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93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国杰《伦理学》 笔记.docx

罗国杰《伦理学》笔记

版本:

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

伦理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略读)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重点: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

出题题型:

简答论述

1.试说明道德的本质?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伦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道德现象而把握道德的内部结构即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

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总之,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

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

般特征。

大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

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

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

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

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可另出论述题)

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因此是实践的。

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2)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

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

(3)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

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

遍的统一。

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实践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为的义务性。

义务是被意识到的道德必然性,既是外在的职责、使命,

又是内在的要求,出于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将现实升华为理想的实践精神的行为。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强调实践精神的能动性,而且强调其把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

试论述道德把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是随着人类实践精神的分化而形成和逐渐发展起来的。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

这里的改造是以精神的手段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使社会关系符合某一价值要求的精神活动。

这里的世界是指人类社会、人类活动和人类品质。

(2)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

道德评价将外在的准则直接灌输到人们内心,形成个人自己的做人标准和价值目标。

而这种标准和目标反过来又作为内心的评价主体,审查过滤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意图,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并指向社会的价值目标。

(3)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德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第三章

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作为一般了解)名词解释:

1.道德关系:

就是人们基于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并遵循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发生的社会关系。

按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把社会范围的道德关系概括为三类:

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2.道德现象:

就是人们在人与人之间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可以感知到的道德表象形态。

根据其表象形态或存在状态加以归纳,则可以从总体上把社会的道德现象,划分为社会道德意识现象、社会道德规范现象和社会道德活动现象。

这三类社会道德现象,是彼此密切关联的。

问答:

1.试说明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一)道德的认识功能,即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经济关系的社会功能。

它的总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认识(反映)的角度和范围上看。

道德是着重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

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

〈2〉从表达认识(反映)成果的方式上看。

道德主要以具有善恶意义的行为、准则、风俗、情绪、信

念、理想等形式,表达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成果,并因此往往使这仪成果多半具有评价性、征兆

性和轮廓性。

〈3〉从认识(反映)的基础上看。

社会生活实践仍是道德实现其认识的基础和确认其认识成果的标准,

但又在道德的认识中具有某些特别的意义。

〈4〉从认识(反映)主体上看。

整个社会,每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嗾使道德认识社会

现实的主体。

(二)道德调节功能。

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具有以下几个总体性特点:

〈1〉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

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集体

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2〉从调节的尺度上看。

道德也有其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特点相对于同一社会性质的法律调节

尺度来说,道德调节尺度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具有多层次性。

〈3〉从调节的偏颇上看。

道德在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时,依其自身的固有规定和

特有机理,而侧重于引导当事人履行其按“社会身份”所应有的义务或引导当事人承认、尊重和

维护其行为客体应有的权利。

〈4〉从调节方式上看。

道德调节人们的关系和活动,并不诉诸国家机器和惩罚手段,而主要诉诸舆论

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

断能力。

〈5〉从调节的效力上看。

道德调节的效力是相当有限的,然而道义的力量是深厚的、持久的。

第四章

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略读)第五章

道德原则(重点读第三节)简答:

1.个人是什么?

在伦理学领域所讲的个人,主要指的是这种个性化了的、作为道德主体一分子的个人。

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其个性化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不是由个人来确定的,而是由社会来确定的,是由具体的道德实践场所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个人及其道德个性只有在具体的社会道德环境中才能够成立并积极地显示出来。

2.什么是集体?

作为哲学范畴的集体,首先是相对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个人而言的。

集体范畴的抽象相当于整体范畴或

社会范畴的抽象。

集体范畴又必须具体化为代表整体或社会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

3.集体中的个人与个人组成的集体

1.个人总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强调个人的集体性质,除了强调个人的社会历史本质之外,在伦理学领域,关键是要强调个人客观

上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强调个人的这种集体使命感。

强调集体的个人性质,也不知识简单地强调集体的个人构成因素,在伦理学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

个人的道德活力、道德主动性和道德首创精神,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个性。

总结:

因而,集体与个人的对立、制约和超然关系,应该既是相对的,又是双方的。

集体与个人是一种关系范畴,集体只有在同个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得到定义,个人也只有在同集体进行联系时才能得到定义。

4.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1.就社会主义道德的最一般原理而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与道德的基本问题相一致,集体主义原

则必然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基本问题的具体体现。

2.就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而言,集体主义原则在本质上既属于这一体系中的规范之一,又高于别

的具体规范,成为规定和界说别的规范的最高道德规范。

3.就社会主义道德的评价体系而言,无论是人们行为的善恶,还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好坏、道德境界的

高低,也必须依据集体主义,把集体主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评价尺度。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善

恶的尺度,利益的尺度,生产力标准的尺度,常常都具体化为集体主义的尺度。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调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从总体目标上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要在社会主义社会

中,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辨证的、有机的统一。

5.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从总体上说包含三层意思:

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集体主义原则即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性,又强调这种统一的辨证性。

集体利益与个人

利益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上,二者的作用是双向的。

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但这种辨证统一要能够成立,必须有一个使

统一体赖以立足的基础,其基础也就是集体利益。

也即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

第三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利他主义1.谈谈你对功利主义的理解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伦理学说及其道德原则,最主要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

边沁指出,所谓功利原则,就是“赞成或不赞成任何一种行为,其根据都在于这一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人的这种幸福。

功利原则的要旨是,所有利益当事人的最大幸福。

密尔对功利主义作了这样的界说:

“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

”由此可见,他们都把功利主义理解为最大幸福主义。

功利主义是依据趋乐避苦的原则来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在功利主义看来,由于社会利益仅仅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而社会利益总是一种虚构的利益,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利益。

因此,要促进人们的最大幸福,实际上就是要增进个人的最大快乐。

马克思认为功利主义这种类似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观点,从历史发展上看是一种倒退。

认为把一切关系都归为功利主义方法论是很愚蠢的,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抽象。

在当今西方伦理学中,新功利主义主要有两个代表流派,即“准则功利主义”和“行为功利主义”。

新功利主义在重效果轻动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等问题上,与老功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功利主义还有另一种理解,即理解为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

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与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原则性的区别。

从无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基本特征来看,它同集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