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保护技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788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件保护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软件保护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软件保护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软件保护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软件保护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件保护技术.docx

《软件保护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保护技术.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软件保护技术.docx

软件保护技术

第6章软件保护技术

第三节加密算法

   1、RSA算法

   2、DES算法

   3、ElGamal算法

   4、DSA算法

   5、MD5算法

   6、BLOWFISH算法

1、RSA算法

  它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

它易于理解和操作,也很流行。

算法的名字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

RonRivest,AdiShamir和LeonardAdleman。

但RSA的安全性一直未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

它经历了各种攻击,至今未被完全攻破。

一、RSA算法:

首先, 找出三个数, p, q, r, 

其中 p, q 是两个相异的质数, r 是与 (p-1)(q-1) 互质的数...... 

p, q, r 这三个数便是 private key 

 

接著, 找出 m, 使得 rm == 1 mod (p-1)(q-1)..... 

这个 m 一定存在, 因为 r 与 (p-1)(q-1) 互质, 用辗转相除法就可以得到了..... 

再来, 计算 n = pq....... 

m, n 这两个数便是 public key 

 

编码过程是, 若资料为 a, 将其看成是一个大整数, 假设 a < n.... 

如果 a >= n 的话, 就将 a 表成 s 进位 (s <= n, 通常取 s = 2^t), 

则每一位数均小於 n, 然後分段编码...... 

接下来, 计算 b == a^m mod n, (0 <= b < n), 

b 就是编码後的资料...... 

 

解码的过程是, 计算 c == b^r mod pq (0 <= c < pq), 

於是乎, 解码完毕...... 等会会证明 c 和 a 其实是相等的  :

) 

 

如果第三者进行窃听时, 他会得到几个数:

 m, n(=pq), b...... 

他如果要解码的话, 必须想办法得到 r...... 

所以, 他必须先对 n 作质因数分解......... 

要防止他分解, 最有效的方法是找两个非常的大质数 p, q, 

使第三者作因数分解时发生困难......... 

 

 

<定理> 

若 p, q 是相异质数, rm == 1 mod (p-1)(q-1), 

a 是任意一个正整数, b == a^m mod pq, c == b^r mod pq, 

则 c == a mod pq 

 

证明的过程, 会用到费马小定理, 叙述如下:

 

m 是任一质数, n 是任一整数, 则 n^m == n mod m 

(换另一句话说, 如果 n 和 m 互质, 则 n^(m-1) == 1 mod m) 

运用一些基本的群论的知识, 就可以很容易地证出费马小定理的........ 

 

<证明> 

因为 rm == 1 mod (p-1)(q-1), 所以 rm = k(p-1)(q-1) + 1, 其中 k 是整数 

因为在 modulo 中是 preserve 乘法的 

(x == y mod z  and  u == v mod z  =>  xu == yv mod z), 

所以, c == b^r == (a^m)^r == a^(rm) == a^(k(p-1)(q-1)+1) mod pq 

 

1. 如果 a 不是 p 的倍数, 也不是 q 的倍数时, 

   则 a^(p-1) == 1 mod p (费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p 

      a^(q-1) == 1 mod q (费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q 

   所以 p, q 均能整除 a^(k(p-1)(q-1)) - 1  =>  pq | a^(k(p-1)(q-1)) - 1 

   即 a^(k(p-1)(q-1)) == 1 mod pq 

   =>  c == a^(k(p-1)(q-1)+1) == a mod pq 

 

2. 如果 a 是 p 的倍数, 但不是 q 的倍数时, 

   则 a^(q-1) == 1 mod q (费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q 

   =>  c == a^(k(p-1)(q-1)+1) == a mod q 

   =>  q | c - a 

   因 p | a 

   =>  c == a^(k(p-1)(q-1)+1) == 0 mod p 

   =>  p | c - a 

   所以, pq | c - a  =>  c == a mod pq 

 

3. 如果 a 是 q 的倍数, 但不是 p 的倍数时, 证明同上 

 

4. 如果 a 同时是 p 和 q 的倍数时, 

   则 pq | a 

   =>  c == a^(k(p-1)(q-1)+1) == 0 mod pq 

   =>  pq | c - a 

   =>  c == a mod pq 

                                        Q.E.D. 

 

 

这个定理说明 a 经过编码为 b 再经过解码为 c 时, a == c mod n  (n = pq).... 

但我们在做编码解码时, 限制 0 <= a < n, 0 <= c < n, 

所以这就是说 a 等於 c, 所以这个过程确实能做到编码解码的功能..... 

二、RSA的安全性

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分解,但是否等同于大数分解一直未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因为没有证明破解RSA就一定需要作大数分解。

假设存在一种无须分解大数的算法,那它肯定可以修改成为大数分解算法。

目前,RSA的一些变种算法已被证明等价于大数分解。

不管怎样,分解n是最显然的攻击方法。

现在,人们已能分解多个十进制位的大素数。

因此,模数n必须选大一些,因具体适用情况而定。

三、RSA的速度

由于进行的都是大数计算,使得RSA最快的情况也比DES慢上倍,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实现。

速度一直是RSA的缺陷。

一般来说只用于少量数据加密。

四、RSA的选择密文攻击

RSA在选择密文攻击面前很脆弱。

一般攻击者是将某一信息作一下伪装(Blind),让拥有私钥的实体签署。

然后,经过计算就可得到它所想要的信息。

实际上,攻击利用的都是同一个弱点,即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乘幂保留了输入的乘法结构:

(XM)^d=X^d*M^dmodn

 前面已经提到,这个固有的问题来自于公钥密码系统的最有用的特征--每个人都能使用公钥。

但从算法上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措施有两条:

一条是采用好的公钥协议,保证工作过程中实体不对其他实体任意产生的信息解密,不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信息签名;另一条是决不对陌生人送来的随机文档签名,签名时首先使用One-WayHashFunction对文档作HASH处理,或同时使用不同的签名算法。

在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攻击方法。

五、RSA的公共模数攻击

若系统中共有一个模数,只是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e和d,系统将是危险的。

最普遍的情况是同一信息用不同的公钥加密,这些公钥共模而且互质,那末该信息无需私钥就可得到恢复。

设P为信息明文,两个加密密钥为e1和e2,公共模数是n,则:

C1=P^e1modn

C2=P^e2modn

密码分析者知道n、e1、e2、C1和C2,就能得到P。

因为e1和e2互质,故用Euclidean算法能找到r和s,满足:

r*e1+s*e2=1

假设r为负数,需再用Euclidean算法计算C1^(-1),则

(C1^(-1))^(-r)*C2^s=Pmodn

 另外,还有其它几种利用公共模数攻击的方法。

总之,如果知道给定模数的一对e和d,一是有利于攻击者分解模数,一是有利于攻击者计算出其它成对的e’和d’,而无需分解模数。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共享模数n。

  RSA的小指数攻击。

有一种提高RSA速度的建议是使公钥e取较小的值,这样会使加密变得易于实现,速度有

所提高。

但这样作是不安全的,对付办法就是e和d都取较大的值。

  RSA算法是第一个能同时用于加密和数字签名的算法,也易于理解和操作。

RSA是被研究得最广泛的公钥算法,从提出到现在已近二十年,经历了各种攻击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接受,普遍认为是目前最优秀的公钥方案之一。

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的因子分解,但并没有从理论上证明破译RSA的难度与大数分解难度等价。

即RSA的重大缺陷是无法从理论上把握它的保密性能如何,而且密码学界多数人士倾向于因子分解不是NPC问题。

RSA的缺点主要有:

A)产生密钥很麻烦,受到素数产生技术的限制,因而难以做到一次一密。

B)分组长度太大,为保证安全性,n至少也要600bits以上,使运算代价很高,尤其是速度较慢,较对称密码算法慢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大数分解技术的发展,这个长度还在增加,不利于数据格式的标准化。

目前,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协议中要求CA采用比特长的密钥,其他实体使用比特的密钥。

2、DES算法

一、DES算法

  美国国家标准局1973年开始研究除国防部外的其它部门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加密标准,于1973年5月15日和1974年8月27日先后两次向公众发出了征求加密算法的公告。

加密算法要达到的目的(通常称为DES密码算法要求)主要为以下四点:

 

☆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保护,防止数据XX的泄露和未被察觉的修改;

☆具有相当高的复杂性,使得破译的开销超过可能获得的利益,同时又要便于理解和掌握;

☆DES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应该不依赖于算法的保密,其安全性仅以加密密钥的保密为基础;

☆实现经济,运行有效,并且适用于多种完全不同的应用。

   1977年1月,美国政府颁布:

采纳IBM公司设计的方案作为非机密数据的正式数据加密标准(DES棗DataEncryptionStandard)。

  目前在国内,随着三金工程尤其是金卡工程的启动,DES算法在POS、ATM、磁卡及智能卡(IC卡)、加油站、高速公路收费站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以此来实现关键数据的保密,如信用卡持卡人的PIN的加密传输,IC卡与POS间的双向认证、金融交易数据包的MAC校验等,均用到DES算法。

  DES算法的入口参数有三个:

Key、Data、Mode。

其中Key为8个字节共64位,是DES算法的工作密钥;Data也为8个字节64位,是要被加密或被解密的数据;Mode为DES的工作方式,有两种:

加密或解密。

  DES算法是这样工作的:

如Mode为加密,则用Key去把数据Data进行加密,生成Data的密码形式(64位)作为DES的输出结果;如Mode为解密,则用Key去把密码形式的数据Data解密,还原为Data的明码形式(64位)作为DES的输出结果。

在通信网络的两端,双方约定一致的Key,在通信的源点用Key对核心数据进行DES加密,然后以密码形式在公共通信网(如电话网)中传输到通信网络的终点,数据到达目的地后,用同样的Key对密码数据进行解密,便再现了明码形式的核心数据。

这样,便保证了核心数据(如PIN、MAC等)在公共通信网中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定期在通信网络的源端和目的端同时改用新的Key,便能更进一步提高数据的保密性,这正是现在金融交易网络的流行做法。

  DES算法详述

  DES算法把64位的明文输入块变为64位的密文输出块,它所使用的密钥也是64位,整个算法的主流程图如下:

其功能是把输入的64位数据块按位重新组合,并把输出分为L0、R0两部分,每部分各长32位,其置换规则见下表:

58,50,12,34,26,18,10,2,60,52,44,36,28,20,12,4,

  62,54,46,38,30,22,14,6,64,56,48,40,32,24,16,8,

  57,49,41,33,25,17,9,1,59,51,43,35,27,19,11,3,

  61,53,45,37,29,21,13,5,63,55,47,39,31,23,15,7,

  即将输入的第58位换到第一位,第50位换到第2位,...,依此类推,最后一位是原来的第7位。

L0、R0则是换位输出后的两部分,L0是输出的左32位,R0是右32位,例:

设置换前的输入值为D1D2D3......D64,则经过初始置换后的结果为:

L0=D58D50...D8;R0=D57D49...D7。

  经过16次迭代运算后。

得到L16、R16,将此作为输入,进行逆置换,即得到密文输出。

逆置换正好是初始置的逆运算,例如,第1位经过初始置换后,处于第40位,而通过逆置换,又将第40位换回到第1位,其逆置换规则如下表所示:

  40,8,48,16,56,24,64,32,39,7,47,15,55,23,63,31,

  38,6,46,14,54,22,62,30,37,5,45,13,53,21,61,29,

  36,4,44,12,52,20,60,28,35,3,43,11,51,19,59,27,

  34,2,42,10,50,18,5826,33,1,41,9,49,17,57,25,

放大换位表

  32,1,2,3,4,5,4,5,6,7,8,9,8,9,10,11,

  12,13,12,13,14,15,16,17,16,17,18,19,20,21,20,21,

  22,23,24,25,24,25,26,27,28,29,28,29,30,31,32,1,

单纯换位表

  16,7,20,21,29,12,28,17,1,15,23,26,5,18,31,10,

  2,8,24,14,32,27,3,9,19,13,30,6,22,11,4,25,

  在f(Ri,Ki)算法描述图中,S1,S2...S8为选择函数,其功能是把6bit数据变为4bit数据。

下面给出选择函数Si(i=1,2......8)的功能表:

选择函数Si

S1:

  14,4,13,1,2,15,11,8,3,10,6,12,5,9,0,7,

  0,15,7,4,14,2,13,1,10,6,12,11,9,5,3,8,

  4,1,14,8,13,6,2,11,15,12,9,7,3,10,5,0,

  15,12,8,2,4,9,1,7,5,11,3,14,10,0,6,13,

S2:

  15,1,8,14,6,11,3,4,9,7,2,13,12,0,5,10,

  3,13,4,7,15,2,8,14,12,0,1,10,6,9,11,5,

  0,14,7,11,10,4,13,1,5,8,12,6,9,3,2,15,

  13,8,10,1,3,15,4,2,11,6,7,12,0,5,14,9,

S3:

  10,0,9,14,6,3,15,5,1,13,12,7,11,4,2,8,

  13,7,0,9,3,4,6,10,2,8,5,14,12,11,15,1,

  13,6,4,9,8,15,3,0,11,1,2,12,5,10,14,7,

  1,10,13,0,6,9,8,7,4,15,14,3,11,5,2,12,

S4:

  7,13,14,3,0,6,9,10,1,2,8,5,11,12,4,15,

  13,8,11,5,6,15,0,3,4,7,2,12,1,10,14,9,

  10,6,9,0,12,11,7,13,15,1,3,14,5,2,8,4,

  3,15,0,6,10,1,13,8,9,4,5,11,12,7,2,14,

S5:

  2,12,4,1,7,10,11,6,8,5,3,15,13,0,14,9,

  14,11,2,12,4,7,13,1,5,0,15,10,3,9,8,6,

  4,2,1,11,10,13,7,8,15,9,12,5,6,3,0,14,

  11,8,12,7,1,14,2,13,6,15,0,9,10,4,5,3,

S6:

  12,1,10,15,9,2,6,8,0,13,3,4,14,7,5,11,

  10,15,4,2,7,12,9,5,6,1,13,14,0,11,3,8,

  9,14,15,5,2,8,12,3,7,0,4,10,1,13,11,6,

  4,3,2,12,9,5,15,10,11,14,1,7,6,0,8,13,

S7:

  4,11,2,14,15,0,8,13,3,12,9,7,5,10,6,1,

  13,0,11,7,4,9,1,10,14,3,5,12,2,15,8,6,

  1,4,11,13,12,3,7,14,10,15,6,8,0,5,9,2,

  6,11,13,8,1,4,10,7,9,5,0,15,14,2,3,12,

S8:

  13,2,8,4,6,15,11,1,10,9,3,14,5,0,12,7,

  1,15,13,8,10,3,7,4,12,5,6,11,0,14,9,2,

  7,11,4,1,9,12,14,2,0,6,10,13,15,3,5,8,

  2,1,14,7,4,10,8,13,15,12,9,0,3,5,6,11,

在此以S1为例说明其功能,我们可以看到:

在S1中,共有4行数据,命名为0,1、2、3行;每行有16列,命名为0、1、2、3,......,14、15列。

  现设输入为:

D=D1D2D3D4D5D6

令:

列=D2D3D4D5

  行=D1D6

  然后在S1表中查得对应的数,以4位二进制表示,此即为选择函数S1的输出。

下面给出子密钥Ki(48bit)的生成算法

  从子密钥Ki的生成算法描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初始Key值为64位,但DES算法规定,其中第8、16、......64位是奇偶校验位,不参与DES运算。

故Key实际可用位数便只有56位。

即:

经过缩小选择换位表1的变换后,Key的位数由64位变成了56位,此56位分为C0、D0两部分,各28位,然后分别进行第1次循环左移,得到C1、D1,将C1(28位)、D1(28位)合并得到56位,再经过缩小选择换位2,从而便得到了密钥K0(48位)。

依此类推,便可得到K1、K2、......、K15,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6次循环左移对应的左移位数要依据下述规则进行:

循环左移位数

1,1,2,2,2,2,2,2,1,2,2,2,2,2,2,1

  以上介绍了DES算法的加密过程。

DES算法的解密过程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第一次迭代时用子密钥K15,第二次K14、......,最后一次用K0,算法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二、DES算法理论图解

 

DES的算法是对称的,既可用于加密又可用于解密。

下图是它的算法粗框图。

其具体运算过程有如下七步。

 

三、DES算法的应用误区 

  DES算法具有极高安全性,到目前为止,除了用穷举搜索法对DES算法进行攻击外,还没有发现更有效的办法。

而56位长的密钥的穷举空间为256,这意味着如果一台计算机的速度是每一秒种检测一百万个密钥,则它搜索完全部密钥就需要将近2285年的时间,可见,这是难以实现的,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后,我们可考虑把DES密钥的长度再增长一些,以此来达到更高的保密程度。

  由上述DES算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

DES算法中只用到64位密钥中的其中56位,而第8、16、24、......64位8个位并未参与DES运算,这一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应用上的要求,即DES的安全性是基于除了8,16,24,......64位外的其余56位的组合变化256才得以保证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避开使用第8,16,24,......64位作为有效数据位,而使用其它的56位作为有效数据位,才能保证DES算法安全可靠地发挥作用。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把密钥Key的8,16,24,......64位作为有效数据使用,将不能保证DES加密数据的安全性,对运用DES来达到保密作用的系统产生数据被破译的危险,这正是DES算法在应用上的误区,留下了被人攻击、被人破译的极大隐患。

3、ElGamal算法

  ElGamal算法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其安全性依赖于计算有限域上离散对数这一难题。

密钥对产生办法。

首先选择一个素数p,两个随机数,g和x,g,x

私钥是x。

g和p可由一组用户共享。

ElGamal用于数字签名。

被签信息为M,首先选择一个随机数k,k与p-1互质,计算

a=g^k(modp)

再用扩展Euclidean算法对下面方程求解b:

M=xa+kb(modp-1)

签名就是(a,b)。

随机数k须丢弃。

验证时要验证下式:

y^a*a^b(modp)=g^M(modp)

同时一定要检验是否满足1<=a

否则签名容易伪造。

ElGamal用于加密。

被加密信息为M,首先选择一个随机数k,k与p-1互质,计算

a=g^k(modp)

b=y^kM(modp)

(a,b)为密文,是明文的两倍长。

解密时计算

M=b/a^x(modp)

  ElGamal签名的安全性依赖于乘法群(IFp)*上的离散对数计算。

素数p必须足够大,且p-1至少包含一个大素数

因子以抵抗Pohlig&Hellman算法的攻击。

M一般都应采用信息的HASH值(如SHA算法)。

ElGamal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p和g,若选取不当则签名容易伪造,应保证g对于p-1的大素数因子不可约。

D.Bleichenbache“GeneratingElGamalSignaturesWithoutKnowingtheSecretKey”中提到了一些攻击方法和对策。

ElGamal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它的密文成倍扩张。

  美国的DSS(DigitalSignatureStandard)的DSA(DigitalSignatureAlgorithm)算法是经ElGamal算法演

变而来。

4、DSA算法

  DigitalSignatureAlgorithm(DSA)是Schnorr和ElGamal签名算法的变种,被美国NIST作为DSS(DigitalSignatureStandard)。

算法中应用了下述参数:

p:

Lbits长的素数。

L是64的倍数,范围是512到1024;

q:

p-1的160bits的素因子;

g:

g=h^((p-1)/q)modp,h满足h1;

x:

x

y:

y=g^xmodp,(p,q,g,y)为公钥;

H(x):

One-WayHash函数。

DSS中选用SHA(SecureHashAlgori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