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442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判一判]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那么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

名师点拨

(1)大鱼吃小鱼

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

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________现象

____________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

____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______

地形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生物________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提醒山上植被垂直分布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连一连]

[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教材71页“研究群落”的内容。

2、教材72~73页[资料分析]解决讨论问题。

3、教材75~76页[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

4、教材78~79页[思考与讨论]初生演替过程。

5、教材80页图4-15;教材81页最后一段;教材82页最后一段——涉及到简答题固定答案。

6、教材77页练习一中2和二中1、2;教材82页练习一中1和4,二中的2;教材85~86页自我检测一中1、2中

(1)和(3),3和4;二知识迁移、三技能应用和四思维拓展。

考点97析图列表突破核心概念——种间关系

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以下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排雷

(1)上述各种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都是有利的。

(2)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

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

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

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寄生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

(4)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

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

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类型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那么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那么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和羊

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考点98图表突破概念——群落的结构类型

2、(2017·江苏卷,17)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垂直带

海拔(m)

<1000

1000~

2000

2000~

2500

2500~

3000

3000~

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

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

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排雷

(1)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如草原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2)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不叫分层现象,分层特指群落的结构而不是种群的结构。

1、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

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

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

生物种群。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

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

资源的充分利用。

2、(2017·大纲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以下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考点99核心概念突破——演替的类型

3、(2017·海南卷,24)关于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排雷

(1)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

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2)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

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4)群落的演替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

(5)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因而速度不同。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

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概念

举例

初生

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

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演替的原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

(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3、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

①过程

A、旱生演替: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B、水生演替: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②特点:

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过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②特点:

演替快速。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

行。

4、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

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特别提醒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

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

草本、苔藓等。

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

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以下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以群落演替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提供材料的目的——考查教材中哪部分内容。

如上题中材料考查生态系统中演替的有关知识。

(2)明确相关考查内容中的相关考点——如初生、次生演替的区别判断,演替的方向、规律及原因等。

(3)解读材料中提示性信息——如典例中“人类活动”影响改变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过程。

(4)针对问题精确组织答案,尤其是发散性思维题目要结合生物学原理回答,不要发散太远。

(5)基本原那么:

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典例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

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1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会导致当地______________丧失。

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那么往往会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解读不清

典例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以下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说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说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说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纠错笔记①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②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③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那么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④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09全国

理综: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09年江苏卷中人吃玉米籽粒,

而牛吃秸秆等。

题组一群落的概念及结构

1、(2017·海南卷,23)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2、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以下有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题组二群落的演替

4、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5、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种曲线分别

表示()

A、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乙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题组三生物之间的关系

6、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

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7、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5)假设狐死亡,那么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规范训练

【组题说明】

考点

题号

错题统计

错因分析

群落概念、结构及丰富度

3、7、8、9、15

群落的种间关系

1、5、12、13、16

群落演替

2、4、6、10、11、14

特别推荐

种间关系曲线题解读——1、12、13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以下相关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2、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竹林中的某种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3、以下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

光能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

层次的光能

4、以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

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甲、乙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

B、甲种群的竞争能力始终强于乙

C、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乙种群的竞争能力增加

D、b点时,乙种群消失,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为零

6、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

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7、以下实例中,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乔木的基部生长着苔藓、三七

B、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一片桦林中桦树有高有矮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8、以下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那么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9、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假设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0、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C、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

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

1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12.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

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甲、丙不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13、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

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

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

最可能的是()

14、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5、如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食物网中反映的种间关系有和。

一个生物群落除了食物网

中的组成成分外,还应该有。

(2)某学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对该湖泊的鱼类连续几年进行了种群密度调查:

①由于合理保护,水禽等动物数量不断增多,可以判断食物链中水草等生产者的种

类和数量(填“增加”或“减少”);这种演替的类型是。

②小组成员发现水草和鱼类都具有垂直结构,引起水草垂直分布的原因

是,引起鱼类垂直分布的原因是。

③如果突然遭受了某种化学污染,导致水禽大量死亡,其他植物、动物不受影响,

那么短期内水草的数量将(鱼类主要捕食水草,贝类主要捕食藻类)。

(3)某学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取同一水体的水进行控制藻类的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简要归纳出该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

16、(2017·重庆卷,3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

小组进行了以下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

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决定;假设容器

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那么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

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表达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

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__代表的类似。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