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607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docx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

1.问题不在于问自己现在是幸福或者不幸福,因为幸福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是一生的追求,因此它不是一个目前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你只能问自己,我比前两年幸福吗?

我现在做的事有助于不断增进我的幸福感吗?

这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2.对于增进自身的幸福感来说,关键不在于接收多少信息,而在于怎样运用它,这就好比本我不是经由不断给自己身上加东西而实现的,而是不断凿去多余的束缚而显现的。

3.不是每个理论都适合个体,因此当看到方法论时要分辨是否要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4.问题经常缔造现实,我们通常所问的问题决定了我们要关注生活的哪些方面。

如果总是问“我需要改变什么、我们的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很重要,但也有一些问题,诸如“我这件事情为什么做得好、我有什么优点”等,这些也相当重要,也要被提及。

要认识到这些好的方面不是理所当然的就有的,因此我们要对其关注,对其赞美,如若不然,它们是不会增值的

5.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始终坚信“没人会来,没人会骑着马带你到幸福的地方”,你能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不要抱怨,作为个体,这是必须明确的责任。

6.学习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发展自身的“心理免疫系统”,就像“身体免疫系统”一样,有了这个系统,我们不可能不会生病,而是不常生病,或者即使生病,也可以自我消化。

另外也是发展一个自身的“心理引擎”,引擎越大,在人生的道路上跑的更快,遇到坎儿也过得更轻松。

7.积极心理学的几个前提:

(1)、架起从学术到生活的桥梁,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也是社会唯一所需要的。

(2)、要相信改变的可行性,意即幸福感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提高的。

另外从个人的幸福到全世界的幸福是通过指数级来传递的(3)、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对快乐的影响微乎其微,比如考入好的大学、有一个好工作、找到一个理想伴侣、搬到梦寐以求的地方等,这些生活情景当时也许会使自己的快乐达到峰值,但过一段后就会回到以前的平均水平。

但除却极端情况(包括从满是战乱专制的国家生活到进入自由民主的国家);影响快乐的最主要是内部因素。

(4)、关于人性:

世间所有人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人性受约束,他们认为人生而有快乐、悲伤、愤怒、嫉妒等情绪,我们消灭不了它们,但可以去约束和完善,由此产生了政治、科学、道德等;另一派认为人性不受约束,这类人一般归为乌托邦主义或共产主义(其实我的观点认为不过人性到底怎么样,就目前来看确实坏的情绪很难被消除,就算存在乌托邦或人类意识的扬升那也许在我有生之年并不会发生,因此就目前为止我也接受人性受约束)。

人性受约束也是继续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基础,既然我们不能消灭坏情绪,那么就得允许其存在,这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主动的接纳,而我们目前犯得最严重错误就是企图去消灭那些坏情绪,在自己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否认掩饰它,不允许自己成为“真人”,但对坏情绪的压抑只会起到增强它们的效果(不让你头脑中想大象的那个例子)。

(5)、关于是否应该追求快乐的哲学问题:

首先,快乐实实在在的表现出了很多有益于社会与个人的优点。

例如克服消极情绪实现人生的上行螺旋、增强创造力等等。

其次,从道德上来看,追求自身的快乐看似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但记住自私并不等于不道德,因为追求自身的快乐是一种正和游戏而不是负和游戏或零和游戏,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1帮助自己就是帮助他人,因为只有自己真正快乐了,才能带动别人的快乐(就是所谓的身教胜于言传,记得圣雄甘地的不吃糖的例子还有让做游戏放脸颊的例子);2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这是研究实验已经表明的,就是每天做几件善事可以增进自己的快乐感)

8.信念常常会成为自我实现预言(警惕不是一定):

外界环境可以影响人的状态,那我们如何给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外界环境?

通过影射(分为潜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方法:

可以在自己的墙上挂上自己喜欢的照片、画、名言、周围摆上喜欢的书籍等

9.对于现实有用的影射的实用性研究,那些励志书籍或名人往往会过度鼓吹,这点要时刻保持警惕,比如常见的对吸引力法则的鼓吹,他们会说“你的一切都是你吸引过来的,你的信念决定了你的一切生活”,这些话语短时间内也许会让自己坚定信念,感到幸福,但长期来看会使个人产生内疚感,因为如果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过来的话,你就不能解释一个在大马路上行走的人被一个开车的醉汉撞到。

因此我们秉承积极的信念,但同时要注重勤劳、失败的作用等等其他因素,要记住再积极的思考也代替不了行动。

10.为什么信念能很大程度上影响自我实现?

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第一、当我们相信自己能行时,我们就更有动力去做某事。

第二、叫做人倾向的一致性或相合性: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心理基模,现实也有一个现实基模,而我们的精神喜欢两者是一致的,当两者不一致时,我们要不就更新自己的内在基模、要不就忽视现实(常用)、要不就去环境中主动寻找支持内在基模的有利因素或表现(常用)、要不就去创造新的现实(基于这几个策略于是产生了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11.乐观主义者短期的目标也许不现实,但他把这种不现实或达成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失败解读为通往成功的必备过程,也就是从失败中学习,然后再尝试,再失败,如此循环,最后终于实现了那些当时看似不现实的目标;而悲观主义者由于对自己评价低,因此短期目标就很现实,而当这个目标实现不了时,他就把失败更进一步的解读为验证了本来就自认不行的结论,最后失去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再尝试的努力,也就无缘了成功。

如果目标被实现了,他就会归于运气。

因此记住一句话:

成功别无他法,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

12.那么要怎么区别现实的乐观主义者与不现实的乐观主义者?

没有特别的公式,但记者Tal讲的两个例子做参考吧,一个是追比自己高、比自己优秀的多的女孩子,然后自己受到鼓舞,仅仅单纯的相信只要自己坚信自己能行,她就一定会爱上我。

一个是当战俘几十年仍活下来的老兵,他的信念分两个层次,第一,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重获自由;第二,在现实中分析种种矛盾之所在,提高自己的当下适应水平。

研究表明两者缺一不可。

13.时刻警惕信念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成功是由乐观的信念、热情(喜欢自己的工作)、勤奋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

那既然乐观的信念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家长教育子女时要要求他们“现实一点”呢(有时甚至打压子女让他们对自己保持低期望)?

因为他们相信一个人的快乐水平是由一个人实际取得的成绩除以这个人期望自己取得的成绩所形成的。

这个观点在解释一个人短时间内的快乐水平也许有点道理,但用到评定一个人的长期快乐水平就不对了,因为一个人的快乐水平长短期来看都有一个基线,当一个人失败或成功时,快乐水平肯定会大落大起,但过不了多久就有会回到这个基线上(也就是说没有实现目标的打击对我们整个时间维度的快乐水平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因此有时去面对而非逃避可以使我们更快乐,因为逃避的策略使我们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段都不爽,而直面挑战可以使我们快速解脱),而我们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目的也就是不断提高这个快乐水平基线的高度和遇到挫折时回归基线的速度。

14.如何变得乐观?

一、尽管努力勤奋的去做,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下而非逃避。

因为首先,做了就肯定会有所收获,这可以再次增加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励自己继续努力然后最后走上一个上升螺旋;其次,根据自我知觉理论,我们只要采取了行动后,努力后,勤奋后,我们就会形成一个我很有行动力、很勤奋的自我感觉,这也有助于上升螺旋的形成;再次,即使失败了,你也会发现他对自身幸福感的危害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经历的多了,也就对其更有免疫力,就像身体对疾病的免疫力一样。

【谨记:

勇于冒险或许会一时失足,却步不前则会迷失自我】。

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成功的思维模拟训练,但要记住一定避免只关注结果的想象,而是要既对实现目的的努力过程的想象也对最后实现目的本身的想象,并且要尽可能逼真的想象,程度达到足以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鸣(就像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一样)。

这个方法的原理在于脑部神经元无法分辨到底是现实引起的兴奋还是想象引起的兴奋,当我们逼真的想象时,大脑神经元尤其是潜意识并不知道这是假的,这时我们精神的一致性就起作用了,它会努力使得外界基模与内部基模相合,这时目标被实现就可以期待了,尽管目标不可能总是被实现,但大多时候效果很明显。

三、用认知疗法与不合理信念做辩论,使自己的所思所想尽可能符合现实。

因为是思想驱动情感,而我们的思想中有很多极其荒谬的,比如1、放大(归纳过度)、极小化(隧道视野\否认有用信息)2、虚构或捏造。

其中包含过度个人化和过度责备他人。

3、情感推理,就是根据情感推理事实而不是凭借理性的收集信息。

我们可以问一下几个问题来提醒自己尊重现实。

首先是我的结论和现实相关吗?

其次,那合理吗?

我忽略了什么重要事情吗?

什么重要的迹象是我需要去考虑的?

等等,总之一句话,尽可能的让自己的评估符合现实。

《最后切记,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个人为了拥有乐观的信念所作出的持续的努力》

15.专注的方面创造大部分的现实,我们问的问题创造大部分现实。

生活中有两个原型,乐观者和消极者,前者能在困难中找出希望,后者即便是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

而作为个人,既不当盲目的乐观者也不当盲目的消极者,因为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极端好的情景和极端坏的情景之间的某个点,因此应该做一个现实者,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也在顺境中看到不足。

谨记:

永远不要错失任何一个好危机,那是你从中学习的机会,越成功的人失败的次数也就越多。

16.注意乐观者在困境中并非没有消极情绪,而是当消极情绪来临时,他能意识到这些都是人之本性使然,困境中的悲伤、恐惧等是必然现象,乐观者允许自己体验这些情绪并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然后继续努力。

也就是说乐观者不会把坏事看成好事,而是从坏事中看到好的方面。

17.为什么乐观者这么少?

首先,媒体出于本身性质考虑更偏向播报负面新闻,并且还不是就事论事而总是像放大镜一样突出矛盾的某个方面,我们经常看到这类新闻,首先就形成了对社会的刻板印象,会觉得社会确实是充满了坏事;其次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消极的神经通路,当我们思考自己的问题时也总是关注消极的方面,比如总是不停的闪现诸如“我为什么还不去看书”“我为什么说了那些不该说的话”“我为什么如此没有勇气”等等思维续流,而不去关注赞扬自己表现好的时候,比如“我这次测验过了,我真棒”“我帮助了一个人,我真热心”“我今天又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等等。

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方面就是所谓的懂得感激(要记得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感激),感激使我们更有信心,有信心使我们更感激,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8.基于第17条的描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这分为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

首先,社会层面:

媒体应该播报更多的好新闻,我们也应该关注更多的好的新闻,比如科技的进步、和平、人性的善等等。

其次,个人层面:

懂得感激。

因为我们人体是个变化探测器,我们对变化总是能引起自身的兴奋,而对生活中不变的东西容易习以为常;人体的这一习性优点就在于可以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更好的保存自身的生存,缺点是忽视了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积极面而太过关注坏的方面,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基于人的适应性,对不好的事情赶快适应,对好的事情保持觉醒,懂得感恩。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感恩的习惯,每天都问自己这一天最值得自己感恩的五件事是什么,直到让感恩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最主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去感恩,怎么才能坚持不懈?

实用的方法是保持新鲜感也就是变着法的写或思考可感恩的事,另外也可以把这些事情图像化。

《谨记:

不要等生活中的变化来了,才怀念以前那些已经让自己习以为常的美好生活。

不要等到未来有病了才怀念现在健康的时光、不要等到没东西吃时才怀念现在的每顿饭菜,而应该做的是从现在开始,就对身边拥有的美好时候心怀感激》

19.仅仅理解乐观者的含义并不能使自己变得乐观,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并持之以恒,最后促使“改变”的发生。

20.研究表明:

把消极情绪写出来、说出来(也就是分析出来)能大大缓解,而积极情绪也就是需要感激的事情被分析出来则也会被削弱其幸福感,因此对于好的事情仅进行简单的重现是明智的。

21.关于“改变”的理论基础:

首先改变确实是很难的,但并非不可实现,因此如何实现改变?

秘诀是持之以恒、不断重复。

因为脑部神经元是不断生成的且具有可塑性,其中的神经通路就如同河床一样,水流过的越多,河床越大,积极情绪建立起的神经通路被运用的次数越多就越粗大,长期不用就会分解消亡,消极情绪亦然,这是其一;其二,当积极的神经通路形成一定的规模且越来越粗大,它们就有自我生长能力,就像雨水会自动流于河床一样,外界的经验会自动的倾向流入积极的神经通路,这时改变就发生了,当然,消极神经通路由于其如此粗大也会自我更新,因此这也是改变如此困难的原因,它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去训练。

不过再三强调:

改变很困难但并非不可实现,为了有幸福的生活去克服这些困难是值得的。

22.当决定改变时,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想改变或者想改变性格的哪一方面是必要的,因为有很多缺点同时也隐含着优点,比如太过完美主义的人想变得不太完美主义,但很困难,因为他同时也觉得如果一个人完美主义的话那么就表明这个人是有动力和雄心或者认真的,那么当他试图去改变完美主义时,潜意识就会保护自己的那些优点而阻止真正改变的发生。

类似的品质还有很多,比如拖拉的同时也意味着行动谨慎,易怒的同时也意味着爱憎分明有原则。

这也就是说当个体想改变时潜意识不想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

因此当个体需要改变时需分辨出这些且明确这些是可以分开的,也就是说你既可以有原则但不易怒,这个把潜意识意识化的步骤会减少”改变”所遇到的阻力。

谨记:

我们完全可以把洗澡水倒掉而留下婴儿。

23.“改变”的发生要从情感、行动、认知三个方面共同发生,而着这三个方面在改变的时候又分为渐进式和突发式改变两类,因此“改变”同时有六个面向。

首先是情感上的改变:

渐进式的方式是冥想,它的作用已被证实,经由它我们可以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改变大脑的结构;突发式的方式是高峰体验后所形成的神经通路,有时经历创伤后的人改变也会很大,尽管他们有人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创伤后的积极方面也应该被重视起来。

那么怎么可以产生更多的高峰体验?

第一,准许自己为人,就是允许自己体验自己的各种情绪,不管消极的或积极的,就是所谓的接纳悦纳自己,因为只有当自己允许体验自己的消极情绪后,当积极情绪来临时个体才更有能力去体验;第二,培养自己做事时的专注力,这样可以引发临在的高峰体验;第三,警惕现在文化上过于求快求速度给人精神上造成的压力与焦虑,个体应该放松,不要赶时间。

那么当高峰体验过后,个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重播画面,一遍又一遍的回想当时的感觉;第二,写出来当时的感觉,切记只是描述当时,而不是分析,因为积极情绪不适宜分析;最后就是采取行动,把自己的体验、动力、领悟运用到生活中。

(做这些事的唯一目的就是巩固高峰体验时那对个体“当头一棒”的突发式改变,使得高峰体验时说形成的美好的神经通路变得粗壮强大)。

接下来的两条是分别从行为和认知角度探讨改变的

24.行为上的改变:

我们先形成习惯,然后是习惯造就了我们,我们也知道态度影响行为,但更应该注意行为反过来也塑造着态度,并且行为与态度想比影响力会更大,比如当我们的态度与行为不符时,而我们的大脑不喜欢这种不一致,过一段两者趋同的方式大多数是把态度或者叫认知又拉回到原来的水平去跟行为一致,而不会改变行为去与认知一致,这也是听过幸福课后大部分人由于认知的改变在一段短的时间内都会处于高的幸福水平,但大部分人过一段由于没有付出行动,幸福水平又滑落到听课前的水平,而一部分人由于行动上做出了持续的改变,进而上升到一个比原来高一点的基础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一整天想破头去如何变得自信、变得怎么样,但如果不作出实质上的行为改变,一切都是枉然。

以上为说明改变行为的重要性。

以下是行动上改变的两个类型:

渐进式,也就是“不断伪造方能成真”,我们可以装的很开心、很自信、很善于交际,那么长久以往我们就会产生改变,比如基于身体反馈假说,如果我们挺胸抬头,我们就会很有自信,如果我们时常微笑,那么我们也会变得快乐。

(这里要处理好与“准许自己为人”的矛盾,要记得我们当遇到挫折时,完全有理由悲伤,比如失恋,我们完全可以悲伤三四天,但要记得过了这几天突发期后,或许我们就应该假装振作起来,好好去参加聚会,疯狂的玩了)。

突发式的改变:

那就是冒险,把自己从舒适区不时置于最佳不适区(也叫学习区),但应该注意拉伸自己但不要过度,这才是健康的改变方式,如果过度了让自己进入恐慌区了,那么与改变也是无益的。

但有些瘾性症状比如吸毒,要改变的话必须进入恐慌期,否则也没用。

25.(那么怎么使得行动的改变易发生?

主要在于改变自己的关注点,我们多数人都认为要使的预期行动的发生需要自身有很高的自律能力,其实不然,首先,我们不可能变得更自律,也就是把自己的自律能力提高来让自己在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去做,人的自律的量是有限的。

其次,有很高的自律能力也没想象的那么重要,自律能力的提高跟我们的幸福感、成功的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为很多成功的人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靠自律来完成的,而是例行公事,这是一种行动偏向。

因此想要获得行动的改变,我们需要把注重自己自律能力的提高转移到行为偏向的形成上,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入“例行公事”。

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入某个“例行公事”需要以深深扎根的价值观为动力,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它们。

要提醒的是引入生活中的“例行公事”不但不会降低我们的创造力生产力,反而能很大的创造力,比如有很多艺术家、作家都有固定的时间短去进行创造;引入“例行公事”也不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因为首先我们的生活时间段并不总是“例行公事”,另外,“例行公事”不需要耗费我们的自律能力,可以使我们产生较少的焦虑,甚而,比如生活中的很多“例行公事”,比如早起,跑步,锻炼等,它们被证明都可以增进我们的幸福感。

那么怎么在生活中引入“例行公事”呢?

由于大致三十天造就一个习惯,也叫例行公事,但要注意在这三十天内个体希望造就的“例行公事”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因为“例行公事”形成后我们就需要用很少的自律来做特定的事了,但形成“例行公事”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自律,由于我们的自律有限,所以最好一个时间周期先养成一个“例行公事”,慢慢来。

在培养“例行公事”的过程中,如果哪一天拉下了,也不要急,能补的就不会来,下次继续做就行。

26.认知上的改变:

渐进式的,当遇到一些棘手的生活情景时,对其进行认知重建,我们对事件的很多反映都是基于对其的一种固有诠释,比如失败的定义(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而不是应该沮丧)、比如如果认为当老师、谈恋爱就是要得到学生或对方的认可,那么就会引起自己的焦虑,而如果把他们看成一种不断展现自我,让学生或伴侣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那么就会好很多,等等,这样我们就能扭转自己的感觉,谨记,如何表述决定了大部分个体感觉。

这种认知重建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好的诠释跟情感一样也是一种神经通路,用的多了,这条神经通路会越粗大,改变就发生了。

突发式,就是顿悟了,但要知道,顿悟也是有很多阶段积累过来的,首先是准备阶段,这是我们要做大量工作,有个说法是要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那么需要个体在这个领域钻研十年之久;其次是孵化阶段,或许叫做休息阶段,这时我们什么都不想,谨记,适当的休息是无价的,它不只是对记忆力,对创造力也一样。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过于注重快节奏,连“适当的无所事事”都不能容忍,要警惕;经过前两个前戏以后,顿悟就会发生了,也许是在你洗澡的时候、也许是在坐车时、在“无所事事”时;这时紧接着一个步骤就是对顿悟的成果进行评估,也许它是一个哲学命题、是一个琴谱、是一个好的商业计划,这时候你要问自己,它是否可行?

是真的吗?

等等问题。

27.把一天中经历的重要的事情用ABC的方式记下来被证明对个体影响巨大,但要记得写积极的事情时,不要去分析,而要重视重现经历,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感。

注意叙述中运用诸如“我意识到”“我明白了,原来—”等等领悟性的词语,因为这样可以增加我们经历之间的关联性,赋予我们的经历以意义感和圆满感,因为当我们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故事时,我们发现我们以前经历的伤痛也是好的,它导致了现在的欢喜,这样就增加了个体遇到挫折时的抗压能力。

这种写日记能有如此作用的原理就是个体对非自然现象(思想、情感等)的压抑只会起到反作用,比如“不要在你的头脑中想象大象”的例子,而对于诸如思想情感等,我们应该疏导之,不管好的或坏的情绪都要做如此处理,千万不能压抑。

28.研究表明我们目前不可能彻底治疗诸如精神分裂症、焦虑、完美主义等症状,因为其可能在脑部或身体里有器质性的或基因的序列,所以说要尊重改变的客观条件,要意识到完全改变非常困难,不切实际,而改变需要时间,要循序渐进,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去享受这个改变的过程本身,因为我们本身这种自我不断实现的过程就是雕刻自己心中“大卫”的神圣的事情,不是一般物种或人能意识到的事情。

29.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使人更有效率,更具有适应性,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发现外部资源,因此设定目标可以增加我们的物质财富,使我们更成功;不但如此,被正确理解的目标还可以增加我们的“终极财富”——幸福感,什么是“被正确理解的目标”?

首先,是拥有目标让人幸福而不是实现目标,就好比有目的的旅程可以让你享受到旅途的快乐,而没有目的地只会让你左顾右盼,四处瞎逛,因此目标解放了我们,让我们可以享受当下。

因此目标是我们获取幸福感或财富这个结果的手段,而不是我们幸福感的决定因素。

(幸福并不是登上山峰,也不是在山的四周没有方向的乱爬,幸福是向山峰攀登的过程。

)其次,目标最重要的是与自我和谐感相适应,做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

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知觉和对社会的抗压能力,后者往往会把真正的内心想法遮盖。

因此只要自己的目标当时设定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但要注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许多困难和自身不得不为之的事,这时也许自己会后悔选这条路,但这时要对自己说走哪条路并不是最重要的,与“终极财富”并无太大联系,重要的是专注于当下,享受过程。

另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要学会适当的延迟满足,这是必要的,比如你的目标是以后自己办厂,但前几年要去积累资本,这时候做的事尽管不是自己的目标,但也是目标实现的必须过程,要尊重现实,享受当下、享受过程。

30.把自我和谐作为一个自身追求的目标是有好处的,自我和谐可以增加幸福感、更成功、更健康。

这里边就要引入一个行为价值观的概念,它是一种人格力量,我们人一般有24种人格力量,但由于受基因与幼年养育的关系,我们有最擅长的几个人格力量,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他们,然后一个一个的运用到生活中,直至成为一种习惯,能力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幸福也从中而来,因为当我们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人格力量时,我们就是在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关于最好的工作的概念就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别管世俗的压力,那样就会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使命,自我也就和谐了,但要提醒只要整体上做的事是自我和谐的,那么这件事就是可以接受的,而不要太苛刻。

比如相当老师是你的使命,但备课可能很枯燥,但这是为了讲好课所必须做的。

也就是说不必把自己的工作一直看成使命,只要大部分时间是就行了,我们毕竟是社会中的人。

31.关于制定目标的几个小建议:

1.把目标写下来,写就是一种承诺,也可以公开说出来2.订立实现它的最早期限3.细化目标,也就是具体化,把目标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解成几个行为,然后一个一个的把每个行为变成习惯。

(在此提醒,目标在于解放我们,使我们自由,给我们生活的动力)

32.我们大多数人都充满了压力,然后就寻找减少压力的方法,其实错了,压力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增强我们的忍耐度,最终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就好比当你健身时其实对身体的细胞就是一种压力,它们都在默默流泪,但这有助于我们身体免疫系统的提高。

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一直锻炼不知道休息的话,肌肉就会拉伤,这时压力才变成了伤害的凶手,对于心理素质也一样,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