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906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

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考

  

  1.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以实现联网。

经过多年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经初具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1.2农村信息资源日渐丰富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资源日渐丰富,尤其是农村类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突飞猛进,网络农村信息资源日趋丰富。

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拥有涉农类相关网站达1万余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

这些网站所提供的内容以市场信息、科学教育、政策与管理为主。

其中,市场信息以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为主;科学教育信息中实用技术、新产品、新技术、科普与推广、人才信息等栏目总数不算太少,但质量和实效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出版物的电子版较多,数据库大多为文献型数据库,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极少,且开放程度较差;发布农产品信息多。

  1.3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近年来,在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

据调查,全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全国2800个县(市、区)中有121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总数的43%;全国43000多个乡镇中,有7000多个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

一些地方在加强农业系统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利用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有关社会中介的力量,发展壮大了农村信息员队伍。

  1.4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创造出了农技110、农业寻呼、远程教育等众多卓有成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其中,在农技110方面,现在全国有农技呼叫中心100余家,比较有特色的有浙江衢州农技110、山东莱州农技110、河北邯郸科技110等;在农业寻呼方面,各地均出现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寻呼业务,如河南的“农信通”、安徽的“致富信息机”、广西的899-“农村信息机”、江苏的“农业信息机”等;在远程教育方面,远程教育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如,北京市农业远程教育中心已经在北京地区建立起一个基于卫星宽带骨干网的覆盖全市14个区县、乡、村、户的星火远程培训平台,建站211个,覆盖了北京郊区82%的乡镇、50个村。

制作多媒体课件3000多个、22大类,内容包括农药、生物肥料、水产、园林花卉、瓜果蔬菜、特种养殖等。

  1.5政府农村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信息化科技计划项目,大力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国家、部门和地方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涉农信息技术领域逐步积累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形成了一支从事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人才队伍体系。

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批农村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了12个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另外,“农业3S技术”、“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中。

这些涉农类信息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实施农村信息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6信息技术在农村应用效果日趋显著

  近年来,在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相关计划等项目的支撑下,我国先后研制了棉花、水稻、芒果、鱼病防治、苹果等一大批实用农业专家系统,并在全国进行推广示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另外,数据库、多媒体、人工智能、系统模拟模型和3S等相关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资源区划、遗传育种、灾害预管、生产经营管理、农村村务管理、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有力的促进了全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全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2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不足

  2.1农村信息服务层次不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并且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农村科技、市场、劳务、政策法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农村信息服务。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全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层次不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信息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现有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不断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层次已成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2特色农村信息资源比较缺乏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信息服务的地域、时空限制,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服务,在农业领域,近年来,各类网站大量涌现,出现了“网络泡沫”现象,网上信息资源表现为多、乱、杂,良莠不齐,并存在严重的“网站雷同”等现象,服务区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化农村信息资源严重匮乏,社会满足不了现代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需要。

因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等需要,建议一批服务于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特色农村数据库,已是势在必行。

  2.3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项目组织方式采用国家相关科研院所牵头组织涉农信息技术研发、区域相关省份开展应用示范的“自上而下”的实施方式,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地方农村信息化需求把握不准、农村信息化无法本地化、推广应用示范效果不佳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

所以,结合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区域涉农重点科研院所为主体,积极探索新的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方式,更好提高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转变农村信息化项目的推动、示范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4“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市县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致使农村信息化相关成果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据调查显示,我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只有0.8%。

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000元,一台电脑平均价格为3000多元,占农民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二还要多,让农民买电脑上网查信息,显然不现实。

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信息屏障”,严重制约了涉农信息的传播与应用。

  3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基于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村镇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近年来,手机作为上网终端,在我国已经呈现高速增长之势,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2.33亿,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由于手机具有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等特色,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远远高于电脑拥有量,且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无线接入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快,通过手机上网获取涉农信息将成为一大趋势。

围绕手机开发农村信息平台,不仅符合农民流动性强的特点,还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受众广的特点。

把握这一农村信息化发展新趋势,积极开展基于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村镇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手机终端开展气象信息、种植业信息、养殖业信息、生产资料信息等农村信息服务,让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农业专家之间形成互动,破解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缩小“知沟”带来的城乡差距,已成为加快全国“十二五”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核心路径。

  3.2大力开展农业知识服务,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层次和质量

  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

显然,知识服务的价值大大超过信息服务的价值,它可以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加以提升、改造,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居民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针对目前的农村信息服务层次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先进理念,大力加强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共建共享资源,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农业知识服务模式,面向农村居民提供“知识服务”,不断提升全国农村信息服务层次,尽快实现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知识服务支撑。

  3.3加强区域特色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支撑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以及我国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农村信息资源已经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能够提升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支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特色信息资源需求日趋旺盛,加强区域特色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将成为“十二五”农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此,建议围绕全国各大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特色房屋建设、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服务等方面建设一批特色化农村信息资源,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化农村房屋建设、特色农业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特色种养殖技术、特色农产品等特色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并面向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农村知识服务,有力支撑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3.4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方式,增强农村信息化推进项目实施成效近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掀起了一场科技计划改革的“旋风”,即面向本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自下而上”的模式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并初步显现出较好的成效。

由于“自下而上”项目组织模式具有贴近实际需求、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可无缝对接等显著特点,正逐步成为全国上下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热门方式。

针对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建议“十二五”期间创新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方式,转变目前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模式,逐步建立以面向区域农村信息化实际需求的“自下而上”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模式,即围绕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特色需求,依托区域有实力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构,实施一批农村信息化重点项目,更好的发挥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的引导、示范、带动和推动作用。

  3.5进一步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与机制,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效果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与机制是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探索建立高效的、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与机制将成为全国“十二五”期间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方面,应依据当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农民信息素质状况及农民信息需求特点,结合当前主流的知识服务模式,充分采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符合农民认知水平和需求特点的仓储式用户自助服务模式、订单式个性服务模式、参考咨询式专家服务模式等知识服务模式,面向全国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