对于鲜的举证,这是因为,《随园食单》的问世呀,标志着,鲜,这个价值的确立。

呃,到了近代呢,日本人提纯出了味精,这个鲜字呢,才被固定下来。

所以呢,香不离火,鲜不离水。

我们不是吃饭的时候啊,遇到所有菜都跟人讲,不要放味精,这样也是不对的。

它既然存在,有它存在的道理。

亲水的菜,是要放味精的,要提高它的鲜味。

但是,如果这个菜要爆炒,或者说,要提高它的香味的时候,你要再放味精,那是画蛇添足了。

梁冬:

稍事休息一下之后呢,继续和红叶,啊,一起来分享,香鲜之道。

广告片花……

梁冬:

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

依然是梁冬和红叶呢,来分享这个香鲜之道。

刚才,讲到啊,就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呢,要一个东西好吃,香,啊,要用火来烤啊、炸,啊,炒,爆炒,啊。

那如果要鲜呢,最好是炖啊,蒸啊,用水这种方法来做。

那其实在这中间呢,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那香和鲜呢,也在整个中国的这个饮食口感里面呢,有很优长的这个历史。

就是红叶,你是不是可以再跟我们分享一下,关于中国人对于这个味道的体会呢?

红叶:

任何一个词汇呀,只要涉及到“道”的时候,那就有深刻的意义。

梁冬:

呵呵,味道,平常我们只是这样用哈,没有想到,味道,还蛮深刻的?

红叶:

味道,是中国人所特有的。

味呢,指的是食物的本性,啊,这是舌头能尝得到的。

而道呢,是接近于艺术的一种提法,它是指的是内心的感受。

梁冬:

哦。

所以,味道这个词,平常讲起来没什么文化,细细琢磨,很有文化哦?

红叶:

对。

味道是中国菜所独有的。

那你说西餐里面,最提倡的西餐,或者说是最有恒盛的西餐是什么啊?

梁冬:

一个是法餐,对不对?

红叶:

法国大餐,对吧?

梁冬:

对呀。

红叶:

但是,据考证呀,法国大餐来自于中餐。

梁冬:

啊,为什么?

红叶:

为什么呢?

因为呢,法国的烹调啊,得益于意大利公主下嫁于法国,而意大利公主的饮食呢,则得自于马可波罗在东方的往来。

梁冬:

哦。

红叶:

诶,实际上它其中是有联系的。

梁冬:

所以说,西方人传统对于吃是带着愧意的……

红叶:

对。

梁冬:

在《大不列颠全书》里面呢,是这样说,是吧?

红叶:

对。

梁冬:

它说,有愧疚的,觉得,对食物,实在是做得太不好了。

我们……西方人觉得说,对食物不够尊重。

红叶:

诶,东方人呢,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