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644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docx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高一政治教案模板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_高一政治教案_模板

绚丽,源于不断地创新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摭议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外国语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紧紧抓住新课改带来的机遇,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摸索出一条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新陆,收到良好的成效。

我们的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新观念。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亮点就是课程不再是过去的单纯的“文本课程”,而是更注重体现师生情感的“体验课程”。

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握住新课标的脉搏,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才能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探讨:

1、学习新理论,为树立新观念奠定理论基础。

我们全体思政教师在认真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认真学习当前国内国外一些著名教育家,学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倾听他们的真知酌见,为我所用,不断“充电”,为自己“洗脑”,为自己能迅速适应新课改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支撑。

2、学习新课标,为树立新观念提供操作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的原则、内容、体系、方法、评价等诸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与规定。

贯彻和落实新课标,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所在。

因此,我们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多次反复研读新课标,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为落实新课改奠定了基础。

3、学习新教材,为树立新观念准备教学素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与过去的旧教材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

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

为此,我们全体政治课教师认真钻研新教材,努力发掘新教材中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知识点,为搞好课堂教学提供大量教学素材。

二、加强业务培训,显——新技能。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们外国语学校为把我们思政教师打造成一支教育教学主力军,开展了如下业务培训:

1、培训学科新知识。

新课标要求各学科之间的渗透逾加密切,政治课教师仅仅学习本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强对政治课教师进行相关学科的培训和学习,才能更好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为此,学校多次组织政治课教师参加市师范专科学校及市教科所举办的心理学、语文、地理等学科的业务培训;多次组织政治课教师参加语、数、英等学科公开课评课工作,为政治课教师快速适应新形势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培训教学多媒体。

网络教学的作用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我校已建立数学化校园,多媒体设备已遍布每一口教室。

因此,加强对教师多媒体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对政治课教师而言则尤为重要。

因为信息的及时性及互动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应用效果更为明显。

现在的外国语学校政治课教师个个已成为多媒体教学的能手,使用多媒体上课率达95%以上,多媒体培训为他们驾驶新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培训常用外国语。

双语教学是我校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政治课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更是亮点中的亮点。

针对政治课教师都是文科大学生、英语水平比较好的特点,我们在全校推行政治课双语教学试验。

即在日常教学中能用英语的尽量用英语来进行。

学校还专门邀请徐师大双语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业务培训,让外籍教师进行口语训练。

双语教学的实行有力地推动了全体政治教师角色的快速转变。

三、加强教学交流,创——新方法。

俗话说: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传说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标、新教材都强调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就为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此,学校着重做了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强化内部交流:

利用每周进行的集体备课时间,各备课组要对下一周所上教学内容进行集体交流,要共同研讨教学设想、教学方案,要讨论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由专人写出集体备课提纲。

而且还要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然后备课组教师再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并将使用后的体会在下一次集体备课上进行交流。

扎实有效的内部交流,为全体教师摸索到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对组内开的公开课都要认真评议,肯定优点,指出不中,也为政治课教师创新教学新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校际交流。

俗话说:

他山之石,可以及玉。

我们外国语学校为了让政治课教师能不断地开拓视野,汲取更加先进的知识,坚持实行“走出去,带回来”的教学战略,即让一部分教师不断外出参观和学习,让他们学习一些先进地区成功地教育教学经验,然后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再传给我校的其他教师,让“星星之火”在外国语学校“燎原”开来。

校际交流的开展有效地开展了与外界的联系,也成为外国语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加强团结协作,展——新成果。

俗话说:

一个篱笆三个柱,一个好汉三个帮。

没有集体的力量,个人的才华将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我们深知团结的重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备课组开展了“团结光荣、协作高尚”系列活动,共同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群体。

1、赛“课”多。

即看谁开的公开课多和看谁向别人学习的次数多、听别人的课多及制作的课件多。

2、赛“议”多。

即看谁在评课中对别人的课不讲面子话、有效评议多。

3、赛“奖”多。

即看谁帮扶参赛的公开课、优胜课、电教课和示范课获奖多。

通过以上三“赛”有利地推动了全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使全组教师在市县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硕果累累。

中考成绩年年全市名列前茅;历次专业技能竞赛获奖人数占据全县半壁江山;专业论文、课题立项更在全县遥遥领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赣榆教育这片沃土上的课改之花早已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我们坚信:

植根于广大政治课教师创新之中的外国语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这朵奇葩,必定绽放得更加多姿,更加绚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又要有质的限定。

党的十五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

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

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

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10年中增加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加强。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

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

比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

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加强的领域。

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从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加强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

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提高5.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下降13.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12.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例如,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

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

又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

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是需要理解的知识。

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教法建议: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例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重点:

商品的含义;

难点:

商品经济的产生;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义;

  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

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

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

什么是商品生产?

什么是商品经济?

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经济?

  2.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导入新课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识了?

“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提关系”我们学习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有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而查达此目的,必须从分析最觉的经济现象──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有关商品、货币的一般知识及其支配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和粗读第一课的节标题、框标题后回答以下问题:

  1.   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2.   第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

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讲“商品是市场上最觉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学习经济常识,也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

(划书第5页第1段)二是讲我们应通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其中的经济规律,“学习了本课,我们将了解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知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划分第5页第1段)

  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本课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这里只是粗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有个初步了解,待全课讲完后,再总结归纳本课较详细的知识纲目。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商品”中的第一个问题: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商品(板书)

  1.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1)什么是商品(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

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

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目的:

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

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

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

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

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两条件缺一不可。

右图反映了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说明物品不都是商品,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比较表:

比较商品其他劳动产品区别1、用于交换;

2、有价值;

3、是个历史范畴;

1、不用于交换;

2、没有价值;

3、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范畴;联系1、都是过去产品;

2、都有使用价值;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比较表:

比较商品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区别1、是劳动产品;

2、用于交换,有价值;

3、是个历史范畴;1、不是劳动产品;

2、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是个永恒范畴;联系都有使用价值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提问)为什么农民从河、湖、井水是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城镇的自来水经过了自来水厂工人的劳动(汲取、净化、输送),是劳动产品,自来水成了商品,所以必须付水费。

(教师讲解)同样道理,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如空气、阳光等,也不是商品。

下面,我们把商品、物品、劳动产品三者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提问)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李明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王力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同学甲答)李明同学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来的,所以不是商品。

(同学乙答)从商店买来的礼品,因既中劳动产品,又是通过交换得到、再送给别人的所以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是商品。

同学乙的观点是错误的。

王力买来的礼品,在商店七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

王力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

王力接授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

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的。

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过渡到下个问题)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板书)

  预习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第3自然段~第7页第3自然段后回答以下问题: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1.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板书)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板书)

   A.   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

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C.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

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出由原来公社会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

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会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

手工业者用分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

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得就是商品经济。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是商品生产?

什么是商品经济?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2)商品生产(板书)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

(划分第7页第1段)

    3)商品经济(板书)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划分第7页

[1] [2] 下一页

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教学目标】

1、识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3、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教时

【教学内容】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2、识记理解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

3、识记理解公在制主体地位及表现;

4、识记理解运用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5、识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教学重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2、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

3、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教学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