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712.62KB ,
资源ID:104890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890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docx

1、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 中国的古代制度 讲义+笔记中国的古代制度(讲义)启智职教的店一、官职制度(一)皇位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2.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商,完善于西周)(二)诸侯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遍推行)2.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周代完备)3.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始于周代)(三)选官1.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先秦)2.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汉代)3.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汉代)4.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

2、报吏部、按品授官。(魏晋南北朝)5.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隋清)(1)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2)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场省城京城宫殿考中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相关名词: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真题链接】1.(2019-浙江)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B.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

3、试中都考中第一名 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2.(2019-河北)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A.院试会试乡试殿试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3.(2015-吉林)西周初期,统治者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有同姓子弟,此外也有异姓功臣。下列属于分封异姓功臣而建立的诸侯国是( )。A.鲁国B.齐国C.晋国D.蔡国4.(2014-联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 )。A.会试B.乡试C.殿试D.院试5.(2013-联考)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

4、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二、中央与地方制度1.郡县制2.三公九卿制3.刺史制4.三省六部制5.行省制6.内阁制7.八旗制8.军机处【真题链接】1.(2018-江西法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不包括(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礼乐省2.(201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C.战国时期秦国的

5、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明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作用主要是在为中央收权的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3.(2017-江西)下列不属于开始于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是( )。A.刺史制B.察举制 C.一条鞭法D.编户齐民4.(2015-河南)下列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宗法制B.明朝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C.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D.三公九卿制始于汉武帝时期5.(2015-天津)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

6、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 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三、礼仪制度(一)政治礼仪1.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2.封禅泰山祭祀3.五礼吉、凶、军、嘉、宾(二)生活礼仪1.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周岁2.排行伯、仲、叔、季3.冠礼、笄礼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拓展:年龄别称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束发男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 知命五十

7、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4.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5.“七出三不去”“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6.见面礼作揖、拜。7.座次礼(1)筵席西北南东(2)朝会皇帝:背北面南【真题链接】1.(2017-吉林)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 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秀九条金龙。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2.(2017-吉林)在我国文化用语中经常出现“别称”或“代称”。下列关于“别称” 和“代

8、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菊花B.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C.人们称妇女为“巾帼”是由于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D.“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结婚的年龄3.(2017-陕西)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束发 而立 垂髫 总角 期颐弱冠 耄耋 不惑 花甲 豆蔻下列各项中,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B. C. D.4.(2015-国考)我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 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下列宴会座位安排符合礼法的是( )。5.(2014-广州)在我国古

9、代,二姓结为婚姻,一般要经过六道程序,称为“六礼”, 包括“迎亲”“纳吉”“纳采”“问名”“请期”“纳征”。关于六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问名”在“纳采”之前B.“迎亲”是指男家迎请女家父母参加婚礼C.“纳吉”和“纳征”分别指男家向女家提亲及送聘礼D.“请期”是指男家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6.(2009-甘肃)人们常说的“豆蔻女子”的年龄是指( )。A.10 岁B.11 岁C.12 岁D.13 岁中国的古代制度(笔记)【说在课前】常考官职制度、中央与地方制度、礼仪制度。一、官职制度(一)皇位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2.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

10、商,完善于西周)【解析】1.官职:看古代宫廷片,一般会出现皇帝、王爷、大臣,比如清宫剧有“铁帽子王”。2.皇位:(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谁有才能皇位给谁,典型例子是尧舜禹,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此处存在争议,有人质疑这样的制度不太可能实现,是美化远古的设想, 认为都是逼迫让位。禹传启开启家天下,建立夏朝,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哥哥死了给弟弟)、父死子继(父亲死了给儿子),但存在问题,标准不同不知道皇位到底给谁,容易发生内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长和贤相比,“长”更能客观评价,“贤”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在古代有嫡出和

11、庶出的区分,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房只 有一个,正房生的是嫡出,小老婆生的是庶出,嫡庶有别。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完善于西 周。(二)诸侯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遍推行)2.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周代完备)3.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始于周代)【解析】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遍推行),比如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会孟津。周朝大肆分封,齐国分封给姜子牙,春秋战国时期田氏代姜,齐 国原来给姜子牙,后被田氏篡位,齐国归了田氏。分封制与郡县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助于中央强化集

12、权,各地诸侯是一方的“土皇帝”,在其领地内可以世袭,对天子只需要朝贡、提供兵役即可,而郡县制是全部由中央统一管理,更加强化中央集权,比如商鞅变法改为郡县 制,就是为了强化集权提升国力。2.宗法制:按照血缘远近分配权力,到了周朝完备。以天子为例,天子死后位置给嫡长子,天子的其他儿子当诸侯,诸侯死后侯位给诸侯的嫡长子,其他儿子当卿大夫,以此类推。 到了第五代基本不剩什么,比如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就是由于到了刘备不知道是多少辈了。3.五等爵:周代开始,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该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 比如三国时期汉献帝刘协被曹丕篡位,将其封为山阳公;再如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是鹿鼎公,“鹿”是

13、群雄逐鹿之意,“鼎”自古以来就有问鼎中原的说法,两个字都与天下、江山有关。(三)选官1.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先秦)2.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汉代)3.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汉代)4.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魏晋南北朝)5.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隋清)(1)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解析】1.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都是官二代的天下。官 N 代不一定都有才能, 就可能当不好官,到了春秋中叶以后开始被改变

14、,各国有不同的探索,其中以商鞅的探索最为有名,实行军功爵制,在秦国想当官不看背景,而看军功,战场上杀敌越多当的官越大, 极大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2.察举制:汉代(始于汉文帝),为了更好的选人才,由地方官员到各地考察,将经过考察的人举荐至中央,中央经过考核后授予官职。察举制与世官制相比要好一些,但容易作弊,容易人为操作而导致腐败,到了东汉后期形成“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风气。 谁才能优秀就可以定为秀才向中央推荐,谁孝敬父母、廉洁可以定为孝廉向中央推荐,考察的官员有可能腐败、人为操作,推荐的秀才不认字,推荐的孝廉与自己的父亲不在一起住, 流于形式。3.征辟制:汉代,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

15、比如皇帝听说张三很有才华,直接派人请来授 予职位。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如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讲到司马 懿和陈群创制九品中正制,实际历史上是由陈群所创,陈群建议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设立 中正官,中正官根据人才的家世、才能、品德等评定为九个等级,按品授官,到了后期发展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存在很大弊端。5.科举制:考试最公平,隋炀帝杨广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北 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将考生的姓名、信息糊上,让阅卷官看不到,为了防止作弊)与誊录 法(考试的试卷由专人重新抄一份,防止对暗号、看笔迹)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八 股文,禁锢思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

16、除(1905 年)。(2)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场省城京城宫殿考中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相关名词: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解析】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完善,考试层层选拔,最开始读书人要参加童生试(县试、府试、 院试),考中后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称为举人(比如范进中举),考第一是解元(比如称唐伯虎为唐解元);乡试中了有资格参加会试,考中是贡士,考第一是会元;会试中了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是进士,考第一是状元、考第二是榜眼、考第三是探花(比如小李探花,“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2.连中三元:三次都考第一(解元、会元、状元)。3

17、.金榜题名:如果中了进士发榜时用黄色的纸书写,对外发公告。4.蟾宫折桂:古代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用蟾宫指代月宫,月宫中折桂花比喻科举考试考中。5.独占鳌头:皇宫之前刻有鳌,如果中了状元是踏在鳌头上迎接皇榜。6.五子登科:五代十国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中了科举,三 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表述。7.名落孙山: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乡之后乡人便问自己的儿子是否中举,孙山答到“我是最后一名,你的孩子还在我之外”,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真题链接】1.(2019-浙江)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18、)。A.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B.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 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解析】1.A 项错误:科举源于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正式开创科举。B 项错误:宋朝采用“糊名法”正确,“武举”错误,武则天开创武举。C 项正确:“三元及第”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D 项错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 1898 年,之后很快失败,废科举是 1905 年。【选 C】2.(2019-河北)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A

19、.院试会试乡试殿试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解析】2.考查科举考试的排序。先考童生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士,考中才有 资格考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选 D】3.(2015-吉林)西周初期,统治者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有同姓子弟,此外也有异姓功臣。下列属于分封异姓功臣而建立的诸侯国是( )。A.鲁国 B.齐国C.晋国 D.蔡国【解析】3.B 项正确:姜子牙有功,分封诸侯,对应齐国。其他基本上均是天子的亲属。【选B】4.(2014-联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 )。A. 会 试 B. 乡 试C

20、. 殿 试 D. 院 试【解析】4.A 项正确:在京城举行考试,对应会试。C 项错误:在宫殿考试是殿试。本题根据“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也可选出答案,乡试考中是举人,举人去京城参加会试。【选 A】5.(2013-联考)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解析】5.C 项正确:均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A 项错误:“桂冠”指用月桂树做成一个圈戴在头上,比喻得了冠军/最高荣誉,与科举无关。B 项错误:“问鼎中原”源自楚庄王,因为在古代鼎有特殊含义,楚庄王问鼎

21、多沉,意在争夺天下,与科举无关。D 项错误:“桂冠”与科举无关。【选 C】【答案汇总】1-5:C/D/B/A/C二、中央与地方制度1.郡县制2.三公九卿制3.刺史制4.三省六部制5.行省制6.内阁制7.八旗制8.军机处【解析】1.郡县制:秦汉开始盛行。以前是分封制,分封诸侯,其在领地内可以世袭,这样容易造 成各自为政,形成一方的土皇帝。商鞅变法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官僚由皇帝指派,做得不好 可以更换官员,郡县制更加强化中央集权。注意:汉朝比较特殊,是郡国并行制,西汉七国之 乱就是由于汉朝郡国并行造成一些诸侯作乱,平定之后才强化中央集权。2.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开创,且“皇帝”一词也是由其开创,因为

22、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三皇五帝各取一字即“皇帝”,大臣则是三公九卿制。把握此制度由秦始皇开创即可。(1)三公:当时最尊贵的有三个官职,各朝略有不同,秦朝时期“三公”指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丞相管政务,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2)九卿:泛称,指众卿,在三公下有很多别的官职共同运作管理国家。3.刺史制:汉武帝开创,旨在监察地方。注意:一开始确实是为了监察地方,后来刺史权 力越来越大,一直发展为地方最高长官。如三国的吕布夺了徐州,自封徐州刺史。4.三省六部制:重点,考查概率相对高,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掌握哪三省、哪六部以 及三省六部的确立时间。(1)三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23、。此制度旨在三分相权,古代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一 直未停,双方为了权力来回拉锯。为了加强皇权,将相权分化,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 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2)六部: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各自执行某一方面的职能,基本配齐国家各个职能部门。吏部:官吏,相当于人事部。户部:财政户籍,类似财政部+人力资源。 礼部:管考试、科举制、祭祀、外交。兵部:军队。刑部:管司法。工部:管工程水利。 隋朝之后历朝历代有微调,但大框架都由此演变而来,即使到清朝也依然保留了六部这一制度。5.行省制:元朝设立。(1)之前是三省六部制,元朝只有中书省,地方是各个行省,这也是行省制度的开端。 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统管全

24、国政务,且中书省有直辖的性质,如下图所示,北京周边归中书 省直辖。地方是行省,如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2)元朝常考三个制度,一是行省制,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三是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西藏、台湾是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部分,此处就可以作为依据,因为元朝 就已经设立了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6.内阁制:明朝朱棣建立。朱棣喜欢御驾亲征,喜欢打仗,容易荒废政务,故建立内阁制。 内阁制刚开始类似顾问性质,后来地位逐渐提升,权力逐渐变大,张居正时期,张居正就有非常大的权力,类似现在首相的位置。正是因为张居正有很大权力,才使其能更好地推行“一条鞭法”。7.八旗制:清代满族的一种形式。满人分八旗,具

25、体指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镶蓝、正红、镶红。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白,其他的是下五旗。8.军机处:雍正设立,旨在强化君主集权,雍正总揽军政大权。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中官员的身份是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秘书的身份,军机处其实就 是秘书处的地位,没有任何实权,权力都在皇帝手中,他们主要是给皇帝打下手,官场生涯如 何全凭帝王意志。一般历史上认为由于雍正皇帝事必躬亲,过于勤勉,劳累而死。【注意】此部分重点把握三省六部和军机处。【真题链接】1.(2018-江西法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不包括( )。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

26、.礼乐省【解析】1.选非题。三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D 项错误:不包括礼乐省。【选 D】2.(201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C.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明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作用主要是在为中央收权的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解析】2.选非题。A 项正确。B 项正确: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C 项正确: 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 项错误:应该是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选D

27、】3.(2017-江西)下列不属于开始于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是( )。A.刺史制 B.察举制C.一条鞭法 D.编户齐民【解析】3.选非题。C 项错误: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A、B 项正确:属于汉朝。D 项正确:“编户齐民”是一种汉朝的户籍制度,将百姓的姓名、年龄、身份、财富等各种信息统一载入户籍,以便中央政府了解百姓的各种信息,掌握基本国力的情况。【选 C】4.(2015-河南)下列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宗法制B.明朝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C.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D.三公九卿制始于汉武帝时期【解析】4.A 项错误:周

28、朝,而非秦始皇。B 项错误: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 项正确: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项错误:不是汉武帝,而是秦始皇。【选 C】5.(2015-天津)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解析】5.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

29、是因为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选 C】【答案汇总】1-5:D/D/C/C/C 三、礼仪制度(一)政治礼仪1.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2.封禅泰山祭祀3.五礼吉、凶、军、嘉、宾【解析】1.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乐。礼乐:身份不一样,贵贱有别,不同的身份应该有不同的礼仪,包括音乐(用的音乐也不同),简言之即身份不一样、有差别就是礼乐制。如孔子曾去一位大臣家看歌舞,发现大臣家里用 64 人组成歌舞队,孔子很生气,因为根据当时的礼乐制,64 人是天子的规模,臣子最多是 36 人,故孔子云“是可忍孰不可忍”,即这件事是最不能忍的事了,强调贵贱有别、等级有序,不同的身份是有差别的。再

30、如过去大臣家里装修不能用金色装修,因为金色归皇帝专用。2.封禅泰山祭祀。秦始皇开始去泰山封禅。封禅即祭祀天地,泰山在古代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山”,很是雄伟,去泰山祭祀意味着君王受命于天。如刘备有亲儿子刘禅,义子是刘封,合一块即“封禅”之意。3.五礼吉、凶、军、嘉、宾。五礼形成于西周,相对比较重要,知道五礼及其意思即 可。(1)吉:祭祀之礼,祭天、祭地、祭人鬼、祭先祖等。(2)凶:哀悯吊唁,如参加葬礼,葬礼就是典型的凶。(3)军:军事之礼,如君王检阅部队或者部队出征之前的礼。(4)嘉:有喜庆之意,如君王登基、婚礼。(5)宾:接待宾客以及外交往来。(二)生活礼仪1.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周岁【解析】1.三朝:指出生三日,接受各方贺礼。古代生男孩为弄璋之喜;生女孩为弄瓦之喜。(1)璋(图一):是指玉器,玉器形状不同称呼不同,圆形的称为壁,如和氏璧。古代男尊女卑,男孩地位尊贵,用玉指代。(2)瓦:古代用来纺织的器具,因为古代男耕女织,女性主要纺织。 2.满月:满月习俗各地不同,一般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