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88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

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

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

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

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

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

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

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

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

(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

(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和深入。

”中国农村派“以农村调查的丰富资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力批判了”中国经济派“的错误观点。

8、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学由中断到恢复重建,其学科地位比以往更为坚实,在小城镇和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城乡协调发展和三农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中国农村派: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

中国经济派: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以《中国经济》杂志为阵地,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为代表的人群。

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定县模式:

主张从教育农民入手以除文盲,做新民为目标,最终达到农村建设、民族自救。

邹平模式:

从组织乡村自治着手建设乡治主张和做法。

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为解决美国农村社会危机应运而生,通过各种途径首先传播到亚洲和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长足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高度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锐减,城乡走向一体,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渐渐衰落,但学术研究并没有终止,《农村社会学》杂志照样发行,美国农村社会学学会的年会已延续了77届。

在亚洲,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农村社会学发展较好。

2.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

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是由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负责举办的学术性会议,从1964年开始举办,作用在于繁荣发展农村社会学。

每四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制度化,大大的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他的作用是促进农村社会这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学研究在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指导举行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筹划和召开农村社会学跨国会议,推动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

为农村社会学家提供一个对话和彼此交换有效信息的平台。

3.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

中国农村社会学通过中美两国学者的农村调查实践、大学课堂教学等。

在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很快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4.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和深入。

中国农村派以农村调查的丰富资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力批判了中国经济派的错误观点,为革命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后备队伍。

5.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对农村社会学有哪些贡献?

答:

革命根据地的农村调查是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农村调查主要体现在实地调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四个方面,其研究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延安时期张闻天等人进行的农村调查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6.我国农村社会学恢复重建后有哪些成绩?

答: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学从中断到恢复重建,其学科地位比以往更为坚实。

在小城镇和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城乡协调发展和三农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7.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

答:

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旨在复兴农村、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建设了很多实验区并在实验中做了很多有益于农民的工作,其实践经验教训是农村社会学的宝贵财富。

8.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

内容:

1兴办教育

2推广农业科技

3流通金融

4提倡合作组织

5办理地方自治

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7移风易俗

8引发学术研究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

理论:

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第三章农村社会学理论

1韦伯和马克思对于农村变迁的历史社会学考察,为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依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可以把“小农”历史演变的轨迹划分三个阶段:

“古典式小农“—”宗法式小农“—”现代的小农“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作为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作为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作为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下的成员。

目前的小农经济是延续人民公社制度而来的,其核心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小农研究的三种传统(形式主义、实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是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小农的不同特征。

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要进行结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追求利润者、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受剥削的耕作者)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3、农户理论:

主要有恰亚诺夫的“劳动消费均衡“理论、舒尔茨和波普金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和黄宗智的”农业内卷化“理论

4、农村社会学的危机引发了农村社会学内部的反思潮,在批判的基础上,农村社会学家们有一种观点,认为回到农业问题才是农村社会学的出路。

5、乡村建设运动是一个主旨明确、有理论指导的社会改良运动。

这集中体现了晏职初的“民族再造“思想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上。

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象概括。

名词解释

“三农”:

农民、农村、农业。

在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托,构成了一个整休,简称“三农”

农民:

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其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认识,农民这个概念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作为职业的农民、作为阶级的农民、作为身份的农民

农业工人:

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业雇工。

农村居民:

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

社会地位:

社会关系中的位置。

经济理性:

有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生存理性:

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习俗等传统力量,回避风险确保生存安全,有趋利避害求平安的观念。

价值观念:

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农业:

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国,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生产部门

农业补贴:

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农产品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向某些特定消费者提供的转移支付,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

农业政策:

国家政党为维护农民权益,促进保护和扶持农业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制定的行动准则。

农业科技:

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

农村: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

农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由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农耕生产方式,人类需要定居生活之后产生的

农村社区: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活动共同体。

城市:

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地域共同体。

新农村建设:

是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目标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可持续发展:

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农业:

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发展方式。

公平性原则:

代内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公平;代际公平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人口发展不能够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限度。

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的全球共同行动。

复习题

1.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有什么区别?

答:

农民:

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业工人:

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业雇工。

农村居民:

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

2.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

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

农民价值观念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

1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2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3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4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5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6均平思想和特权理念共存一体7重义轻利和追求功义并存。

农民价值观念更新能够促进开放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的形成。

3.农业的性质什么?

农业生产有什么特性?

答:

(1)是通过人类劳动实现动植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

4.农业补贴有什么意义?

我国农业补贴有什么取向?

答:

意义:

保护促进本国农业发展,维护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保障农民收入。

取向:

1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财政农业支持体系,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2支持生态工程建设3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4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5增加农民收入6研究制定农民社会救助保障制度。

5.怎样理解农业政策的重要性?

答:

农业政策是适应国内外的实际需要,能够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6.农业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答:

地位:

农业是由相互联系的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组成的,无论哪一个系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农业及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用: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

7.什么是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