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009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docx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

(一)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

(一)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

(一)

魏建嘉

(新疆财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

苏轼,苏辙一生几十年闻诗歌唱和从未间断,这些唱和的诗数量多,内容丰富,不仅是他

们各自诗

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是了解他们相互关系的珍贵史料,他们既是手足兄弟,又是

最好的朋友和同

道.

关键词:

苏轼;苏辙;唱和诗

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469(2OO5)O4—0O17一O5

引言

苏轼,苏辙是我国北宋文坛上有名的”兄弟文学家”.

他们在当时的文坛以及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加

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使他们各自在对方的生命中,从

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了解,研究

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可能不谈到他们和对方的关

系.尤其是对于苏轼这样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十分重

要地位及影响的文学家的研究来说,关于其交游的研究

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苏轼一生,交游时间最

长,感情最深的人物自然是其弟苏辙.所以,要研究苏轼

的交游,他与弟弟苏辙的关系研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

了解他们关系最直接,最真实的资料,便是他们之间的文

苏轼,苏辙一生几十字往还,包括书信来往,诗歌酬答等.

年间,诗歌唱和从未间断,这些唱和诗数量多,内容丰富,

不仅是他们各自诗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是

了解他们相互关系的珍贵资料.而且,了解这些唱和诗的

内容,对唱和诗本身的发展也会增加认识.但综观苏轼,

苏辙的研究史,有关其唱和诗的研究,几乎可说是空白

的.就笔者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历史上对二苏唱和诗的研

究仅仅是前人诗话中的偶尔提及.如宋代贺裳《载酒园诗

话》中”苏辙”一条,说苏辙《和子瞻好头赤》一篇写得比苏

轼的原诗好.今人的研究也非常简单:

或在人物评传中附

带提上两句,下一按语,如《中国历代着名文学家评传》

“苏辙”一章说苏辙的唱和诗,”无论视野,才情和骨力”,

都不如苏轼原诗,”他的次韵多是?

仅同如画影_1]或者仅

就他们某一时期的”酬答诗”进行简单分析,如:

《苏轼与

苏辙嘉祜年间酬答诗简论》.此外,更无专门,全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O4一o6—3o

文字.

对于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如此研究状况是不能令人

满意的.因此,对苏轼,苏辙唱和诗进行较全面,深入的研

究,填补此间的空白,就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由

于受到这一认识的鼓舞,笔者乃敢不揣浅陋,对苏轼,苏

辙唱和诗进行初步的,摸索式的研究.

下面,本文试从苏轼,苏辙唱和诗的分期及其”贬前

时期”中歧梁唱和阶段的唱和诗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介

绍分析,作为探索二苏唱和诗的第一步.

苏轼,苏辙唱和诗的分期

据《苏轼诗集》[引,《苏辙集》[引,《全宋诗》[等资料统

计,苏轼,苏辙现存唱和诗共计183组,(原诗散佚,仅存

题目者不计)706首.统计方法说明如下:

总题下含若干首

诗的算做一组.如:

苏轼《凤翔八观》,苏辙《和子瞻凤翔八

观》均是一总题下有八首诗作,但算一组唱和诗;往复唱

和的,合为一组.如:

苏辙作《赋园中所有十首》,苏轼有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苏辙再和其中第十,十一首

作《和子瞻记梦二首》,算做一组唱和诗;一方多题,另一

方一题的,依内容合为一组.如:

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

二首》,一题,两首诗,而苏轼的和诗则分为《和子由踏

青》,《和子由蚕市》两题两首诗.这种情况,均算一组唱和

诗;原诗一首,和诗多首,或原诗多首,和诗一首的,也算

组唱和诗.如:

苏轼《新城道中》原诗两首,苏辙《次韵子

瞻新城道中》只有一首,则算一组唱和诗.又如:

苏轼有

《病中游祖塔院》一首,而苏辙的《次韵子瞻病中游祖塔

院》则有两首,亦只算一组唱和诗.

苏轼,苏辙唱和诗的时间顺序依《苏轼诗集》中苏轼

17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诗的编年顺序为准.

由于苏轼,苏辙一生荣辱与共,沉浮相伴,因之,他们

的唱和诗依其一生仕途起伏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贬前

时期.从苏氏兄弟初踏仕途至”乌台诗案”发生为止.即从

嘉祜四年(1O59年)至元丰二年(1O79年)7月;第二,遭贬

时期.从”乌台诗案”后,兄弟俩同时被贬至”元祜之治”前

止.即从元丰二年(1O79年)7月至元祜六年(1O86年);第

三,复起时期.从元祜六年(1O86年),兄弟俩同时复被起

用到绍圣元年(1O94年)再度遭贬前止;第四,再贬时期.

从苏轼,苏辙于绍圣元年(1O94年)被再度贬谪至苏轼去

世为止.

二,苏轼,苏辙”贬前时期”歧梁阶段唱和诗的主要内

容(嘉祜四年——元丰二年lO59年——1O79年)

贬前时期,是苏轼,苏辙唱和诗四个时期中时间跨度

最长的时期,历时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唱和诗的数量也是

四个时期中最多的,计有lO9组,380首,占其唱和诗总数

的近6O.而且这些唱和诗内容之丰富,现实意义之广

泛,也是其他三个时期的唱和诗难以媲美的.依时间顺序

和仕宦历程,这一时期的唱和诗又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歧粱唱和阶段.从嘉祜六年(1O61年)至治平元年

(1O64年).这一阶段,时间虽不长,仅三年多,唱和诗的数

目却不少,有39组,133首,占第一时期唱和诗总数的三

分之一强.这一阶段唱和诗的内容主要有:

兄弟间互诉衷

曲,互道相思.苏轼,苏辙自幼一起游戏,读书,兄弟感情

非常要好,直至随父进京,应制,又同时入第,一直是形影

不离,未尝有一日相舍.苏辙《祭亡兄端明文》:

”手足之

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

寒暑相从,逮壮而分.”_5]《再祭亡兄端明文》:

”惟我与兄,

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日

子二人,要如是终.后迫寒饥,出仕于时.乡举制策,并驱

而驰.”l_6清楚地记录了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兄弟俩并

曾有约:

要一起退耕,好形影相随,永不分离.但一踏仕

途,身不由己,朝夕相处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嘉祜六年

(1O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

则留京侍父,兄弟俩第一次尝到了分离的苦味,相思难

禁,都在诗句中传达: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_7

相携话别郑原上,

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人梁陌,

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

无言雅马但鸣嘶.

18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_8]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在诗中追记了两兄弟郑西分别的情景,又回忆

起第一次随父进京路途中的旧事,最后猜测哥哥如今形

单影只,肯定寂寞无聊.诗句平实,而深情自在.苏轼的和

诗由兄弟分别进而感喟人生的飘忽难定,境界高迈,是他

最有名的诗作之一.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辙常常

让他哥哥写出最好的作品.,,[兄弟间深挚的情谊,象催化

剂,引发出苏轼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慨,即而化为笔下动人

的诗句.

苏轼任职凤翔期间,心情一直不大好.作为一个”奋

励有当世志”的才华横溢的青年,又在制策考试中名列前

茅,名动京师,本应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但苏氏兄弟崭

露头角的时候,正是王安石博得仁宗信任,欲大力变法之

时.苏氏父子,兄弟与王安石政见不一由来已久.据叶梦

得《避暑录话》载:

苏明允本好言兵,见元昊叛,西方用事

久无功,天下事当有改作,因挟其所着书嘉祜初来京师,

时推其文章.王荆公为制诰,方谈经术,独不嘉之,屡诋

于众,以故,明允恶荆公甚于仇雠.苏轼,苏辙自幼从父读

书,思想颇受乃父熏陶,跟王安石也有相同的龃龉.如苏

轼嘉祜六年应制科试所写《进策》日:

臣窃以为当今之患,

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大不治者,失在于人,而

非法制之罪也.苏辙的《进策》则更为尖锐,大胆抨击皇帝

不居安思危,耽于淫乐.《宋史?

苏辙传》日:

策入,辙以为

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蔡襄日:

?

吾,三

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而不敢怨.?

准考官胡宿以为不逊

请黜之.仁宗日:

?

以直言入,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

何?

?

宰相不得已,置为下等,推商州军事推官,时父洵被

命修礼书,兄轼签书风翔判官,辙乞养京师.这便是苏辙

留京侍父的真实原因.刚刚开始施展抱负,就遭到当权者

的压抑,排挤,苏氏兄弟的心情是愤懑的,他们的唱和诗

的调子也是比较低沉的.如:

苏轼《九月三十日天微雪,怀子由弟二首》r1o]

其一

歧阳九月天微雪,

已作萧条岁暮心.

短目送寒砧杵急,

冷官无事屋庐深.

愁肠别后能消酒,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白发秋来已上簪.

近买貂裘堪出塞,

忽思乘传问西琛.

其二

江上同舟诗满箧,

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

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

寺接见雪与谁登.

适知读《易》东窗下,

车马敲门定不应.

苏辙《次韵子瞻秋雪见寄》[]

其一

秋气萧骚仍见雪,

客愁缭绕动萦心.

幽吟北户窗声细,

归梦函关马迹深

疏树飞花轻蔌蔌.

衰荷留柄乱簪簪.

适闻诗酒皆推胜,

社客何人近纳琛.

其二

平时出处常联袂,

文翰昭陪旧服膺.

自信老兄怜弱弟,

岂关天下少良朋.

何时杯酒看浮白,

清夜肴蔬粗满登.

离思隔年诗不尽,

秦梁虽远速须应.

在凤翔任职,还有两件事令苏轼心情不畅:

一是与凤

翔知府陈希亮关系不融洽,常遭其弹劾.天性喜自由不拘

的苏轼面对这位过于严肃的顶头上司,常感到苦恼.他在

《客次假寐》诗中说:

”虽无性命忧,旦复忍斯须”.再者,风

翔远离京师,地方偏僻,民风鄙陋,也使苏轼很不适应.他

在《次韵子由除日见寄》中说”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府吏来驱傩,矍铄惊远客”.因此,苏轼给苏辙的诗,意甚

萧条,明显可见烦闷,忧愁之情.尤其感到年华渐逝,而功

业未成,更不免焦急,惭愧.”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

畏友朋”,是他此时心情的最好写照.隐隐衷肠,也只有向

弟弟倾诉,也只有弟弟能了解苏辙的和诗则尽量安慰哥

哥,彼此惺惺相惜.哥哥有了愁苦向弟弟倾诉,弟弟有了

烦恼,哥哥也百般劝慰得知苏辙得告不赴商州,苏轼立

即写了三首诗:

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12

其一

病中闻汝免来商,

旅雁何时更着行.

远删不知官爵好,

思归苦觉岁年长.

着书多暇真良计,

从宦无功漫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

万人如海一身藏.

其二

近从章子闻渠说,

苦道商人望汝来.

说客有灵惭直道,

逋翁久没厌凡才.

夷音仅可通名姓,

瘿俗无由辨颈腮.

《答策》不堪宜落此,

上书求免亦何哉.

其三

辞官不出意谁知,

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

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

《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

梦魂相觅苦参差.

苏辙《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其一

怪我辞官免入商,

才疏深畏忝周行.

学从社稷非源本,

近读诗书识短长.

东含久居如旧宅,

春蔬新种是吾乡.

闭门已学龟头缩,

避谤仍兼雉尾藏.

其二

l9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南商西洛曹虚署,

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

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

懒学谀张缓两腮.

知有四翁遗迹在.

山中岂信少人哉.

其三

埙动篪鸣只自知,

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漫作耳中填,

科第空收颔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

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

仰羡飞鸿两翅差.

苏轼在第一首诗中强说羡慕子由没有官务缠身,有

时间写书,好比隐士一样逍遥自在,以此安慰苏辙第二

首诗,首,颔二联赞子由既有人望,又有品性才学,颈联谓

商地语言不通,且人多瘿病,言下之意,子由除商州推官

已是十分委屈,何况,竞还受人阻碍,连这样的地方都不

能来.尾联两旬,正话反说,似调子由,实怒小人,隐然可

见不平之气.第三首诗意谓谁能了解子由的苦衷呢?

不明

真相的人或许还要说他是嫌官小,不肯做.”策曾忤世人

嫌汝”,一针见血指出子由不赴商幕的真实原因,是其直

言劝谏引起了当权者的反感.虽然做哥哥的能了解弟弟

的苦衷,但却相隔千里,梦里都难得一见.王文诰在此诗

的评语中说:

”是时,子由为宰执两制砻错之甚,自其年少

拜谒,又举直言,一鼓足气,至是消磨尽吴.公既怜之痛

之,又欲解之勉之,读此三诗,真乃可歌可泣,非深知其故

不可得其情也o?

lE14]初涉世路,遭到打击,苏辙的情绪十分

低落,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过是强自安慰,且暗含不满.只

好像龟缩头,雉藏尾一样收敛起自己的锋芒.考中进士,

文名远扬有什么用呢?

仍然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实现理

想.不过在这样的境遇中,苏辙并未忘记国事,还在为边

境的安全担忧,为朝廷的安危挂念.从这一组唱和诗,可

以看到,苏轼,苏辙的深情厚谊绝不仅仅是建立在血缘关

系之上的.共同的家学,使他们有相同的人生志向,处世

态度,同甘共苦的命运使他们永远相知相惜.他们既是手

足兄弟,又是最好的朋友,同道.他们彼此理解,爱护,遭

到患难,互相鼓励,安慰.这种双重的亲密关系在他们各

自的生命中,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苏这一阶段唱和诗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回忆儿时

2O

情景,描写家乡风俗.现实不如人意,能了解,安慰的亲兄

弟又不能相见,不禁让人回忆起儿时的快乐时光,在回忆

中,暂且忘记不如意的现实.苏轼的《和子由踏青》,《和子

由蚕市》,《岁晚三首》,苏辙的《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

《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就是一组回忆儿时家乡生

活的唱和诗,生动感人.苏轼《和子由蚕市》写道:

”忆昔与

子皆童,年年废书走市观.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

遭欺谩.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15]回忆童年

快乐时光的同时流露出时光不再的感慨,也正是眼下生

活不称意的曲折反映.《岁晚三首》自序日:

”岁晚相与馈

问为?

馈岁?

酒食相邀呼为?

别岁?

至除夜达旦不眠为

„守岁?

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得,故

为此三首,以寄子由.”[1]正说明写这些怀旧诗是因为思

归而不可得,所以借诗句重温往昔快乐,以冲淡现实的寂

寞,孤独.由这组唱和诗,还可看到两个有趣的事实:

苏辙在作诗技巧上,对其兄推崇有加,以致在诗中不

自觉地模仿苏轼的写作技巧.如《守岁》中苏轼说”欲知垂

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1用正在

入洞的蛇比喻行将消逝的年岁,生动,新鲜.苏辙的和诗

则日”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

遮.”[1.]改用十二生肖,形式稍加变化,但立意完全相同.

其二,苏轼,苏辙因性情各异,创作风格也对比鲜明,一个

挥洒恣肆,一个端方平实.但人毕竟是多面体,于一贯的

风格中偶尔也有小的变异.苏辙的诗风一向端正平实,但

有时也有诙谐风趣的一面.如他在《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

三首》的《别岁》中说”岁月岂无情,从我历四时.酌尔一杯

酒,留我壮且肥.长作今岁欢,勿起异日悲.掉头不肯颐,

曾奠与我辞.酒阑气方横,岂信从尔衰.[】妇采用拟人手法,

写得活泼风趣,在他的诗中是少见之作.这也许是因为跟

哥哥以诗谈心,全无顾忌,所以真情流露的缘故.

苏轼,苏辙关系如此亲密,彼此又非常理解对方,但

他们各自的性情却是大不相同.苏轼纯任天真,完全是诗

人本色,有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与此有关的

轶闻趣事千古流传,人所共知.这是他为当时及后世人们

深深喜爱的重要原因.而苏辙为人相较其兄,则拘谨,严

肃得多.有时候,他还会郑重其事地劝诫哥哥一番.如其

《和子瞻调水符题记云:

”子瞻令人取玉女洞水,恐其见

欺,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故云:

多防

出多欲,欲少防自简.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

渴饮吾井

泉,饥食甑中饭.何用费卒徒,取水免瓢罐.置符未免欺,

反覆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20]真是一篇教训

文字,把一件游戏之事看得过于严重,未免小题大作.当

然,这也是出自一片好心.苏辙推崇,尊敬哥哥,但也深知

哥哥性格上的某些特点与现实不宜,因此便时时劝告苏

轼,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由此可见,兄弟俩的性情差异

很大,还可看到,苏辙并非如常所说,对哥哥苏轼只是一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味崇拜,而是还会象良师诤友一样对苏轼进行规劝.正如

苏轼所说:

岂独为兄弟,要是贤友生.他们既是最亲密的

兄弟,又是可以给对方劝告的好朋友.

苏轼在凤翔不甚愉快的任职期中,常常去游山玩水,

写了不少游观诗.苏辙不能亲身陪伴哥哥,便写和诗,聊

当作陪.正如《闻子瞻重游南山》中所说:

应有新诗还寄

我,与君和取当游陪.这一阶段以及其他时期两兄弟间游

观诗的唱和,都是兄弟情谊的表现.

兄弟俩经常思念着对方,有时会在梦中相见,苏轼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

”汝从何方来,笑齿粲

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寺山绿o-E.n苏辙和道:

”兄从南山

来,梦我南山下.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诗词古人似,

弟则吾弟也.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2.]彼此间的深切

思念之情表露无遗.

从这一阶段某些唱和诗亦可明显看出苏轼,苏辙诗

风的差异及境界的高下.试比较下列这组唱和诗:

苏轼《授经台》[23]

剑舞有神通草圣,

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

不待传经意已空.

苏辙《传经台》[2]

轮扁不能令子?

了,

老聃虽智若为传.

遗经尚在台如故,

弟子今无似喜贤.

苏轼的诗一,二句用典精警,对仗极为工整,且气魄

摄人.后二句笔锋一转,化为空灵,不着痕迹.相形之下,

苏辙的和诗则呆板,平实得多.大概因为苏辙性情谨严,

持重,故诗也写得端方,平正,过于落在实处,不像苏轼的

逸兴遄飞,境界高超,因此,总是在境界,气势上落下一

层.又如同写《大秦寺》,苏轼的诗就境界阔大,豪迈.苏辙

的和诗则琐细,滞实得多.也许另有风致,但比起苏轼诗

的境界,显然要低一层.苏辙自己曾一再谦虚地说自己的

诗不如哥哥苏轼.如《次韵子瞻病中大雪》:

”吾兄笔锋雄,

诗俊不可和-0~5]事实上,在诗的创作上,苏辙的水平的确

比不上苏轼.从他们的唱和诗中,也可清楚地看到这一

点.

虽然兄弟俩一生行止相同,政见也大体一致,苏辙也

直甘居于哥哥的推崇者的地位,但他也并非在每个问

题上,都对苏轼随声附和.如在一组咏怀古迹的以《凤翔

八观》为总题的诗中有《秦穆公墓》这组同题诗,两个人对

“三良殉穆公”这一史实的看法就大相径庭.苏轼认为:

子殉公,完全是感恩图报,自愿为之.而苏辙则认为:

三良

殉秦穆,要自不得已.客观地说,苏辙的看法更合情理.苏

轼这首诗作于早年,论调一反传统,是有意翻案之作,难

免有故作奇论之心.苏辙的议论则不逞才,不使气,亦较

苏轼符合事实.

综上所述,歧梁唱和阶段,苏轼,苏辙的唱和诗总的

格调是较低沉的,诗歌内容主要有互诉衷曲,共怀旧事,

游观唱和等,从中可以看到苏轼,苏辙的相互关系,他们

性情的差异及他们诗风的不同,境界的高下.

至于他们其他时期唱和诗的情况,暂且留待他文再

叙.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着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二)[M].山东教

育出版社,lO9O

[2]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全八册)

中华书局,1982,以下简称《诗集》

[3]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中华书局,

1990,以下简称《集》

[4]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见《集》三册1099页

[6]同上1100页

[7]见《集》一册12页

[8]见《诗集》一册96页

[93见林语堂.苏东坡传.宋碧云译,台湾远景出版

事业公司

[1O]见《诗集》一册154页

[11]见《集》一册16页

[123见《诗集》一册155页

[13]见《集》一册16页

[14]见《诗集》一册155页,总题中[诰案]

[15]同上162页

[16]同上159页

[17]同上161页

[18]见《集》一册18页《守岁》

[19]同上17页

[2o3同上33页

[21]见《诗集》一册220页

[22]见《集》一册30页《和子瞻记梦二首》其一

[23]见《诗集》一册193页

[24]见《集》一册31页《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

[25]同上16页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