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873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docx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

《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

课程标准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  张雷声

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本课程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讲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

其中,历史地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对市场经济的论述,可以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鸿篇巨制──《资本论》,特别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

在对比斯密和李嘉图所处时代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市场经济实践的了解,对当前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概览,有助于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涵义。

回顾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和毛泽东的有关经济探讨,可感悟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的认识过程,体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把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认清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重要性。

这正是学习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对内容要求的把握

(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1简述斯密所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阐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斯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并在欧美进入了鼎盛阶段。

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并正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斯密对市场经济问题探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主要是研究促进或阻碍资产阶级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是经济自由,即“自由放任”,力图排除一切封建障碍,反对重商主义,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

他认为经济自由是人的利己本性的体现,是“自然秩序”的规律性的要求。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和“永恒的”制度,并在这个限度内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

当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因此,政府对于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几乎肯定是有害的。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

通过价值规律、竞争机制等经济规律,对资源进行配置、对市场进行自动调节,实现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1.2简述李嘉图有关国际贸易中“比较成本”的理论观点。

李嘉图是19世纪初叶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与斯密不同。

这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已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已初具规模。

他和斯密一样,主张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

但李嘉图用国际分工观点论证自由贸易的优越性时,提出的是一种依照生产成本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的自由贸易理论。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如果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处于绝对劣势,两国间仍然存在着互利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

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是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同等的。

处于绝对优势的甲国,不必对所有这些商品都生产,只应生产最大优势的商品。

反之,处于绝对劣势的乙国,也不必对所有这些商品都停止生产,只应停产劣势最大的商品。

这样,甲乙两国各自只生产比较成本相对有利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

2.3简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主要过程,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先后研究政治经济学,他花费了40年的时间潜心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研究。

马克思写作和研究《资本论》的过程,是阅读、评述和吸收前人大量优秀经济学文献的过程,是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资料和新问题、新现象、新动态的过程,是参加社会革命和工人运动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并且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申明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具有无产阶级的党性。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政策、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它揭露了资本对雇佣劳动剥削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运动极其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而且依据这种科学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之后有关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的许多关键问题,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2.4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全面论证和彻底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二重性时,发现了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使价值本质得到了阐明,从而找到了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现象的钥匙。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阐明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长期陷于困境的所谓劳动价格,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格。

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中,揭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学说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和斗争的最深刻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奥秘,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走向灭亡。

(三)走进现代市场经济

3.5运用“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活动方面的重要实例,解释“凯恩斯革命”的涵义。

“罗斯福新政”首次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冲击。

罗斯福上台后,废除了古典的自由放任主义理论,政府伸出了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适度调节与控制。

“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救济、复兴和改革。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业,制定财政信贷和货币政策;第二,对农业进行调节与管理;第三,对工业进行干预和调节;第四,举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凯恩斯以“罗斯福新政”的实践为基础,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凯恩斯所阐述的是反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政策,在经济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所以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回答了当时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所遇到的无法解释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但是,所谓“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用一种新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去“革”另一种过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命”。

“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革命”,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6 了解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有: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有计划市场经济;美国的垄断主导型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等。

经济模式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经济运行的相对定式。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制度特征的,是和各自不同的国情相结合的。

其中,也有着一些值得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四)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初期探讨

4.7了解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阐释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有关论述。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新生政权遭到国内外反革命武力进攻的极端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当时的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允许农民自主处置余粮。

“新经济政策”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二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实现城乡经济结合;三是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列宁的探讨是对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4.8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理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毛泽东提倡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作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重要论断。

为了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总结了当时苏联和我国的经验,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这个讲话,围绕着“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个基本方针,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十大矛盾。

例如:

在处理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问题上,提出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可以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些。

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个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必须兼顾这三个方面而不能只顾一头,要给工厂一定的独立性和权益,要使农民在增产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收入。

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提出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5.9阐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邓小平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奠基人。

他领导中国实行经济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两种最基本的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

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去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发展历程中面临的最深刻、最难解决、对社会主义命运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总结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对计划与市场以及这两种经济体制的运行绩效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认识和评价。

邓小平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把经济搞活,出路在于改革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新的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要在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就必须在理论上解决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其主要的论点有:

(1)社会主义必须是能够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的制度。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2)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做法。

任何一种具体制度或政策,只要被实践证明是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应该加以改革。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理论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破除了那种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5.10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强调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1987年中共第十三大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0年底邓小平指出: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11理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实践和理论的艰辛探索。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教材内容解析

山东大学马列教学部  周金龙

《经济学常识》作为一门选修课,是必修课《经济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供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经济学派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的分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领悟,深化学生对当前我国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共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本单元介绍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主要经济观点和政策主张。

第二单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本单元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论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第三单元: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本单元在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西方国家存在的四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

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本单元简要介绍了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领导本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本单元在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当前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内容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简介

古典经济学,又称“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或“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成长阶段的17世纪中叶,代表了英法两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它被英国的威廉·配第和法国的阿吉尔贝尔所创始,被法国的魁奈、杜尔哥,特别是英国亚当·斯密加以发展,而以英国李嘉图和瑞士西斯蒙第为结束。

古典经济学反对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制度,主张经济自由,并试图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但因阶级局限性,古典经济学不能正确阐明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理论中包含了许多庸俗成分。

如下表所示:

阶段

创立

发展

终结

代表人

威廉·配第

阿吉尔贝尔

亚当·斯密

魁奈杜尔哥

大卫·李嘉图

西斯蒙第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专题教学重点有两个:

一是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二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犹存;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一原理提出的背景、目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有一个全面地认识。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获得比较利益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情况下,须引导学生对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学说的背景、目的以及这一学说的合理性、局限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本专题的教学难点是:

斯密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又是二元的;要给学生讲清楚这部分内容,应先让学生回顾一下《经济与生活》中学习过的有关知识。

三、主要内容

(一)亚当·斯密的主要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1.斯密所处的时代。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斯密生活的年代,一方面“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科技进步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封建势力和重商主义的存在又阻碍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新理论的出现。

讲述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回顾一下中学历史课所学过的有关知识。

2.斯密的理论贡献。

斯密与重商主义者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斯密为了分析财富交换应遵循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

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斯密在研究社会财富的分配时,提出了自己的阶级结构理论。

斯密是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来划分阶级的人,但其分配理论与其劳动价值论一样是二元的。

3.斯密的政策主张。

斯密从所谓的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认为分工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两大途径,而要扩大分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斯密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他在论述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时,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4.斯密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的逻辑框架。

(二)大卫·李嘉图的主要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1.李嘉图生活的时代。

李嘉图生活的年代,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成了“世界工厂”。

在此背景下,英国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地主贵族势力的存在,许多政策不利于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

2.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

为了分析收入分配问题,他阐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科学成分,批判了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不科学成分,同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将劳动价值论推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李嘉图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来自雇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并第一个提出了相对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等概念。

3.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李嘉图与斯密一样,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

在分析对外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时,他提出了相对成本学说。

4.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逻辑框架。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内容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简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专题教学重点有三个: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意义,二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三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搞清楚这两大理论的意义。

本专题的教学难点是: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抽象、最难理解的两部分内容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急需发展的内容之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三、主要内容

(一)本单元内容的结构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提到了首位,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与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写作《资本论》共40年的时间。

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

第三阶段,修改、出版阶段。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其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是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