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教案91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934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教案9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五上教案9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五上教案9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五上教案9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五上教案9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上教案916.docx

《五上教案9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教案916.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上教案916.docx

五上教案916

9、一颗小豌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

这句话的内涵。

2、继续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小豌豆有理想,热情,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2、理解小豌豆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师: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相应的课件。

生:

1、读课文,并理解词语。

2、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3、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豌豆吗?

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丹麦作家安徒生以豌豆为题写了一篇童话故事,想读读吗?

请齐读课文题目。

(揭题)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

这颗小豌豆有什么作用?

在它身上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2)在小组内交流理解的生字新词。

(3)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质疑问难(让学生说出读不懂的地方,注意课堂中的生成)

3、梳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学习目标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五颗小豌豆都有怎样的愿望?

你最赞同谁的观点?

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第五颗小豌豆的话,体会小豌豆的美好品质)。

出示句子:

最小的一颗呢?

它想了想说:

“我可不想飞到太阳里去,也不想跑得很远很远。

不过,也不能光想着睡觉。

我要是能给人家做件好事,就高兴了。

(1)齐读句子

(2)对这句话提提问题。

2、师:

小豌豆做了什么好事呢?

请轻声阅读课文的第11——19小节,用一句话说说。

3、师:

小豌豆是如何治好小姑娘的病的?

再次默读第11——19小节,完成阅读新体验2的填空练习。

(1)小组合作

(2)交流

(3)师:

小豌豆用他乐观的态度,充满生机的活力,帮助小姑娘恢复了健康。

真是了不起呀!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11——19小节。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你喜欢这颗小豌豆吗?

为什么?

(再次体会小豌豆的美好品质)

完成阅读新体验3的填空练习。

读下面句子,想想划线部分与后面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再照样子写一写。

多可怜的小姑娘!

小脸儿瘦瘦的,黄黄的,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

(1)多么可爱的小豌豆!

(2)!

2、从哪些地主可以看出小姑娘“从心底里感谢他”?

出示:

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从心底里感谢它。

师:

小姑娘会对小豌豆说些什么?

(1)想像练习:

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充满感激地对它说:

“()”

(2)同桌演一演小姑娘和小豌豆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

小男孩把小豌豆当子弹打了出去,还有四颗小豌豆命运会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一个童话故事

五、总结(略)

六、作业

1、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可有趣了,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童话故事?

其中深受同学们喜欢的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课外去读读吧!

2、选择其中一颗小豌豆,发挥想象,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10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情。

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谈论平时如何与动物相处。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养过小动物呢,请养过的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和小动物相处的?

(二)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看来我们同学都非常喜欢小动物,很有爱心。

今天有个可爱的朋友加入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

请大家翻开课本的插图,看看这位小朋友。

你们觉得珍珠鸟可爱吗?

那它和作者在这幅图里面相处得很美好?

那他们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

如果不是,那原来是怎么样的,后来又怎么变得美好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文章。

(三)板书课题及作者:

16.珍珠鸟——冯骥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默读要求: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你有什么感悟。

(二)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细心的照顾珍珠鸟,后来小鸟有了雏儿,我们慢慢的熟悉,最后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的事情)

(三)与同学共同探讨学习这篇文章需要理解哪些问题,读懂什么内容?

(四)教师归纳:

1.“我”是如何呵护、照顾珍珠鸟的?

2.在“我”的照顾下,小鸟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从哪里看出“我”非常喜欢珍珠鸟?

(五)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上述四个问题的答案。

三、讲解词句

(一)学习“我”呵护、照顾珍珠鸟的语句。

(a.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b.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c.添食加水不去惊扰他们……)

1.引导学生体会a段文字的感情:

作者小心翼翼,不敢惊动小鸟,小鸟则有在丛林中一样的安全。

(1)个别读

(2)齐读

2.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丛林一样的鸟巢里生活的景象。

3.讲解:

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的词义。

4.齐读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写出的美感。

5.引导学生体会c段文字,作者发现珍珠鸟有了雏儿,高兴而又不敢惊扰的感情。

6.教师过渡:

读到这里,老师发现很多体现了作者喜爱珍珠鸟的词语或者句子,我们把刚才提出第四个问题提前解决。

(二)学习表现作者喜爱珍珠鸟的词语或者句子。

1.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真好”:

惊喜,喜欢。

“鲜红小嘴”;“小脑袋”;

“小家伙”:

用人的称呼表示心里特别喜欢,把珍珠鸟当作是自己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一样;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肥本是贬义词,但在此处用写出了小鸟刚出生时的肥胖、可爱、毛茸茸。

充分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七段整段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喜爱之情。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写出小家伙的调皮。

2.学生读6、7段,感受雏儿的可爱。

(三)学习在“我”的照顾下,小鸟发生的变化。

1.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上”

“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

“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

“啄我的手指”

“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2.学生读8-12自然段,感受小鸟的可爱与变化。

3.重点品读1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与插图,感受小家伙在“我”肩头睡着的情境,为插图题词。

(2)教师示范读,学生闭眼感受。

(3)学生齐读。

4.教师过渡:

那么这么美好的情境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信赖

四、研析重点

(一)齐读末段。

(二)讲解词语:

信赖——相信、依赖

(三)引导学生感受信赖是怎样的美好境界。

信赖就是一点点的亲近,心里戒备慢慢放松,以致于可以撒娇,最后完全信赖,敢趴在“我”肩头睡着。

(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信赖。

(五)句式练习:

“信赖,就是给它……”

五、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些启示。

(比如:

爱护动物,人与动物要建立起信赖的关系……)

2.举例生活中尤其相互信赖而把关系变得美好的例子以及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

 

11、飞夺卢定桥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在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中带点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简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对泸定桥、大渡河、人物等细节描写地研读,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体会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了解新中国的诞生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记住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简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对泸定桥、大渡河、人物等细节描写地研读,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读熟课文,并在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中带点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自学导语,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2、集体交流。

3、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回顾的是发生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是——

(1)板书:

11、飞夺泸定桥

(2)读好课题。

二、抓住题眼,理清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预习反馈:

如果将课题改为“夺取泸定桥”好不好?

为什么?

(抓住题眼“飞夺”两字,知道课文分成“飞”和“夺”两大部分,换成“夺取”内容概括不全面。

2、默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出描写红军怎样“飞速到达泸定桥”与“勇夺泸定桥”的段落,并想想剩下的部分又交代了什么?

最后在书页旁空出的地方写出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1)1935年5月,为北上抗日,上级命令红四团必须在20多个小时内赶到120公里外的泸定桥,并夺下泸定桥。

(2)红四团与敌增援部队抢时间、争速度,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抢先赶到了泸定桥。

(3)红四团与守城的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3、根据段意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示: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把段意进行合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补充或删除,使语句连贯。

(2)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练说。

(3)交流,评议。

三、深入学文,研读细节,体会情感。

(一)红军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小组合作学习,在相关地方进行圈划,并简要注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预设一:

水湍急,桥险恶。

1、出示: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1)指名读句。

(2)出示媒体:

大渡河,媒体帮助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中带点字的的意思及整个词的意思。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大渡河“水流湍急”的句子,说说你阅读后的感受。

(1)出示: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2)指名读句,说说感受。

(3)理解“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通过对河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大渡河的自然环境非常险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3、红军要去夺取的泸定桥就架在这条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而它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

继续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泸定桥的句子,仔细阅读后完成填空。

(1)出示:

泸定桥离水面有,是由组成的。

两边,算是桥栏,底下,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上面,就像。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只剩下。

(2)指名填空。

(3)理解句子。

课文中对泸定桥的样子的描写是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具体的,有力地突出了作战环境的险恶。

(4)观看泸定桥的录像,指导读句。

预设二:

时间紧,任务重。

1、出示: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

‘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里。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

2、理解“击溃”,理解上述句子中数字的作用。

预设三:

凭天险,敌猖狂。

1、出示: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

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

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2、理解“妄想”,想象说话,想象敌人是如何妄想着要把红军阻拦在泸定桥上。

3、指导朗读。

过渡:

毛主席在《长征》组诗中写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怎么会被这样的困难吓退呢?

(二)继续深入研读,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1、观看录像,直观感受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

学生谈观看感受。

(英勇无畏、顽强、激烈)

2、分组学习第4、5小节和第7、8小节。

找出表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的句子。

3、交流第4、5节学习成果。

(1)出示: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了,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2)想象说话:

为了北上抗日,为了,为了,尽管天黑路滑,红四团还是摸黑冒雨继续前进,战士们有的,有的,有的。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飞速”的行军状态使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

(3)补充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一份统计资料,帮助进一步理解“飞”的第一层含义。

(抢时间、争速度,飞行)

(4)齐读上面两段话。

4、交流第7、8节学习成果。

(1)师:

虽然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了泸定桥,但是眼前的困难更是惊人:

大渡河(水流湍急),叫人(心惊胆战),泸定桥高悬(大渡河上),只剩(13根铁链),对岸的敌人更是(猖狂),妄想把红军(消灭在桥头)。

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样呢?

(2)不看书本,完成填空。

出示: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冲锋枪、短枪,()马刀,()手榴弹,()敌人密集的枪弹,()铁链向对岸冲去。

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第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一边()。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熊熊大火,()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

(3)想一想,“千钧一发”什么意思?

括号中的词语又具体写出了战士们的什么?

从中你再次体会到了什么?

(4)理解“飞”的第二层含义。

(飞越大渡河)

(5)齐读填空,再次感悟红军飞越天险大渡河的凛然气概。

5、引读。

为了——,为了——,红四团的战士们凭借着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终于夺下了——,取得了——,红军的主力——,浩浩荡荡地——。

四、拓展延伸,想象写话。

1、师:

为了纪念长征中这一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今在泸定桥的桥头建立了革命纪念馆,树立了22位英雄的纪念碑,如果你有幸去那里,面对纪念碑,你的心中会对革命先烈们说写什么呢?

想一想,写下来。

2、交流,评议。

五、总结。

(略)

六、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成语,理解它们的意思,并选择一个成语造句。

2、学习用具体的数字介绍你熟悉的一样物品,要求事先对该物品做必要的了解与记录。

3、查资料另说一个红军在长征中取得的胜利的故事。

 

12、黄河颂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摇篮”、“哺育”、“英雄的故事”、“民族的屏障”、“铁的臂膀”等词语或词组的含义。

2、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基调,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颂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准备]

老师:

深入了解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基调。

2、阅读注释,了解诗歌出处。

3、查找“黄河文明”的相关资料及中华民族的英雄故事。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板书:

黄河

2、抽多名学生读“黄河”一词。

3、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或有关黄河的诗句表达对黄河的印象或感受。

4、师:

是啊,五千年来,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歌颂。

黄河,她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古国的灿烂文化。

(播放黄河气势磅礴的画面。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诗人带领抗敌演出队行进到了黄河边上,望着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黄河,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颂歌!

5、板书补全:

黄河(颂),齐读。

二、把握基调

1、音乐起,诸画面集中定格,教师引读全文,学生跟诵。

2、学生归纳整首诗的基调。

(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3、学生同桌合作朗读,注意音、调、情感的把握。

4、选取喜欢的小节进行个体朗读展示,并进行简洁地评价。

三、深入悟读

(一)理清脉络,把握重点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题眼是什么?

(“颂”)“颂”是什么意思?

2、显然,诗歌在“颂黄河”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从哪里看出?

(啊!

黄河!

”)

(二)以读带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

1、在诗歌的开头这一节,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黄河,而是在描写黄河的英雄气概,如果在其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2作者“望“到的是一条怎样的黄河呢?

引读:

我站在高山之巅——

3、再轻声读读,思考:

哪些词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用“——”划出。

(重点理

解“金涛澎湃”。

4、怎样才能读出黄河的宏伟的气势来呢?

师生共同寻找重音词,学生练习。

①“望黄河滚滚”:

“望”应该拖长一点

②“奔向东南”:

“奔” 读得快而用力。

③“劈成南北两面”:

“劈”要读得干脆有力。

5、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诵来展现黄河母亲波澜壮阔的英雄气概吧!

学生齐诵。

(三)以悟促读,感受黄河的伟大精神

1、朗诵得真好!

这就是黄河的气概:

一泻千里,气势宏伟。

见到黄河的如此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也油然而生,喷薄而出!

引读三个“啊!

黄河!

”的内容。

2、这就是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的颂歌。

3、小组合作学习,媒体显示要求:

①再读“颂黄河”的内容,根据三处"啊!

黄河!

"把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想想作者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以小标题形式在相应处做好旁注。

②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选择一个方面的文字内容理解。

重点词或词组为:

“摇篮”、“哺育”、“英雄的故事”、“民族的屏障”、“铁的臂膀”。

4、全班交流,:

1)三方面内容分别是:

养育中华民族、护卫中华大地、激励中华儿女。

(板书)

2)分别理解三层文字含义

摇篮:

指黄河作为发祥地,培育了灿烂的古国文化、英雄的中华民族。

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英雄的故事: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老师用一、二句话适时加入已学的英雄故事,如《飞夺泸定桥》中的红军战士等。

民族的屏障:

联系“屏障”的作用理解。

运用比喻,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铁的臂膀:

指黄河的众多支流。

用比喻的方法,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润泽众生。

哺育:

理解黄河哺乳、滋养的不仅是人,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5、朗读指导:

这三个方面的朗诵方法一样吗?

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

”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应该读得深情点儿。

第二个“啊,黄河!

”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应该读得既深情又坚定。

第三个“啊,黄河!

”写的是黄河为中华儿女做出的贡献,感情最浓厚。

读到最后一句时感情达到最高峰。

6、分层朗读

1)指名轮读。

2)分组轮读。

7、深化激情,理解黄河精神

1)黄河滋养了中华大地,作为她的儿女,我们要学习她的榜样——(引读)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齐读誓言)

2)同一句话连读两遍,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强调作用,不仅表达了对黄河精神的赞颂,更让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充满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2)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还有哪些?

8、师生合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

1、其实,《黄河颂》不仅仅是一首颂诗,它还是一段歌词,学生读注释,并补充《黄河大合唱》等相关信息。

2、抗日救亡运动中,无数的革命者正是在《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感召之下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3、伟大的黄河,哺育了英雄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为祖国自豪、为祖国歌唱。

(配上《黄河颂》音乐,抛开书本,试诵全诗)

4、用一句话发出此时此刻你对黄河的赞叹之情。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

深情背诵《黄河颂》。

选做题(根据能力、喜好三选一):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3)写几句小诗,赞美祖国的一条江河或一座高山。

六、板书设计

养育中华民族

黄河颂护卫中华大地

英雄气概伟大精神激励中华儿女

13、采蒲台的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中的故事及相关的课外资料,理解和体会“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

3、细读课文,通过朗读揣摩、理解人物动作、对话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及苇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并较深刻地体会采蒲台“人”和“苇”的关系。

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

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的理解有困难,在书上做好批注(写清楚疑问)。

2、收集资料,了解白洋淀相关信息。

教师:

阅读孙犁《白洋淀记事》,制作相关媒体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1、师生谈话导入:

(出示苇塘图)同学们,在河北省中部,有一方神奇的土地,叫白洋淀,这里风光秀美,盛产芦苇,人们依靠芦苇生活,作家孙犁就在白洋淀写下了著名的作品《白洋淀纪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采蒲台的苇》,就是摘自这部作品,课前,我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请看——。

2、出示《孙犁和<采蒲台的苇>》一文

(1)生自由读,指名读

(2)交流:

读了介绍,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

二、学生质疑,确立研读专题

1、师: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跳跃性,有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不知道大家在预习时提出了哪些疑问,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1)交流,板书梳理共同有疑问的词句:

预设:

可能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为什么说: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板书:

最好的)

为什么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板书:

清白)

题眼是“苇”,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采蒲台的人?

(板书:

苇——人)

“这里到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