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035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

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

学情分析及策略建议: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世界及自身开始了思索,有所得,也有困惑.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犹如良师,为他们指明方向,解除困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如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想象画面等,同时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每课教学的最后中,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单元教学目标预设:

1、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的诸多优秀品质,并产生仿效的意识。

3、对文中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认识和分析。

4、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小学部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11月20日

课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计划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月日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学会12个生字,理清课文的顺序。

教学难点

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2)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上课时间:

月日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切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2、由文字想象画面,根据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梳理周恩来的立志历程,体会到其志向是经过成熟思考而确立的。

4、对读书的目的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产生确立志向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周恩来的立志历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四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

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呢?

”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

从“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呢?

”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

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

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

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

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疑惑→目睹→立志

 

教学反思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小学部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11月25日

课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计划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月日

课时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读通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

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

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

推荐亲切平和平易近人融洽黄昏

余晖蕴含摇曳真诚质朴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

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第二课时上课时间:

月日

课时目标

1、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2、由叶圣陶的行为感受其平易近人的人品,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3、深入分析课文对爬山虎的描写,领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叶圣陶的平易近人和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入激疑

 

二、品读悟情:

 

三、拓展升华

 

  

1、复习引入: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

师:

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吗?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2、出示句子,读读。

师: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

3、激疑:

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又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请大家再来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

划出来,读读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

2、交流,出示相关句子,生谈体会

①“刚进四合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引导学生将阳光和爬山虎与叶圣陶先生和“我”进行对比思考。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一种美、生机与活力、作者对叶老的敬佩······)

b、师:

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吗(指生朗读、齐读)

c、师小结:

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

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

(生齐答:

不是)师追问:

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

(叶老人格的美)对!

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

你能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叶老的人格美?

重点引导理解:

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生读,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从哪些句子也可知道叶老批改是那样的认真?

(3)师:

(课件出示修改稿)大家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我修改过的稿子,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叶老先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呀,作者看到被叶老先生修改的稿子后,感觉跟大家一样,他一下子愣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

学到这儿,你想说点什么?

(4)朗读体会,指名读,齐读(板书:

批改——认真、平和);

师:

是呀,叶老先生对这篇作文的修改具体到一个字、词,足见他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

所以作者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引导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5)师:

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学生接读: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

师: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

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

“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

引导朗读爬山虎的句子

d、初步感受了叶老的人品,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

(有着激动、感动、不安、喜悦)

(小结过渡)师:

是呀,作者正是借生机勃勃的爬山虎,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

文中另一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在哪呢?

②“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

这次写爬山虎与刚才所见的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会有不同?

(心情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有改变?

重点引导理解:

Δ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1)生读后,问: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

交谈——亲切、质朴、

(2)师: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让你想到什么?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作者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呢?

——我们的交谈

师:

你觉得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什么呢?

出示课件:

叶老笑呵呵地说:

              

(原文对话:

“这样好!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

师:

这“期待”是什么?

(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师:

是仅仅对作者肖复兴的期待吗?

(也是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

师:

叶老先生这种亲切质朴的为人,循循善诱的谆谆教诲,平凡中透露出的不平凡,是我们每个人都终生受用的!

你能带着这种备受鼓舞的心情再来读读句话吗?

(指生读)

引读:

的确,我们的交谈很――不是……而是……)

师小结: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作者的心更是暖暖的,我”开始意识到: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谁想来读一读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绿绿的爬山虎,让大家都能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师小结: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

正是人品与文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影响着我,“我”将在叶老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4、体会结尾的作用:

师:

课文还有一处也写了爬山虎: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出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1、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2、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老的谆谆教诲使我懂得了许多,特别是对作文和做人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标准,那就是像叶老那样一丝不苟地写作、真诚宽厚地待人。

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1、课件链接,拓展:

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

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2、总结激情:

师:

师恩难忘是每个学生的心声,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  ――   一丝不苟

                             堪称楷模

谈话  ――   平易近人

教学反思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小学部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月日

课题

27*乌塔

计划

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月日

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引目标

 

二、创设条件

 

三、组织研究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五、反思小结

六、巩固提高

七、研究性作业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回忆。

(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1.质疑: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

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板书:

长出独立的翅膀。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

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乌塔

 我眼看乌塔:

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反思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小学部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月日

课题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计划

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学难点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阅读

 

三、学习书信格式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

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

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

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1.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

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小学部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月日

课题

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

计划

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月日

课时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的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的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

 

二、阅读选题。

 

三、编小品。

 

四、演小品

 

通过本组“成长故事”这一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中,有许多感想,又搜集了不少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

今天让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吧!

 

1、阅读口语交际的三个提示,想一想你对哪一个话题感兴趣,以哪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自己最拿手。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对三个话题的认识、体会,自己想选哪个话题。

互相启发,沟通,拓展思路。

然后全班举手统计选择话题的情况,少数服从多数,全班确定一个话题,作为口语交际的中心话题。

选择其他话题的同学保留意见,在课外找选题相同的同学,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根据统一的相同选题,四人一组,围坐在一起。

以“成长的故事”为题,每组编一个自己或他人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小品,并进行排练。

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1、选材要典型,充分反映成长过程中的快乐、烦恼、趣味故事。

2、场景要简洁、自然。

3、人物对话要精当,使用普通话。

4、可以做简单的化妆,设置简要的装饰。

1、学生分组上台演小品,进行全班交流。

2、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