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489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docx

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1课时

12.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了解全等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一中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展开教学活动。

设计一系列问题,给出三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找出它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进而引入本节问题的主题,强化了本课的中心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历理解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提供学生发现规律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寻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教学准备:

三角板,全等图形模型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31页图12.1-1,然后提出问题:

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

二、新课讲解

像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31——思考:

如图(p32图12.1-2),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ADADE

BC

BCEFDBC

(1)

(2)(3)

归纳: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在图

中,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E重合.我们把这样互相重合的一对顶点叫做对应顶点;AB边与DE边重合,这样互相重合的边就叫做对应边;∠A与∠D重合,它们就是对应角.△ABC与△DEF全等,我们把它记作:

“△ABC≌△DEF”.读作“△ABC全等于△DEF”.“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ABC和⊿DEF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EF。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思考:

如课本P32—思考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对应角呢?

归纳: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右图

(1),⊿ABC≌⊿DCB,指出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解:

对应边有AB与DC,AC与DB,BC与CB;

对应角有∠ABC与∠DCB,∠A与∠D,∠ACB与∠DBC.

例2如右图

(2),已知⊿ABC≌⊿DEF,⊿DEF的周长为32cm,

DC=9cm,EF=12cm,求⊿ABC各边的长。

解:

∵⊿DEF的周长为32cm,DC=9cm,EF=12cm,

∴DF=32-9-12=11cm

又∵⊿ABC≌⊿DEF

∴AB=DE=9cm,BC=EF=12cm,AC=DF=11cm。

答:

⊿ABC的各边长分别为9cm,12cm,11cm。

三、课堂练习

课本第32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索了找两个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并且利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平移法:

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2.翻转法:

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旋转法:

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三)根据经验来判断

1.大边对应大边,大角对应大角

2.公共边是对应边,公共角是对应角

五、作业

课本P33习题12.1-第1、2题

 

第2课时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享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准备:

三角板、彩色粉笔、三角形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如图12.2-1图12.2-1

已知△ABC≌△A′B′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图中相等的边是:

AB=A′B、

BC=B′C′、AC=A′C.相等的角是:

∠A=∠A′、∠B=∠B′、∠C=∠C′.)

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纸片(出示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

怎样画?

根据定义,先量出三角形纸片的各边长和各个角的度数,再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角分别和已知的三角形纸片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样作出的三角形一定与已知的三角形纸片全等.请问,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

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解

探究1:

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探究2: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观察,我们得到一个规律: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三、例题讲解

例l(课本P36-例1)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

△ABD≌△ACD.

证明:

∵D是BC的中点

∴BD=DC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例2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

已知:

∠AOB.求作:

∠A/O/B/,使∠A/O/B/=∠AOB

 

作法:

(1)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与点C,D;

(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D的弧相交于点D,;

(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

四、课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SSS.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六、作业

课本P45习题12.2-第9题

 

第3课时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分析、推理,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图、思考、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开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准备:

三角板、彩色粉笔、圆规、三角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

(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

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

“两边一内角”.

二、新课讲解

问题: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内角,那么它有几种可能情况?

(1.两边及其夹角.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按照上节方法,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探究1:

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

∠A=∠A/(即保证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三角形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探究2:

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A/B/C/,使AB=A/B/、AC=A/C/、∠B=∠B/(即保证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归纳总结:

“两边及一内角”中的两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证明:

在△ABC和△DEC中

∴△ABC≌△DEC(SAS)

∴AB=D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四、课堂练习

1.已知:

AD∥BC,AD=CB(图3).

求证:

△ADC≌△CBA.

2.已知:

AB=AC、AD=AE、∠1=∠2(图4).求证:

△ABD≌△ACE.

五、课堂小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六、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2.2-第2、10题

 

第4课时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角边角.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ASA”,并能应用它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ASA”“AAS”.

教学难点:

探究出“ASA”“AAS”以及它的应用.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三角形纸板、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

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

各是什么?

(三种:

①定义;②SSS;③SAS.)A

2.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二、新课

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如右图,B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同样大小的新教具?

能恢复原来三角形的原貌吗?

探究4: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

∠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问题:

怎样画出△A'B'C'?

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教师演示:

在黑板上画一个△A'B'C',使A'B'=AB,∠A'=∠A,

∠B'=∠B(即:

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ABC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由此得出判定方法: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三、例题讲解

例1(教科书第40页例3)已知:

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

相交于点O,AB=AC,∠B=∠C。

求证:

AD=AE

证明:

在△ACD和△ABE中,

∴△ACD≌△ABE(ASA)

∴AD=AE

在两个三角形中,是不是只要有两个角对应相等,一条边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问题:

例2(教科书第40页例4)在△ABC和△DEF中,∠A=∠D,∠B=∠E,BC=EF,

求证:

△ABC≌△DEF

证明:

在△ABC中,∠A+∠B+∠C=180°,∠D+∠E+∠F=180°

∴∠C=180°-∠B-∠C,

∠F=180°-∠D-∠E,

∵∠A=∠D,∠B=∠E

∴∠C=∠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由此得出:

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41页—练习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我们现在学了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判定定理:

边边边(SSS)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角角边(AAS) 

六、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12.2—第4、5题

 

第5课时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斜边、直角边”.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斜边、直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板、圆规、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

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斜边是

二、新课讲解

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外,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

由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分别相等,或两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

如果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探究:

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

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

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

1、画∠MC′N=90°。

2、在射线C′M上取B′C′BC。

3、以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连接A′B′。

画图分析,寻找规律.如下:

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角形是全等的.

四、例题讲解:

例1(课本P42例5)如图,AC⊥BC,BD⊥AD,AC=BD.求证:

BC=AD.

证明:

∵AC⊥BC,BD⊥AD

∴∠D=∠C=90°

在Rt△ABC和Rt△BAD中

∴Rt△ABC≌Rt△BAD(HL)

∴BC=AD.

例2如图,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

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滑梯

倾斜角∠ABC和∠DFE有什么关系?

解:

∠ABC+∠DFE=90°.理由如下:

在Rt△ABC和Rt△DEF中

∴Rt△ABC≌Rt△DEF(HL)

∴∠ABC=∠DEF

又∵∠DEF+∠DFE=90°

∴∠ABC+∠DFE=90°

即两滑梯的倾斜角∠ABC与∠DFE互余.

五、课时小结

  至此,我们有六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边边边(SSS)3.边角边(SAS)

  4.角边角(ASA)5.角角边(AAS)6.HL(仅用在直角三角形中)

六、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1.2-第7,8题

 

第6课时

12.3角平分线的性质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平分线的画法.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和性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

三角板、彩色粉笔、圆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问题2:

你能作出这些线段吗?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直尺和圆规,你能帮我设计一个作角的平分线的操作方案吗?

二、新课讲解:

1、探究:

右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要说明AC是∠DAC的平分线,其实就是证明∠CAD=∠CAB.

在△CAD和△CAB中

∴△ABC≌△ADC(SSS).

∴∠CAD=∠CAB.

即射线AC就是∠DAB的平分线.

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讨论结果展示: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

∠AOB.

求作:

∠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练一练:

任意画一角∠AOB,作它的平分线.

2、探索

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

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

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

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

求证:

OE=OD。

证明:

∵OE⊥AB,OD⊥AC

∴∠AEO=∠ADO=90°

在△AEO和△ADO中,

∵∠AEO=∠ADO,∠EAO=∠DAO,AO=AO

∴△AEO≌△ADO(AAS)

∴OE=OD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利用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仪器的操作原理,由此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尺规画法,并探究了角平分线的性质。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2.3第1、4题。

 

第7课时

12.3角平分线的性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叙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能应用这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会叙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能应用这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图、文字、符号的翻译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探索、概括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那么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在角的平分线上呢?

二、新课讲解

1、问题:

根据下表中的图形和已知事项,猜想由已知事项可推出的事项,并用符号语言填写下表:

已知事项符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以Rt△PEO≌△PDO(HL).于是可得∠PDE=∠POD.

由已知推出的事项:

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性质: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2、思考:

如图所示,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

20000)?

1.集贸市场建于何处,和本节学的角平分线性质有关吗?

用哪一个性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比例尺为1:

20000是什么意思?

讨论结果展示:

1.应该是用第二个性质.这个集贸市场应该建在公路与铁路形成的角的平分线上,并且要求离角的顶点500米处.

2.在纸上画图时,我们经常在厘米为单位,而题中距离又是以米为单位,这就涉及一个单位换算问题了.1m=100cm,所以比例尺为1:

20000,其实就是图中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的意思.作图如下:

第一步:

尺规作图法作出∠AOB的平分线OP.

第二步:

在射线OP上截取OC=2.5cm,确定C点,C点就是集贸市场所建地了.

三、例题讲解

例(课本第50页例题)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求证:

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证明:

过点P作PD⊥AB,PE⊥BC,PF⊥AC,垂足为D、E、F.

∵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PD=PE.

同理PE=PF.

∴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四、课堂练习

1、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可选择的地址有_______处.()

A.一B.二C.三D.四

2、如图,一块三角形玻璃片碎成如图所示的三块碎片,现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片,最省事的办法是()

A.只带ⅠB.只带Ⅱ;C.只带ⅢD.只带Ⅰ、Ⅱ

 

第1题第2题第3题

3、如图,∠B=∠C=90°,M是BC上一点,且DM平分∠ADC,AM平分∠DAB.

求证:

AD=CD+AB.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角平分线的另一个性质: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OE⊥AB,OD⊥AC,OE=OD.

∴点O在∠AOB的平分线上.

六、布置作业

课本P51习题12.3中的第2、3题.

 

12.1全等三角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