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风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688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德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德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德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德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德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德风俗.docx

《建德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德风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德风俗.docx

建德风俗

资料采集至建德档案

偷梁

动土

选址

纪生日

开生

做满月

回 门

闹新房

吃喜酒

接亲(下)

接亲(上)

利市妈妈

吃“百家饭”

嫁妆

看人家

媒公公

偷梁

(上传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在建德农村,过去造房大多是用泥土夯墙的(现在条件好了,都改用砖头砌了)。

用泥夯墙的房子,都造成尖顶型。

在夯到平楼处,要埋一排木头,这是准备用来钉楼板的。

而夯到房顶,再埋上一排木头,叫做横梁,这是用来钉椽木盖瓦片的。

但是,所有的横条都埋好后,只有最顶上那根横梁——也叫栋梁——空着。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根横梁是一幢房子最主要的部位,必须选一根最好的木头来充当,而这根木头又必须是偷来的,这就是建德农村所特有的风俗——偷梁。

在造房子的同时,或者更早,东家就在村里村外到处物色这根栋梁了。

有些是物色好了之后,找个适当时机,偷来了事。

但是,更多的则是物色好之后,找到这根木头的主人,向他说明要某根木头做栋梁。

一般情况下,东家都是乐意的,因为造房子是很难得的,而且有人选中你家某根木头做栋梁,也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

栋梁物色好之后,就要找上一两个帮手,选好某个晚上上山。

砍树也有很多讲究,最主要的是,树砍倒后,不能让它倒到地上,而是由几个身强力壮的劳力用肩膀用力扛着,然后削去树枝,扛下山来。

主人家还要在树桩上放上一个红包,算是给树的主人的一点报酬。

树扛回家,要用木头做的三角架架着,等木匠师傅来做。

在木匠师傅做栋梁的时候,有一个禁忌:

女人是绝对不能从这根木头上面跨过去的,否则不吉利——当然这是旧社会对妇女的歧视。

上梁也要选吉时良辰。

梁的中间挂上一张大红纸,上书“紫微高照”四个大字。

与“紫微高照”挂在一起的还有一块米筛、一面镜子和几根柏枝,然后在栋梁的两端各系上一条染红了的粗绳子,分别由木匠师傅和石匠师傅各执一根,在一片鞭炮声中,平稳地拉上屋顶。

与此同时,站在屋顶的其他人,将早已准备好的馒头、糖果之类向屋内屋外抛撒,谓之抛梁。

栋梁架好之后,全体帮工一起动手,钉好椽木,盖好瓦片,一帏幢房子就算初步完了。

动土

(上传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梓客

屋基选好后,接下来就要选择吉日良辰开工动土了。

在农村,谁家有事,都是你帮我我帮你的。

造房当然是大事,有些左邻右舍即使你不去请,他也会主动来帮忙。

主人对帮工只管吃,不开工钱,下次你家有事,再帮工还人情就是了。

动土造房的第一天,一些主要帮工都会到场,以示对主人家这一重大工程的支持。

这其中,石匠师傅和木匠师傅是一定要到场的。

中国人向来对养育他们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大凡有重大的动土兴造之事,都要先祭一祭土地神,以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批准和保护——你别以为这是迷信,比起那些意识膨胀,声言天不怕地不怕的狂妄行动来,这种敬畏之心还是有一点的好。

开工动土的这天早上,主人先要煮好一只猪头,猪头上再盖一张大红纸,放在一只大盆里面。

另外再倒上一壶酒,配上几只酒杯,然后再由主人一起端到村口的土地庙里去祭土地神。

没有土地庙的方,也可把猪头端到屋基里面去祭土地神。

祭土地神的仪式主要由主人、石匠师傅和木匠师傅一起来完成。

整套仪式有些地方简单些,有些地方比较繁琐,差别较大。

小时候听过一位颇有学问的木匠师傅在替一户人家祭土地神时念过一段祭文,现在依稀还记得其中的几句: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金炉之上,五炷明香……兹有某乡某村某人,择日于今年今日某时开工动土造屋,不敢自专,先奉为上,酒富三尊,愿沫临降,三奠杯觞,永灭灾殃,百禄是荷,万寿无疆。

自此门庭常吉泰,从兹男女永安康……”

祭神完毕后,鸣炮三响,由石匠师傅、木匠师傅和主人先在钉有“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木桩下各挖三锄头,开工仪式就算结束了。

接下来,全体帮忙的一起动手,挖土的挖土,开石的开石,如果顺利的话,几天工夫,就把一幢房子的地基打好了。

选址

(上传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梓客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居家方面的一些风俗。

先讲造房子之前选择屋基时的一些风俗。

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为便于采光,所以选择屋基时,一般都选择坐北朝南的位置比较好。

对屋基的地势要求大致是:

地势平坦,背山依水,东边地势低,西面地势高。

民间风水先生有这样一首歌诀:

“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

明堂须当容万马,厅堂门庑先立位。

东厢西垫及疱厨,庭院楼台园圃地。

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

左右有路亦如然,但遇返跳必须忌。

在风水先生的眼里,最理想的屋基是“左有流水,右有长道,前有污池,后有丘陵”。

这样的宅基地主大吉大贵。

我们抛开迷信的成份来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环境确实是人居的最佳之地,试想,左有流水潺潺,这就解决了淘洗饮用水问题,右有长道,这就解决了交通问题,前有污池,排污问题解决了,后有丘陵,不但给居所创造了优美的环境,也阻挡了西北风的入侵。

对于坐北朝南的房子来说,最好是选择西边的山头比东边的高一些的地方,因为早沐朝阳总比长时间西晒要好。

至于房前要有大路,但大路不能直对大门,屋后不好有路,也不能有池塘,大门不能直对人家的屋顶、墙角、烟囱和山尖等要求,虽多属风水迷信之说,但细细想来,也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屋基选定之后,就要请泥水师傅来勘测打桩。

勘测打桩也有很多的讲究。

第一步是,找一张长条红纸,在上面写上“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把它贴在一根事先选好的粗壮的木桩上,然后把这根木桩钉在屋基的后正中,再用一根红线往前拉,一直拉到屋基的正前门的位置打个桩,这前后两根桩之间的延长线要正对屋前的山坳。

这两根主桩定好后,整个屋基的朝向就定下来了。

第二步就是定四角了。

只要以两根主桩为基准,往两边延伸一定的距离,就可找到房子的四个角。

四个角找到后,分别也要打上四根桩,每根桩按后东、后西、前西、前东的次序,分别用红纸写上“甲”、“马”、“将”、“军”贴上,为屋基的四个角。

这样,整个屋基就算选好定好了。

纪生日

(上传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梓客

我小时候过生日,最多只能吃到一碗面条,还美其名曰“长寿面”,或者吃一碗红糖鸡蛋——农村里人总离不开红糖鸡蛋,这也许是最好的吃食了吧。

到了十岁这一年的生日,除了长寿面、红糖鸡蛋之外,还有新衣服、新裤子、新靴子、新鞋子穿,这一年的生日,亲戚们也都要送新衣服、新裤子、新靴子、新鞋子等作为生日礼物,因为这一年的生日是大生日,大生日就要大过。

亲戚们给过大生日的人送生日礼物叫纪生日。

纪生日是农村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礼俗,是马虎不得的。

特别是老人,他们的大生日可以说是过一个少一个了,是非常难得的了,谁知道过了这个大生日,还能不能过上下一个大生日呢?

所以又有这样一种风俗,说是过九不过十,老人说过十是不吉利的。

其实,对于那些有了一定年纪的人来说,还是早一点过为好。

给年纪大的人纪生日和给年纪轻的人纪生日所送的生日礼物是不一样的,前面已经讲过,给年轻人纪生日送的礼物是新衣服、新裤子、新靴子、新鞋子等,以穿的为主,而给老年人送的生日礼物是长寿面、酒等,以吃的为主。

旧时农村纪生日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每到农闲时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村坊里有或拎或挑着时节篮的纪生日的人往来穿梭,时节篮上还盖有一块簇新的毛巾,毛巾上面放着一张小小的红纸,纸上面压着小小的柏树枝。

他们走在路上,喜气洋洋,好像过生日的就是他们自己……

开生

(上传时间:

2006年03月06日)

梓客

人的一生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拉开了帷幕,因此,生小孩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就相当于给一个人的人生揭幕一样。

这个揭幕,在寿昌一带有另一种叫法——开生。

其实,开生是从小孩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的,一直要到满月之后为止。

首先是小孩的外婆,他们早就在掐着指头算计着外甥或(外甥女)的出生时日了,早就在准备着开生的礼物了。

开生用的礼物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鸡蛋、红糖、红枣等这几样东西是不能少的。

这些东西,除了是产妇的滋补品之外,另有他们的含义:

鸡生鸡蛋是很容易的,给产妇送鸡蛋,就是祝愿她顺产;红糖、红枣都带有一个“红”字,表示吉利,而且红枣的“枣”与“早”谐音,意思是早生。

除了鸡蛋、红糖、红枣之外,开生礼物还有小孩的衣服、生鸡、面条等等。

开生礼都是由女的人送的,除小孩的外婆外,包括舅母、阿姨、姑姑、伯母、婶婶等等,都要在小孩出生前,把开生礼送到。

最有意思的是催生粽。

小孩将要出生的前几天,外婆家还要裹一定数量的催生粽送去。

催生粽可有讲究了:

里面裹的是红枣(也有用红糖芝麻的)。

一部分粽子要煮熟,另一部分粽子要煮成半生不熟。

当娘家人把生熟不一的催生粽送到女儿家时,让女儿随意剥吃,而且要一连剥好几只(当然每一只都只咬上一口或几口,不完全吃光),每吃一只,母亲都要问一句:

“熟了没有?

”如果吃到的粽子是熟粽,女儿就回答说:

“熟了。

”母亲说:

“熟了就好,熟了就好。

”如果吃到的是生粽,女儿说:

“生的。

”那么这时,母亲就高兴地说:

“生的更好,生的更好。

熟了就要生了嘛。

另外,催生粽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因为粽子与“种子”、“宗子”谐音,吃了催生粽,可以给婆家传宗接代,为娘家争光。

做满月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客

 

产妇坐产坐满一个月后叫满月。

没有满月,产妇是不能下床、出门的,更不能吹风着凉———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产妇满月(也就是小孩满月),要摆酒庆贺,叫满月酒。

场面大的,三亲四戚、左邻右舍都要请来,一般情况下,自己家里人、小孩的外婆家亲戚是一定要来的。

来时,红包、礼物当然不能少。

满月礼大多是红糖、鸡蛋、桂圆等,所以,一场满月酒摆下来,红糖鸡蛋就可能有木佬佬,加上生小孩时送来的,那就有可能堆积如山了,光产妇一个人是吃不完的,须全家人一起来吃。

满月这一天,小孩和产妇才能出房门,这对小孩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外人,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是人生的正式开始。

因此,很多大人都十分重视做满月。

大人们总喜欢把小孩抱出来,在客人面前走着,虽然他(她)什么也不懂,但大人总要把在座的客人介绍给他(她),客人们也都争着说一些好听的话。

鲁迅先生在《立论》这篇文章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想得一点好兆头。

有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有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结果,说这些话的人,都得到一番感谢,而另外有一个人却说了一句最真实,然而是最不中听的话———这小孩将来要死的,结果,这个人遭到一顿痛打……

有些地方,还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为小孩摸顶,这有点像西方基督教的洗礼,意思是希望小孩将来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希望他(她)能健康长寿。

这当然都是美好的愿望。

满月这一天,还有一项重要礼仪要举行,那就是剃满月头。

剃满月头要请当地最有名望的师傅,首先要包上一个红包,然后烧一盆热水,煮几个鸡蛋。

剃头时,师傅先用煮好的鸡蛋在小孩的头上滚一遍,然后才开剃。

剃时要从前往后刮,直到后脑处留一撮胎毛不剃,这撮胎毛一直要留到小孩成人后方可剃去———不过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回 门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 客

 

结婚的第二天,男女双方都要回女方家看望女方父母,这就叫回门。

回门时,不仅仅有小夫妻俩,还有新大舅和女方的两个边姑姐姐。

与昨天结婚时那种热闹场面相比,虽然显得比较冷清,但对于一对小新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只要你注意看,五个人走着走着,就会不知不觉地分成三组。

两个边姑姐姐走在最前面,中间是新大舅,小新人走在最后面,而且与前面的人的距离越拉越大。

小两口时而悄悄地说着,时而又双双红着脸拉开一定的距离,有时,女的还会捶两下男的,说声“你真坏,不跟你好了。

”但不到三秒钟,两个脑袋又靠得分不清彼此了。

到家后,女儿欢快地叫一声:

“妈……”然后小燕子般地抱着妈转几圈。

做妈的一边嗔道:

“都做媳妇了,还这么小孩子一样不懂事。

”不过说归说,还是拉着女儿躲进房间,拉起家常来。

新郎官则由岳父大人亲自接待,先是请坐上上横头(席位首座),糕饼茶伺候,然后就是红糖鸡蛋当点心。

新媳妇回门同样会让左邻右舍高兴异常,他们又像昨天一样拥到新媳妇家,虽然不是来讨喜糖喜烟的,但作为一对新人,他们还是同样要拿出喜糖喜烟,分发给来客,这一家子又恢复了昨天的喜庆。

中午时分,还要留他们吃中饭,其规格不亚于昨天的喜酒。

回门这一天,父母一般是不留女儿女婿在家过夜的,除非路途实在太远。

到了下午,一对新人又要踏上返程了。

作为女儿,可能有点依依不舍,但新郎早已归心似箭,因为新的生活又在前面向他们招手了……

闹新房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 客

 

现在男女结婚不大作兴闹新房了。

在以前,闹新房可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项目,特别是小青年,喜酒一吃好,就心里痒痒地要想闹了。

闹新房有文闹和武闹两种。

文闹就是出一些题目为难新娘子和新郎官,越把他们弄得难堪越热闹,诸如让新娘子、新郎官唱首歌,表演个小节目什么的,或用根红丝线吊一块水果糖,然后让新郎官和新娘子一齐用嘴叼,当他们快叼住时,又迅速把糖抽走,让新郎官和新娘子亲个嘴,以此来博大家一笑。

我曾目睹过一种很有意思的闹法:

首先让新郎官和新娘子在新房里坐好,由一人手托一个大托盘(是酒席开席时上菜用的),托盘里放一只烛台,上面插一支点着后的红蜡烛。

他的后面跟着一个人,他的手里拿着一只铁勺之类的东西。

两人很有节拍地念着吉利话,向新房走去。

他们的节拍是这样的:

首先,走在后面的敲一下铁勺,念一声:

“伏羲。

”走在前面的马上接一声:

“好。

”然后走在后面的又敲一下铁勺,念道:

“一脚踩进新娘房。

”走在前面的又接一声:

“好。

“新娘房里闹洋洋。

”———“好。

“两边摆着床头柜,”———“好。

“中间一张高低床。

”———“好。

“左边坐着新娘子,”———“好。

“右边坐着好新郎。

”———“好。

…………

这样一唱一和,边念边往新房里面走。

等念到新郎新娘的身边时,新郎新娘就要往他们的托盘里放进一些红鸡蛋、喜糖等。

不过,念辞是要闹的人现编的,如果编得不好,或念不下去了,就得不到红鸡蛋、喜糖,那么就要重新来过。

武闹就不太文明了。

有的时候会把新娘子,特别是女方的边姑姐姐闹哭,这里不排除有些小青年借闹新房之名,占一点边姑姐姐的便宜。

前几年还听说过这样一件有伤风化的事件,说有几个小青年居然把一位边姑姐姐挟持到野外的麦田里实施轮奸。

闹新房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如果闹出一些让人不愉快甚至令人气愤的事来,就有点遗憾了。

吃喜酒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客

 

只有在农村里吃喜酒,才能充分体会到那股浓浓的乡村风情。

在农村,不管是娶亲还是嫁女儿,都要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请来吃喜酒。

在办喜事前的好几天,东家就要把喜讯提前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

到了那一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派代表,或全家出动,他们穿起平时很舍不得穿的“出客衣”,从四面八方赶来贺喜,把东家乃至整个村子的气氛都烘托得热热闹闹。

这一天最快活的好像不是新郎、新娘,而是孩子们,因为这一天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喜糖、红鸡蛋、红枣、落花生、甘蔗吃。

特别是这一天人多热闹,给孩子们的“皮”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凡小孩子都有“人来疯”的毛病。

他们在人堆里钻来钻去,趁人不注意,还可到某个地方偷块糖来吃。

可以说,这一天的小孩子比过年还要快乐。

在我们那里,嫁女儿的酒席一般都安排在中午,因为吃过中饭,新娘子要上路。

娶亲的酒席都安排在晚上。

不管是嫁女儿还是娶亲的酒席,都有很多讲究。

首先是席位的安排。

一般农村的房屋都有正房和厢房,正房的堂前属于“上横头”,是最大的。

嫁女儿的酒席,男方来的接亲人就要安排坐在“上横头”,特别是两位媒公公,一定要坐在最上席。

其次就是女方的舅舅,再其次就按辈份、年岁来排定了。

到了男方家,除了两位媒公公,其他的接亲人都要退出来,把首席让给男方的舅舅,因为这一天,舅舅是最大的,连外公都不能与他争位。

再一个是上菜规矩。

第一个菜是芹菜炒豆腐干,表示清清白白,第二个菜是肉圆,表示团团圆圆,其他的就按荤素搭配,炒煮交错,依次而上,但最后一个菜肯定是大块肉。

对于所有的菜,一般客人是可以随便吃的,但作为新娘,那就有点讲究了。

其中肉圆,她是不可以吃的,据说结婚的那一天吃了男方家的肉圆,今后就要挨男人的拳头。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类似这种有点滑稽的风俗正逐渐被破除,而且菜的种类和上菜的程序,也在不断地变化。

接亲(上)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客

 

青年男女的婚期一到,就要组建一支精干的接亲队伍。

接亲队伍以男青年为主,而且都是身强力壮的,其人数多少,一般以女方的嫁妆多少来定,但必须是逢双的。

这个队伍的领队是两位媒公公(一正一副)。

另外的组成人员有:

放火炮的一人、挑礼担的一人、边姑姐姐(现在叫伴娘)两人,其余的都是准备回来时抬嫁妆的。

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前几天,媒公公先要上女方家了解嫁妆情况,回来后与男方家商定接亲人数和人员组成。

人员确定以后,到结婚的那一天早上,到男方家集合。

吃过早饭,由媒公公简单交代各自的任务后,先由放火炮的放三个火炮,然后浩浩荡荡地出发。

一路上,每过一个村庄,都要放几个火炮,到了女方家的村口,就要不断地放火炮。

这时,女方家也会放起火炮,以示接应。

到了女方家,首先会有一个人出来,把礼担接走,其他的接亲人员也都被迎进屋,只把两位媒公公用长板凳拦在门外,要他拿出多少的烟和多少的糖,方可进屋。

当然这都是由女方家的亲友们来做的,东家只站在一边笑,是不好插手的。

等到双方谈判成功,烟糖都兑现了,女方的亲友们撤去长板凳,非常客气地把两位媒公公迎进家门,恭恭敬敬地把他们请到上横头坐下,然后端上糕饼、茶,请全体接亲人享用。

糕饼、茶吃过后,接着就上点心。

吃过中饭,放火炮的就要每隔一段时间放三个火炮,这是催新娘上轿的信号。

等到火炮放过三遍后,东家帮忙的就要把全部嫁妆捆扎好,抬出门外,交给男方接亲的人,男方接亲的是不好自己动手去捆扎嫁妆的。

男方去的两位边姑姐姐的任务是催促新娘子上路。

新娘子在父母、亲戚依依不舍的哭泣声中,在女方的两位边姑姐姐陪伴下,由利市公公把新娘子抱出闺房,抱上轿子,现在没有轿子,那就抱上轿车,在没有轿子也没有轿车的时代,则要把新娘抱出门外很远的地方,然后把她放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再由男方来的两位边姑姐姐接走。

新娘子之所以不能自己走出娘家大门,是怕她带走娘家的财气。

在利市公公抱新娘子的同时,利市妈妈拿着一只米筛,米筛上拴着一棵根部涂成红色的万年青,遮在新娘子的后面,然后从后面往新娘子的头上不停地撒五色米,意思也是不让新娘子带走娘家的财气。

新娘子接走后,还要接新大舅。

这新大舅必须是新娘子兄弟中的一个,新娘子若没有亲兄弟,则要从堂兄弟中找出一个来担当此任。

有些地方新娘子的父亲也要送自己的女儿到新郎家,但在我们那里是不作兴的,如果那样的话,人家会笑话你卖女儿。

新大舅这一天的身份是相当高贵的,他要媒公公前后请三次才能出门上路,而且由媒公公一直陪着。

 

接亲(下)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客

 

返回的路上要多出四个人——新娘子、新大舅和女方的两位边姑姐姐。

一路上也是每路过一个村庄都要放一通火炮。

但这时的路人可不像你去的时候了,他们会拦在路中间,非让你拿出烟或糖来分方可成行。

因为在农村,办喜事都是挑过日子的,所以在路上经常会碰到另外的接亲队伍,这时候就经常有戏看了。

因为为了讨个吉利,都想抢先,这个时候,双方的接亲人,尤其是抬嫁妆的,就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先恐后往前冲。

当然也有温良恭谦让的,或大家停下来歇口气,抽支烟,然后各自上路。

快到男方家的时候,同样也要连放火炮,告诉家里,我们回来了。

家里也同样鸣炮接应。

除了嫁妆可以直接抬进家门,接新娘子和接新大舅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首先,新娘子要在村口或村里的某个地方站住,等待男方的利市公公来抱,自己是不好直接走进婆家的门的,否则会被人说闲话,说是送上门的女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万一以后受了婆家人的欺负,还要听诸如“自己送上门的”这样的奚落。

当然在新社会,这种现象是很少了,但这种风俗还一直保存着。

在利市公公抱新娘子的时候,利市妈妈同样也拿着一只米筛,走在新娘子的后面,一路撒着五色米。

另一位利市妈妈则一路撒着红枣、花生、桂圆、柏子、喜糖、喜烟、红鸡蛋,在大家争抢枣、生、桂、子、喜糖、喜烟、红鸡蛋的热闹气氛中,把新娘子迎回家。

最后就由新郎官出来接新大舅了。

新郎官首先接过新大舅手中的雨伞(无论天晴与否,这伞是一定要拿的。

这是一种风俗,什么意思,待考),然后往回走,这样往返三次,新大舅才能跟着新郎公走进家门,整个接亲过程才算正式结束。

 

利市妈妈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客

 

青年男女结婚的那一天,除了媒公公外,还有一个角色不可缺少,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利市妈妈。

利市妈妈为什么那么重要?

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到了结婚那一天,都有许多杂事要做。

当然,那一天东家会请很多人来帮忙,比如厨房里有大厨、小厨,新房(或闺房)里则有利市妈妈。

利市妈妈的主要任务是为新郎或新娘准备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比如铺床、缝被子、套枕头、包红包、塞箱子(往新娘子的箱子里塞上红鸡蛋、红枣、花生、桂圆、柏子以及甘蔗等),剪贴红双喜,整理脸盆、脚盆、马桶等,这些活儿既杂又多,全得由利市妈妈来完成,旁人是不可以插手的。

利市妈妈这个行当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当的,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可以胜任。

首先,她必须是已经结过婚,丈夫健在,并且是生儿子的;其次,她要具备一定的民俗知识;第三,还要是个里里外外都豁得出去的人。

为什么只有生儿子的人才可以当利市妈妈?

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是,讨老婆,生儿子,传宗接代。

所以,请个生儿子的妇女来当利市妈妈,是很“利市”的。

利市妈妈要懂得当地的许多民风民俗知识,比如为新郎新娘铺新床时,嘴里要念“新眠床,睡新娘,明年抱个胖儿郎……”;缝被子要用红丝线;枕头里要装进玉米、黄豆等五谷杂粮,意为五谷丰登;在新娘子的箱子里塞进红鸡蛋、红枣、花生、桂圆、柏子以及甘蔗等,意为早生贵子,生活就像吃甘蔗一样,越吃越甜。

最有意思的是为新娘整理脚盆和马桶。

一般来说,脚盆(有大小两只)和马桶都用油漆漆成红色。

新娘出嫁那天,利市妈妈要抱个小男孩分别往大小两只脚盆里坐一坐,象征着以后这两只脚盆是用来给儿子洗澡的。

还要让小男孩往新马桶里撒泡尿,象征着这只马桶以后是专门用来给儿子方便的———总的说来,都是希望这对新人生儿子。

虽然时代变了,男女都一样,但这些风俗还一直在我们那里流传着。

利市妈妈还要是个里里外外都豁得出去的人。

因为到了那一天,亲朋好友、隔壁邻居都要到新郎新娘家来讨喜烟喜糖,而这一天,东家都把喜烟喜糖交给利市妈妈掌管,所以这一天,利市妈妈最吃香,当然也最受人缠,要是没有一定的解数,是很难应付的。

顺便提一下,利市妈妈的丈夫那一天的角色是利市公公,利市公公的任务除协助利市妈妈做好工作外,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抱新娘。

若是女方,就是把新娘从家里抱上轿;若是男方,就是把新娘从轿上抱回家。

不管是利市妈妈还是利市公公,一般都有两人来当,取其成双成对之意。

 

吃“百家饭”

(上传时间:

2006年02月15日)

梓客

 

梅城大洋一带的九姓渔民姑娘出嫁前,要吃一顿娘家饭,意为不忘爹娘的养育之恩。

而在寿昌等地,姑娘在出嫁之前,要吃“百家饭”,一方面算是对从小生活的那个地方的告别,另一方面也是乡亲们对即将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