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907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1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讲义+笔记

中国的古代制度(讲义)

启智职教的店

一、官职制度

(一)皇位

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

2.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商,完善于西周)

(二)诸侯

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

(商周时期,普遍推行)

2.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

(周代完备)

3.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

公、侯、伯、子、男。

(始于周代)

(三)选官

1.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

(先秦)

2.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

(汉代)

3.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

(汉代)

4.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魏晋南北朝)

5.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

(隋—清)

(1)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2)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考场

省城

京城

宫殿

考中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解元

会元

状元

(3)相关名词:

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真题链接】

1.(2019-浙江)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

B.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

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2019-河北)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A.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

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2015-吉林)西周初期,统治者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有同姓子弟,此外也有异姓功臣。

下列属于分封异姓功臣而建立的诸侯国是()。

A.鲁国B.齐国C.晋国D.蔡国

4.(2014-联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

这一考试是()。

A.会试B.乡试C.殿试D.院试

5.(2013-联考)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

二、中央与地方制度1.郡县制

2.三公九卿制

3.刺史制

4.三省六部制

5.行省制

6.内阁制

7.八旗制

8.军机处

【真题链接】

1.(2018-江西法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不包括()。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礼乐省

2.(201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C.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D.明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作用主要是在为中央收权的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

 

3.(2017-江西)下列不属于开始于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是()。

A.刺史制

B.察举制C.一条鞭法D.编户齐民

4.(2015-河南)下列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宗法制

B.明朝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

D.三公九卿制始于汉武帝时期

 

5.(2015-天津)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三、礼仪制度

(一)政治礼仪

1.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

2.封禅——泰山祭祀

3.五礼——吉、凶、军、嘉、宾

(二)生活礼仪

1.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2.排行——伯、仲、叔、季

3.冠礼、笄礼——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拓展:

年龄别称

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4.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5.“七出三不去”——

“七出”:

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三不去”:

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6.见面礼——作揖、拜。

7.座次礼——

(1)筵席——西北南东

(2)朝会——皇帝:

背北面南

 

【真题链接】

1.(2017-吉林)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

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秀九条金龙。

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

D.九品中正制

2.(2017-吉林)在我国文化用语中经常出现“别称”或“代称”。

下列关于“别称”和“代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菊花B.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

C.人们称妇女为“巾帼”是由于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

D.“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结婚的年龄

 

3.(2017-陕西)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

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下列各项中,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⑦⑤⑧①

B.③④⑩①⑥C.①③⑤⑥⑩D.④⑥⑨⑩②

4.(2015-国考)我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下列宴会座位安排符合礼法的是()。

 

5.(2014-广州)在我国古代,二姓结为婚姻,一般要经过六道程序,称为“六礼”,包括“迎亲”“纳吉”“纳采”“问名”“请期”“纳征”。

关于六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问名”在“纳采”之前

B.“迎亲”是指男家迎请女家父母参加婚礼

C.“纳吉”和“纳征”分别指男家向女家提亲及送聘礼D.“请期”是指男家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

6.(2009-甘肃)人们常说的“豆蔻女子”的年龄是指()。

A.10岁

B.11岁

C.12岁

D.13岁

中国的古代制度(笔记)

 

【说在课前】

常考官职制度、中央与地方制度、礼仪制度。

 

一、官职制度

(一)皇位

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

2.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商,完善于西周)

【解析】

1.官职:

看古代宫廷片,一般会出现皇帝、王爷、大臣,比如清宫剧有“铁帽子王”。

2.皇位:

(1)禅让制: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谁有才能皇位给谁,典型例子是尧舜禹,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

此处存在争议,有人质疑这样的制度不太可能实现,是美化远古的设想,认为都是逼迫让位。

禹传启开启家天下,建立夏朝,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嫡长子继承制:

兄终弟及(哥哥死了给弟弟)、父死子继(父亲死了给儿子),但存在问题,标准不同不知道皇位到底给谁,容易发生内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长和贤相比,“长”更能客观评价,“贤”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在古代有嫡出和庶出的区分,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房只有一个,正房生的是嫡出,小老婆生的是庶出,嫡庶有别。

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完善于西周。

(二)诸侯

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

(商周时期,普遍推行)

2.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

(周代完备)

3.

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

公、侯、伯、子、男。

(始于周代)

 

【解析】

1.分封制:

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遍推行),比如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会孟津。

周朝大肆分封,齐国分封给姜子牙,春秋战国时期田氏代姜,齐国原来给姜子牙,后被田氏篡位,齐国归了田氏。

分封制与郡县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助于中央强化集权,各地诸侯是一方的“土皇帝”,在其领地内可以世袭,对天子只需要朝贡、提供兵役即可,而郡县制是全部由中央统一管理,更加强化中央集权,比如商鞅变法改为郡县制,就是为了强化集权提升国力。

2.宗法制:

按照血缘远近分配权力,到了周朝完备。

以天子为例,天子死后位置给嫡长子,天子的其他儿子当诸侯,诸侯死后侯位给诸侯的嫡长子,其他儿子当卿大夫,以此类推。

到了第五代基本不剩什么,比如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就是由于到了刘备不知道是多少辈了。

3.五等爵:

周代开始,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该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比如三国时期汉献帝刘协被曹丕篡位,将其封为山阳公;再如《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是鹿鼎公,“鹿”是群雄逐鹿之意,“鼎”自古以来就有问鼎中原的说法,两个字都与天下、江山有关。

(三)选官

1.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

(先秦)

2.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

(汉代)

3.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

(汉代)

4.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魏晋南北朝)

5.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

(隋—清)

(1)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解析】

1.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都是官二代的天下。

官N代不一定都有才能,就可能当不好官,到了春秋中叶以后开始被改变,各国有不同的探索,其中以商鞅的探索最为有名,实行军功爵制,在秦国想当官不看背景,而看军功,战场上杀敌越多当的官越大,极大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察举制:

汉代(始于汉文帝),为了更好的选人才,由地方官员到各地考察,将经过考察的人举荐至中央,中央经过考核后授予官职。

察举制与世官制相比要好一些,但容易作弊,容易人为操作而导致腐败,到了东汉后期形成“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风气。

谁才能优秀就可以定为秀才向中央推荐,谁孝敬父母、廉洁可以定为孝廉向中央推荐,考察的官员有可能腐败、人为操作,推荐的秀才不认字,推荐的孝廉与自己的父亲不在一起住,流于形式。

3.征辟制:

汉代,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比如皇帝听说张三很有才华,直接派人请来授予职位。

4.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如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讲到司马懿和陈群创制九品中正制,实际历史上是由陈群所创,陈群建议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设立中正官,中正官根据人才的家世、才能、品德等评定为九个等级,按品授官,到了后期发展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存在很大弊端。

5.科举制:

考试最公平,隋炀帝杨广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将考生的姓名、信息糊上,让阅卷官看不到,为了防止作弊)与誊录法(考试的试卷由专人重新抄一份,防止对暗号、看笔迹)——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禁锢思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1905年)。

(2)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考场

省城

京城

宫殿

考中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解元

会元

状元

(3)相关名词:

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解析】

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完善,考试层层选拔,最开始读书人要参加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考中后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称为举人(比如范进中举),考第一是解元

(比如称唐伯虎为唐解元);乡试中了有资格参加会试,考中是贡士,考第一是会元;会试中了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是进士,考第一是状元、考第二是榜眼、考第三是探花(比如小李探花,“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2.连中三元:

三次都考第一(解元、会元、状元)。

3.金榜题名:

如果中了进士发榜时用黄色的纸书写,对外发公告。

4.蟾宫折桂:

古代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用蟾宫指代月宫,月宫中折

桂花比喻科举考试考中。

5.独占鳌头:

皇宫之前刻有鳌,如果中了状元是踏在鳌头上迎接皇榜。

6.五子登科:

五代十国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中了科举,《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表述。

7.名落孙山:

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乡之后乡人便问自己的儿子是否中举,孙山答到“我是最后一名,你的孩子还在我之外”,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真题链接】

1.(2019-浙江)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

B.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

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1.A项错误:

科举源于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正式开创科举。

B项错误:

宋朝采用“糊名法”正确,“武举”错误,武则天开创武举。

C项正确:

“三元及第”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

D项错误: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1898年,之后很快失败,废科举是1905年。

【选C】

2.(2019-河北)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A.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

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解析】2.考查科举考试的排序。

先考童生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士,考中才有资格考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

【选D】

3.(2015-吉林)西周初期,统治者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有同姓子弟,此外也有异姓功臣。

下列属于分封异姓功臣而建立的诸侯国是()。

A.鲁国B.齐国

C.晋国D.蔡国

【解析】3.B项正确:

姜子牙有功,分封诸侯,对应齐国。

其他基本上均是天子的亲属。

【选B】

 

4.(2014-联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

这一考试是()。

A.会试B.乡试

C.殿试D.院试

【解析】4.A项正确:

在京城举行考试,对应会试。

C项错误:

在宫殿考试是殿试。

本题根据“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也可选出答案,乡试考中是举人,举人去京城参加会试。

【选A】

5.(2013-联考)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

【解析】5.C项正确:

均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

A项错误:

“桂冠”指用月桂树做成一个圈戴在头上,比喻得了冠军/最高荣誉,与科举无关。

B项错误:

“问鼎中原”源自楚庄王,因为在古代鼎有特殊含义,楚庄王问鼎多沉,意在争夺天下,与科举无关。

D项错误:

“桂冠”与科举无关。

【选C】

【答案汇总】1-5:

C/D/B/A/C

 

二、中央与地方制度1.郡县制

2.三公九卿制

3.刺史制

4.三省六部制

5.行省制

6.内阁制

7.八旗制

8.军机处

【解析】

1.郡县制:

秦汉开始盛行。

以前是分封制,分封诸侯,其在领地内可以世袭,这样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形成一方的土皇帝。

商鞅变法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官僚由皇帝指派,做得不好可以更换官员,郡县制更加强化中央集权。

注意:

汉朝比较特殊,是郡国并行制,西汉七国之乱就是由于汉朝郡国并行造成一些诸侯作乱,平定之后才强化中央集权。

 

2.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开创,且“皇帝”一词也是由其开创,因为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三皇五帝各取一字即“皇帝”,大臣则是三公九卿制。

把握此制度由秦始皇开创即可。

(1)三公:

当时最尊贵的有三个官职,各朝略有不同,秦朝时期“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管政务,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2)

九卿:

泛称,指众卿,在三公下有很多别的官职共同运作管理国家。

3.刺史制:

汉武帝开创,旨在监察地方。

注意:

一开始确实是为了监察地方,后来刺史权力越来越大,一直发展为地方最高长官。

如三国的吕布夺了徐州,自封徐州刺史。

4.三省六部制:

重点,考查概率相对高,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

掌握哪三省、哪六部以及三省六部的确立时间。

(1)三省: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此制度旨在三分相权,古代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一直未停,双方为了权力来回拉锯。

为了加强皇权,将相权分化,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2)六部:

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各自执行某一方面的职能,基本配齐国家各

个职能部门。

①吏部:

官吏,相当于人事部。

②户部:

财政户籍,类似财政部+人力资源。

③礼部:

管考试、科举制、祭祀、外交。

④兵部:

军队。

⑤刑部:

管司法。

⑥工部:

管工程水利。

隋朝之后历朝历代有微调,但大框架都由此演变而来,即使到清朝也依然保留了六部这一制度。

5.行省制:

元朝设立。

(1)之前是三省六部制,元朝只有中书省,地方是各个行省,这也是行省制度的开端。

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统管全国政务,且中书省有直辖的性质,如下图所示,北京周边归中书省直辖。

地方是行省,如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

(2)

元朝常考三个制度,一是行省制,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三是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

西藏、台湾是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部分,此处就可以作为依据,因为元朝就已经设立了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6.内阁制:

明朝朱棣建立。

朱棣喜欢御驾亲征,喜欢打仗,容易荒废政务,故建立内阁制。

内阁制刚开始类似顾问性质,后来地位逐渐提升,权力逐渐变大,张居正时期,张居正就有非常大的权力,类似现在首相的位置。

正是因为张居正有很大权力,才使其能更好地推行“一条鞭法”。

7.八旗制:

清代满族的一种形式。

满人分八旗,具体指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

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白,其他的是下五旗。

 

8.军机处:

雍正设立,旨在强化君主集权,雍正总揽军政大权。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中官员的身份是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秘书的身份,军机处其实就是秘书处的地位,没有任何实权,权力都在皇帝手中,他们主要是给皇帝打下手,官场生涯如何全凭帝王意志。

一般历史上认为由于雍正皇帝事必躬亲,过于勤勉,劳累而死。

【注意】此部分重点把握三省六部和军机处。

 

【真题链接】

1.(2018-江西法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不包括()。

A.中书省B.门下省

C.尚书省D.礼乐省

【解析】1.选非题。

三省: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D项错误:

不包括礼乐省。

【选D】

 

2.(201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C.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D.明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作用主要是在为中央收权的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

【解析】2.选非题。

A项正确。

B项正确:

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C项正确:

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D项错误:

应该是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选D】

 

3.(2017-江西)下列不属于开始于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是()。

A.刺史制B.察举制

C.一条鞭法D.编户齐民

【解析】3.选非题。

C项错误:

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

A、B项正确:

属于汉朝。

D项正确:

“编户齐民”是一种汉朝的户籍制度,将百姓的姓名、年龄、身份、财富等各种信息统

一载入户籍,以便中央政府了解百姓的各种信息,掌握基本国力的情况。

【选C】

 

4.(2015-河南)下列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宗法制

B.明朝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

D.三公九卿制始于汉武帝时期

【解析】4.A项错误:

周朝,而非秦始皇。

B项错误:

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C项正确:

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项错误:

不是汉武帝,而是秦始皇。

【选C】

5.(2015-天津)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5.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是因为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

【选C】

【答案汇总】1-5:

D/D/C/C/C三、礼仪制度

(一)政治礼仪

1.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

2.封禅——泰山祭祀

3.五礼——吉、凶、军、嘉、宾

【解析】

1.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乐。

礼乐:

身份不一样,贵贱有别,不同的身份应该有不同的礼仪,包括音乐(用的音乐也不同),简言之即身份不一样、有差别就是礼乐制。

如孔子曾去一位大臣家看歌舞,发现大臣家里用64人组成歌舞队,孔子很生气,因为根据当时的礼乐制,64人是天子的规模,臣子最多是36人,故孔子云“是可忍孰不可忍”,即这件事是最不能忍的事了,强调贵贱有别、等级有序,不同的身份是有差别的。

再如过去大臣家里装修不能用金色装修,因为金色归皇帝专用。

2.封禅——泰山祭祀。

秦始皇开始去泰山封禅。

封禅即祭祀天地,泰山在古代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山”,很是雄伟,去泰山祭祀意味着君王受命于天。

如刘备有亲儿子刘禅,义子是刘封,

合一块即“封禅”之意。

3.五礼——吉、凶、军、嘉、宾。

五礼形成于西周,相对比较重要,知道五礼及其意思即可。

(1)吉:

祭祀之礼,祭天、祭地、祭人鬼、祭先祖等。

(2)凶:

哀悯吊唁,如参加葬礼,葬礼就是典型的凶。

(3)军:

军事之礼,如君王检阅部队或者部队出征之前的礼。

(4)嘉:

有喜庆之意,如君王登基、婚礼。

(5)宾:

接待宾客以及外交往来。

 

(二)生活礼仪

1.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解析】

1.三朝:

指出生三日,接受各方贺礼。

古代生男孩为弄璋之喜;生女孩为弄瓦之喜。

(1)璋(图一):

是指玉器,玉器形状不同称呼不同,圆形的称为壁,如和氏璧。

古代男尊女卑,男孩地位尊贵,用玉指代。

(2)瓦:

古代用来纺织的器具,因为古代男耕女织,女性主要纺织。

2.满月:

满月习俗各地不同,一般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