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322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docx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1、古文献学定义:

有关古代文献典籍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

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法、乐律、思想义理的剖析等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环节。

2、文献学史的特点:

以经学史为中心,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而不断发展。

分为考据和义理两个学派。

传统上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3、文献学史的六个分期:

①先秦:

初创期;

②两汉:

成熟期。

经今文学派主义理,经古文学派主考据;

③魏晋南北朝:

北继承汉代考据学之余绪,南方收到玄学的影响,出现义疏之学,喜义理;

④隋唐:

集南北朝之大成,因循集成,少有开创;

⑤宋元明:

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成为主导;

⑥清:

集前代考据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朴学。

4、孔子与六经

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校释和整理,认为“六经皆史”;

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作六经,六经当中贯穿着孔子的思想观点。

①《周易》:

《周易》是占筮之书,今传本包括本经和易传。

本经包括四十八卦卦象以及卦辞、爻辞。

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汉书·艺文志》有孔子作易传之说;皮锡瑞认为孔子作易传、卦辞、爻辞;从宋代开始怀疑易传不是孔子所作,持此观点的有欧阳修、陈振孙、赵汝谈、姚际恒、崔述

②《尚书》:

是上古时候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现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有孔子“序《尚书》”之说,目前存疑。

洪迈、朱熹、顾炎武证明今传的《尚书》大序、小序都是后人伪作的。

《史记》: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可信,但是孔子是否系统的整理过《尚书》仍然存疑。

③《诗经》: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诗,称为笙诗。

传统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不可信。

东汉郑玄不取删诗说,宋代的叶适反驳之,后人王士祯、朱彝尊、江永、崔述、魏源等附和

④《礼记》:

后儒汇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

先秦时多散篇,约西汉前期汇集补撰成书。

今传的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

为儒家书,出自孔门后学之手。

⑤《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十二公242年的史事。

《春秋》本为鲁国史书,孔子对其进行了整理和修订,整理的时候取其义以行褒贬,所以在春秋中可以看到孔子的立场与爱憎,这就是“微言大义”。

《孟子·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⑥《乐经》:

礼乐相配,孔子既然传诗,就通乐。

孔子整理过乐章,通晓其结构,并且能够欣赏。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

5、孔子整理文献典籍的观点和方法

①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征不信

②崇尚平实,排斥虚妄

③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

6、孔门“四门十哲”

①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②政事:

冉有、子路

③言语:

宰我、子贡

④文学:

子游(言偃)、子夏(卜商)

7、校书四法

①对校:

利用本书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②本校:

根据本书中前后相关的部分互证

③他校:

利用他书与本书相关的资料进行校勘

④理校:

根据本书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史实等加以考证推理以断是非

8、孟子的文献学思想

①在训释上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

开“六经注我”之歪曲文献为我所用之先河

②研究、整理古文献要紧密联系原作者,知人论世

③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文献主张要审慎,强调怀疑和辨伪

④自觉的把整理古文献服从于政治目的,发展了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思想,把古文献的整理作为捍卫先王、孔子之道,排斥扬、墨、法异端学派的斗争阵地

9、秦始皇焚书禁毁情况

①“博士官所职”,即官方所藏的《诗》、《书》、诸子书不在烧毁之列

②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

③各国的史记禁绝尤甚,损失严重

④民间所藏的诗、书以及诸子书损失严重,但是远未烧绝,所以汉代屡有古代文书发现

10、秦始皇焚书正确评价

①起因是博士淳于越颂古非今,反对郡县制主张分封;儒生道古害今,惑乱黔首。

采用了李斯的建言,加以禁绝,用以巩固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的历史意义

②做法片面、简单、残暴

③对思想上的反对派残暴杀绝,方法简单并且不得人心

11、官方定书

①西汉宣帝刘询甘露三年(前51),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成《石渠议奏》

②东汉章帝刘炟建初四年(79),仿照石渠就使,会群儒讨论经义的异同,成《白虎通义》

③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群儒正定经书文字,刊于石碑,用隶书书写

④魏废帝王芳正始二年(241),刊立魏正始三体石经。

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以古文为主,可以看到古文地位的上升。

从光绪二十年(1894)开始出土

⑤唐太宗诏孔颖达等成《五经正义》

⑥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到开成二年(837),成开成石经,刊刻了十二经(除孟子),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只有正文,没有注文

⑦明成祖永乐年间撰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

12、《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尔,近也;雅,正也。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共19篇,收词4300多个。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面十六篇解释专用名词。

“释雅以俗,释古以今”。

按照词的义类编排,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开“雅书”之先。

晋郭璞注,宋刑昺疏,邵晋涵《尔雅正义》。

13、《方言》

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汉代扬雄著。

共十三卷675条,仿照《尔雅》作,专门解释方言词语,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调查的一部书。

《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

《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晋郭璞注,清戴震《方言疏证》。

14、《释名》

东汉刘熙著。

体例仿照《尔雅》,专用音训,研究事物命名之由。

27篇1502个词条。

是第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语言学上第一部词源学专著。

15、《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100-121历时22年,共十五卷,收字9353,重文1163,共收字10516.首创了部首编排法。

分为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也有古文和籀文。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原的字书。

今传本为宋初徐铉校定本,称为“大徐本”,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16、经今古文的区别

经书写本不同

①书写字体:

今文是汉代时候写在竹帛上的隶书本

②彼此间有异文,文字或者语句或者篇章不同

说解不同

今文:

六经是孔子所作,用以垂教万世或托古改制,于是多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掺杂以谶言阴阳;

古文:

认为六经皆史,孔子述而不作,于是说解侧重于章句训诂,名物典制

宗旨不同

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强调经书的直接的、简单化的实用目的;

古文家追求对经书本身作确实的理解,所以多从弄通语言文字入手,学术性较强

17、今古文经书的来历

今文经

口耳相传,著之竹帛。

《公羊传》、今文《尚书》

古文经

流传下来的经书古本

《周易》、《左传》、《毛诗》

重新发现的经书古本

鲁淹中-《礼》古经

河间献王-《周官》、《尚书》、《礼》、《孟子》、《老子》

民间壁中-《泰誓》

河内女子发老屋得-《礼》、《尚书》、逸《易》

杜林得漆书-《尚书》

孔壁-《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

18、今古文之争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

当时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

政府还专设“经学”博士,负责讲授儒家经典。

至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经”的地位。

  可是,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

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秦朝焚书之时,一些儒生冒死将一些儒学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里。

这些经书到了汉代陆续有所发现。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以广其宫室,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尚书》在内的大批藏书。

这些藏书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

因为当时识先秦古文的人不多,所以这些古文典籍重新问世以后,主要藏于皇家图书室,并没有得到当时代人的重视。

  刘歆在协助父亲刘向校书期间,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他认为《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今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将古文经正式列于学官,给以合法地位。

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罪名。

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也离开了首都长安。

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国学网

概况

①汉成帝时刘欲以《左传》比公羊、谷梁可信而引左传解释《春秋》

②汉哀帝时刘歆在今文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遭到反对而失败

③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

④郑玄著《驳五经异义》,用今文说驳斥许慎所主的古文说

特点

①今文学始终占据官学席位,古文经被排斥在外

②学术界古文经逐渐取得了优势,成为东汉经学的主流。

东汉经学名家古文有卫宏、贾逵、马融、许慎,今文家只有何修一人

③今古文学在论争当中互相渗透、吸收,门户之见有所突破,出现了以古文为主对今文兼容并蓄的局面

④争论遍涉五经,尤其以《春秋》为焦点

19、正确评价今古文学

①今文学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往往喜欢借题发挥,穿凿附会,多有伪说,对后世的义理学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②古文家追求对经书的正确理解,多从切实的弄懂经书的文字训诂、名物典制入手,力图达到对思想内容的准确把握,比较质实可靠。

虽然古文经也有穿凿附会的情况存在,但是不足以动摇古文经学较为质实的总体倾向,对后世的考据学派影响较大。

20、纬学

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方术相关,与图谶孪生。

纬常与谶并称为谶纬。

谶指的是宣扬天命迷信的预言、秘籍。

王莽曾利用谶言谋篡,开纬学之端。

纬与经相对而言的,特点是以谶说经,以经证谶,就使假托经文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帝业治乱兴废。

虽然依托于经书,同样是荒诞无稽,但是纬不像谶那样简单露骨。

21、纬学与经今古文学的关系

①与今文学从思想实质上一脉相承,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纬学不过是更加荒诞。

纬学讲天象,而今文学讲天道。

纬学沿袭了今文学为了附会经义在训诂上用的很多的比较牵强、随意的声训法。

②古文家一般反对谶纬。

22、纬书

含义

广义:

包括图谶纬候几类书

狭义:

七纬(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春秋纬)

亡佚原因

学术上:

虚妄的内容决定了它没有存在的价值

政治上:

它为统治者所用,也为之所惧,大肆禁绝绝非偶然

今传纬书

都是辑佚之作:

清黄奭《通纬》、赵在翰《七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价值

提供了特殊的文献资料,在思想史上有研究价值,对经书纯属于穿凿附会。

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资料;名物、训诂上也有可取之处。

23、董仲舒

西汉著名思想家、治《公羊春秋》的今文学大儒。

现传著作为《春秋繁露》,清凌曙注,苏舆义证。

董仲舒的春秋说集中反映了汉代公羊学的特点:

①阐发微言大义。

提出“三世说”、“三统说”、六科十指之说。

②宣扬阴阳灾异,附会“天人感应”

③讲究“通经致用”。

改造经学以适应现实统治者的需要,并且追求自身的利禄。

董仲舒的痛经致用:

一是大讲灾祥,用神秘的天人感应说为巩固统治者的封建统治所服务。

主要用来对君主监督、惩戒;二是引《春秋》以治狱,主要用来对臣下进行控制,对人民进行统治。

④在训释内容上重义理轻名物,训诂方法上多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对义理派的影响较大。

24、“三世说”

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

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学,由近代康有为系统化,成为社会维新的理论基础。

《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宣文,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恒隐,君子之所传闻也。

东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学家刘逢禄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说“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

19世纪末,康有为把公羊家所谓的“三世”做了新的解释,认为“据乱世”指的是君主专制;“生平世”指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太平世”指公产主义社会,即所谓的大同世界。

25、春秋十二世

隐恒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26、“三统三正说”

董仲舒提出的,“三统”为黑统、白统、赤统,每个新受命的王朝改变服制时,应该循环采用黑白赤三色。

“三正”为寅正、丑正、子正,改变历法时应该轮流采用夏历的寅(一月)、丑(十二月)、子(十一月)作为一年之始(正月)。

27、六科十指?

汉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

何休以为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又云: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

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28、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文献学家。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继其父谈职,任太史令,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有“六经门户,诸子渊薮”之称,从其取材上可以看出今文学的主导地位,但是司马迁并没有门户之见,折中今古文。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古文献考辨上成就主要有,选择运用史料的时候,大量的考辨,力求质实,排斥虚妄,对于传闻异词,谨慎存疑。

局限是,有时候会对史料生硬曲解,遇到写同一事件差异较大的材料会勉强牵合。

29、《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有“六经门户,诸子渊薮”之称,《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体裁

体裁

内容

十二本纪

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孝武

帝王兴废

十表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诸侯王历代大事

八书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典章制度

三十世家

王侯诸国子孙嗣爵者世系兴亡

七十列传

影响较大的贤德异行者以及四夷诸国的风土、事迹

共百三十篇,五十万余言。

B《史记》的注家(见29)

C评论《史记》的:

①以论史学、史法为主:

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章学诚《文史通义》;

②以论史迹、史法为主:

吕祖谦,曾巩;

③评论文辞为主:

刘勰,王世贞,归有光。

30、史记三家注

①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多存先儒之旧说。

是一部集大成的划时代的《史记》注本,继往开来,价值甚高。

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底本,多有订补,引证丰富,多存佚书遗说;对传闻异辞或者司马迁篡改的史料,略而不辨。

②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侧重历史的体例,兼重音义

③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补前人之不足,侧重解释地理疑难

31、刘向

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成帝即位后,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能文擅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学术上属今文学派,但是不排斥古文。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曾奉命理校群书,编著《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在三阁校书19年,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加整理。

每校完一书,乃条贯篇目,撮其旨意,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

方法为:

广罗遗本,较之异同,除去重复,条别篇章,定著目次,然后再写定正本,撰写叙录。

叙录的内容有:

叙撰人之生平,辨书籍之真伪,剖学术之源流。

《别录》记录了上古至西汉的文化典籍,为古代文化史之精华,对后世目录学、分类学有极深远的影响。

该书已佚,今从《七略》可窥一斑。

32、《别录》

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

二十卷。

西汉刘向撰。

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

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

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

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

《别录》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

33、刘歆

字子骏,曾改名秀,字颖叔。

刘向之子。

向死后,刘歆继其父亲任中垒校尉,后官至光禄大夫,王莽篡位后刘歆任国师,王莽杀其三子,遂谋诛莽,事败自杀。

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为偏差了0.0131。

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是一部具有学术史价值的著作。

34、《七略》

西汉成帝时,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

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

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

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其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

35、王充

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浙江),师事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东汉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

代表作《论衡》针对世上的伪书妄说而作,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的辨伪成就:

①集中揭露和驳斥了谶纬以及今文经学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的迷信邪说。

认为天道自然,并没有意志,没有作为,局限性是坚持自然命定论,并未能摆脱神秘主义的影响;②离经叛道,对圣人、经书不迷信,辨儒家圣贤立说之伪,反对神化,保持批判态度,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局限:

反对虚妄迷信的同时,连神话传说、文学的夸张也一概否定,弄巧成拙,同样陷入穿凿。

36、《论衡》

东汉王充作,东汉时,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为“异书”。

37、许慎

东汉汝南召陵(河南漯河)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师事贾逵,是古文家,也通今文。

性情淳笃,博学经籍,精文字训诂。

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

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

A《五经异义》为私论经义之始,体例仿《石渠议奏》,罗列,比较,论断今古文经说,多从古文说,反映了学术上古文经学优势的确立。

保存了丰富的今古文异说材料,范围包含名物典制多方卖弄,对注解文献、研究今古文学有意义。

B《说文解字》是为了纠正时人(今文家)根据隶书的形体穿凿字义,进而附会义理的弊端,力求准确的解释字形字义,以正确的领会古代文献的内容。

把小学视作古文献学的基础,认为精通文字是准确校读古文献的前提。

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在文字、音韵、训诂上都有突出成就。

①文字上采集丰富的汉字形体资料,著录形体并且分析结构,理论是六书;创造了按部首分类、编排汉字的方法。

②音韵上保存了古音的材料

③训诂上音形义,以讲形、义为主。

字形上以讲本字为主,释义上讲本义为主。

38、六书

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39、训诂方法

义训

直说字义,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事,以达到通异言、辨名物的目的。

有时候根据封建观念或者依据今文附会之说,不免陷入穿凿

刑训

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来解释字义,依据汉字的表意特征,也有附会之处

声训

根据文字的读音推求字义,即以音同或音近的字为训诂,容易穿凿、无端。

到清代考据学派,通声韵之学,因声求义,声训才打开了新局面

40、郑玄

字康成,北海高密(山东)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二十岁就博极群书,精通算术,师事马融。

世传《毛诗笺》、《三礼注》。

汉学的集大成者,立足古文学,兼取今文学,成成一家之言,表现出,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