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各学科信息.docx
《高考备考各学科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各学科信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各学科信息
2010年高考备考各学科信息
语文科
新课改高考的特点和命题趋势
(1)“考试能力要求”方面变化有二:
一是能力层级由五级变为六级,增加了“探究能力”为第六级。
二是对“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作了重新界定,“表达应用”由“E”级调整为“D”级,“鉴赏评价”由“D”级调整为“E”级。
这样调整,更科学,也更符合学生学习发展实际。
(2)在“表达应用”中把标点符号作为新考点。
尽管09年高考试题未考,但作为新增加的考点,复习备考万万不可忽视。
(3)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
对“字形”的要求更明确,更注重运用,要求“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改变了原来的“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由强调知识、重视识记转向了注重运用;在“表达应用”上,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变更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样改符合由低到高的要求层次递进,逻辑性更强;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中,增加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要求增加了,涵盖面更宽广了。
(4)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增加了“意义”方面的考查要求。
“文言文断句”这一考点,就宁夏、海南卷而言,三年未考,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考,复习不可遗忘。
(5)删除了“文学常识识记”这一内容,把原来的“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涉及的四项内容删减为一项,即“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海南省新课标要求背诵篇目共64篇(段):
7—9年级50篇,高中14篇。
目标明确,全部会涵盖。
(6)探究题型成为主导性题型。
在考试内容上,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新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为选考考点,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考查的一个方面;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考查的一个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增加的“探究能力”考查成为重点,已是不争事实。
复习备考时,要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7)把“鉴赏评价”的考查着力点定位在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注重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
(8)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变化有三点:
一是把“书写规范”改成了“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二是对“写作”的“深刻”的表述有变化,把“观点具有启发性”改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三是对“写作”的“文体”的表述上有了明显的不同,把“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变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9)阅读文本,三类文本都要重视。
现代文阅读三年都是小说,应该重视一下散文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年都考传记,要防止转型。
科普类文本阅读也不能忽略。
(10)作文命题变化思路已渐渐清晰,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呈渐增趋势,话题和命题作文处渐减趋势。
备考方略
一、认真关注和研读新课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对考纲和说明的新变化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把握好考纲变化的脉搏。
二、仔细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命题变化的规律及其可能的走向。
同时,确定好自己复习应考的思路和目标。
三、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夯实语文基本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双基”永远是备考的基础。
四、突出语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把握准重点,突破难点,才能避免走弯路。
五、科学设定自编习题的考点。
要防止出现考点的偏离和考查目标的盲目性,要做好选编习题的甄别,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六、谨慎对待市场流行的各种复习资料,备考训练要有探求精神。
对鱼龙混杂的习题要仔细研究,避免以讹传讹现象发生。
七、合理安排各阶段复习时间和内容。
八、进行必要的模拟考试和应考策略训练。
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通过训练来切实提高学生实战应试能力,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益。
数学科
增加的新内容主要有
(1)必修部分:
二分法、三视图、算法与流程图、统计图表、几何概型、线性回归。
(2)选修部分:
量词、微积分(要求与前不同),概率分布,独立性检验,推理与证明。
(3)选修4系列的若干个专题。
命题趋势
①对数学知识的考查。
高考命题将继续坚持“要求全面又突出重点,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考查时,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构成数学试题的主体”。
同时,将继续坚持知识的综合性,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②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将继续坚持“通过对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命题还将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
③对能力的考查。
将继续坚持“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对“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进行考查。
其中对运算能力的考查将继续坚持“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以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运算为主,同时兼顾对数据处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对空间想象能力将以“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图形处理和图形的变换都要注意与推理相结合”为主;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上述三种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④对思维品质和应用、创新意识的考查。
新课程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高考将会以对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为载体,对思维品质和应用、创新意识进行考查。
教学中,对思维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尝试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⑤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性。
新课标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课内容,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数学学科考题相结合,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在高考命题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性,为实施新课改、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能起到良好的终端检测和导向的作用,将成为必然。
⑥新内容渐渐地渗透,并非“革命”。
主干的知识没变;把关的内容依旧;在技巧和繁琐运算上不出难题,在综合与能力上难度有所下降;注重情景的理念要求在用上下功夫;知识体系的调整影响某些内容的要求。
⑦选做题将采用3选2、或3选1、或4选2。
试题难度反对较陡的“爬山”模式,提倡爬缓的爬坡模式,压轴题、填空题难度可能降下来。
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
基础概念要熟悉;基本技能要熟练;基本思想方法要掌握。
复习力争回归课本,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的框架。
2.提高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体现让学生体验、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强调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考纲强调的是对具体能力水平的考查。
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是突出了对培养、形成、提高基本能力的过程的要求。
3.冷静思考、把握课改趋势,系统地提出备考的方向和目标要求。
新课程高考要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推进,由于高考以原始分计分,高考设计应考虑让考生取得比较好的卷面成绩。
新课程高考成功不仅表现为较好的卷面成绩,而且表现为高考内容体现新课程要求,因此,备考教学要有《课标》和《考纲》意识,依据《课标》和《考纲》选材和组织教学,不能盲目跟着市面上的复习资料走。
建议教学要重点关注传统课程和新课程共有的内容和要求,这是教学和命题所熟悉的,分数安排容易控制的;坚决删除传统课程有而新课程没有的内容和要求;新课程新增内容以教材例习题要求为准,不拔高、不深挖;加强代数运算能力培养,控制几何证明难度。
4.深入研究、遵循备考规律,将新课程理念迁移应用于备考教学。
(1)系统性。
将新课程模块呈现、螺旋上升的内容结构理念迁移应用于备考复习的内容选择,要适当把握每节课复习内容的广度,增强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提高基础性内容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呈现的频率。
(2)准确性。
将算法的思想与理念迁移应用于通性通法的讲解,要根据解题所运用的知识方法将解题过程划分为若干具有明确要求和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增强学生解题的模仿性,提高学生运用通性通法的准确性。
(3)层次性。
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迁移应用于备考复习内容、特别是巩固练习的安排,指导教师有层次地安排复习内容,在以基础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发展性、探索性的问题。
(4)过程性。
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迁移应用于备考复习的教学过程组织,要改变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容量的复习习惯,将每堂复习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置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之下。
英语科
教学内容变化
新课程标准比起以前的教学大刚,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内容和标准,要求较前提高了很多。
现在所用人教版教材各单元内容体系与原来的不完全一样,但多数话题是相同的,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
从语言知识目标看,语音、语法、功能项目和话题变化不大,但词汇量有了新的要求。
旧大纲、考纲要求高考学生掌握2000词汇和相关短语,而新课程仅七级就要求学生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新增词汇四、五百个和相关短语,八级目标水平要求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惯用法或固定搭配,在七级基础上又增加了八、九百个需理解的词汇和相关短语。
命题趋势
依据考纲和本省制定的的考试说明,平稳过渡,难度控制,不会太大,词汇量的考查逐步增加,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例减少,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逐步增加。
教学与复课建议
(1)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
(2)课标里的词汇表建议向学生印发,复习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重点突破七级新增词汇,理解八级新增词汇。
八级新增词汇在词汇表中带有星号。
(3)在第一轮复习中,必修模块1---5是重点内容。
(4)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5)对学生加强阅读指导。
除教材外,学生课外阅读量累及至少达到七级目标的23万词以上。
(6)高三课时设置对英语增加,用以进行阅读、写作训练。
政治科
内容变化
1.新增必修③:
《文化生活》。
2.必修①、必修②、必修④四个模块知识体系做了较大变化。
如:
必修④中把以前从“统一的‘三观’教育”变为现在的“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高考的特点及趋势
①立足基础,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②能力立意,突出逻辑思维能力考查。
③增强探究,突出创新性和开放性。
④关注热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⑤结合省情,彰显地方特色。
⑥利用图片设置情境,力求图文并茂。
⑦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进一步体现。
⑧试卷综合性、融合度增强。
⑨选修内容要求比必修内容要求低。
面对新课程高考,我们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说,认真学习教改理论,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深入研究课标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构建和谐探究课堂;系统归纳知识体系,针对考点精讲精练;关注新课程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考试命题的特点。
1.一轮复习——抓基础知识,保证基本分。
(1)套路:
网路结构——知识点扫描——配套单元训练
(2)基础知识:
落实知识的方法:
提要法、填空法、分解法、默写法、图表法、对比法、练习法等
知识落实的四个标志:
概念界定到位;原理表述到位;观点理解到位;时政观点到位
(3)配套练习最好是本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或组合。
“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
2.二轮复习——抓主干知识,培养能力,力争难度分
(1)套路:
典例开路——明确套路;知识重组——夯实基础;热点追踪——联系载体;新情景新探究——提升能力。
(2)主要抓的主干知识链:
例如《经济生活》:
消费、就业、宏观调控、市场调节、收入与分配、经济全球化、生产、科学发展观。
3.单项练习、专项训练——突破瓶颈,拿下疑难分
限时专项训练、选择题强化训练、图表题专项训练、漫画题专项训练、诗词哲理选择题专项、精选热点背景问题专项训练。
历史科
内容变化
1.新增内容:
必修Ⅰ中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专题。
2.必修三个模块知识体系与原高中教材、初中教材相比,在教材体例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必修模块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以专题形式编排,而老教材按时间、年代分中国史和世界史编排,内容有增有减,有重有轻。
2009年课改高考试题特点
1.体现新旧课标的过度与衔接。
试题考查的内容要求与当前高中推进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相一致,以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试题更多地呈现出新材料、新情景,考查的不仅是教材知识,更多是新课程知识,如第12题姓氏起源问题,从教材里根本找不到,考查的既是历史常识,又是对古代姓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突出了人文特点。
历史12道选择题及两道主观题,考查的都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管理知识的能力,而非常单纯的记忆能力,都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专业化素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和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
2.以文明史观为主线。
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继续强调文明史观,突出全球史观。
今年高考文综考查的历史知识,集中在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容,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文明的范畴。
如13题的四面楚歌,14题的唐文化,15题的户数变化,16题的辽与西夏比较,37题的赋税制度文明等等,又如15、17、18、22小题,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而23、39题则直接考查全球化、国际贸易等全球史观为主线的发展历程及其双重影响。
3.突出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在12个选择题中,除第14、16题外,其余10个题及37题和39题都为“情景式试题”。
通过材料设置新情景,将考察内容置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考生通过体验材料所设置的情境、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由此去解决问题。
从而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型由于材料多而新,而且完全依托材料去设计试题,造成了考生阅读理解量过大学生做错的比较多,这就昭示今后的历史教学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灼见,成为学习的主人。
4.注重主干知识考查,拓展学科知识覆盖面。
试卷内容涉及文史常识(12题)、古代文化(13、14题)、古代经济(15题)、民族关系或民族融合(14、16题)、近代化(17、18、21、22题)、抗日战争(19题)、赋税制度或三农问题(37题)、全球化(23、39题)等。
这些都是高中教学中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试题大大拓展了对开学生知识覆盖面。
5.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三科间的内在综合。
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的考查,一向不避热点,如今年选择题第23题考全球化,非选择题第37题考赋税制度的变化及三农问题,关注民生,第39题考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等,都是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现了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同时,今年的试题更注重了学科间的综合力度。
比如文综大题37题的第三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使学生搞不懂到底是用历史知识或是政治知识来答呢?
又如39题政治部分的两问,“⑸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国际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现代贸易与历史上的三角贸易相比有何区别?
⑹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设问上学生感觉很模糊,也是不知道用什么知识来作答。
这样的设问是在真正的文科综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打破了文科综合就是拼盘的认识。
这给我们的教学又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应对。
6.突出因果型试题,重视学科概括归纳能力考查。
历史高考试题向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内容。
今年历史试题尤其偏重考查考生的因果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如选择题的第13、15、17、22题以及37题的第一第二问,39题的两问都是因果型试题或概括归纳类试题,占分值近60分。
2010年复习对策
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突出能力目标,但也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进行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的把握,突出历史主干知识教学,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对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构建学科内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在学科间多串串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关注热点、文论结合,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统领教学。
关注热点的目的并不是说一定要把所有热点问题都罗列出来并记下,而是时常关注热点问题会降低学生对文综试卷载体的陌生感,从而从而降低对文综试题的畏惧感觉。
平时教学中我们一定把握如宏观调控,民主与法制,制度创新与机构改革,统一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民主问题(如抗灾,食品安全问题,就业问题,发展经济与金融危机问题);生态文明与资源能源问题;区域发展与城市圈经济带问题;金融危机问题;大国的兴衰等;史论结合,做到从历史中解读热点,从热点中解读历史,学会从历史走到现实,从现实回到历史,对热点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挖掘与现实热点相联系的隐性历史知识。
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引导,拓展他们的视野。
3.注重解题方法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解题思维应对能力。
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就成就尤为重要。
尤其是面对情景式试题,平时老师一定要多研究各类试题的特点,解题方法,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以实题训练的方式重新梳理和再现知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知识现能力的有效“链接”,注重良好解题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养成,力求提高解题答案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研究近几年新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学生都感到时间很紧张,检查时间很少。
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平时训练时严格时间限制,要求学生规范答题。
进行限时训练时最好按高考要求的题量和时间,在一节课甚至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
在设计题目时一定要进行慎重选择,最好与平时复习进度保持一致,适当涉及已复习进的内容。
在限时训练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规范答题。
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做题时除了书写之外,更多的是答题不规范。
一般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一提一语三化”:
一提是指,提示语。
如:
⑴背景:
——⑵影响:
——:
一语是指语言表达尽量用历史术语。
三化是指要点化、序列化、整洁化。
在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做到要点化。
在平时训练时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答题时不要一大段下来,只要超过两个要点就用①②③分别作答,也就是序列化。
试卷整体布局在讲究对称,书写尽量认真规范,做到整洁化。
4.研究新课标,有效取舍,搞好复课与教材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多形式和多角度的史料呈现课程标准对史实的要求,诠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史学内涵。
这就必然造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史料的选用、理论的诠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在高三复习中如何有效地对不同版本教材选用的历史知识进行取舍,是高三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总复习时面临的第一个实际问题,也是我们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策略探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比如,我们以两种版本教材必修Ⅰ为例。
传统的中学教材为了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选择的史实基本围绕君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二展开。
两种版本教材第一单元目录对比如下:
教材版本
人民版教材
人教版教材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
元
内
容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由目录的名称可以看出,人民版和人教版基本还是传统思路,但具体内容的安排上,两种版本有较大的差异。
人教版的基本观点与传统教材几乎一样,只不过是把过去散落到各个朝代的内容集中于一个专题,有点象高三的第二轮专题复习。
人民版处理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时总结性相对强些。
为明晰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点,打破按朝代及时间先后顺序讲历史的惯例,既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得到比较充分的阐述,较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题不同,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了试题,把握了规律,明晰了方向,在高考备考中就会游刃有余,就会使复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科
新教材的变化
(1)删除的考点(原本为地理主干考点)有
删除考点
教学处理
依据
初中地理知识
经纬网、地图、世界总论、中国总论等知识仍需教学;世界区域、中国区域的定位不必过细;
样题中有等高线图
板块运动
可淡化六大板块分布的区域记忆,但仍需联系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涉及自然灾害的成因(火山地震的成因)
世界气温、降水分布
仍需结合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理解判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
样题中出现等温线图
世界气候差异
世界气候分布不必记忆过细,仍需读图落实世界气候分布规律;
涉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分布、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分析
可淡化区位因素的系统分析,但仍需理解聚落、交通分布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涉及地形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仍需理解社会经济对交通选线的影响;
涉及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增加的新考点有:
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对人类活动的意义;②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③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④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⑤农业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⑦产业转移;⑧地理信息技术。
新课改高考命题趋势
⑴淡化区域地理:
①区域定位极为少见;②区域只作为考查原理的一个载体,信息透明化,名义考区域,实际考必修(1、2、3、);③区域材料给予立体化,设问精细化;④区域所要求的储备知识逐渐淡化;⑤区域系统知识对成绩的帮助减少。
⑵难度不大,考主干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⑶以区域为背景,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⑷注重图表分析,考察地理能力。
⑸与必修课内容联系紧密,必修课程相关内容的系统化,案例化和拓宽。
⑹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当年时政地理。
⑺能力立意,试题实在,重视案例。
备考建议
第一轮复习:
在这个阶段,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扫除理解上的障碍。
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种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这轮复习的主要对象就是基础知识,主要强调“全面”、“系统”两点。
第二轮复习:
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第三轮复习:
复习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即本轮复习的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一般以模拟考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